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9课《大雁归来》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9课《大雁归来》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9)大雁归来——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观,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侯文蕙译。

有改动。

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了一个被废弃的农场。

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沙乡年鉴》就是他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而《大雁归来》是这本书中的一篇。

3.重难字词:缄.默(jiān) 迁徙.(xǐ)沼.泽(zhǎo) 瞄.准(miáo)狩.猎(shòu) 喧嚷.(rǎng)凋.零(diāo) 弥.漫(mí)4.词语解释雾霭:雾气。

缄默:闭口不说话。

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知识小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夜幕(mù)僻静(bì)狩猎(shòu)瞄准(miáo)B.赌注(dǔ)撤回(chè)沼泽(zhǎo)符合(fǔ)C.黑鹂(lí)预料(yù)半蹼鹬(yù)弥漫(mí)D.喧闹(xuān)稀疏(shū)频繁(bīn)香蒲(pú)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迁徒频繁雾霭滑翔B.鸭蹼试探暄嚷弥曼C.凋零邀请赌注覆盖D.枯燥香蒲狩猎想象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

(弥漫:充满。

)B.返回的雁群,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天的画面,体验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学,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给下列单词标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吸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背单词的任务。

这个问题强化记忆,巩固单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己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明确课文的思想。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宏观勾勒(第2段):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一遍课文,寻找课文中生动的句子,并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2.简单说说一句话为什么生动。

提示:欣赏句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和用词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重复、排比等。

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找到优秀的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参见:教材P81注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五)熟读课文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2】篇〗一、说教材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传承弘扬这一美德,我市互联网信息办特招募拍摄团队想将《散步》这一名篇作为脚本,拍摄成公益广告届时在各大平台播放。

假如你是拍摄团队中的一员,请按照要求完成拍摄任务!情境任务: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任务二:拍摄镜头赏人物任务三:揣摩语言悟意蕴二、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请团队成员认真研读脚本,了解作者、文体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梳理脚本的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1、走近作者:请团队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莫怀戚(1951—2014) ,_______人,作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篇小说《_________》曾获“四川文学”奖。

2、文体知识——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________”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3、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嫩芽()霎时()拆散()分歧()熬过()粼粼()②词语释义:任凭自己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套精品教案及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套精品教案及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导学案及教案导学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及其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学法指导:梳理文中字词并多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2.分析该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又有何特征?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赏析。

学习内容一、基础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 wǎn()转酝酿()()liáo()亮 hōng()托应和()()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1)涨(2)散()()()()(3)晕(4)藏()()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文中蕴涵着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

教学关键: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创新实践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谁愿意说说你的母亲?生:答师: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妈妈你们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再一次来感受博大的母爱吧!师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学习这篇课文,你想知道什么?生:想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什么?生:文中的母是怎样的人?师:轻声自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边读边想然后回答生:课文讲述了一位母亲,身患重病,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师:课文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呢?生:对儿子的照顾无微不无至。

生:对儿子体贴关心。

生:坚强乐观。

生:母亲非常爱我。

三、理解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师:母爱是伟大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来呢?把这些让你感到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让你感到的理由。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书,然后回答。

生:让我最感到的地方是“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文中的“我”双腿瘫痪,经常发脾气,这时母亲却耐心的安慰我,鼓励我坚强的活下去。

生:“我”却一直不知道……母亲重病缠身,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这位母亲多么伟大而无私啊!生:母亲进来了……母亲已知道自己重病,她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独生子喜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

生: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导学案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导学案

《往事依依》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童年一定是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

尽管年华似流水,但那童年时代如烟的往事,依然会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身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2.写作背景: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本文选自《于漪全集》第2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略有改动。

三、预习设计1.读准字音涟漪()徜徉( )( ) 浩淼( ) 逃窜()缭()乱雕镂( ) 镌( )刻谆( )谆答案:yī cháng yáng miǎo cuàn liáo lòu juān zhūn2.理解词语⑴徜徉:安闲自在步行。

⑵雕镂:雕刻,雕刻得精细。

⑶镌刻:雕刻,刻得印迹深。

⑷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完美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完美版)

顶端的也是朦胧的绿,于是一叶绿而知天下春了。
绿色是富于生命力的,在它的感召下,各种各色的花儿盛开了,到处都是,粉色、淡紫色、白
色……
绿是生命的本色,是春的色彩。
(1)选词填入文中空白处。
嫩绿 翠绿 草绿 浅绿
(2)解释下面词语。 朦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最新
1《春》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把握重音和停连,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对春的情感。 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 3.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在诵读中把握重音与停连,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1.在作者描绘的众多春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说说你的理由。 2.背诵第 3 至 7 段,要求:准确流利,重音和停连恰当。
1《春》导学案
第 2 课时
一、检查作业 检查背诵:准确流利,重音或停连恰当。 (小组接龙背诵比赛) 二、品味春景之美 在作者描绘的众多春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会《春》之童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散步周瑛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分歧、各得其所、水波粼粼”等词语。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体会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学习难点】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文章通过写一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让人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2、以小见大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a、概念: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b、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2、走近作者莫坏戚,重庆人,当代作家。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3、关于写作背景如作者自己所分析的:本文的写作契机是两个。

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

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

我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悌”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分歧()一shà( )间chāi()散各得qí( )所委qū()水波lín lín( ) ( ) 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2、结合具体语境,请对下面加括号词的含义做点分析。

(1)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

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D、一片冬日的阳光【合作探究】语文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假如你有一束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读课文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

2、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A可以鲜花给文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B、可以鲜花献给文中的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C、可以鲜花献给文中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D、可以鲜花献给文中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消除了。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人和睦、亲爱的关系。

那么作者是怎样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从这篇文章中,你读懂了什么?(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的角度你会懂得不同的道理,你会有不同的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精读精练】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我”的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表现了我“母亲”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文中划线的语句描写了“我”的母亲放眼小路所看到的景象。

请你说一说,母亲看到这些景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中年人。

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他这一特点的描写语句,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主题阅读】①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镶嵌在我记忆的画屏上,成为一幅永恒的图画……②而我的眼前,我的心中,也有一幅鲜活的背影图。

③那是星期天的下午,我从城里放学回家,村里刚好在分山砍伐树木。

久已没为家里干点活的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山上。

④砍倒一棵大松树时已经日落西山了。

父亲捎来口信,叫我和他一起抬回家。

松树根部大,梢部小,我自忖1.68米的块头,抬根部“小儿科”,就要去抬。

父亲拦着说:“不行。

你拾不起,骨头太嫩,等我来抬根,你抬梢。

”父亲说完便蹲下身子,准备把树扶上肩头。

可是,试了几次都扶不上。

_我走到他面前,说:“爸爸,我来吧。

”父亲却不同意。

他掏出一袋旱烟抽起来,吩咐我先歇会。

“天还早呢。

”父亲说。

⑤一袋烟快抽完了,父亲叫我站起来。

他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拍拍大树,把头凑近松树,“海”了一声,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我觉得他佝偻的身躯在夕阳的余辉中一点一点地凝聚着力量,一点一点地高大。

还剩的一口旱烟吐了出来,笼罩在他的头上,悠悠地在空中扩散。

⑥父亲终于站立了,虽然大树压得他摇晃了几下,但他很快就稳住了重心。

⑦我盯着他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

几十年来,父亲为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奔波辛劳。

他的容颜已在日出日落中憔悴了,他的背已在日出日落中微微弓起……⑧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和父亲抬着树回家,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背影图”悬挂在我心中的高处。

1.文章第④段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文章第⑤段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细致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这一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A.“我”看到了父亲在夕阳余辉下渐渐高大的身影,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过去从未看到过这样动人的情景。

B.“我”看到了父亲为“我”承担重任的高大身影,感到了父亲对“我”的挚爱。

C.“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在生活中不屈不挠的性格,看到父亲充满力量的形象。

3.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能力提升】1、下列各句中的“熬”字与“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1)写好报告,他又熬过了一个通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