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题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高中历史必修二练题第一章:古代中外史前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发展1. 什么是史前文明?列举两个史前文明的代表性文化。

2. 古代文明发展的五个阶段是什么?3. 描述黄河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发展阶段。

4. 简述古代埃及文明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其发展。

5. 请列举一些古代文明遗址或遗物的发现,说明其对于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性。

第二章:我国古代的历史前文明与古代历史的发展1. 请简述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主要特征。

2. 简述夏朝和商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3. 描述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

4. 详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多元化的特点。

5. 请列举一些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近代欧洲文化和世界历史的发展1. 描述古希腊罗马的地理环境对其文明发展的影响。

2. 请简述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3. 详细说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对现代欧洲文化的影响。

4. 描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5. 请列举一些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家、哲学家或作家,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封建社会历史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1. 描述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阶段。

2. 详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3. 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发明。

4. 描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 请列举一些中国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五章: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与现代社会文化1. 请列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源地和代表性城市。

2. 简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制度。

3. 描述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 详细说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5. 请列举一些现代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六章: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社会文化1. 简述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题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题专项训练

材料题专项训练1、[2012·广东卷]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历史背景:①新航路开辟;②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③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答:“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

1历史关联:①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②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③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答:原因: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②中国经济相对落后。

历史原因:①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③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其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

……传统的帝国主义包含剥削,但不包含根本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相形之下,新帝国主义迫使被征服国家发生彻底的改变。

这与其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不如说是西欧生气勃勃的工业主义对非洲和亚洲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政权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史料解析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臵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分析解读】“井田”是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

周制以九百亩之地为一里,划为九区,各区百亩,成一“井”字形。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井”中间的一块百亩田,称为公田,在其中凿井;外围的八块共八百亩土地为分属八家的私有田;八家同养公田。

井田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中纵横的疆界,承认了个人新辟土地的合法所有权,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这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一个标志。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

驿驿其达。

有厌其杰。

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诗经〃周颂〃载芟》材料二:氏掌杀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⑩⑥⑦⑧⑨①②③④⑤ 1──《周礼〃秋官》材料三: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单选题1.南宋学者黄震说:“国之四民,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国家一等齐民。

”这一言论反映了当时2.《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

”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A.破坏了经济发展术社会稳定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3.白居易在《策林》中指出:“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

闻榷管之谋,则思侵削于下,见羡徐之利,则念诛求于人。

然后德泽流而歌咏作矣!”这反映出白居易A.开拓进取的经济主张B.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C.固守传统的经济思想D.强调赋税改革的必要性4.唐中期以前,“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到清乾隆年间,盐商家庭出身的进士达到了280余名,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变化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经济发展引发社会关系的变动C.士贵商贱的观念已完全打破D.商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5.在《明神宗实录》中曾对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做过这样的描述:“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据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该地区人民多以手工业为生B.该地区“机户”与“织工”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C.该地区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仍以家庭生产为主D.该地区手工业从业人数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6.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采取的措施是()A.将铸币权收归中央B.盐铁官营C.抑制工商业者发展D.均输平准7.“闭关政策”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系列对外政策的概括。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姓名班级学号总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共50分)1.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了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3.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

“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

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①注重商品质量②制作精细③信誉极好④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 D.①④4.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天主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6.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7.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此,某中学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①艾克斯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拜访亲②爱丽丝与鲍勃谈恋爱不用面对面地进行③李克尔梅在飞机上俯瞰美景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8.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历史必修二材料题精品

历史必修二材料题精品

必修二材料题精品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1、阅读下列材料: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4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分)农工商皆本;重农仰商。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6分)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为维护封建统治。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6分)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

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

……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题大全1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题大全1

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罗斯福(1936年)请回答:(1)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根据上文概括指出它的主要目的。

(6分)(2)这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1)(6分)罗斯福新政。

政府干预经济。

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4分)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保持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繁荣,美国尤为突出。

人们一片欢呼,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千年繁荣时期。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突然崩溃,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由此爆发,人们的千年梦被击碎。

(1)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采取了摆脱危机的办法。

美国是如何摆脱危机的?(3分)(2)美国为摆脱危机而采取的措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措施最早开始于哪个领域?该措施的实质是什么?(9分)(3)该措施对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有何影响?(12分)(1)罗斯福新政(3分)((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3分)开始于金融领域(3分)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3)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9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何在?(2分)各方面的主要措施?(5分)怎样认识评价罗斯福新政?(3分)背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美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打击,造成严重困难;而且引起了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急于寻找出路,充满自信和坚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寄予厚望,临危受命。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模块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

此耕作方法(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 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题专项训练1、[2012·广东卷]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其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

……传统的帝国主义包含剥削,但不包含根本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相形之下,新帝国主义迫使被征服国家发生彻底的改变。

这与其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不如说是西欧生气勃勃的工业主义对非洲和亚洲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政权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2005年版)(1)清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经济发展措施体现了材料中所说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列举三个得益于这些措施的代表人物。

(10分)材料二经济全球化可以表述为一种函数关系,既是指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基础的各种物品和资产变量的结构性变化过程,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的互动过程。

经济全球化涉及到每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这一函数中的变量之间不一定总是呈正相关。

——谈世中等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2002年版)(2)材料中“经济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如何体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用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我国是如何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12分)材料三欧洲街头标语(2003年)全球化监察网站首页(3)材料三说明了人们对世界发展持什么样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们持这种态度的理由。

(10分)材料四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种力量——二十年里第五次严重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危机。

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没。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0年4月发表《千年报告》(4)结合前三则材料,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你认为应如何应对材料中所说的“变量之间不一定总是呈正相关”的状况?(8分)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

(6分)(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6分)(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8分)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五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

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2分)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2分)(4)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分)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2分)(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3分)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5分)5、阅读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

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

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2008-10-15 《中国国土资源报》材料三两年前,小岗村开始了新型合作经济模式。

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

……目前,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2008-10-15 《中国国土资源报》(1)材料一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什么特点?(2分)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中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3分)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

“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5分)(3)小岗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特点是什么?(3分)有人对小岗村新型合作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土地重新集中,是倒退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

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分)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2)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2分)材料三下列是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4)概括说明材料三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2分)(5)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5分)7、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

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

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