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的 翻译家 毕树棠

合集下载

清华大学图书馆40问

清华大学图书馆40问

清华大学图书馆40问1.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何年?经过怎样的历史变迁?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

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

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

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你知道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吗?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在1916-1920年间陆续建成的图书馆(东部)、科学馆、体育馆(前部)和大礼堂,全部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主持设计。

四大建筑在1920年前后相继落成,和稍早建成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组成了清华早期校园的主要建筑群,为校园中心区建设奠定了欧式的建筑风格,同时为学校发展成为大学奠定了基础。

3.您是否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建于1916-1919年间,建筑面积2114.4平方米。

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全部照欧美新式避火法建造。

图书馆于1930-1931年间又进行了扩建,为老馆之中部大厅和西翼。

由杨廷宝(1921届校友,在建筑界与梁思成一起被誉为“南杨北梁”)设计,建筑面积5588.56平方米。

扩建部分与原有者浑然一体,很难看出是先后建造的,被公认为扩建工程中的杰作。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优质教学课件
爱之情跃然纸上
春风图
特征 温暖、芳香、悦耳 顺序 触觉、嗅觉、听觉 语言 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春雨图
特征 细密、轻盈 顺序 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语言 修辞:排比、比喻
迎春图 特征 充满活力 顺序 由点到面 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春草图
“偷偷的” “钻”
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 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 者的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感 情的小草似乎有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 “绿绿的”
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春草图 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状态? 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除了写这些,还写了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参考: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 的,所以许多人想亲近它。(间接描写)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 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 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 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写作背景
《春》的写作背景是: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 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再见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嗡 wēng 朗润 lǎng rùn 酝酿 yùn niàng 卖弄 mài nòng 喉咙 hóu lóng 应和 yìng hè 嘹亮 liáo liàng
初读感知
烘托
hōng tuō
静默
jìng mò
风筝
fēng zhēng
抖擞
dǒu sǒu

清华学校图书馆的“馆员书评”——兼评《中国现代图书馆先驱戴志骞研究》

清华学校图书馆的“馆员书评”——兼评《中国现代图书馆先驱戴志骞研究》

清华学校图书馆的“馆员书评”——兼评《中国现代图书馆先驱戴志骞研究》郑闯辉【摘要】清华学校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家设置了参考部以专门开展参考服务的图书馆.戴志骞(1888年~1963年)在任职清华学校期间,组织了中国图书馆界第一个参考咨询部,提供阅读指导成为主要职能之一.同时,最早系统化、规模化地开展馆员书评工作,为中国图书馆界开风气之先.【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年(卷),期】2018(038)002【总页数】4页(P48-50,74)【关键词】清华学校图书馆;馆员书评;戴志骞【作者】郑闯辉【作者单位】嘉兴市图书馆浙江嘉兴314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1 清华学校开创性的馆员书评工作馆员书评,即由图书馆馆员所撰写的图书评论,是评论、介绍新书或图书馆藏书的文章。

它以书为对象,客观而有见地地分析书籍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使作者、读者及出版商间的信息交流渠道畅通[1]。

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界已经对馆员书评有了比较早的注意和重视。

在此前的图书馆史研究中,大多认为我国的馆员书评出现在1930年前后。

例如,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小缘先生(1897年~1959年)“在1927年完稿的《图书馆学》一书中,用专题形式阐述了优良书评对于图书馆业务的参考价值”。

在公共图书馆界,国立北平图书馆编辑出版过《读书月刊》(1931年10月~1933年9月),“主要刊载各类书籍,尤其是史著的评介文章”[2]。

2017年岁末,收到了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郑锦怀先生寄来的《中国现代图书馆先驱戴志骞研究》一书,在书中有了意外的发现。

该书指出,在戴志骞(1888年~1963年)任职清华学校图书馆负责人期间,“率先在中国设置了参考部,并且确确实实面向校内外读者开展了参考服务”[3],而且,依托《清华周刊》,“积极撰写书评,向读者推荐书刊”。

特别是,1923年3月起,《清华周刊》创办了《书报介绍副刊》,前后延续了两年半。

图书馆趣闻轶事

图书馆趣闻轶事

与图书馆结缘的“挖煤工”郭沫若郭沫若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无烟煤》,最后几句是:“沫若哟!你要往哪儿去哟?”我悄声地对她说道:“我要往图书馆里去挖煤去哟!”这首诗是源于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过的一句名言:“轮船要烧煤,我的脑子中每天至少要装三四立方尺的新思潮。

”旅日生活中,郭沫若为了做学问,频频光顾图书馆,据说还为此暴露了身份,被日本警察关了几天监狱。

后来,他开始做甲骨文研究,为了看到珍贵加固,他还充当过一段时间的图书馆义务清洁员。

就这样,他陆续完成了很多著作。

后来,郭沫若还曾为《图书馆学通讯》作诗一首——图书本是新条理,更将条理化图书。

客观事汇凭登录,遗产菁英赖蓄储。

归类别门成秩序,节时省力有余除。

稻田亩产千斤黍,此与农耕并不殊。

(徐铁猊.名人与图书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15—18页)旅游各国喜欢参观图书馆的康有为康有为被认为是近代图书馆开拓和奠基的第一人,旅游中他最喜欢参观的就是图书馆。

他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吾国人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

以互证而两较之,当不至为人所恐吓,而自退处于野蛮也。

”他成为近代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一方面得益于家中藏书数万卷的澹如楼,另一方面是走遍世界去学习各国文化。

在游览中,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国家图书馆规模宏大,藏收丰富,功能齐全,是资本主义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更深化了对建立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重要性的认识。

1893年,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他第一个与众不同的举措,就是建立一个供全体学生公共使用的“书藏”,即学校图书馆。

这种书藏就是康有为认为的向近代图书馆转型期的图书馆形式。

(陈燮君,盛巽昌主编.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8页)清华图书馆孕育出《雷雨》曹禺在1930年转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雷雨》这部伟大作品就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完成的。

曹禺是1933年的应届毕业生,由于时局险恶,学校决定免除毕业生的期终考试,提前放暑假。

清华大学图书馆语录

清华大学图书馆语录

清华大学图书馆语录2、如果多吃鱼可以补脑让人变聪明的话,那么我至少得吃一对儿鲸鱼……3、要想和我处,先得和我住!住完我就黄,我就这么狂!黄完我再处,我就这么酷!处完我再甩,我就这么拽!4、西城上,诸葛亮一曲奏罢,余音绕梁,听得城外的十五万魏军如痴如醉。

诸葛亮:“谢谢大家,每位请交门票费一两。

”魏军大惊,片刻之间,十五万人逃得一个不剩……5、江湖风起云涌。

善于使刀杀出一条血路的人,被称为刀客;手持长剑扬名立万的人,则被称为剑客;而在水木的时候,喜欢持瓢猛灌的人被称为……呵呵:)6、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今晚,偶想空一下……:)7、他们出版了一本中国最早的关于治疗阳痿的书——《金刚经》他们出版了一本中国最早的关于生理的书——《溢精经》他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精〈!--]子库——藏精阁他们供奉500暴露狂——500裸汉他们以一种变-态的行为命名一尊菩萨——观阴他们是:和尚8、他徜徉校园,她擦肩而过。

美丽的背影,他情不自禁,喊:“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她回首,他凝眸。

结果两个人一起死掉了——她丑死了,他吓死了;他丑死了,她笑死了……9、学校派来的谈判专家气喘吁吁地爬上主楼的天台,我把手中的“glock18”使劲地往人质的太阳穴顶了顶,他吓得后退了两步,“请不要伤害人质,有什么要求,我们可以考虑!”“很简单,把西山桥头的破路修一修,校内的黑店管一管,食堂的卫生好好搞一搞,宿舍熄灯时间往后延一延,澡堂的水价往下压一压……”“好的好的,你等等,我回去请示一下。

”谈判专家下楼去了。

大约一支烟的功夫,他回到天台,远远地喊道:“你还是开枪吧,我们不会起诉你的……”10、与时俱进,你我共赴高-潮!11、看一个学校的规模首先要看学校门口医院的避孕tao的数量和种类……12、本人生性善良,平时就连踩死一只蚂蚁也会念经诵佛,超渡亡魂,并为其修坟造墓,更怕其死后单身寂寞,遂又踩死数十只蚂蚁为其做伴,可谓尽心尽力。

希望性善者与我联系~~~(这年代真是啥人都有啊!)13、毕业典礼后,一个清华学生上了出租车激动地说“你好,我已经是清华02届毕业生啦!”司机说“真巧,我是66届的”,遂一指道边卖红薯的老头儿说,“他毕业的时候还没解放呢~”14、没有钱的浪漫,我可以牵着你的手漫步在满布白沙的海滩;1元的浪漫,我可以在冷清的公共电话亭旁拨通电话关心你;10元的浪漫,我可以在炎热的夏日买支棒冰让你消暑解热;100元的浪漫,我可以在寒冷的夜晚买份关东煮温暖你手心;1000元的浪漫,我可以陪你逛街买你喜欢的衣服;10000元的浪漫,我可以买手机给你,让我俩幸福的声音零距离。

平凡与伟大

平凡与伟大

平凡与伟大作者:韦庆媛来源:《读书》2009年第09期二○○六年五月,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图书馆赵熊副馆长将原馆员毕树棠先生翻译的遗稿手稿《圣·罗南之泉》拿给我,告诉我这是毕老先生的子女历经磨难保留下来的,现在决定捐给学校,图书馆准备内部出版,让我负责书稿的编辑校对工作。

毕树棠先生,名庶滋,号树棠,一九○○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县。

十六岁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二○年毕业,回家乡任小学教员,后到中国驻海参崴领事馆做翻译。

一九二一年到清华图书馆工作。

在飘满书香的图书馆里,他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以他的才华和工作热情给清华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一九九九年编辑清华图书馆纪念文集《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时,曾向季羡林老先生约稿,请他写点纪念清华图书馆的文字,季老欣然命笔,寄来文稿《温馨的回忆》。

文中,季老特别回忆到毕树棠先生:“我在校时,有一位馆员毕树棠老先生,胸罗万卷,对馆内藏书极为熟悉,听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学生们乐意同他谈天,看样子他也乐意同青年们侃大山,是一个极受尊敬和欢迎的人。

”作家、收藏家姜德明先生在回忆文章《毕树棠先生》一文中写道:“毕先生精通英文,早在三十五年前,我就见过收有他译作的名家短篇小说选《贼及其他》,他还翻译出版过马克·吐温的名著《密西西比河上》,……当年清华的名教授都很礼遇这位图书馆的小职员,特别是陈寅恪、吴宓等学者常因学术上的事情请毕树棠来帮忙,甚至还常有外国学者来请他修改翻译作品。

”三十年代初,吴宓(雨僧)曾约毕树棠为他主持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写书评和外国文学介绍。

一九三八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作品《大地的房子》三部曲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毕树棠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对《大地》等作品做了介绍,后来在赛珍珠访问北平时,清华语言学教授毕莲女士嘱托吴宓邀请毕树棠参加茶会。

席间,他与赛珍珠畅谈文学及写作体会。

第十八课_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及应用

第十八课_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及应用

纪念碑铭的应用和影响
纪念碑铭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纪念意义:纪念王观堂先生在学术和教育领域的贡献 教育意义: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王观堂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 文化传承:传承和弘扬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学术传统 社会影响:提升清华大学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纪念碑铭对后人的教育和启示
传承文化:纪念碑铭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国际交流将纪念碑铭的文化价值推向世界
举办国际研讨会 邀请国内外专家 学者共同探讨纪 念碑铭的文化价 值
与国际知名博物 馆、艺术机构合 作举办展览展示 纪念碑铭的艺术 魅力
利用互联网平台 如社交媒体、视 频网站等传播纪 念碑铭的文化价 值
加强与国际教育 机构的合作将纪 念碑铭的文化价 值融入教育课程 中培养年轻一代 的文化认同感
教育意义:纪念碑铭可以教育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启示作用:纪念碑铭可以启示后人思考历史反思现实展望未来 社会影响:纪念碑铭可以影响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纪念碑铭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和价值
纪念意义:纪念王观堂先生的贡献和成就弘扬其精神 文化传承: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育意义:教育后人学习王观堂先生的精神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社会影响:提升清华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制作纪录片:记录纪念碑铭的 创作过程、历史背景、艺术特
色等
举办展览:展示纪念碑铭的 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举办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 纪念碑铭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公
众认知度
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增进人们对纪念碑铭的了解和认识
举办讲座、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和交流 组织参观纪念碑铭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制作宣传片、纪录片通过媒体传播纪念碑铭的故事和意义 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提高公众参与度

《荷塘月色》全

《荷塘月色》全

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通感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 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 《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 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 作《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学习目标
远远近近
杨柳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光 整


树梢
远山
体 的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写景总结
莲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幽梦,像飘渺的歌 声,亦真亦幻,如诗如画,构成一个真 于幻、画与诗完美结合的艺术世界。
层次美 语言美 手法美
(二)炼字炼句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 )
(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
(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幽
静雅 宁

荷塘月色图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 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 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 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 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 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 1 ] 钱谷融 :《现代作家国外游记选》,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 社 1983 年版第 98 页 。
[ 2 ] 姜德明 :《北京乎 (下册) 》,[ 北京 ]三联书店 1992 年版第 496 页。
[ 3 ] 张明 、林彤 、黄晓玲 :《百年清华图书馆文化精神之感 怀》《,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 年第 3 期第 108 页 。
是那都只是暂时性质的 。(张友松译) [10] 当我做孩子的时候 ,在这密士失比河西岸上
我们的村庄里 ,我的一群伙伴之间只有一个不变 的奢望 ,便是要做一个使汽船的 。我们曾有过其 它各种的偶然的奢望 ,但那只是偶然的 ,一会儿就 过去了 。(毕树棠译) [11 ]
(二)
When a circus came and went , it lef t us all
毕树棠的翻译生涯始于海参崴 ,他的《忆海参 崴》一文便是忆述当时做翻译的那段经历 。1921 年春天 ,毕树棠应西伯利亚铁道监管会中国代表 办事处之聘 ,去海参崴做英文翻译 ,他担任的职务 是将会议议案和记录随时译成中文 ,以便存查和 呈报政府[4] ,可见毕树棠当时所担任的主要是笔 译工作 ,有时在开会前数小时 ,毕树棠会收到送来 的一卷议案 ,必须得火速翻译出来 ,这一阶段的翻 译实践为他后来的文学翻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社会文化研究
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的 翻译家 :毕树棠
夏 天
内容提要 翻译家毕树棠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半个多世纪间译著颇丰 ,但对毕树棠翻译的研究并 不多见 ,本文以译者背景与社会背景为坐标 ,对毕树棠翻译活动、翻译策略特征、翻译评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 毕树棠 翻译活动 翻译策略 翻译评论
1921 年毕树棠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 ,直到 1973 年因病退休 。其间毕树棠出版的译著有 ,1927 年 北新书局出版的《一夜之爱》以及 1929 年北新书 局出版的《不测》,均为法国作家左拉的作品 ;1944 年新民印书馆出版的翻译集《贼及其他》,收录了 《贼》《 、无子记》和《无花记》等九篇翻译小说 ;1950 年由他翻译的马克 ·吐温的长篇小说《密士失必 河上》(今译《密西西比河上》) 上册由晨光出版公 司出版 ,全书翻译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于 1955 年 出版 ;1949 年大家出版社出版的《君子之风》。毕 树棠在《君子之风》的后记中说道 : 在过去二十多 年里 ,我对翻译曾不断地抱着热烈的兴趣 ……[5] 他的文学翻译活动几乎都在清华图书馆工作期间 完成的 。图书馆的工作为毕树棠进行翻译工作提 供了时间 、环境和资料上的条件 。清静淡泊的图 书馆 ,毕树棠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 ,他撰写了大量 的中外书刊介绍 ,向读者通报出版界的消息和世 界文坛动态 ,毕树棠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条件 , 不仅成为一名认真的读者 ,还担当传播知识和信 息的使者 ,这也成为他进行文学翻译的原因之一 。
burning to beco me clow ns ; t he fir st negro
minst rel show t hat came to o ur sectio n lef t us all
suffering to t ry t hat kind of life ; now and we had a hope t hat if we lived and goo d , Go d wo uld per mit us to be pirate s. [12]
[ 4 ] 钱谷融 :《现代作家国外游记选》,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 社 1983 年版第 99 、100 页 。
[ 5 ] 毕树棠译 :《君子之风》,[ 上海 ]大家出版社 1949 年版第 185 页。
[ 6 ] 毕树棠译 :《密士失必河上》,[ 上海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 1955 年版第 469 页。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毕树棠的译文偏向于直 译 ,例一中开头第一句“When I wa s a bo y , …” 毕树棠译为“当我做孩子的时候 , ……”。在“t here
was but o ne permanent ambitio n amo ng my co mrades , …”一句中 ,他将 amo ng my co mrades 直译为“我的一群伙伴之间”。但毕译也有意译与 灵活处理的地方 , 例如该段最后一 句“ … but t hey were o nly t ransient . ”,毕树棠加上了一句补 充说明“一会儿就过去了”,比张译“可那都只是暂 时性质的”显得口语化 。在选词上 ,毕树棠偏向于 一些口语化的 表 达 , 例 如他 将 steamboat man 译 为“使 汽 船 的 ”( 张 译 : 轮 船 上 的 水 手 ) , 将 t ransient 译为“偶然的”(张译 : 暂时性质的) ; 将 us all 译为“我们 ……, 个个都 ……”(张译 : 我们 大家) 。毕树棠在句子的结构和顺序上趋向于直 译 ,而在一些词语的选用上则倾向于口语化 。这 与毕树棠对原著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关系 ,他认为 原著反映了“质 朴 天 真 的 生 活 ”, 是 一 部“可 爱 的
— 204 —
书”[15] ,译文中选用一些俏皮可爱的口头化词语 来传达这一层含意 。同时 ,毕树棠对原作者的“进 步”地位的钦佩和赞扬 ,以及对原著富有“阶级斗 争意识”主题的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 原作语法结构和句子顺序的忠实传达 。
对毕树棠翻译的评论并不多见 ,吴小如的《读毕 树棠译〈贼及其他〉》是对毕树棠翻译工作的一个肯 定 ,并且对毕树棠翻译选择原著的眼光进行了评价 : 固然这是一本翻译作品 ,但从其中也能体察处与国 人那男女女心理上的息息相通处[16] 。说明毕树棠在 选取原著进行翻译的时候 ,对原著与预期译文读者 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认真地考虑和良好的判断 。
毕树棠对原著的理解和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他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我们选取《密西西 比河》(第四章) 的一段为例 ,将毕树棠的译文与张 友松的译文作比较 ,对毕树棠的翻译风格做一个 简单的分析 。
(一)
When I was a boy , there was but one permanent
ambition among my comrades in our village on the
— 203 —
江苏社会科学
2007 年教育文化版
毕树棠的译文集很多都附有译者前记或者译 后记 。在这些前言或后记中 ,毕树棠主要介绍了 译文集中文章的题材和一些内容 ,帮助读者更好 地了解原文的背景 。尤其是在《密士失必河上》 中 ,毕树棠在译者前言中介绍了作者名字的由来 、 作者生平以及对作品主题进行了分析 ,并将作者 的写作风格与同时代的作家进行了比较 ,很显然 是对文学动态和文学评论颇为熟知的 。这些文字 看似是作品的附属 ,却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原文作 品的写作背景提供了参考的资料 。毕树棠在前言 后记中也提及翻译的一些心得 ,在《密士失必河 上》的译者 前 言 中 , 他 提 到 马 克 吐 温 的 作 品“难 译”,其原因是“包含有极重的地方性和当时的方 言 ,译的时候得用好些参考的功夫 ……”毕树棠在 1955 年出版的全译本《密士失必河上》后记中说 道 ,他翻译这部小说参考了三种原本 ,并比较了三 种原本的差别在于“标点或印刷上的错误”,之所 以要选择三种原本 ,是要“借此互作一番校正”[6] , 可见毕树棠在翻译时的认真态度 。在 1949 年至 1966 年文革前这十七年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翻 译活动与政治环境密切关联 ,马克 ·吐温被视为 “进步作家”,与杰克 ·伦敦 、德莱塞等作家的作品 一起被译介到中国[7] 。毕树棠作为解放初期的知 识分子自然响应时代的要求 。50 年代初他的翻 译马克 ·吐温的《密西西比河上》出版 ,正是反映 了时代对翻译作品的选择性 ,他在译者前记中对 原著主题进行的分析就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体现 : ……团结就是力量 ,却已有了阶级斗争的意识 ,富 有现代的意义[8 ] 。
bank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That was , to be a steamboatman. We had transient ambitions of other sort s , but they were only transient . [9]
我小的时候 ,我们那密西西比河的村镇上 ,玩 伴们都只有一个长久不变的志愿 。那就是 ,当轮 船上的水手 。我们也有其他种种的暂时愿望 ,可
夏天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200433
《现代作家国外游记选》收录了《忆海参崴》一 文 ,文后的作者简介中写道 : 毕树棠 ,翻译家[1] ; 姜德明主编的《北京乎 (下册) 》收录了《北京话里 的比喻》一文 ,文后作者简介也是 : 毕树棠 ,翻译 家[2] 《 ; 百年清华图书馆文化精神之感怀》一文发 表在 2005 年第 1 期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其中 介绍了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毕树棠 : 毕树 棠先生就是一位翻译家和散文家[3] 。可见 ,学者 和研究者们将毕树棠的身份都不约而同地定位为 翻译家 。但是在现代翻译研究中 ,毕树棠的翻译 活动和翻译思想却很少为人们所关注 。
[ 7 ] 陈玉刚 :《中国翻译文学史稿》, [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 1989 年版第 400 页 。
[ 8 ] [ 11 ] [ 14 ] [ 15 ] 毕树棠译 :《密士失必河上 (上册) 》, [ 上 海 ]晨光出版公司 1950 年版第 2 页 、第 47 页 。
社会文化研究
语言层面的比较与分析 ,也将译者的自身因素和 时代环对毕树棠的翻译活 动进行一个总结 : 兢兢业业 ,始终在从事翻译工 作 , ……非沽名炫誉博得翻译家头衔的投机分子 [20] 。此外 ,在半个多世纪之前 , 毕树棠就论及翻 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因素以及文本选择等问题 , 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毕树棠也撰写过翻译评论 ,或者在文学评论 中间杂一些翻译评论 ,体现出他的翻译思想 。毕 树棠在《二十年来清华文坛屑谈》中提到洪深对王 尔德戏剧的改译 ,并肯定了改译在舞台上的成功 : “将西方名剧摄其神貌 ,一变而为一完全适合中国 观众之新剧”[17] 。可见毕树棠对于翻译的评价并 不限于“忠实”的层面 ,而将读者的反应考虑在译 作成功与否的判断中 ,翻译可以“摄其神貌”,并不 囿于字面上的忠实 。早年的毕树棠曾经写过一篇 译评《汉英对照浮生六记》,发表在《人世间》第二 期 (民国 28 年 ,即 1939 年 ,8 月 20 日) ,对林语堂 的英译进行了评论 。毕树棠在这篇译评中谈到了 译者的语言能力和对自身文化的态度对翻译的影 响 ,也将译作的成败放在时代环境中进行考察 。 他分析了林语堂将中国作品译为英语的原因 ,一 方面是译者的“英文比中文要好”,一方面是“林氏 爱纯实的中国生活 , ……和欧美人的现实生活与 文艺情调相映成趣 , ……于是不禁要翻译 ,以传其 真 ,以快其意”[18] 。可见毕树棠很早就对文本选 择问题进行认真地考虑 。他还注意到林语堂进行 汉译英的另外一个原因 : 林氏英译汉作品在当时 “不彰”。他 认 为 当 时“能 做 这 类 翻 译 的 人 太 多 了”[19] 。毕树棠对翻译活动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