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中期兴于德国,以赖斯,弗米尔,曼塔里和诺德为代表,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源头了。

西塞罗翻译《圣经》的时候就注意到逐字翻译会是译文显得笨拙,如果作适当的语序和措辞方面的变动,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奈达提出“功能对能”或“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译者和译文接受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意涵,实现了翻译理论上的一大飞跃。

厄廷格将翻译解释为一种语码转换的过程。

威尔斯认为翻译是要实现语篇转换。

到此为止,翻译理论都是原文至上的。

一九七一年赖斯提出,理想的翻译是“目标语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从而创立了基于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而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著名的目的论,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人类行为。

这里的行为指的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行为。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原文的功能在于想翻译接受者只提供信息。

翻译再也没有必要格地再现原文,译者只需要根据译文接受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即可。

这就意味着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处理原文的自由。

曼塔里则借用行为理论,特别强调翻译过程是一种行为,注重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等)进行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当然,弗米尔的目的论容易让译者感到激进而拥有过多的自由,结果反而对翻译没有好处,为了平衡目的论,诺德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

所谓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自由度。

当翻译活动的涉及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译者有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对各方的忠诚。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忠诚与忠实是不同的。

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指的是译者不能背叛原文。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中西方不同的翻译理论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功能派理论思想的产生。

作为功能主义的创始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对于功能主义理论以及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不容忽略。

二、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及其翻译策略凯瑟林娜·赖斯的文本类型学成果最早发表于1968年,它建立在德国心理学家布勒1938年提出的语言功能的“科学研究模式”之上。

赖斯的经典类型模式比较了比较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类型分类法及其对应的翻译策略。

最后她提出了有创见性的功能翻译观点。

按照她的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层级(见Reiss Vermeer 1984:156)。

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分类:第一种是信息功能文本,信息功能主要是给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语言和风格的选择都要从属于这个功能。

此类文本注重内容,文本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这类文本包括、商业信函、货物清单、使用说明、专利说明、条约、官方文件、教材、以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他技术领域的专业文献等。

第二种是表情功能文本,信息方面仅作为补充,占主导地位的是审美因素。

作者选择的风格既有助于增强文本的意义,又可对读者产生审美效果。

此类文本强调的是表情型语言表达者的心境和感情的作用,因而此类文本重形式。

这类文本包括随笔、传记、纯文学、小说以及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

第三种是操作性功能文本,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试图达到的翻译的言外效果。

这一类型的文本强调的是感染型语言的“引发听者某种行动”的作用,因而此类文本重感染。

第四种是听觉—媒介文本(The Audio-medial Text),指的是非语言之外的视听、图画、电视、电台等的脚本。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一、引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

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

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

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

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

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

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

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功能翻译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理论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德国翻译学家凯瑟琳娜·赖斯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她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以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例,通过分析其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各种类型的文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一步理解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性翻译观。

标签: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日汉翻译一、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用另外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

如何根据相应的条件和情况进行最妥善的翻译,是前人长期以来一直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指导性理论。

本文所运用的“功能翻译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文本和翻译的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完成翻译。

德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她的理论也被称为文本类型理论。

迄今为止,围绕凯瑟琳娜·赖斯理论的翻译研究多应用于印欧语言之间。

例如,澳门大学的张美芳教授于2009年5月在《中国翻译》上发表《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一文,文中分析了文本类型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日本神户大学的藤濤文子教授于2005年12月出版《異文化をどう訳すか——翻訳行為とその機能》一书,书中运用文本类型理论对日语与德语互译的译文进行了评价。

然而,从日汉翻译的角度分析其理论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外并不多见。

广西大学的贺玉峰和乔莹洁于2011年在《广西教育》上发表《“功能翻译理论”在汉日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一文,文中结合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对汉日旅游文本的翻译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

中南民族大学讲师舒敏于2010年3月在《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日语翻译教学中功能翻译论的指导作用》一文,她在文中运用文本类型理论对政论文、新闻报道等五类具体文本的翻译方法做了分析。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应用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应用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应用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给翻译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它改变了过去的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的状况,开启了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过程主导原则的新时代。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即翻译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个原则,其对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都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一、引言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那么,翻译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难免遇到“如何翻译”的现实问题。

翻译实践的过程和译文证明,仅依靠单一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那么就需要翻译理论作为支撑来进行翻译。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翻译过程应用到的翻译理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并选择了日本文学作品《在城崎》作为翻译的文本,来解读翻译的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二、翻译目的论(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她在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中第一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提出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度研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斯从新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为翻译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翻译也具有目的性。

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翻译目的论是费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的。

斯科普斯翻译理论

斯科普斯翻译理论

斯科普斯翻译理论
斯科普斯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一书中,她首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提出了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赖斯的学生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为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斯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翻译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也有目的。

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有目的或目的。


著名的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著名的翻译理论。

“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动态:功能翻译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标准。

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这种关系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强调针对不同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本功能的实现。

但其观点仍具有局限性,她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上,认为原本与译本的功能不可改变。

而实际上,译文和原文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

第二阶段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标志,费米尔的目的论突破了对等论的限制,成为功能翻译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人际间的行为和交际性的文化行为。

过去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涉及三方面的参与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接收者(读者或听众) 。

功能派还加入了翻译过程的发起者,译文使用者和收受者等其他参与方。

第三阶段,诺德将翻译规范和功能结合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的原则融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框架之中。

曼塔利翻译行为的提出,把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

发展丰富了费米尔的目的论,也弥补了目的论的不足。

功能主义理论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认为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给以语言学派为主流的西方翻译理论界另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道路。

国内研究动态:国内对英语幽默翻译的研究主要以四大不同领域的理论为视角,运用相关的原则与方法,以解决英语幽默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障碍。

它们分别是:一、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幽默翻译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 和Wil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 人类的交际和认知活动都受制于关联。

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功能主义翻译方法

功能主义翻译方法
the translator has to make critical decisions as to how define the translation skopos and which strategies can best meet the target recipient’s requirements;
—Christiane Nord
4. Key conamceajpts of Skopos tohr eory
shif
t fro

m ‘li

ngu istic

equ
ival
enc
e’
From its standpoint,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not as a process of transcoding (the position usually adopted by earlier non-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but as a form of human action which has its own purpose basically decided on by the translator.
5.3 Aim of translation
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the loyalty rul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Illustrations P97
3. Nord: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visibility’ of the translato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

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

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

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

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的翻译¹,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¼,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½。

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

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

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

文本类型学不仅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 而且也是评论翻译的标准。

其实, 在当时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分类翻译的问题。

W1 E1 Suskind就提倡应用文和文学翻译的分类¾, 这显然太粗化了。

西班牙学者希亚莱丽( E lsa Tabern ig de Pucciare ll,i1964) 提出三分法¿: ( 1) 科技文献; ( 2)( 2) 哲学文献; ( 3) 文学作品。

赖斯对这种/ 哲学文献0 分类不满, 她认为, 了解哲学家的哲学理念只能算是一般性翻译的策略。

也就是说,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本, 译者都必须吃透作者的思想, 所以不能把它说成是翻译哲学文献的专利。

另外, 还有Peter B rang ( 1963 ) 也主张三分法À, 他借鉴苏联有名的翻译理论家A1 Fedorov 的理论, 把文本分成: ( 1) 新闻、评论、正规体的文本、科技文献; ( 2) 组织和政治文件(包括经典马克思著作、社论和演说) ; ( 3) 文学作品。

在第一类里, Brang 认为关键在于掌握专业术语, 而赖斯却认为这是任何文本都需要的, 换句话来说, 要想让译文能被看懂, 就必须解决术语问题。

赖斯很不赞成把组织和政治文件单独列成一类, 认为这类文本只能算是第一类和第三类的混合。

比如说, 演讲辞, 它既要像第一类文本一样重在信息的传递, 又要像第三类文本那样保留修辞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对于第三类, Brang 认为, 这类文本除了可以用于口头语外, 还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文体和句法形式; 可是赖斯认为, 新闻报道也具备这几个要点, 所以这种分类是片面的。

再者, 文学是一个大概念, 它包含散文、戏剧、抒情诗等, 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不该混为一谈。

奥陀# 凯德Á 和R1 W1 Jumpelt 认为翻译除了分实用型文本翻译和文学作品翻译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分类。

他们接受了美国语言学家J1B1Casagrande 的四分法: 实用类、审美- 艺术类、语言类、人种志类。

Karl Thieme 根据文本接受群的不同作出四分法: 宗教类、文学类、官方类、商业类。

法国语言学家穆南( G eorgesM oun in, 1967 ) 根据文本的功能把它分成七类•lv: 宗教翻译和科技翻译(根据内容)、文学翻译(根据语言)、诗歌翻译(根据形式) , 儿童文学翻译(根据观众)、剧本翻译(根据表现媒介)、电影翻译(根据特技)。

赖斯认为这种分类太杂、太碎。

在对这几位当时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的理论做出分析后, 赖斯得出两条结论•lw: ( 1) 尽管在文本分类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一点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即文本分类是选择不同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的依据; ( 2) 以上的各种分类都不尽人意, 理论依据不足。

她认为,译者和批评者必须具有相同的分析基础, 而语言是一切文本的表达手段, 正好可以成为他们的分析基础。

换句话说, 分析语言的特色和功能以及它们在各种类型文本里的表现形式是进行客观翻译和客观翻译批评的基础, 文本类型的不同主要来源于语言的功能不同。

虽然语言的陈述、表达、呼吁功能在任何一种文本里都会同时出现, 但文本必须是以其中一种为主要表达形式, 所以翻译时必须抓主要的表现形式,而翻译批评家则注重分析译者是否保留了原文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本类型理论的介绍三、赖斯的三大功能文本类型赖斯借用德国心理学家布勒( Buhler) 有关语言功能的观点•lx, 将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移植于翻译, 把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 提出/ 信息型0、/ 表达型0 和/诱导型0 的三种功能文本类型。

( 1) 信息型( inform ative type) : 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消息(新闻)、论点、看法、感情、判断、意图等事实, 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 文本结构集中在语意句法层面,语言特点是逻辑式的, 文学技巧为次要的。

这样的信息文本包括新闻、商业、信件、货物清单、说明书、专利说明、条约、官方文件、各类非虚构类书籍、教材、论文、报告、以及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其它技术领域的所有文献。

相应的文本称为信息型文本。

( 2) 表达型( expressive type) : 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 作者或/话语的发送者0 是中心, 文本结构集中在语意句法和艺术组织两个层面。

这类的信息文本包括党政领导人的讲话、条例法令、政治法律文件、科学和哲学以及学术方面的权威著作等。

相应的文本类型称为表达型文本。

( 3) 诱导型( operative type) : 旨在说服文本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 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 文本的重点在于呼吁和感染。

文本并非纯通过某种形式传达某种信息, 而是有一个明确目的。

种类包括所有以感染为主要目的的文本, 如广告、布告、布道、宣传、劝诱、以致讽喻等, 还包括文学类的通俗小说、说教文章和讽刺诗等。

这里接受者(的行动或感受) 是中心, 文本结构涵盖语意) ) ) 句法、艺术组织和劝喻三个层面。

相应的文本类型称为呼唤型赖斯还增加了第四种文本类型, 即以听觉等为媒体的文本( audio- m edia tex ts) ,也称超文本类型( hyper type)。

这类文本必须和某些非语言手段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包括电台和电视台广播的各类文本如新闻、采访和戏剧表演的脚本等, 与前三种文本有一定的重复。

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2.1 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具备表达功能的文本主要是文学作品或艺术性较高的文体,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等作品。

其中,作者的个人风格,语言中的美学特点是作品的灵魂,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仔细研究原文,忠实传达原文的文本形式和美学形式。

原文:The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shouted: “Young men, Order!”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译文:教授敲击桌子喊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吆喝(要喝)什么?”学生:“啤酒!”原文中“order”因为一词多义造成的幽默感,处理起来实属不易。

然而译者利用谐音,巧妙地将这一语义层面的幽默感转为语音层面上的幽默感,毫不减损原文的趣味和效果。

又如《红楼梦》中对邢岫烟的一段文字描写,感慨流年似水红颜易老。

原文: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再过几日,这杏数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成银,红颜似槁了。

译文:In just a couple of years she would be burdened with children as this tree was filled with fruit; and just as the apricots would soon be gone, leaving the branches bare, in a few more years Xiuyan’s hair would be turning silver and she would lose her beauty too.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意象优美且含蓄内包。

“绿叶成荫子满枝”这一表达,从修辞到意境,皆修辞符合汉语的习惯,又有具体的意象读起来十分具有美感。

因此译者在翻译当中保留了绿叶成荫这一意象。

但与此相比,英语又是一种强调逻辑性的法治语言,若直接在译在意象进行了完整的保留,同时又以云淡风轻的“as”作为逻辑解释,点明了原文中的隐喻,使译文读上去生动且通达。

从表达功能出发来比较分析一下我国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E 声声慢F的三种英译文.2.2 信息类文本的翻译信息类文本的目的在于所传达的信息或事实,因而其翻译过程强调遵循“真实性”,也就是要将原文的思想内容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不应该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Only when the world has a Pailo, who knows horses, can there be fine steeds. There are always fine steeds that can cover a thousand li a day but the world does not frequently produce a Pailo.这段翻译里,“千里马”与“伯乐”的概念和象征意义对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对英语国家读者则未必如此,因此在英译过程中,需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添补。

译文当中增加了定语从句,对“伯乐”加以解释,保证了信息的完整,便于英语国家读者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