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合集下载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也就是“最大程度地法则(语际法则)
∈ 目旳法则
连贯法则(语内连贯)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1984年刊登《翻译行为—理论和措施》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译行为”理论
翻译
1、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跨 文化转换活动. 2、是翻译行为旳详细操作.
汉斯·弗米尔
贾斯塔· 赫兹·曼塔利 克里斯蒂安
·诺德
翻译目旳论 ( Skopostheorie)
翻译行为理论
(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功能加忠诚原则 (Function-plus-Loyalty
Principle)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 从西方最早旳翻译理论家西塞罗( Cicero ) , 到哲罗姆( Jerome)和马丁·路德( Ma rtin Luther)都明确表述过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旳 困境及翻译主张。
然而, 20世纪60~ 70年代旳语言学理论 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 视上述问题旳处理。伴随翻译实践和研 究旳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 旳弱点。
果旳手段,保存文本固有旳诱导 功能。
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
. 一 、“目旳论”(Skopostheorie)
❖目旳论者以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 译行为所要到达旳目旳决定整个翻译行为 旳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旳来拟 定。
但凡行为都有目旳
二、目旳论三大法则
(一)目旳法则(Skopos rule)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译)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精选课件
5
▪ 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译文应 该充分传达原文的指涉功能,信息翻译应该 直白易懂。
▪ E.g.: These statement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ful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度应大打折扣。
精选课件
6
▪ 表情功能文本(expressive)——译文应 传达原文的审美以及艺术形式,使用“认 同法” (identifying method),即译者应 采用原作者的视角。
▪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David Hawkers译)
精选课件
18
▪ 目的论将翻译研究的视线从原语转移到 译入语,对突破对等思想的禁锢有重要意 义。但是将“目的”作为翻译行为的首要 准则,指导翻译策略。在本质上还是规定 性的,很难避免应用理论的通病。目的论 虽然声称是一种普遍的翻译理论,但事实 上主要用于商业文本,其对文学翻译研究 的可行性一直受到质疑。
精选课件
4
▪ 早期理论: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认为 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 而不是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把翻译策 略和语言功能、文本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 合起来考察。
▪ 后期理论: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 实现真正的对等,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 光转向翻译的目的,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 的开创者。
精选课件
21
▪ 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 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间的 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以表 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转功能学派翻译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O. 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Saarbrucken School)。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这种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不满,功能派翻译理论就在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

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的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试图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他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与老师莱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对该理论的基本架构进行阐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式,以功能为中心,强调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学者们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今天的翻译学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同。

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点,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字,因此翻译应该是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文字。

但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或造成误解等问题。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和文化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和策略。

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注意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受众,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方式。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最适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接受并理解翻译的意义。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交流、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受众所在的文化环境,以便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它还强调了翻译者的角色和责任,翻译者需要对翻译作品负责,并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思想对翻译教育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翻译教育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翻译方式。

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翻译观念,更好地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马梦琪一、功能派翻译理论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

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

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威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国外翻译理论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 钟 钰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 词对词 翻译与 意义对意义 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

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 雷斯(Kathar i na Reiss)、汉斯 威密尔(Hans. Vermeer)、贾斯塔 赫滋 曼塔利(Justa Holz M anttar 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 iticism)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 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po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 目的 。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 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koposTheory 翻译目的论 • Skopo: the Greek for “the goal, the function” • Translate/Interpret/Speak/Write in a way that enables your text/translation to function i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used and with the people who want to use it and precisely in the way they want it to function.
Development—Katharina Reiss
Development—Hans Vermeer
•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Translationstheorie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was the foundational text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 Greatly empower the
Disadvantages
• Translators are becoming
translators
• Effective in the evaluation
more subordinate to the initiators.
• Cannot escape their
Development—Holz-Mä nttä ri
Translator×
Message Transmitter√
The status of translator: • Not a secondary, mechanical scribe • A cross-cultural professional • A responsible partner in communication events • Has equal status with authors and editors
德文 英文 inhaltsbetonte texts emphasizing content or information formbetonte texts appellbetonte texts
中文 信息型文本
emphasizing the form 表达型文本 of the language emphasizing appeal to 操作型文本 the reader
Development—Christiane Nord
Some Additions • The initiator(翻译发起人)decides upon the translation’s goal, not the author, receiver, or translator.
• The translation brief
• To translate means to produce a target text in a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es in target circumstances.
Development—Hans Vermeer
Acknowledgements: 刘青青 吴九慧 徐楚
Contents
Background Functionalist Theories Development Comment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ackground
Two Schools The Leipzig School 莱比锡派 Albrecht Neubert, Otto Kade Based on generative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he Saarbrücken School 萨尔派
Development—Katharina Reiss
• Möglichhkeiten und Grenzen der Ü bersetzungskritik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1971)set up the prototype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 Text Types
Representatives
Features
Wolfman Wilss
Loyal follower of Nida
Equivalence was the core of translation study. Translation was enslaved by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theory divorced from practice.
SkoposTheory 翻译目的论 Three Rules • The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目的法则) • The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语内连贯法则) • The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语际连贯法则) The focus of translation:
of translation • Successful in political and business translation
normative and prescriptive nature
(翻译纲要)provides as many details (the purpose, the addressee, the time, the place, the occasion, and the medium) for the translator to follow.
Comments
Advantag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