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浅谈功能派翻译理论

2013.05学教育80some big cities is a big problem.五、词汇错误1、代词错误主要是前后人称代词不一致同样是写一篇题为进校后对大学的感受的作文,有同学写到:If we study hard at college,you will find a good job after graduation.很明显前句的主语是we,后句的主语是you,正确的表述应该是:If we study hard at college,we will find a good job after graduation.2、冠词错误同样是写一篇题为交通问题的作文,有同学写到:In my opinion,car can cause a lot of pollution.正确的表述应该是:In my opinion,cars can cause a lot of pollution.3、形容词、副词误用同样是写一篇题为进校后对大学的感受的作文,有同学写到:College life is quite differently from that in high school.be 动词后面应该用形容词,正确的表述应该是College lif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high school.I feel happily at college.系动词后应用形容词,所以正确的表述应该是I feel happy at college.4、形容词、名词误用同样是写一篇题为住房问题的作文,有同学写到: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more and more people move to the city.这里economic 是形容词,此处应该用名词。
正确的表述应该是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more and more people move to the city.5、动词过去式或过去分词误用主要是一些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误用,有些同学因为不了解而在后面加ed.6、单词拼写错误由于对词汇的记忆欠牢固,有的同学凭印象去拼写单词而没有通过查词典去核实,因此容易出现单词的拼写错误。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摘要:功能翻译理论对汉蒙翻译工作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翻译工作质量,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再阐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探究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引言:功能翻译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成果得益于语言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话语理论分析技术等一系列语言翻译问题研究和方法活动而带来的重要学术成果,这些功能语言理论研究活动与结果往往都更加趋向于可接受语言理论。
证明我们的翻译工作已从过去偏重主导研究学科地位的语言学范式的研究方法向更强调语言形式特征和语言文化功能对等的语言翻译观理论范式研究方法过渡。
于是,我们的翻译工作更强调和注重语用功能和语言学社会文化因素。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它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1971年莱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其主导理论。
由弗米尔所创立出来的翻译目的论已完全摆脱了以翻译源语法为理论中心的对等语言理论模式的种种束缚,认为翻译起源问题也不能简单地靠语言学研究来去解决。
翻译活动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因为将翻译过程发生时的生活环境置于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世界文化框架中,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中有着不同时期的传统习俗观念和主流价值观。
在弗米尔后,霍斯曼塔里进一步研究发展成了功能性翻译过程理论。
她认为用语言信息的传递行为来实现指代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动作等的各种语言跨文化功能的功能转换,将文本翻译功能视为是一种用来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目的过程的一系列复杂社会活动。
她研究的行为理论主要强调三个理论方面:翻译活动过程中参与者的社会行为,参与者自身的翻译角色行为和功能性翻译行为过程的发生环境。
针对功能翻译理论中提出来的许多不足,诺德还提出了忠实性原则作为补充。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而非简单的语言对等。
在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意图,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艺术魅力。
本文首先将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理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如何通过功能翻译理论来评价译文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艺术性。
本文还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实际效果,以期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理论的束缚。
它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以实现特定功能为导向的复杂交际行为。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的目的、读者的需求和原文的功能成为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关键因素。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原则,强调翻译应服务于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原则赋予了译者更大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文本的预期功能进行调整和改写。
“连贯法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标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忠实法则”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一定的语际连贯,即忠实于原文,但这并非绝对对等,而是要在译文的语境中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功能。
在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它不再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而是关注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这使得文学翻译批评更加关注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推动文学翻译向更加多元化、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最佳传播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摘要]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德国。
本文将对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作阐述,同时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评述。
最后将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整体评价。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对意”翻译展开辩论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就是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Nord, 2001:1)。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
下面将就这几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做简要回顾。
一、功能主义理论回顾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贾文波,2004:40)。
赖斯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赖斯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她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谭载喜,2004:258)。
同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类,把语篇体裁按语言特征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转引自芒迪,2007:107)。
同时赖斯还罗列了一系列的言内标准和言外标准,用以评价译文的充分性。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理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功能派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着重分析了功能派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标签:功能派;目的论;优势;不足1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形成20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翻译界盛行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概念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便是这种研究的代表。
该理论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2 德国功能派的主要理论德国功能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2.1 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雷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和视听类,并总结出了各种文本类型的特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语言功能不同,翻译策略也有差异。
简言之,雷斯提出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理想的翻译。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译文的目的或功能都与原文的相同,当译文和原文的功能或目的相冲突时,雷斯认为应优先考虑翻译的功能。
2.2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曼塔利的贡献主要在于她提出了翻译行为的概念。
她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有目的,重结果的人类行为,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信息转换,更注重跨文化交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姓名:常首鸣班级:08级外应2班学号:2008142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
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
本文简要介绍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忠诚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为有所表现。
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
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而功能派只将其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
德国素有研究功能翻译理论的传统,凯瑟琳·赖斯( Katharina Reiss ) 、弗米尔( Hans. Vermeer ) 、曼特瑞( Justa Holz Manttari ) 、诺德( Christiane Nord )为其代表人物,他们为功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下面将浅述他们主要的学术理论。
1。
凯瑟琳·赖斯( Katharina Reiss )在她发表于1971 年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一书中,赖斯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另一方面她也认为应该以“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文本,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
但是在实践中雷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时也是不该追求的。
这些例外的情况是由具体的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 )”造成的。
雷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因此,翻译批评不能仅仅依赖对原语特征的分析,而应该考虑译文在功能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汉斯·威密尔( Hans J. V ermeer ) 的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y ) 赖斯的学生威密尔进一步打破了等值理论的束缚,主张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
他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 是一种交际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其他情况下则也包括把图片转换成音乐,或者把设计图转换成一幢大楼) 。
因此,翻译有是人的一种行为。
根据行为理论,威密尔进一步指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它既是构成具体情境的一部分,又对情境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情境是根植于文化背景的之中,对任何一个特定情景,以及在特定情景中的语言的和非语言因素的判断,都取决于情景以及情景中具体因素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威密尔称自己的理论为skopostheory,即翻译“目的论”。
Skopos 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比如为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
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也就是说,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一特殊需要,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
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地接受一切。
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的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的目的。
除了“目的法则”外,威密尔的理论中还包括另外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所谓连贯性法则指的是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语内连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根据目的论,翻译法则实施的可行性取决于译语文化的情况,而非原语文化。
既然翻译是涉及原语文本的行为,原语也应该是准则中的一部分因素。
而原语文本不可能只指涉原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因为文本的意义和功能并非语言符号就能完全表达的。
文本的意义和功能指向文本接受者,并通过文本接受者得以实现。
换言之,任何文本都只是信息提供者,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法则只选取其中让他感兴趣的信息,再通过语言加工,译入目的语使之成为新的信息提供者。
在这种信息转换过程中,译者首先就应遵循语内连贯的原则。
既然翻译是通过信息加工提供给译语读者信息的,译文就应该是忠实于原文的,此时译者就又要遵循忠实性法则,即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
这类似于通常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翻译过程中,语际连贯次于语内连贯,这两种连贯性原则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
当忠实原则失效时, 翻译过程的标准则是“充分”。
“充分”是相对于特定目的的充分, 即译文应充分满足翻译要求。
这是一个动态概念,译者应该斟酌译文,选择恰当的符号,并以完成交际目的为导向。
3.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tari ) 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曼塔利基于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而提出翻译行为理论,目的是为专业翻译情境提供一个模式和指导。
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视为有目的、重结果的交际活动,把翻译过程视为与文化转换相关联的信息传递综合体(message – transmitter compounds)。
曼塔利指出,翻译不是单纯地翻译词语、句子或文本,而是引导意向中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
语际翻译是指“从原语文本出发的一种行为”、一个涉及一系列角色和参加者的交际过程。
这些人员包括发起人(需要翻译的公司或个人) 、中介人(与译者联系的人) 、原语文本制作人(公司内部撰写原语文本、但最后不一定要参加目的语文本生产的人) 、目的语文本制作人(译者) 、目的语文本使用人(使用目的语文本的人,如将之用作教学材料或用于销售宣传的人) 、目的语文本接受人(目的语文本的最后接收人,如目的语学生或阅读销售宣传的用户) 。
翻译行为非常重视为接受人提供一个功能性的交际文本,即在形式和文体上与目的语文化达到功能性适合的目的语文本。
功能性适合由译者确定。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专家,其角色是确保文化转换圆满完成。
在目的语文本制作过程中要分析原语文本,目的是弄清其“结构和功能特征”,其特征可用“内容”和“形式”来描述。
接受人的需要是目的语文本的决定因素。
原语文本中的术语,对于非专业的目的语文本读者有可能需要解释。
为保证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连贯性,单个术语的翻译需要前后一致。
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区分了“翻译”和“翻译行为”两个概念。
她认为“翻译”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涉及原语文本的使用,而“翻译行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文化或技术上的参考意见。
有些学者对该理论赞誉有加,认为其翻译行为的概念适用于所有的翻译,可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决策。
也有批评意见,如它不能帮助译者解释实际的翻译现象。
此外,这一理论的目的是为文化转换提供指导,但它没有充分考虑具体的文化差异。
诺德也反对曼塔利对原文的忽视,并强调“功能是翻译最重要的标准”,但这并不是给译者绝对的权利:原文和译文之间需要一种关系,这个关系的性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
4.诺德( Christiane Nord )的“功能加忠诚”( function plus loyalty )的翻译观以上所介绍的主要是德国功能派第一代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
这些思想一方面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但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激进倾向。
“目的决定一切”的标准指导下,原文作者的意图被排斥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了原文的限制,翻译似乎可以根据目的随心所欲的进行。
针对这些情况,诺德在总结功能派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逐一解答的基础上,发现目的论有两个缺陷:一是由不同文化特有的翻译模式造成。
人们因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对好译文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希望看到原文形式的忠实再现,有的喜欢译文体现出原文产生者的观点。
如果译文接受者所在的文化要求原文的忠实再现,而译者不能兼顾此要求怎么办? 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缺陷二由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关系造成。
虽然翻译准则中有忠实法则,但忠实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
倘若目的法则所要求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相反,译者如何处理?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
“功能”指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
虽然,曼特瑞把文本视为交际功能的纯粹工具,认为其固有价值完全从属于其目的,译者只需对目的环境负责,目标文本可以完全独立于原文;但是,诺德则认为“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