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版

合集下载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翻译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注释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赏析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10首经典的送别古诗赏析

10首经典的送别古诗赏析

导语: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译文(1)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

之,到...去。

2)荆:今湖北省(3)征帆:指远行的船。

帆:帆船。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2]作品赏析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 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ft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 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 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ft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 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ft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 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 分)【答案】1.(3 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3 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四) 移家①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初中的送别诗

初中的送别诗

初中的送别诗1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3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5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 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8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9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初中阶段送别类古诗词有哪些

初中阶段送别类古诗词有哪些

初中阶段送别类古诗词有哪些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刻,一齐从心头滋生。

挥手告别,扬帆远航,别不了的,是你抛出的那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我的心上。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送别的古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送别的古诗词《送友人》李白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崔颢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落雁南度,北风江山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羌村三首》杜甫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送别的诗句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句出自: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句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诗句出自: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4、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诗句出自: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5、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诗句出自:王维《送别》6、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诗句出自: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诗句出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8、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古代《送别诗》名篇撷拾赏析枯木古人诗词当中,送别诗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常常设酒饯别,或折柳攀杨,或赠物送银,有时还要吟诗作赋,以表深情。

古人外出,有的访亲寻友,有的贩运经商,有的进京赶考,有的从军戍边,有的异地为官,有的告老归乡,贬谪升迁,生离死别,难以一一,然而,无一例外的是离别愁绪,积郁悱恻,忧思愁苦,感慨万千。

何以解忧,唯有诗酒,酒可助兴,诗以寄情。

或感伤,或激昂;或抒情,或向往;或激励,或劝勉;境遇差别,感受迥异,因此诗词表达的意境自然不同。

送别诗第一高手当属诗仙李白,各种情形的送别诗在他那里信手拈来,或者酣畅淋漓,豪放洒脱,或者饱含热情,意境开阔。

篇篇经典,句句绝妙,如有神灵之助,不愧“诗仙”称号。

譬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年轻之时,喜欢结交,仗义疏财,豪放洒脱,气吞如虎,“少年不知愁滋味”,“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使得送别犹如英雄会。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首送别,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告别故乡,梦想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志在千里,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思乡之情,深藏心底。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年李白,与友相别,虽然依依惜别,依然志向不改,即便是犹如孤蓬漂泊不定,也有朋友默默惦念之情,当以自勉。

李白东游归来,寓居安陆,岁月蹉跎,结识孟浩然,当是人生一大幸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闻友出游,不能随往,以诗寄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四)移家①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移家:搬家。

浑:简直,几乎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分)【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分)(四)谢亭送别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 分)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

(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之情。

(五)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

(3分)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分)【答案】1. 春光明艳,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

2.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六)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醉别”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的心情。

(2分)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1.橘柚香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分)(七)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古人认为“秋”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2.第三、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我”写送别友人后怎样的情景?这一情景给人怎样的感触?(3分)【答案】1. “秋”字,表面上写时令(1分),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2分)(意思对即可。

)2.直到傍晚,我还在江畔,望着江北,江面上寒鸦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2分)这一情景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1分)(八)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试分析“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字的妙处。

(2分)2.尾句以景作结,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案】1.两个“自”字表现出诗人有情而流水无情,更衬托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

2.末句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艘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体现了友人别离后的孤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九)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 滁即滁州,欧阳修于1045年八月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

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1.从一、二两句中能看出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答案】1.春天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摇的美景。

2.表达出诗人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别离之情。

(十)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分)【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

2.诗歌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载将离恨过江南”,(1分)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

(2分)(十一)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案】1.时间地点离情别绪2.看,在诗中指回望(1分)。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1分)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1分)(十二)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4分)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

(评分说明:只要写出了此两者就给2分)。

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意思相近便可。

)(2分)2.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2分)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2分)(十三)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2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的景象。

【答案】1.“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分)2.对偶。

气势磅礴。

(2分)(十四)送人之荆门明·浦源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

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③赓(ɡēnɡ):继续。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 分)2.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 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案】1.(2分)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2.(3分)答案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十五)宴词①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

②畎(quǎn):田间小沟。

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

棹,长的船桨。

1.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一个词则暗示了诗人一片的深情。

(1分)2.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

(3分)【答案】1.惜别(依依不舍,1分)2.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1分)。

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

(或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夸张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2分)。

(十六)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释】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

②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③与师谁:指敬龙法师,“与师谁”即“谁与师”。

1.诗歌第二句中的“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3分)2.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答案】(3分)“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

运用叠词,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

2.(3分)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十七)送万巨①卢纶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注】①万巨:人名。

1.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

(1分)2.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

诗歌中、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2分)3.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3分)【答案】1.不能忍受(或“难以忍受”,意思对即可);发窘;为难。

2.无风不雨(若将“不雨”写成“多云”或“阴天”也可。

意思对即可)3.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或“对友人的留恋”)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