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第9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011

一、认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是按 照现行价格指数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 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 涵盖面非常广的 涵盖面非常广 价格水平指标,不仅包括消费品和劳务,还纳入了 资本品和进出口商品等,因此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 一国的整体价格水平变化。然而,由于编制这个指 数需要大量的数据,因此它无法经常性地公布,通 常一年只能公布一次或两次。 很多时候,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可以用国内 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GDP deflator)来代替。
日本陷入通缩赤字两难境地
通货紧缩已成为严重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一大问题。三 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公布的速报显示,2009财年 (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日本国内的企业物价指数 企业物价指数 (CGPI)为102.6,比上年度大幅下降了5.2%。这是日本 企业物价指数年度指标6年来首次出现下降,降幅之大与 1986年创下的历史纪录比肩。 这一数据的出炉为日本经济再次抹上一层阴影。自20年前 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年均经济 资产价格泡沫破裂 增长率仅为1.1%,债务总额 债务总额也直逼国内生产总值(GDP) 债务总额 的两倍,近来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问题也成为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 通货紧缩 道难题,日本经济深陷高债务和通货紧缩的双重挑战。
特定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 价格指数 = × 100 相同商品和劳务的基期价格
一、认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消费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根据家庭消费的代表性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CPI 变动状况来编制的。它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 为密切的物价指数,反映了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 衣服、食品、住房、水、电、交通、医疗、教育等 等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 这一指数的主要优点 优点是资料比较容易搜集,便 优点 于及时公布,能够综合并且迅速地反映人们生活消 费的物价趋势;缺点 缺点则是包含的商品和劳务范围较 缺点 为狭窄,不能够反映资本品和中间品的价格变动情 况。来自一、认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我国2011年通货膨胀原因及对策

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动整个物价上涨,即成本推动导致通货膨胀。
传统意义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
在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总量的2/3 左右,其次是投资和出口。
而在我国呈现相反的格局,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投资与消费。
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对策:(1)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尤其是存款利率通胀日趋严峻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之一,各界要求央行再加息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但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加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负利率会酝酿出泡沫经济,就像兴奋剂,给消费者带来一时的资产增值快感,但以将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
所以央行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者退一步讲,央行也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
(2)完善汇率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
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
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任务。
倘使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另外也可以避免我国有限的资源秉赋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2011年通货膨胀的走势与对策

2011年通货膨胀的走势与对策2011-09-08 10:07摘要: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成本的过快上涨和输入型产品价格的上涨。
2011年全年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稳”态势,预计通货膨胀率为4%-5%。
为此,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和供给管理。
关键词:通货膨胀走势,流动性过剩,治理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4月我国外汇占款余额为24万亿元,比上月增加了3017亿元,1至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14348亿元。
巨额的外汇占款大大增加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从而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二)成本上涨过快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人工成本、土地价格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2011年原材料、燃料等成本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此外,2011年劳动工资将会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都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从而推动了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三)输入型产品价格上涨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金属矿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达10%左右。
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再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大宗商品存在供需缺口,都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走势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
通胀的高点出现在第二季度,之后将略有下降且趋于稳定,全年将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
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不确定性:第一,2011年物价上涨仍有较大的流动性过剩基础,流动性回收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首先,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积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只要2011年M2的增速达14%以上,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率(M2/GDP)就将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预测2011年M2增速将有可能达到16.5%,因此,流动性过剩问题仍难以得到明显的缓解。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中出现的这样⼀种情况:投⼊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量过多,⼤⼤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
为什么会通货膨胀,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
通货膨胀的原因 (1)直接原因。
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个,即货币供应过多。
⽤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动 即由于经济运⾏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平下商品和劳务等⽅⾯的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国,财政⾚字、信⽤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我国1979年⾄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字⽽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②成本推动 成本或供给⽅⾯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商⽣产成本增加⽽引起的⼀般价格总⽔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致有:⼯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商品价格上涨。
(1)⼯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资推动通货膨胀是⼯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推动价格总⽔平上涨,⼯资是⽣产成本的主要部分。
⼯资上涨使得⽣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平下,⼚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的⼯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资过度增加,如果⼯资增加超过了劳动⽣产率的提⾼,则提⾼⼯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导致⼀般价格总⽔平上涨,⽽且这种通胀⼀旦开始,还会引起"⼯资---物价螺旋式上升",⼯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2011(威力加强版)

一、通货膨胀因素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越来越辉煌的成就,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经济成就不可忽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崇起“中国模式”。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中国还有很多方面要做好,中国的人口很多,如果按照人均来算中国的GDP只是刚刚达到小康水平,现在还在为奔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努力呢。
在经济方面中国要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热的问题和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特别是通货膨胀,现在越来越成为中国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了。
查阅中国历年来通货膨胀率表,发现自97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3%以下,只是04年才超出3%,很长一段时间,通货膨胀因素都不是政策制定者要关注的对象。
但是现在通货膨胀因素不可忽视了,不仅在新兴市场,而且发达国家也有可能面临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影响通货膨胀因素的三个假设现在有三个假设是关于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的:1.固定汇率制度;2.外汇储备水平;3.美元因素。
(一)固定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下,人民币不能自由浮动或者只能小幅度浮动。
在此条件下,如果进口的商品的价格升高而人民币汇率没有升值的话,很有可能导致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现在中国对原材料的需要越来越多,中国虽然是原材料的大买家,但是却不是原材料的价格制定者,所以中国现在只能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事实。
中国进口铁矿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集体成为了三大铁矿石出口公司的打工仔,一年赚取的利润都不够三家铁矿石公司的利润,为此中国多付出了大约有1000亿美元。
铁矿石的升价导致钢铁涨价,最终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
在这里我们不得要问是不是实施固定汇率制度就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让我们来看一下其它国家的一些表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前,拉美国家采用的是固定汇率制。
当时,为推动进口替代工业化,拉美国家采用了高估币值的做法。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拉美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或其他较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如管理浮动和爬行钉住等。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多个朝代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1. 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
在中国历朝,如果政府过度发行铸币或纸币,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膨胀,进而引起通货膨胀问题。
这种情况通常与政府为了应对各种开支需要而大量发行货币有关。
2. 军事冲突和战争战争和军事冲突会导致财政紧张,政府为了筹集大量军费常常采取发行纸币等手段。
这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会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因为战争导致生产力受到破坏,同时需求增加,形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3. 经济结构失衡在某些历朝时期,由于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整体物价的影响较大。
当农业产量下降或价格上涨时,随之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往往严重。
4. 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例如,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的黄金和白银的大规模流入,会刺激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问题。
二、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1. 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首先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
合理的货币供应量能够保持稳定的货币价值,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执法,以防止非法金融活动和欺诈行为。
监管部门需要密切监控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失衡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均衡发展,提高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4. 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外部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忽视。
2011年通胀形势分析

二、本轮通胀驱动因素分析............................................................................................................................................... 8
四、2011 年通胀形势展望................................................................................................................................................27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第 2 页 共 30 页
插图
表:相关指标预测...............................................................................................................................................................1 图 1:CPI 指标连创新高 ............................................................................................
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摘要:2011年我们对于通货膨胀这个词也许并不陌生,不仅是因为cpi,gdp等在新闻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还由于我们在日常消费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本文将着重分析今年11个月来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以之探索今后政府面对的通货膨胀及调控压力。
关键词:通货膨胀;2011年一、2011年通货膨胀的总体形势2010年下半年开始,整个中国社会明显感受到了”通胀来敲门”。
2010年12月15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最能说明其严峻性: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创下此项调查实施以来(1999年第四季度)最低点,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进入2011年,通胀成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头号难题。
今年以来,cpi同比增幅从年初的4.9%一路高歌猛进至年中的6.5%,从8月份开始有所下滑,2011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2,从12月9号的最新cpi数据来看,11月cpi出现年内最大环比降幅。
同时,货币政策的松动,也意味着中国通胀压力正在减小。
总体来说2011年的通胀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通胀高点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cpi在三季度见顶后高位震荡,逐渐回落。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按成因可分成三种类型。
由货币供应过多形成市场需求远超市场商品供应量,从而导致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能源等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劳动报酬过快增加趋近生产增长速度,从而推动商品价格最终上涨的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经济国际化大背景下,一国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国际上大宗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外来游资的大量流入而推动或加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的现象是输入型通货膨胀。
据此分析本通胀是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结合。
其中,需求拉动型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投放量过大。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我国新增贷款18.9万亿,外汇占款5.7万亿,两者相加接近25万亿,相当于我国1949年至2009年货币投放总量的53.4%,我国去年货币供应量为72.6万亿,我国gdp是美国的1/3,而货币供应量是美国的1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去年召开的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2010年5月份首次超过官方的控制目标3%之后,便逐月走高,截至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本月CPI同比涨幅4.9%。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进入通货膨胀阶段是不争的事实,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
造成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货币超发严重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以及货币的贬值,从而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在较大的外贸顺差及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背景下,我国当前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
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只能买入美元,这同时也就卖出了本国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
但是如此大规模注入流动资金的做法将会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造成了这样的一种奇怪的现状:中国老百姓辛苦的劳动生产产品,然后低价出售给世界人民,其他国家的人民得到了廉价的商品,中国政府收到了外汇,人民得到了贬值的人民币。
另外,由于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已形成的低利率环境造成大量资金四处流动,外汇资本在我国大量流入趋势仍然有增无减,而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将引发价格上涨。
还有,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
总体而言,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和经济压力都很大,这就意味着央行为了保持币值稳定,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的可能性也将继续存在。
2.投资结构问题中国不管从国家层面看还是从人民层面看,都不缺钱,但是,中国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能够使用这些钱,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主要的投资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
当股票市场低迷是,更多的钱会涌入房地产市场,不仅会打乱国家调控的计划,同时房价的高涨也会强化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造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
3.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2010年以来,蔬菜与猪肉价格连连上涨,虽然最近蔬菜批发价格有所下跌,甚至出现了有农民自杀的惨状,但由于仓储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
而农产品是基础产品,农产品的价格高企也将带来下游产品成本与售价的提高。
而且由于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的上涨更容易强化人们对于通胀的预期。
4. 能源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进入2011年,煤荒,电荒接踵而至,煤价已经连连高升,各地工业用电也有小幅度的调涨,日本大地震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环境中对能源需求的恐慌,各种能源价格的提高必然会助推CPI提高5.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虽然通货膨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货膨胀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所导致的。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各种经济体制约束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各种经济活动的过热,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没有一个充分的预期。
通货膨胀预期是加速通货膨胀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公众都是“经济人”,他们通过掌握大量的信息形成一种“理性预期”后,政府的政策效应将被理性预期所抵消,此时适度的通货膨胀将在理性预期的作用下而升级。
某个领域物价的持续上涨本身将会导致一种市场秩序的混乱。
在涨价的过程中,事实上一些原材料并没有涨价,即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并没有增加,但在一种整体涨价预期的情形下,就会产生搭便车行为,从而形成整体上所有物品涨价的事实。
6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而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则是外汇流入过多。
近年来,外汇流人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途径。
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但是,我国的物价上涨却有其特殊性。
当流动性过剩出现时,首先上涨的是资产价格,随后商品价格开始上涨,而且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低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
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从供给一边说的,从需求一边看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二者是一个意思。
“有效需求不足”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因此随着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增加,老百姓并不大量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而储蓄就是对各种资产的需求。
7成本推动。
生产成本上升是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
(1)工资成本上升。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各种引入瞩目的事件如“民工荒”现象、某企业连续出现十几次员工跳楼事件、频频出现的劳资纠纷和罢工等等都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
相应的,中国各地政府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也导致工资成本上升。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工资成本上升并不是坏事。
实际上,工资成本上升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因此,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工资成本的上升。
因此,工资成本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2)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
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8 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2010年11月,美联储继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宣布推出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计划让美联储在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美联储同时宣布,将在之后的各月中逐步实施这一计划,预计每月将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
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使全球再次面临流动性泛滥的冲击,我国自然也不能避免。
为刺激本国经济,缓解债务危机,美国实施这一货币政策等于开动起印钞机,其中一部分钞票用于购买中国的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
大量美元流入中国,银行、企业、居民都不愿持有美元,在市场上卖给中央银行,同时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进行对冲,央行购汇,就要向市场吐出相当数量的人民币,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央行吐出了将近20万亿人民币。
而由于量化宽松、零利率的政策,增加的外汇储备再投资美国资产,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也越来越大。
投资既得的利益也不能完全弥补先前投放的大量基础货币,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9.贸易顺差过大也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
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顺差在2007年占到GDP的10.6%,2007年后的三年在逐步下降,2010年降到GDP的5.2%。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比经常项差额要小得多,但也是顺差。
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
较多的货币增强了流动性过剩,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10.为渡过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自2008年底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
这一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有利于重振人们的信心,经济有过热的转向,大家比较乐观,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大幅上升,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价格上升较快,又给投资和消费带来很大刺激。
受此刺激,很多做实业的人开始转向投资,炒房产、股票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产泡沫,通胀压力。
11.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加剧了我国通胀。
我国现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需求较大,而农业科技欠发达,无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到非农业部门,尤其是继春节之后,各地均现用工荒,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国家进一步努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
而由于人口上升,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
据去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工资上调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增速13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但是这一成绩的背后,也预示着成本推动是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又一原因。
12,对通胀的预期加剧通胀发生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
从国际上看美元贬值,黄金再创新高,油价站上高位,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预期。
从国内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购房热,购车热,购黄金热,与通胀预期的流行与强化有直接关系。
人们非理性的通胀预期必然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可能造成通胀成螺旋式的上升。
另外,大量国际投机资金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持续流入我国,2003年-2010年我国热钱已为净入年了,据测算,十年来境外流入中国的热钱2890亿美元,2010年高达为355亿美元。
这些投资基金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进入了资产领域,驱动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进而扩大了总需求,推动了物价上涨,进而推高通货膨胀率。
13,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就业人数多,对通胀的发生也形成一定的压力。
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并有过热风险,GDP增长速度为10.3%,创下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
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14,大宗商品进口成本提升及美元贬值,造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大宗商品进口成本提升及美元贬值,输入型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递,它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传递到国内,从而导致该国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讲,它一般表现为由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所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对外依存度是各国广泛采用的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是用一国进出口总额除以该国的 GDP。
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程度已经达到了 60%以上,最为明显的是我国对国际大宗基础性商品依赖度很高。
如最近受到人们持续关注的铁矿石谈判,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经攀高至 62%,在铁矿石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中国作为铁矿石全球第一大买家首当其冲,这无疑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另外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目前已经达到了 51.3%,首次超过 50%的警戒线;而且我国煤炭进出口的形势也在发生巨变, 2009 年首次由煤炭出口大国一跃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