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隔附子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76例临床观察
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特别是在月经期间出现的疼痛现象。
据统计,有超过一半的女性在生理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胀痛等症状,其中近10%的女性是由于痛经症状严重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是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无明显诱因的周期性腹痛,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等。
寒凝血瘀是中医对原发性痛经较为常见的病机诊断之一,认为患者体内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而灸脐作为中医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调畅气血、温经散寒的治疗过程中。
本研究旨在观察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为更好地应用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灸脐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症状变化及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验证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比较灸脐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差异,探讨灸脐治疗在改善痛经症状和调整月经周期上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促进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这一常见的妇科疾病。
痛经是许多女性在月经期间常见的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
寻找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女性痛经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验证灸脐治疗在痛经中的疗效,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进一步探讨痛经的病因病机以及个体化治疗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为痛经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

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摘要:痛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不同,其中寒凝血瘀型痛经占比较大。
本研究设计采用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旨在探究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姜灸组和对照组各25例。
隔姜灸组采用隔姜灸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口服益母草颗粒加温热贴治疗,同样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患者评分(VAS)、月经量和治疗后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治疗前痛经患者评分、月经量和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隔姜灸组痛经患者评分明显下降,月经量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痛经患者评分、月经量和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比较,隔姜灸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痛经症状,提高患者月经量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隔姜灸;痛经;寒凝血瘀型;治疗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痛经是女性经期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达60%,对女性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痛经病因病机复杂,其中以寒凝血瘀型痛经占比较大。
中医认为,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特点为痛经经期长,经血量少,经色暗,经期或休息日腰背肢体冷痛,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疗痛经需要结合具体病因和症状,中医内服药物、外敷贴敷、针灸、艾灸、拔罐等多种疗法均可有效缓解症状。
隔姜灸是一种新型的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热灸罐与姜片将零散而冷气瘀滞的血液,通过灸热的作用,将瘀血逐渐熔解,从而达到疏通经脉、分散寒气的作用。
因此,隔姜灸可以有效地改善经脉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的脱落,进而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
本研究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姜灸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痛经的效果与案例分析痛经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常于经期和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部疼痛,甚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近年来运用中药加针灸以及拔火罐的方法治疗痛经126例,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126例中,年龄13~45岁,20岁以下者32例,21~30岁者55例,31~45岁者39例;未婚者56例,已婚者70例;腹痛时间发生于经期前者72例,发生于经期者25例,发生于经期后者19例;病程1~5年者61例;6~10年者26例;11~15年者22例;15年以上者17例;在126例中,经期及前后均腹痛同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者5例,经期伴有头痛者10例。
临床分型根据经期腹痛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将痛经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轻度:经行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口服止痛药。
中度:经行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酸痛,用止痛药等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行小腹疼痛剧烈,坐卧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剧烈,面色恍白,四肢厥泠,泠汗淋漓,腹泻等症,用止痛药等措施无明显缓解。
病例中,重度痛经患者,均排出器质性病变,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都用中药,针灸和拔火罐治疗,不加任何镇痛药。
诊疗方法自拟方柴胡15g,郁金20g,香附20g,白芍20g,枳壳12g,蒲黄10g,五灵脂15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元胡,呕吐不止者加生姜、姜半夏、吴茱萸。
乳房胀痛者加青皮,血块多者加三七粉,腹泻者加炒白术、仙灵脾,腰痛甚者加寄生,川断,狗脊,菟丝子,肢泠汗出者桂枝。
上药水煎2~3次,每次煎至150~250ml,1剂/d,早晚空腹服用。
于经期前一周开始服用,每服用10剂为一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
中成药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口服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活血通脉片》一日三次饭后口服。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48例临床观察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48例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20-07-17T16:26:43.220Z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8期作者:苑贺英[导读] 目的:探讨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观察组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单纯中药内服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随访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5%,对照组为33.3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内服配合艾条灸及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疗效肯定,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寒湿凝滞型痛经;中药内服;艾条灸;穴位贴敷原发性痛经指经行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膝酸软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
西医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主要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为主,但只有镇痛作用,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中医学称之为“痛经”“经行腹痛”,一般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等证型,临床以气滞血瘀、寒湿凝滞多见[1]。
在该病的治疗上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以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观察其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 2017年 1 月~2019 年 12 月门诊就诊的患者 48 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及《中医妇科学》寒湿凝滞型痛经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4例,平均年龄27.38±6.18 岁,平均病程 24.46±11.53 月;对照组 24 例,平均年龄 27.12±5.73岁,平均病程 24.83±11.49 月。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因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痛经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对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同时参加其他药物及临床试验对本研究有干扰者;用药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五十七) 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技术

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①重度 :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
忍 ,坐卧不宁 , 重影响工作 、 习和 日常生活 ,须卧床休 严 学 息, 腰部酸痛 ,面色 发白,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 , 呕吐腹泻 , 或旺 门坠胀 ,用止痛措施 无明显缓解 。痛经症状积 分在 1 4 分 以上 。② 中度 :经期 或经期前 后小腹疼 痛难忍 , 腰部 伴 酸痛 ,恶心呕吐 ,四肢不温 ,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 。痛经症
等症状 ,甚者出现面 色苍 白、肢冷汗 出 、昏厥 ;经量 少 ,色 紫黯 有块;苔白 , 细或沉紧;B超 、妇科检查生殖器无器 脉
质 性病变 。 3 禁 忌证
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①经期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发生腹 痛 或其 他不适 ;② B超 、妇科检查 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 ;③ 多发于月经初潮后 2 ~3年 的青春 期少女或未婚 的年轻妇 女。 1 2 中医诊断标准 . 参照 1 9 9 4年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
止痛 药 。痛 经症 状积分 在 8分 以下 。 2 适应 证 寒 湿凝滞型 原发性痛 经月 经初潮后 2 ~3年 的青春期少
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 出现小腹冷痛 , 痛 及腰骶 , 热则舒 ,有时伴恶 心 、呕吐 、腹泻 、头晕 、乏力 得
1 疾病诊 断标 准
1 1 西医诊断标准 . 参 照 l9 9 1年陈贵廷等主 编的 最 新
状积分 在 8~l 4分之间 。③轻度 :经期或其前后 小腹疼痛 明显 , 腰部酸痛 ,但能坚持工作 ,无全身症状 ,有时需服 伴
泌 、代谢因素 、遗传 、免疫 以及 心理、社会 因素有关 。目前 认为 ,主要与 月经时 子宫 内膜 合成和释 放前 列腺素 ( PG) 增加关系密切 。应用非 甾体抗炎药、性激 素类药及镇 痛、镇 静 、解痉药等治疗有效 ,但有一定 的副作用 。中医认为 , 原 发性 痛经 的病 机主要在 于 “ ”和 “ ” 瘀 虚 。气滞血 瘀 ,寒凝
手工制作附子饼所用的工具设计思路

手工制作附子饼所用的工具设计思路隔附子饼灸法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活血祛瘀、消肿散结、温肾助阳、暖脾益肺、温肾补火、升阳固摄[1]等作用,在临床上疗效显著,适应症广,并且在各中医院校的多门教学课程(如实验针推学、刺法灸法学、针推治疗学等)中有较多的教学需要,还在学生的设计性、探索性、科创性实验以及教师的课题研究实验中应用到,因此附子饼是中医针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但是附子饼不像针灸针等消耗品一样能在专门的商店中买到,因此需要实验室老师手工制作,同时考虑到附子的毒性,希望设计一款简易且方便的工具让附子饼的制作过程减少皮肤接触以及提高制作效率。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对隔附子饼灸的灸法研究文献以及其在各种病中的运用文献非常多,但对于附子饼本身的制作只是一笔带过,而对制作附子饼所用的工具基本没有提及,因此想针对这方面谈谈笔者一些设计想法。
1文献中的附子饼制作1.1将附子研末后与小麦粉(1∶1.5比例)混合,再用黄酒调和,做成直径为3 cm、厚约0.8 cm的附子饼,在其中央针刺20余个孔以备用[2]。
1.2取生附子2500 g打成粉,取鲜生姜500 g加水打成汁1500 mL,将两者混合,搅匀之后捏成厚约0.2 cm、直径约2.5 cm的附子饼,在附子饼上用三棱针插数孔,阴晾处晾干,备用[3]。
在这类文献中附子饼根据自己的需求配方各不相同,直径略有不同,厚度上有些差异,但是没有一个提到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完成附子饼的制作,也许因为研究所用的附子饼用量较少,因此猜测其所用的工具极为简单。
剧笔者了解,有些医院内部有自己研制的附子饼用于临床患者使用,且在配方方面各不相同,制作工具及配方不外传。
曾在淘宝网上搜到过一家有出售附子饼的店,但其附子饼做工比较粗糙可以推测其使用工具只是个可乐瓶盖之类的物品。
2目前工作中附子饼的制作2.1所需物品电子天平、不锈钢脸盆、短玻棒、方盘、美工刀、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和帽子、压膜工具(用50 mL塑料针筒改装而成),见图1、三棱针、熟附子粉、蜂蜜、baby油。
铺灸疗法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43例

铺灸疗法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43例目的观察铺灸疗法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6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3例给予铺灸疗法治疗,对照组43例给予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铺灸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铺灸疗法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是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一种有效外治方法。
标签:铺灸疗法;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小腹疼痛,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疾病。
本病多见于未婚青少年女性,寒湿凝滞型是原发性痛经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笔者采用铺灸疗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6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43例,年龄18~26岁,平均21.3岁,病程6个月~6.5 a,平均3.5 a。
对照组43例,年龄14~27岁,平均22.1岁,病程6个月~6 a,平均4.3 a。
2组间年龄、病情、病程等资料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六版)[2]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拟定: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它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且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3]制定的痛经的辨证标准拟定。
寒湿凝滞型的症候特点为: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
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苔白,脉细或沉紧。
1.3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及寒湿凝滞型痛经证候诊断标准。
隔附子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76例临床观察

隔附子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76例临床观察
朱现民;陈煦;胡兴旺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33)1
【摘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治疗观察76例,均来自河南省中医院门诊就诊患者。
用单盲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
【总页数】2页(P63-64)
【关键词】痛经;寒湿凝滞;隔附子饼灸;疗效观察
【作者】朱现民;陈煦;胡兴旺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3
【相关文献】
1.基于经络特性变化的隔姜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42例临床疗效观察[J], 张欣;尚坤;杨启光
2.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 [J], 葛建军;孙立虹;李新华;佘延芬;杨继军;李文丽
3.腹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J], 陈艳; 袁彬; 蓝蓓蕾; 张巧玲; 蓝丽康
4.隔药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J], 雷海燕;史海霞;姜娜;郝军
5.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的观察[J], 张欣;尚坤;王富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皮肤[4]。
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穴、阿是穴正是枕大神经分布及支配的区域,因而在穴位上提插捻转,可刺激局部的神经感受器,加强了传入的粗神经纤维活动,减弱了传入的细神经纤维活动,从而抑制了痛觉的传导,起到了镇痛作用。
另一方面,针刺可抑制大脑皮层疼痛中枢,阻断神经递质受体的传导,增强镇痛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当归中的挥发油、水溶性生物碱、维生素B
12等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改善神经局部营养环境,降低炎性介质和致痛物质水平,促进水肿吸收的作用,同时当归也对多种细菌和病毒产生抑制。
因此当归具有良好消炎止痛作用[5]。
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注射10%当归注射液是针刺和药物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二者的双重作用既能增强与延续了穴位的治疗效能,又使药物直接作用病变部位,在局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善机体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促进气血流通,营养神经止痛。
因而明显缩短了疗程,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能激发针、穴、药的协同作用,达到祛风散寒,活血散瘀通络的作用,从而达到 通则不痛 的目的。
此疗法疗效显著,具有标本同治作用,疗效优于常规西药,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022.
[2]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8:261-268.
[3] 姜劲挺,马喜凤.颈椎旋扳法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J].中医正
骨,2004,5(16):40.
[4] 裘法祖.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6.
[5] 贺志光.中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99.
(收稿日期:2010-09-06 编辑:姚玲)
隔附子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76例临床观察
朱现民1,陈煦2,胡兴旺1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
关键词:痛经;寒湿凝滞;隔附子饼灸;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704(2011)01-0063-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治疗观察76例,均来自河南省中医院门诊就诊患者。
用单盲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均为原发性痛经。
治疗组中平均年龄(23.98 3.23)岁;病程平均(3.35 1.
55)天。
对照组中平均年龄(24.05 2.35)岁;病程平均(3.37 1.78)天。
1.2 诊断标准[1]
(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昏厥,呈周期性发作;(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3)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4)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型: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1.3 纳入标准
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及寒湿凝滞型痛经证候诊断标准者。
1.4 排除标准
(1)经检查证实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狭窄、子宫肿瘤等所致的痛经;(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不符合纳入标准者;(4)中医辨证属气血瘀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型者;(5)不适应本疗法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取穴:神阙、关元、气海、地机(双)、次髎、十七椎。
(2)操作方法
将附子研末后与小麦粉(1:1.5比例)混合,再用黄酒调和,做成直径为3c m、厚约0.8cm的附子饼,在其中央针刺20余个孔以备用。
将艾绒制成底面直径为2c m的圆锥体。
穴取神阙、关元、气海、地机(双)、次髎、十七椎,每次交替选用3-4个穴位,将艾绒放在附子饼上施灸,每穴灸3壮。
每周治疗3次,3个月为一疗程; 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疼痛不能忍受
63
2011年1月第33卷第1期Jan.2011.V o.l33,N o.1 湖北中医杂志
H ube i Journal o f TC M
时,可用镊子夹持上下移动附子片,防止烫伤; 灸量:选用统一制作的大艾炷(重量1.5g,底部直径2c m,高2.5c m)施灸。
根据痛经的轻重程度规定壮数,轻度灸4壮,中度灸6壮,重度灸8壮; 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月经周期),第1个疗程于月经来潮疼痛时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第2、3个疗程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治疗6天为1疗程。
若经第1个疗程治疗后不再疼痛者也应巩固治疗,完成第2、3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用28号2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刺入关元、气海、地机、次髎、十七椎等穴1.5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m i n,期间以艾条温和灸法,每穴温灸10m i n左右。
每天l次,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月经期间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2]
痊愈:服药后症状积分恢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症状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级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率(%)
治疗组382853294.7*
对照组382364586.8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典型病例
孙某,女,25岁,未婚。
主诉:有痛经史5个月,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持续1小时左右,伴腰骶部疼痛,经量略少,色暗红,神倦,畏寒肢冷,苔薄白腻,脉沉紧。
曾服多种中成药、西药均未收效。
初潮年龄在16岁,妇科检查和肛指检查都正常。
首次治疗时正徝经期第2天,经血前列腺素(PGF
2a
):347 2ng/mL。
查体:神志清楚,体质较瘦,舌淡苔白,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血常规(-),尿常规(-)。
四诊合参,证属寒湿内停,胞脉瘀阻。
治拟温经散寒除湿,行气化瘀止痛。
用附子饼灸法,取神阙、关元、气海、地机(双)、次髎、十七椎等穴,每穴5壮,每天l次,交替使用。
治疗1疗程后,经期无痉挛性疼痛,神疲感消失,无畏寒肢冷。
继续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查经期第2天经血PGF
2a
:151.3ng/mL,随访无复发。
5 讨论
痛经是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认为痛经属于 痛经 、 经行腹痛 范畴。
多为气血瘀滞,肝气郁结,寒湿内停,客于胞宫,则 不通则痛 ;或禀赋不足,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冲任空虚,胞脉失养,则 不荣则痛 。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首立 月水来腹痛候 ,并认为 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吹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
施治当以调理肾、肝、脾经及冲任脉为主,使经脉气血平和,维持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子宫肌组织缺血,刺激子宫自主神经疼痛纤维而发生痛经。
痛经与精神、心理、体质、遗传、内分泌、排卵周期等因素有关,发生疼痛归因于前列腺素活性,痛经患者所含的前列腺素浓度远高于轻度或无痛经的患者[3]。
痛经和发生主要与经期子宫内膜
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PG)增加有关,尤其是PGF
2a
作用于子宫
肌层和血管,引起子宫强烈收缩产生疼痛,前列腺素E
2
(PGE
2
)
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当PG F
2a
增高PGE
2
下降时疼痛加剧。
神阙、关元、气海穴属任脉,为元气所藏,为十二经之根本;膀胱经的次髎和经外奇穴十七椎是治疗痛经的特效穴;地机为脾经郄穴,也为痛经要穴。
隔附子饼灸是利用艾绒易于燃烧,火力温和,其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
艾叶性温有温通经脉、调理气血、祛风除湿的作用,其气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诸经,启闭开窍,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加上附子大辛大热,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药物借灸火的热力以升药力,直达病所,加强了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理冲任,理气止痛的作用。
同时,隔药灸刺激穴位,产生热效应,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并通过神经的传递,解除子宫的缺血、缺氧状态,增加子宫的血流量,减少子宫收缩,起到解痉止痛作用。
灵枢 官能 曰: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说明灸法有特殊疗效,其温经散寒的功效优于针刺,病人无痛苦,不仅能使痛阈增加,而且通过神经的传递途径发挥疏通经络,益气温阳,调理脏器之作用。
参考文献:
[1] 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3.
[3] A l an H,Dec h ern ey.现代妇产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98:673.
(收稿日期:2010-09-08 编辑:姚玲)
64
湖北中医杂志 2011年第33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