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髓资料大全
中医文化精髓句子

中医文化精髓句子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
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太平御览》)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
”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
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
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
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
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
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
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7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养生四要》)解读: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快速掌握中医用药精髓

快速掌握中医用药精髓【用药学问】1、肝补肝阴:山萸、枸杞子、地黄、五味子、首乌、阿胶、沙苑蒺藜、白芍。
敛肝气:枣仁、乌梅、木瓜、龙骨。
疏肝气: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破肝气:三棱、枳实、青皮。
散肝风:钩藤、桑叶、菊花、薄荷。
泻肝经湿热:龙胆草、连翘、土茯苓。
散肝热:草决明、夏枯草、野菊花、青蒿。
凉肝血:生地、赤芍、紫草、侧柏叶、白茅根、怀化、丹皮,熊胆。
破肝血:桃仁、莪术、五灵脂、血竭、鳖甲、归尾、益母草。
2、心补心气:龙眼肉、茯神、五味子。
补心血:生地、当归、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枣仁。
泻心热:黄连、木通、灯心、连翘、竹叶。
凉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通心气:菖蒲、远志、安息香,随手香。
祛心寒:桂心、元胡。
镇心怯:朱砂、珍珠、代赭石。
安神:龙齿、朱茯神。
3、脾补脾:白术、大枣、山药、党参、炙草。
健脾:白寇、肉豆蔻、砂仁。
醒脾:木香、藿香、菖蒲、红豆蔻,砂仁。
温脾:干姜、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消脾气:山楂、神曲、枳壳、陈皮。
散脾湿:防风、苍术、厚朴。
燥脾湿:白术、苍术、红豆蔻、伏龙肝、川椒、陈皮、蛇床子。
渗脾湿:茯苓、芡实、扁豆、山药。
升提中气:升麻、柴胡、煨葛根。
4、肺补肺阴:北沙参、麦冬、百合。
补肺气:人参、黄芪、山药。
降肺气:旋复花、杏仁、苏子、马兜铃、葶苈子。
敛肺气:五味子、乌梅、诃子、粟壳。
散肺寒:麻黄、紫苏、生姜、青葱、丁香。
清肺热:石膏、贝母、知母、黄芩、沙参、天冬、麦冬、地骨皮。
5、肾滋肾阴:熟地、阿胶、龟板、女贞子、枸杞子、首乌、桑椹子、核桃肉。
温肾阳:菟丝子、巴戟、肉苁蓉、锁阳、鹿胶、狗脊、海狗肾。
补命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芦巴、淫羊霍、蛤蚧、雄蚕蛾、补骨脂。
固肾: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诃子、五味子、龙骨。
泻肾火:知母、黄柏、丹皮、生地。
泻肾湿:土茯苓、苦参、防己、木瓜。
6、三焦补上虚:人参、黄芪、龙眼、桂心。
补中虚:白术、山药、炙草、大枣。
补下虚:附子、肉桂、地黄、枸杞子。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重点学习资料

中医重点学习资料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理论丰富,被广大学习者所关注和研究。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知识,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重点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对广大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素问》主要论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包括五脏六腑、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灵枢》则侧重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养生保健,涉及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内容。
这两部书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库,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治疗外感热病的经典著作,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热病具有重要价值。
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中医学习者掌握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的巨著,系统介绍了大量草药的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本草纲目》则是学习中草药基本知识的权威资料。
掌握《本草纲目》可以帮助中医学习者了解各种草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从而更好地运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四、中医学院教材各个中医学院编写的教材也是学习中医的重要资料。
这些教材通常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内容,既有理论的介绍,又有实践的指导。
通过学习中医学院教材,可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科的知识框架,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五、学术期刊和论文学术期刊和论文是了解中医研究最新动态的重要途径。
许多中医学术期刊定期发表临床研究、理论研究等论文,包括《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医杂志》等。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期刊和论文,了解当前中医研究的前沿进展,加深对中医学科的理解。
六、网络资源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料来源。
有很多中医学习网站、博客和论坛,提供了丰富的中医学习资源。
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参与讨论和交流,获取更多的中医学习资料和经验分享。
118个中医方剂学精华总结!

118个中医方剂学精华总结!118个中医方剂学精华总结(大全)!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医药历史悠久,其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验方。
这些验方是祖国医学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被誉为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部分经典的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1.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经典验方,用以治疗伤寒病。
方中主要用草药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等。
《桂枝汤》具有祛风散寒、调节气血的功效,对于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四物汤》《四物汤》是由古代名医李东垣所创方剂,常用于补血、调经、滋补气血。
方中主要包括当归、川芎、熟地黄和白芍等草药。
《四物汤》被广泛运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对于经期不调、痛经等问题有显著疗效。
3.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出自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病毒感染、热病等疾病的经典方剂。
方中主要包含黄连、黄芩、知母等中草药。
《清热解毒汤》清热泻火、解毒生肌,对于高热、口干、咽干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4.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石膏汤》《石膏汤》是古代名医章介室所创方剂,常用于清热解毒、利尿退热。
方中主要包含石膏、知母、竹叶等草药。
《石膏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对于高热、口干、小便不利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5.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香砂养草饮》《香砂养草饮》源自名医董沛公的《本草纲目》,“砂”的含义为砂锅,采用砂锅熬煮药材,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滞的功效。
方中主要包含干姜、砂仁、大枣等草药。
《香砂养草饮》被广泛运用于胃肠疾病、风寒湿痹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以上所述仅是部分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的介绍,这些方剂通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传统,将这些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传承下去,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中医药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医疗史上,造福人类。
最全中医精华总结

最全中医精华总结一、天人合一1.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精髓资料大全/zhongyi/湘东区中医药学会宣一、中医养生口决一贯知足,二目远眺,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方交往,酒薄烟断,十分坦荡。
二、中医名家养生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
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
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
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
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
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
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三、四季话养生春:“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阳气萌动推陈出新的意思。
此时万物向荣,天地间逐渐有了生气,我们应该比冬天的时候晚点睡,早点起,以适应春天阳气的升发;早上起床后被发缓行,广步于庭院,使身心入春天的气息。
中医认为:肝属木,春气内应于肝,肝主情志,情喜条达而恶抑郁,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情绪开朗。
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注意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导致肝气郁结,则容易致病。
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内经>说: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柴胡、麦芽等中药组成的方剂。
另一方面,由于春天气温渐热,肝气升发,肝开窍天目又主藏血,所以春天我们还易患一此一与肝气有关的疾病,如:俗称“红眼病”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等,由于血热所致的湿疹、牛皮癣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发作加重。
老人们经常会在春天时提醒我们“春捂秋冻”这句谚语,这是因为在冬天的时候,气血都在体内运行,毛孔处于闭合状态,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阳气升发,气血渐行于外,毛孔渐开,在欲开未开之时,由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这个时候只有捂着点,才能有利于毛孔的自然开放,从而保持肝气气血的舒畅,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说的通俗点就是,我们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春天来临时,气温虽有所提高,但乎冷乎热,加上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病菌乘虚侵袭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另外,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
另外,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还是比较凉爽了。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室外的温度。
因此别过早地脱棉衣,宜多“捂”些时候,这对春季养生保健有利。
夏:“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
这时我们最好晚睡早起,以应天地旺盛之阳气,但也不要太晚,11点半以前就应该睡了,早上6-7点起来。
中午可休息一下。
中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
夏天我们的气血都走到了体表,毛孔开张,因而汗出较多,以利暑热的排出,若所爱在外。
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
我认为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26-28度为好, 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
炎热的天气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夏天气血都运行于外,内里相对不足,阳气亢于外,人比较容易烦躁,易怒,工作学习精力不集中。
稍微有点小事就容易和别人发生一些口角。
这时我们要争取做到“吃好,睡好,汗少”以使阳气不过亢而致耗。
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情结的平稳,不要使情志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
如果暑热过盛,汗出过多,容易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症状。
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
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
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
以补气清暑。
夏天一定要多喝水,要主动喝水,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做到这点,因为这可是性命尤关的大事,研究表明,老年人体内的水分本来就比年轻人要少,在夏季就更容易身体“脱水”,脱水会使血液粘稠,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火上烧油”,发生中风的概率自然要增高。
预防措施:不渴也要常饮水,家属要时常留意老年人的状况,一般来说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频频打哈欠等现象都是中风前兆,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暑天要防热,更要防“冷”,您别纳闷,我们要防的是这些冰凉的冰棍、汽水,一些孩子在大量运动后喜欢喝冰汽水,图一时痛快,您瞧,不一会就出现咳嗽、气喘胃痛和腹部疼,大便溏泻的症状,长期有这样的习惯会导致慢性咳嗽和胃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有病不利于小孩以后的身体发育。
所以运动后要先喝一些常温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饮。
夏天经常见到有人得“空调病“或”冷饮病“,由于吹空调而引发的疾病症状主要有三种。
腹痛胃痛:很多人晚上睡觉喜欢开着空调,空调的凉气再加上凉席,真可谓凉快!可是早晨起床胃部和腹部开始疼痛,伴有大便溏泻的症状,这是因为昨天晚上着了凉。
这个时候喝一些姜汤,能驱散脾胃中的寒气,效果非常好。
而对一些平常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喝点姜枣汤(即姜和大枣熬的汤),有暖胃养胃的作用。
因为生姜温胃止恶,大枣侧重是补益,二者搭配服用可以和胃降逆止呕,对治疗由寒凉引起的胃病非常有效。
四肢酸痛:空调房里呆久了,四肢关节和腰部最容易受风寒的侵袭,导致酸痛,这个时候,可以煮一些浓浓的热姜汤,用毛巾浸水热敷患处。
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先内服一些姜汤,同时外用热姜汤洗手或者泡脚,这样能达到散风趋寒、舒筋活血的作用,最大程度上的缓解疼痛。
伤风感冒:外面酷暑难耐,室内凉风习习,长时间吹空调加之室内外温差过大,很容易引起风寒感冒。
主要体现在恶寒、头疼、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喝上一碗姜汤,你会发现感冒症状好了许多。
如果想预防“空调病”,可以在上班之前带一些生姜丝,用生姜丝泡水喝,这样就不用担心“空调病”的侵袭了。
要想防治冷饮病,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不吃或少吃冷饮,在得了冷饮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生姜来解问题。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是中医学家和民间长期以来的实践总结。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姜中含有多种芳香性的挥发油;还有姜辣素、树脂、淀粉和纤维等。
所以,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夏令气候炎热,唾液、胃液的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人的食欲,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会增进食欲;中医说“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过用空调、过服寒凉之品,寒则凝滞,不利于气机的流畅,易生疾病同。
生姜温通表里,温中发表,可使表里通畅,暑热易透发。
重养神:天热情结易烦躁,首先应保持平静乐观、神清气和的心态、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很有道理。
,西瓜能消利尿、生津、止渴,有利消暑热为首选,绿豆能解毒、利湿、消暑可常吃。
也可吃点苦瓜,秋:“秋三月,此谓容平”。
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宜「早睡早起」,收敛阳气,以使意志安宁清净,收神气敛,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秋天主燥内应于肺,肺主清肃,此时,天气逐渐转冷,树叶开始凋落,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候人类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主皮毛,它就可以使得你的气血顺利的从外面向里面走,这个过程跟肺气直接相关而一定要少穿一点,因为秋天的时候是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的时候,毛孔是从张开向闭合走的时候,这时候你穿的太多了,它不利于毛孔从开放向闭合状态运行,所以这时候要少穿一点。
另一方面凉爽刺激,有助于提高的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这就是“春捂秋冻”的秋冻。
但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冷热。
适宜冷到极点才加棉衣,应逐渐加厚,不应一次就加很多,加到刚好不冷就行了。
老年人抵抗力差,容易受凉,当秋季冷风吹来,应适当加一些衣服,抵御寒凉的侵袭。
尤其是晚上睡眠时关闭窗户,以防邪风侵入体内。
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
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
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
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
老年人津液不足,容易出现肺燥伤津、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表现,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等。
百合,麦冬,黄精,玉竹到秋天的时候我劝大家吃点秋梨膏,秋梨膏它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梨可生津止渴,梨得秋气最重,入肺经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它可以有助于你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