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的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第七章 第二节 远视的处方原则

第七章 第二节 远视的处方原则

第七章第二节远视的处方原则验光的主要目的是给患者提供一个配镜处方,该处方为戴镜者提供良好的矫正视力,使之拥有舒适的视觉,并能够进行持久的阅读,而不会对眼睛造成任何损害。

任何配镜的处方原则,都必须紧紧围绕这四个配镜目标展开。

经过规范的验光获得了患者准确的验光度数后,跟着就是开具配镜处方。

由于个体对视力的需求和感觉差异很大,准确的验光度数并不一定是患者最合适的配镜处方。

验光师在给予配镜处方时,并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公式可以遵循:有了准确验光度数,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视力需求、职业特点、戴镜情况等因素,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眼部健康情况、双眼视觉情况。

以患者准确的主客观验光结果为基础,结合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平衡,按照其配镜目的和要求,给每一个患者一个个体化、个性化的配镜处方。

换言之,验光度数(屈光不正度数)完全相同的患者,综合各个因素以后,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给出能够满足配镜目的、合乎个体需求,不尽相同度数的眼镜处方。

合格的验光师应当熟悉各个年龄阶段屈光不正的特点,掌握不同屈光状态矫正的侧重点,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对配镜的影响。

只有充分掌握上述的知识点,才能够为患者提供理想的配镜处方。

在开具配镜处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和要求?本章将按近视、远视、散光和老视的大类,讨论各类的配镜处方原则,最后讨论一些特殊情况的配镜处方原则。

远视的处方原则远视眼处方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凸透镜(正镜)矫正,选用处方的度数标准:使患者获得最佳矫正远视力的最高度数正镜片。

当患者的远视度数较低时,患者可以利用其调节力来增加眼的屈光力,从而获得清晰视力;但频繁并过度使用调节,会导致远视患者出现视疲劳症状。

根据调节与远视的关系,远视可分为显性远视和隐性远视(又称潜伏性远视)。

在日常检查中,能被调节所代偿的那一部分远视,称为隐性远视。

临床上常听到的抱怨“我年轻的时候眼睛好得很,怎么到30多岁时就有远视了?”实际上,患者从小就是远视,正是由于自身调节的弥补,提高了视力,所以并不为其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力不断下降,隐性远视慢慢浮现出来了。

远视眼外隐斜配镜处方原则

远视眼外隐斜配镜处方原则

远视眼外隐斜配镜处方原则
远视眼外隐斜配镜是指在远视眼的基础上,加入外隐斜配镜的治疗方法。

其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外隐斜度:首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确定患者的外眼隐斜度。

这可以通过斜视角度的测量、斜里巴垂直横模式检查等来完成。

2.确定散光度数:根据患者的视力情况和屈光度,确定外隐斜处方的散光度数。

一般来说,对于远视眼外隐斜,患者的散光度数为正值。

3.确定配镜度数:根据患者的视力情况和散光度数,确定外隐斜配镜的度数。

配镜度数包括球镜度数、散光度数和轴位。

4.选择合适的材质和设计:根据患者的年龄、视力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质和设计进行外隐斜配镜。

常见的材质选择包括塑料镜片和玻璃镜片,设计选择包括单光镜、分段镜、渐进镜等。

5.进行验配和调整:配镜完成后,需要进行验配和调整。

验配时需要测试患者的视力和视物情况,调整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和需要进行合适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远视眼外隐斜配镜处方需要由专业的验光师或眼科医生来完成。

每个患者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配镜处方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远视的配镜原则

远视的配镜原则

远视的配镜原则
山东鲁南眼科孟国明
一般7~16岁患者,若屈光不正在+1.00 D以下者,视远不戴。

只在视近时才戴,若视力超过+1.00 D患者则需经常戴。

无论屈光不正大小,若有视觉疲劳现象时,则需配镜给予矫正。

一般14岁以下儿童,因眼的调节力很强,所以为了测到精确的眼屈光度数,应采取扩瞳验光。

少年患者因正在发育时期眼睛度数在逐年减小,眼睛应每年复验一次,以防诱发眼外斜视。

对青年患者若无临床症状,则可不用眼镜矫正。

成年人若有临床症状时,则需配镜矫正。

儿童戴镜每年应进行验光检查,若度数下降,应及时改换镜片以防由于远视矫正过度而形成人为近视。

儿童和少年如有明显视力疲劳症状,如慢性结膜充血、眼胀痛、头痛、眼发痒、眼睑痉挛、揉眼、厌倦学习或视力下降者,远视度虽在3.00D以内,也应给予矫正,视力正常者可在阅读时戴用。

成年人一般远视低于2.DO D者视力正常,又无症状,可以不矫正。

如远视力正常,但阅读或做其他近距离工作时有症状,应给予矫正,可以平时不戴,只在近距离工作时戴用;若视远也有症状者,则应常戴。

原则是达最佳视力时取最高度数镜片。

对隐性远视部分不作矫正,对神经衰弱、体质差、调节力弱,或年龄在35岁左右者,在近距离工作时,可酌情将隐性远视也矫正1/4~1/2.
综上,家长在发现孩子远视之后不要慌张,应首先带着孩子到正规的眼科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在医生的帮助下决定是否给孩子佩戴眼镜。

远视眼的配镜原则

远视眼的配镜原则

远视眼的配镜原则我有个远视眼的朋友,叫老王。

老王这人吧,长得挺高,就是眼睛不太好使。

他看东西,得把胳膊伸直了,才能看清楚。

我们都说他,老王啊,你这眼睛,跟望远镜似的。

老王就笑,说,我这叫远视,不是近视,你们懂个啥。

老王这远视眼,配眼镜可费劲了。

他去眼镜店,跟老板说,我要配副远视眼镜。

老板就问,你这远视多少度啊?老王说,我也不知道啊,反正看近处的东西,跟雾里看花似的。

老板就给他测了测,说,你这远视,得配个正镜片。

老王一听,正镜片?那不就是老花镜吗?老板说,对,远视眼就是老花眼,你这年纪,也该老花了。

老王一听,心里有点不乐意。

他才四十出头,怎么就老花了呢?但他也没办法,谁让他眼睛不好使呢。

于是,他就配了副远视眼镜。

这眼镜一戴上,老王看东西,立马清楚了。

他高兴坏了,说,这眼镜,真是个宝贝啊。

可是,没过几天,老王就发现,这眼镜也有毛病。

他看近处的东西,是清楚了,可看远处的东西,又模糊了。

他去问老板,老板说,你这远视眼,本来就看远处清楚,看近处模糊。

现在配了眼镜,看近处清楚了,看远处自然就模糊了。

老王一听,这可怎么办?老板说,你得适应适应,慢慢就好了。

老王就试着适应。

他戴着眼镜,看远处的东西,使劲眯着眼,才能看清楚。

他觉得,这眼镜,真是个累赘。

但他也没办法,谁让他眼睛不好使呢。

后来,老王慢慢适应了。

他发现,戴着眼镜,看东西,比不戴眼镜,舒服多了。

他看近处的东西,清楚了,看远处的东西,也清楚了。

他觉得,这眼镜,真是个宝贝。

老王的故事,告诉我们,远视眼的配镜原则,就是得配正镜片。

这正镜片,就是老花镜。

远视眼,就是老花眼。

你得适应适应,慢慢就好了。

近视远视老视散光的配镜原则

近视远视老视散光的配镜原则

近视远视老视散光的配镜原则
近视眼的配镜原则近视镜以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为配镜原则。

目的是避免过度的凹透镜引起眼调节,造成人为远视以至视疲劳。

在这个原则下可作具体处理:
1、高度近视初次配镜,若全矫有不适应,可在自觉接受的镜度基础上,对遗留度数分期矫正;
2、近视眼配镜后,未能立即习惯视近使用正常调节,若配镜要照顾近用,可暂时适当减低镜度;
3、近视伴有外斜视者,应予全矫,不宜减浅镜度。

远视眼的远视眼以最佳视力的最高度数为配镜原则。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远视眼的过度调节,以缓解并防止视疲劳。

具体处理:
1、除生理远视外,儿童远视者,尤其伴有外斜视者,应及时充分矫正,以防弱视;。

远视处方原则

远视处方原则

远视处方原则1. 引言远视,也称为远视散光或远视眼,是一种常见的视觉问题,其特点是近距离视物模糊,而远距离视物清晰。

远视通常是由于眼球形状异常或角膜曲率过平坦导致的。

远视眼是一种屈光不正,需要通过佩戴适当的眼镜或隐形眼镜来矫正。

为了确保远视处方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医生通常会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即远视处方原则。

这些原则在确定眼镜度数、镜片设计以及佩戴方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远视处方原则远视处方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眼球形状和视力需要来制定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远视处方原则。

2.1 精确度数测量精确的度数测量是远视处方的基础,通过测量远视眼的屈光度数,医生可以确定所需的眼镜度数。

一般来说,医生会使用自动折射计来测量远视眼的度数,确保度数的准确性。

2.2 考虑眼球形状远视眼通常是由于眼球形状异常导致的,如眼轴过长或角膜曲率不正常。

在制定远视处方时,医生会考虑眼球形状的特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眼镜度数的准确性。

2.3 镜片设计选择根据患者的视力需要和生活习惯,医生会选择不同的镜片设计来满足患者的需求。

常见的镜片设计包括单光镜、渐进多焦镜和夜视镜等。

单光镜适用于年轻人或仅需矫正远视的患者,而渐进多焦镜适用于需要同时矫正近视和远视的患者。

2.4 注意佩戴方式在制定远视处方时,医生还会关注佩戴方式。

适当的佩戴方式可以提高眼镜的矫正效果,减少视觉疲劳和不适感。

医生会向患者详细说明如何佩戴眼镜,包括正确的位置和角度等。

3. 远视处方的优势远视处方原则的遵循可以带来许多优势,这些优势包括:3.1 视力矫正效果好通过精确的度数测量和镜片设计选择,远视处方可以提供良好的视力矫正效果。

患者佩戴合适的眼镜后,可以明显改善近距离视物模糊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3.2 减少视觉疲劳远视眼通常需要用眼力较大来调节远视,因此容易导致视觉疲劳。

通过准确的远视处方,可以减轻眼睛的调节负担,降低视觉疲劳的发生率。

3.3 防止远视加深对于年轻人来说,远视度数的加深是一个常见问题。

远视的验光配镜原则

远视的验光配镜原则

远视的验光配镜原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远视的定义和与视觉问题相关的原因、鉴别远视的特征,以及本文将要探讨的远视的验光配镜原则。

远视,也被称为远视眼或远视度数过高,是一种常见的视觉问题。

远视患者在看近处物体时会感到模糊或不清晰,在远处看物体则表现正常。

这是因为远视眼的眼睛聚焦在视网膜后面,导致近距离物体的光线没有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导致远视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长时间过度使用眼睛等。

家族中有远视的成员,或者在小时候用眼不当(例如过度接触电子设备或长时间阅读)可能增加了患远视的风险。

鉴别远视的特征包括眼睛难以聚焦近处物体、头痛或眼痛、疲劳感、时常眯眼、眼睛干涩、看远处事物清晰等。

若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验光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远视。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远视的验光配镜原则。

通过正确的验光和配镜,可以有效纠正远视,改善患者的视力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我们将介绍远视的验光原则和方法,并总结适用于远视配镜的原则。

同时,还将展望远视配镜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远视矫正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对远视验光配镜原则的概述,文章结构的介绍以及研究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具体讨论远视的定义和原因,并重点介绍远视的验光原则和方法。

在远视的定义和原因中,将阐述远视的概念及其发生的原因。

在远视的验光原则和方法方面,将介绍常用的验光方法和原则,例如自动折反射验光法、自动屈光仪验光法等,以及远视配镜时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和注意事项。

结论部分将对远视的验光配镜原则进行总结,并展望远视配镜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在总结部分,将概括远视的验光配镜原则,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实用性。

在展望部分,将探讨远视配镜的发展趋势,包括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方法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旨在全面深入地介绍远视的验光配镜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远视的相关知识,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远视配镜的三大原则

远视配镜的三大原则

远视配镜的三大原则
远视配镜是一种用于修复远视力问题的常用配镜方法,主要有三大原则:
第一,增加围观距离:避免近视问题,要调整视力,最重要的是增加视线与物体的距离,使眼睛获得更远的视距来观看物体。

第二,要尽量合理匹配镜片形状:远视镜应匹配物体的实际距离,远视眼应采用更能够缓解远视的贴近眼睛的形状,以改善视力,例如圆形的镜片。

第三,正确选择折射度:正确地选择镜片的折射度,可以使视觉更加清晰,让人们更好地辨认物体。

如果折射度过高,会影响视力,反之折射度过低也会影响视力。

总之,采用正确的配镜方法,进行正确的眼镜配置,可以让我们的视力得到有效的改善,达到改善远视力的目的,把宝贵的视力1000%无忧保护好,才能够分配精准的家视力,达到视力恢复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视的处理原则
理论上来说,远视者视远不清、视近更不清;部分远视者由于长期动用调节,会出现视觉疲劳,甚至诱发调节性内斜视。

但在临床实际中,远视者并非都表现这些症状和体征,主要原因是:对于先天性的远视,婴幼儿缺乏对视力问题的表达;同时,由于人眼调节功能,部分远视被调节所代偿,远视引起的视觉问题常常被掩盖。

远视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婴幼儿若无法获取清晰的视觉刺激,影响其视觉系统的发育,引起弱视。

远视的诊断通过验光确定,由于以上所阐述的原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争取早期诊断:
①开展婴幼儿常规性的健康检查;②公众宣传,让婴幼儿监护人能关注孩子,发现有异样的注视行为或有眼内斜视时,尽早进行检查。

无论是轴性远视还是屈光性远视,处理方法基本一致,即通过正镜片使得光线会聚,达到矫正的目的。

远视的矫正可通过框架镜,接触镜或者屈光手术进行治疗。

㈠框架眼镜矫正
1.远视矫正需求的分析当通过验光获得眼的远视屈光度时,判断给予多少的正镜片比较合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远视患者的远视力并不完全受到远视度数的影响。

对于部分患者来说,适应正镜比较困难,因为常常觉得戴上眼镜后视力的改善不显著,在未矫正状态下,他们通过使用眼的调节而达到比较好的视力感觉,戴上正镜后,即使视力可能没有差异,患者也会感觉是模糊的,这种“模糊”的感觉在有些患者是轻微的,但有些患者则反应很强烈。

为了减少适应的问题,检查所得的正镜片度数需要做一些调整,使患者保持一定量的习惯性调节。

要告诉患者所给予的镜片是用来缓解他的症状,减轻他调节的负担的。

对远视患者确定处方原则的一般经验是:用处方来缓解患者的主诉,即如果患者无症状而且未表现出调节集合的异常,则不一定给予患者戴镜,但要进行随访观察;然而,如果患者一旦有症状,就需要给予一定度数的镜片。

在远视矫正过程中,他们的年龄因素也很重要,要注意参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逐渐降低,绝对性远视逐渐提高。

对于特定人群要采取特定的处方原则:
(1)刚出生到6岁,远视即达到2D、3D都不一定需要矫正,除非患儿表现出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异常,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

(2)6~20岁,如果症状确实存在,可给予正镜片矫正,但一般主张保守。

如果都给予
全矫,会由于习惯性的调节而出现视物模糊,由于年龄轻,调节相对强,正镜度数可适当地减量以利于适应。

(3)20~40岁的成人患者,屈光状态已经比较稳定。

随年龄增长调节幅度逐渐下降,随意性远视逐渐转换为绝对性远视。

如果出现症状,远距离可给予正镜片矫正,度数可做适度减量;近距离则需全矫。

(4)40岁后,患者逐渐开始老视,随着绝对性远视的增加,看近、看远都需要正镜片矫正。

远距离可做少许减量,近距离应予以全矫。

此年龄段可采用双光镜或渐变镜矫正。

(5)内斜:建议全矫,有可能还需要近附加。

(6)外斜:给予部分矫正。

2睫状肌麻痹验光当雾视(fogging)或者其他方法都不能控制调节时,可以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的情况下进行验光。

睫状肌麻痹验光常用于处理有配合困难的远视患者、智障患者、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儿童、年轻的远视患者以及癔症患者。

睫状肌麻痹验光(亦可称”瞳验光”),反应的结果是一个相对准确的屈光状态,但这个结果并不一定全部需要矫正,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起始值。

正常眼休眠状态时仍有张力性调节(tonic accommodation,TA)以保持睫状肌一定的收缩,而远视眼由于长期处于过度调节状态,其TA值要更大一些。

一般雾视等方法并不能放松张力性调节,因此,两种类型验光光度的量,这样才能提供在无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的清晰视力。

年轻患者有较大的调节幅度,足够代偿高度数的远视。

在未矫正状态下,这部分的调节力经常使用,使得睫状肌经常保持紧张状态而很难放松,从而不同程度地演变为隐性远视,这部分远视在非睫状肌麻痹验光过程中是获得的。

如果这时使用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作为验配处方,就会给患者额外的正镜片,而超额调节又处于活动状态,结果造成视远物模糊。

这时需要在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减量,以保留患者的部分调节,从而减少调节适应的问题。

正镜片度数的减少量如何确定:①一般是按照两种类型验光结果的差异程度来决定的。

如果差异很小,说明非睫状肌麻痹验光的结果已经包含了绝大多数的远视量;②还可以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与患者原来配戴的老处方的差别来决定。

如果差别很小,即使根据睫状肌麻痹眼光结果或稍微降低正镜片验配,患者适应起来一般比较容易;如果差别很大,则需要根据情况适当的降低正镜片的度数以保证远视力的清晰,以减少适应问题。

尽管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的目的是尽可能的麻痹张力性调节,但往往并不能完全麻痹。

一般残余调节量不超过 1.0D时,我们认为达到了睫状肌麻痹的效果。

残余调节量(resident
accommodation)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发现:
(1)当使用麻痹剂之后,作用达峰值时,全矫下让患者注视40cm处的标准视标,如果患者可以看清,说明残余的调节至少为2.5D就是睫状肌麻痹剂没有完全麻痹的残余调节量。

例如:一个患者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是+3.00DS OU,配戴这个处方所给的眼镜,他可以看清40cm处的1.0视标。

当处方变为+2.00DS(加负镜片)后患者看不清40cm处1.0的视标了。

40cm的调节刺激(2.50DS)加上所加的负镜片(-1.00DS)绝对值之和——3.50DS 即患者残余调节量,超过了1.00D的范围,说明该患者麻痹效果不好。

(2)如果患者不能看到40cm处的1.0的视标,说明残余调节的量小于2.50D。

这时加正镜片直到视标恰能看清为止。

用2.50D减去所加正镜片的度数即残余调节量。

例如:一个患者睫状肌麻痹验光的结果是+5.00DS OU,配戴这个处方,他不能看清40cm 处的1.0视标。

又加了2.00DS的正镜片,他恰能看清。

40cm处视标的调节刺激是2.50DS,因为有+2.00DS是通过附加的正镜片获得的,所以残余调节量为+0.50D,在1.00D范围内,说明该患者麻痹效果良好。

然而,当患者由于过度调节出现调节性内斜时,即使会降低患者的视力,也应该予以全矫。

通过镜片的矫正,调节性集合量降低,从而缓解患者内斜的状况,保证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可用双光镜进行矫正,即远视可以欠矫,视近必须全矫。

由于睫状肌麻痹后调节机制不起作用,检查时只有检影和主觉验光的结果是可信的。

其他如隐斜,集合和近视距离调节的测量都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

从减轻适应困难同时获得较好的视力矫正效果的角度出发,睫状肌麻痹验光处方原则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再次强调。

即睫状肌张力,患者年龄,病史,显性屈光不正(非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以及残余调节量(表5—3)。

临床上,理想的睫状肌麻痹剂应该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并且残余调节量小,如环戊通和托吡卡胺。

其他麻痹剂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和后马托品更常用于一些手术前(如斜视手术前),严重的张力性调节痉挛以及葡萄膜炎中防止虹膜粘连。

但是,使用任何一种麻痹剂,都要进行残余调节量的测量,这样可以清楚药物作用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