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实验之近视眼远视眼
远视眼成像规律是什么,治疗方法

远视眼成像规律是什么,治疗方法远视眼是一种视力问题,人们可能会发现难以看清距离较近的物体。
眼中的光线无法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聚焦在视网膜后面。
因此,远视眼者看近处物体时需要更大的调节力度才能聚焦。
远视眼成像规律视力的问题通常可以用光学理论来解释。
远视眼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作用比正常情况下弱。
这意味着,眼中的光线在穿过角膜和晶状体时,不能被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聚焦在视网膜后面。
远视眼成像规律可以通过光学实验来展示:1. 当光线穿过一个凸透镜时,光线折射并聚焦到透镜的顶点上。
2. 在凸透镜后面的距离不同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在这些位置放置屏幕或探测器来显示聚焦的图像。
3. 当光线透过凸透镜并聚焦到了探测器背面(即视网膜后面),我们就得到了典型的远视眼模型。
治疗方法虽然远视眼可能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但是这种疾病可以通过眼镜、隐形眼镜或其他更深入的治疗方法来克服。
1. 眼镜:配戴凸透镜可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2. 隐形眼镜:同样使用凸透镜保证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但较为自然。
3. 折射屈光手术:通过改变眼睛的形状,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4. 手术并发症风险高,因此有时不是推荐的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1. 定期检查视力:最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视力检查,以确保保持良好的视力。
2. 看书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与距离。
3. 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可能对眼睛产生负面影响。
4. 饮食:饮食中适量摄入蛋白、维生素及抗氧化剂会对眼部健康有益。
5. 多运动:适当运动和锻炼有益于眼部健康。
左下颌里有点东西眼看看不出但是按他有点痛右边就没那,治疗方法左下颌部位疼痛、肿胀或触感异常,可能是由一系列病因导致的,其中包括口腔问题、颌骨问题、炎症等。
准确诊断病因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可能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口腔问题牙齿密合不良、牙龈炎、牙周病等口腔问题都可以导致颌下区域的疼痛和不适。
北京中考物理 光学实验解答题15题(附答案)

北京中考物理光学实验解答题15题(附答案)实验解答题(共 15小题)1.小东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及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进行光学实验探究。
他将透明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白纸上,进行如下操作:(1)小东将一支蜡烛点燃,竖直放在薄玻璃板前面的A点处,他可以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在镜中的像。
小东再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不点燃的蜡烛,竖直放置在薄玻璃板后并调整位置,直到从各个角度看去它都跟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2)小东又将点燃的蜡烛竖直放在薄玻璃板前面的B点处,并调整位薄玻璃板后的蜡烛位置,直到从各个角度看去它再次跟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根据以上实验情景,小东得出初步结论: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
(1)蜡烛B要与蜡烛A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关系;(2)实验时,他应该在玻璃板__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蜡烛的像,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3.实验桌上备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还有若干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刻度尺一把。
小军计划利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小军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将两个叠放的红棋子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的白纸上,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将三个红棋子叠放,并且改变旗子到镜面的距离,在平面镜后面改变叠放的绿棋子的个数并改变位置,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1)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2)小军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何光学实验报告

几何光学实验研究一、实验内容(一)仪器的组安装和调整1、安装矩形光盘安装:(1)在矩形光盘背面安好工形托架(2)将大支杆插入大三角支架(3)将安在矩形光盘上的工字型托架插入大支杆孔(4)调整矩形光盘于水平位置,旋紧各螺丝(5)将光源支杆插入小三角支架,旋紧螺丝2、调整光源筒在U型支架上可以灵活转动,改变射出光线的角度;调节支杆高度可以改变光源的高度;灯泡位置可在灯座筒里转动,使灯丝正好位于透镜的焦点上。
仪器使用前调整步骤如下:(1)将低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至2V,接通电路,逐次增大电源的输出电压(2)将光源靠近矩形光盘的缝屏板,并将缝屏板上的光拦插片第一、七条关闭,拉开其他的,使光屏上出现五条光带(3)将光源筒向光盘上倾斜,使光带落在矩形光盘上,仔细调整角度,使光带既能照满光盘,又使亮度最好(4)调整灯丝位置,前后移动和转动,使光盘上得到窄而亮并且近乎平行的五条光带(5)使矩形光盘与桌面平行,调整光源的投射角,使五条光带的中间一条正好透射在光盘中央的黑色标记上(二)分光小棱镜的使用实验方法:分光小棱镜的角度主要用来改变光的入镜角度,把小棱镜吸于光具盘上,分光交于主光轴一点。
实验现象:如右图所示(30°和11°小棱镜分光角度目测差别不大,故以右图示意即可)(三)透镜的光学作用将大双凸透镜吸使三条光线都通过光通过光心的光线,按原方向传播,发生偏转将大双凸透镜吸使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再使二次反射光线于透镜前焦则折射通过主焦点的光线,跟主光轴平行将大双凸透镜吸使光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后会聚在焦点上将小双凸透镜吸在小双凸透镜的焦点后放置一大双凸使光线通过从主光轴焦点外某一点发出的近轴光线,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将凹透镜吸附在使三条光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后成发散光线(四)球面镜的光学性质将凹面镜吸附于光盘上,使平行于主光轴的五条光线经凹面镜反平行于主光轴的五条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都交汇于一点将凹面镜吸附于光盘上,使平行于主光轴的五条光线经凹面镜反平行于主光轴的五条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成发散光线,把发散光线反向延长后会聚于焦点将带有小箭头的棱镜放在一条光带上看作物体,在主光轴上放置光线经小棱镜分光成两条,两条光线射到凸面镜成发散光线,反向延长后会聚于一点将带有小箭头的棱镜放在一条光带上看作物体,在主光轴上放置光线经小棱镜分光成两条,两条光线射到凸面镜会聚在一点(黑线为主光轴)(五)凸透镜成像二缩像二等像焦距倒像焦理像在无限远焦实成像,的相侧,成正立放大像(六)光的反射把小平面镜吸附于圆盘上,线转到水平位置,只使光源中间的一条光线和圆盘零度线重合,转动可看到入射光线、线和法线的夹角总是相等,了光的反射定律使平面镜背面的漫反射镜对着入射漫反射光线是无规则的,所以不好观察到使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相交视为发光物体,过两入射光线反两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镜面右侧一点,大致看出成像位置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将半圆透镜吸中心重合。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突破:专题四 实验题

专题四 实验题类型一光学实验实验❶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2019·吉林市二模)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使激光束紧贴纸板照射的目的是显示________,将纸板NOF向前折或者向后折,在纸板NOF 上________看到反射光,若将纸板沿着ON对折,发现反射光与入射光的径迹完全重合,这说明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实验❷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2019·长春模拟)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刻度尺、白纸、笔、火柴、光屏,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便于确定__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大小将________。
实验❸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2016·长春中考)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1)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_上。
(2)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得到清晰的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
(3)保持图中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小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并适当调整眼镜的位置,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则小明戴的是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2019·吉林市一模)为了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小强和同学课后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当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如图放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烛焰像应是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眼球仿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眼球作为人体重要的视觉器官,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于理解视觉生理和病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眼球仿真实验已成为研究眼球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旨在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眼球生理和病理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眼球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2. 掌握眼球成像原理,了解光线在眼球内的传播过程;3. 通过仿真实验,观察不同屈光不正情况下的成像效果;4. 学习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眼球结构和功能的模拟研究。
三、实验原理眼球仿真实验基于光学原理,模拟光线在眼球内的传播过程。
实验中,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经过角膜、晶状体等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成像。
通过改变眼球结构参数,可以观察到不同屈光不正情况下的成像效果。
四、实验材料1. 仿真软件:如MATLAB、Python等;2. 眼球结构参数:角膜曲率、晶状体焦距、视网膜位置等;3. 屈光不正情况:近视、远视、散光等。
五、实验步骤1. 启动仿真软件,设置初始参数,包括角膜曲率、晶状体焦距、视网膜位置等;2. 模拟正常视力情况下的成像过程,观察光线在眼球内的传播路径和成像效果;3. 逐渐改变眼球结构参数,模拟不同屈光不正情况下的成像过程,观察成像效果的变化;4. 分析不同屈光不正情况下的成像特点,了解屈光不正的成因和矫正方法;5. 将实验结果与实际临床病例进行对比,验证仿真实验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视力情况下,光线在眼球内传播路径顺畅,成像清晰;2. 近视情况下,光线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导致成像模糊;3. 远视情况下,光线在视网膜后方成像,导致成像模糊;4. 散光情况下,光线在不同方向上成像,导致成像模糊;5. 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晶状体焦距等参数,可以观察到不同屈光不正情况下的成像效果变化。
七、实验结论1. 眼球仿真实验可以有效地模拟眼球结构和功能,为研究眼球生理和病理提供有力工具;2. 通过仿真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屈光不正情况下的成像效果,加深对屈光不正的认识;3. 仿真实验结果与实际临床病例基本一致,验证了仿真实验的准确性。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3)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观察和回忆同学配带眼镜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导入课题。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通过对已经近视的小明同学的用眼习惯的了解,分析出近视眼可能的形成原因,用光学仪器模拟近视眼成像特点,学生能够直接看到,在晶状体〔凸透镜〕较厚时,像成在视网膜前方。便于学生理解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学生通过直接观看实验现象可以比拟容易的想到要矫正近视眼就是让像承在视网膜上,也就是要让光线发散一些,继而想到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
2.通过对从小带眼镜的小孩和读书看报时必须佩戴眼镜的爷爷奶奶的回忆,了解到远视眼的形成原因,然后用光学仪器来模拟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学生能够直接看到,在晶状体〔凸透镜〕较薄时,像成在视网膜前方。便于学生理解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学生通过直接观看实验现象可以比拟容易的想到要矫正远视眼就是让像承在视网膜上,也就是要让光线会聚一些,继而想到用凸透镜来矫正近视。
课堂练习
〔难点稳固〕
1.如下图,由图中可知该人的眼睛患 ________ ,应配戴装有________镜的眼镜加以矫正。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2.如下图,由图中可知该人的眼睛患 ________ ,应配戴装有________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小结
1.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晶状体比正常眼睛凸起一些,可以配带凹透镜进行矫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理解困难:八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任然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理解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其矫正时无法有效理解,单纯记忆容易记混。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光学实验仪器模拟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2.通过先思考后实验,得到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既便于理解,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光学关于非常规实验

初中物理光学关于非常规实验关键词:非常规实验;课堂教学非常规实验是指相对于直接利用学校实验室装备的专门实验器材完成教材或课标要求的学生探究实验与老师演示实验,有意图选择和利用实验室之外的其他材料、物品和器具等生活环境资源及改进、研发自制的实验器具开展的物理教学。
本文讲述光学部分的课堂教学中非常规实验的开发与运用。
一、改进光源装置使实验现象更加简洁明显,将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探究实验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学生探究实验有:“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平面镜成像特点”,老师演示实验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透镜的会聚与发散”。
这些实验中大都需要用光源。
目前学校大都购置激光笔或者玩具镭射笔充当光源。
由于光笔发出的光波无法在空气中显示出传播路径,老师大都采用吐烟雾或者喷水雾以减少实验操作的难度。
但是由于光束较弱,可见度差,实验现象不明显,我和我的同事在不断思考和尝试中,给激光笔进行简单改造:在笔的前面加一圆柱玻璃棒,使原来的线光源变成柱光源,能清晰的在板上显示出光线,并且粘上一小扣,能够稳定地放置,以便实验操作。
如图1所示。
有了这一光源,使光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更加简洁明显。
只要一张白纸、一块小镜子、一把量角器就可完成该实验。
在桌上铺上白纸,把小镜子垂直白纸放置,把改造后的光源对准镜子照射,此时就会在白纸上清晰出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如图2),用笔把纸上这两光线和镜面的位置画出。
改变入射的角度,用同样的方法可在白纸上留下多组的光线,并用不同的字母对应标记。
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数据,学生分析数据就可探究出光的反射定律。
有了这一光源,使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发散作用清晰呈现。
在白纸上平行放置两个光源,在白纸上就出现两条平行光线,让它们正对凸透镜时,就会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出现会聚一点的光路图,学生由此就立即理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而且还可讲解焦距这一概念。
同样若让两条平行光线正对凹透镜,也会在凹透镜的另一侧出现发散的光路图,学生由此理解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同时也理解虚焦点。
模拟眼睛功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眼睛的基本光学原理和功能。
2. 掌握光焦度、屈光度等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3.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薄透镜成像规律,并计算薄透镜的屈光度。
4. 模拟眼睛屈光不正的光路,理解物理矫正原理。
二、实验原理眼睛是一个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光学系统。
当发光体的光线经过眼睛的光学系统成像后,若物距为S、像距为S'、透镜的焦距为f,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高斯公式:1/S + 1/S' = 1/f。
光焦度是指焦距的倒数,表示透镜的发散或会聚本领,单位为屈光度D(1D=1m^-1),也可用度作单位,1D=100度。
常见的屈光不正包括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
近视眼是指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前;远视眼是指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后;散光是指眼睛的角膜或晶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曲率不同,导致光线无法正确聚焦。
三、实验器材1. 激光笔2. 屈光度计3. 薄透镜4. 屈光不正模拟装置5. 记录纸、笔四、实验步骤1. 使用屈光度计测量薄透镜的焦距,计算其光焦度和屈光度。
2. 将激光笔放置在屈光不正模拟装置上,模拟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的光路。
3. 调整薄透镜的位置,观察并记录光线聚焦的位置,分析其成像规律。
4. 对比模拟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验证薄透镜成像规律。
5. 分析模拟实验中眼睛屈光不正的光路,理解物理矫正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计算得到其光焦度为D,屈光度为100D。
2. 在模拟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的实验中,观察到光线聚焦的位置与理论计算相符。
3. 通过调整薄透镜的位置,验证了薄透镜成像规律,即1/S + 1/S' = 1/f。
4. 分析模拟实验中眼睛屈光不正的光路,发现近视眼需要佩戴发散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需要佩戴会聚透镜进行矫正,散光需要佩戴柱面透镜进行矫正。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模拟眼睛功能实验,我们验证了薄透镜成像规律,并掌握了光焦度、屈光度等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实验之近视眼远视眼一.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1.在图中,图(选填“甲”或“乙”)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
矫正近视眼应佩戴眼镜的镜片是透镜(选填“凸”或“凹”)。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常人眼的成像原理类似于照相机:小刚同学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不清黑板,正常看书看得清”,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告诉他已患上了近视,成像示意图为图2中的(填“甲/乙”),近视眼的成因是人眼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太厚,该结构是图1中的(填“1/2/3”)或眼球前后经过长,看远处物体时,使物像落到视网膜(填“前/后”)方,近视眼可以使用(凸透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3.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
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图。
(3)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
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4.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
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此透镜它的折光能力较(选填“强”或“弱”),三幅图中模拟远视眼晶状体的是图。
(2)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
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5.学校的阅览室的李老师,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远处能看得清,正常看书有叠影”。
并对自己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作出如图所示的折光系统。
问:(1)这位李老师的视力已患上(填写:远视眼或近视眼),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2)若要使李老师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你认为应购买由(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做成的眼镜,此眼镜对光线有作用。
6.远视眼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眼疾,通常需要佩戴老花镜(一种凸透镜)来进行校正。
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远视眼的成像及矫正进行了如下探究。
如图(甲)所示,老花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上映出了清晰的像,标出光屏的位置,表示视网膜的位置;观察眼球结构图(乙),结合以上实验请你回答如下问题:(1)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实验中的;(2)若拿开眼镜,则屏上的像变得不清晰,(填“向前”、“向后”或“向上”)移动光屏。
像又变得清晰,由此可见,远视眼不戴眼镜时,看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填“前方”、“上方”或“后方”);(3)若用不透明的纸遮挡着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那么原来光屏上清晰的像会A.完全消失B.亮度变暗C.亮度不变D.变为一半。
7.近年来,电子产品的发展,导致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很高,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1)晶状体受的调节,正常人的眼睛眺望远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填“薄”或“厚”)。
(2)小梦同学得了近视,她去眼镜店配眼镜,商家采用了如同方法给她检查视力,请根据图中的数据找出正确选项A.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1mB.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梦4.6mC.小梦距离她的像5mD.小梦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2.1m。
8.小明利用家中一架焦距固定为60mm的照相机做了如下实验:(1)取下镜头,让阳光正对镜头,观察到镜头对太阳光有作用,这是因为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
(2)用镜头来观察距离镜头40mm左右地上的小昆虫时,能看到小昆虫像,此时的镜头功能相当于一个。
(3)把镜头装回相机,小明在拍一棵银杏树时,银杏树在底片上成的像是像。
(4)要使银杏树的像小一些,则小明应将镜头(远离/靠近)银杏树,同时调整镜头(远离/靠近)底片。
光学实验之近视眼远视眼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1.在图中,乙图(选填“甲”或“乙”)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
矫正近视眼应佩戴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选填“凸”或“凹”)。
【分析】正常的眼睛可以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近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远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甲图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则甲图表示远视眼的成像示意图,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乙图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则乙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乙;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近视眼成像原因和其矫正方法的掌握情况。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常人眼的成像原理类似于照相机:小刚同学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不清黑板,正常看书看得清”,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告诉他已患上了近视,成像示意图为图2中的甲(填“甲/乙”),近视眼的成因是人眼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太厚,该结构是图1中的2(填“1/2/3”)或眼球前后经过长,看远处物体时,使物像落到视网膜前(填“前/后”)方,近视眼可以使用凹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分析】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图甲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图甲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图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图乙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也是老花眼成像情况;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该结构是图1中的2为晶状体;或眼球前后经过长,看远处物体时,使物像落到视网膜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甲;2;前;凹透镜。
【点评】掌握正常的眼睛看远处和近处时,晶状体的变化情况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戴什么眼镜来矫正。
3.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
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丙图。
(3)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
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分析】(1)中间比周围厚的透镜叫凸透镜,且透镜中间凸得越厉害,其焦距越短;(2)发光体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某一位置会聚,便形成了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当焦距越长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弱,即发光体发出的光折射后的会聚位置离透镜越远,即像距越大;(3)近视眼的矫正配的是近视眼镜,属于凹透镜,周围比中间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1)由图可知,乙透镜中间凸得比甲还明显,丙最不明显,所以乙的焦距小于甲(10cm);(2)由图可知,丙的焦距最长,对光的会聚能力最弱,像距较大;(3)矫正近视眼须配戴凹透镜,中间比周围薄,由题可知,超薄镜片的中心厚度只有0.05mm,因此其边缘厚度小于0.05cm;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1)乙;(2)丙;(3)大于;发散。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形状对其焦距的影响,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成像时像距不同的原因分析以及近视眼矫正的有关知识,综合性较强。
4.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
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此透镜它的折光能力较强(选填“强”或“弱”),三幅图中模拟远视眼晶状体的是图丙。
(2)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
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分析】(1)中间比周围厚的透镜叫凸透镜,且透镜中间凸得越厉害,其焦距越短;根据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可确定模拟远视眼的图;(2)近视眼的矫正配的是近视眼镜,属于凹透镜,周围比中间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1)因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所以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由图可以看出,乙图的凸度比丙图大,则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乙图凸得比甲还明显,所以它的折光能力就越强;大于10cm的是图丙;因为丙的焦距比乙的焦距大,所以会聚能力减弱,因此丙模拟的是远视眼。
(2)矫正近视眼须配戴凹透镜,中间比周围薄,由题可知,超薄镜片的中心厚度只有0.05mm,因此其边缘厚度大于0.05mm;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1)乙;强;丙;(2)大于;发散。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形状对其焦距的影响,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成像时像距不同的原因分析以及近视眼矫正的有关知识,综合性较强。
5.学校的阅览室的李老师,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远处能看得清,正常看书有叠影”。
并对自己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作出如图所示的折光系统。
问:(1)这位李老师的视力已患上远视眼(填写:远视眼或近视眼),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成像在视网膜后。
(2)若要使李老师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你认为应购买由凸透镜(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做成的眼镜,此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1)远视眼的成因是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对远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进行纠正。
【解答】解:(1)由图可知,平行光经晶状体折射后,折射光线汇聚于视网膜后面,这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因此这位老师已患上是远视眼;(2)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要增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需要用凸透镜的镜片进行矫正,因此若要使李老师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应购买由凸透镜做成的眼镜,此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