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冷与热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冷和热》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冷和热》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冷和热》教案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冷热与温度》、《热的传递》、《加热与冷却》这三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二、三课,这三课,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这三课涉及到的《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1.4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2.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敢于大胆想像。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2.3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从内容上看,教材通过“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通过“认识热传导现象以及学习使用酒精灯”、“认识热对流现象”、“认识热辐射现象”这三部分帮助学生认识“热的传递”;通过“研究冷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研究冷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认识加热与冷却的用途”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加热与冷却”。

从结构上看,这三课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基本上可看作并列关系。

同时,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又是后两课及至整个单元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科学二年级《第二单元冷和热》全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二年级《第二单元冷和热》全单元教学设计

“热水和冷水”教学设计
陈秋梅
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分析:
《冷和热》是一个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单元,围绕“冷和热”的探究开展一系列十分
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

“冷和热”单元以学生对太阳照射下南极冰山的感受和描述活动作为开端,后续活动涉及
生活中常见的冷热现象的观察,对冷和热的物体的研究活动。

这一单元的主要活动从冷和热不同的谁开始,观察热水和冷水的不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检查水的温度,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冷
和热现象,研究改变冷热的方法,以及开展一些有趣冷和热的游戏,增添学生对本主题产生继
续研究的兴趣。

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冷和热的物体进行观察、研究、比较、描述,并开展
应用性的实践技能活动。

b5E2RGbCAP
学情分析:
本单元注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

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多个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这过程中学生将获得“冷和热”的有关知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
的一些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道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引领学生从身边的现象进行研究并关注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培养。

p1EanqFDPw
重点、难点: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动手操作、实验活动。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冷和热)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冷和热)教学设计

1.冷热和温度【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2.使学生知道常温下一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使学生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杯、铁支架、热水、温度计、记录表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红果果与绿泡泡这个节目吗?这个节目的口号是什么?(生回答: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细心观察,探索奥妙,YES!)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去探索科学的的奥妙。

二、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并学会了正确地使用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示范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一个学生测量)2.师:下面的同学要认真观察,仔细判断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是否规范。

(学生进行测量报温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结果板书:℃)3.师: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是否规范,那些方面需要改进?(学生评价)三、连续测量一杯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师:谁能再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请一名学生上来帮读出温度)它的温度( ) ℃(板书),从这两个温度,你们发现这杯热水有什么变化了吗?(板书:变凉、热水的温度变化)看到这个现象,你们想研究这杯热水的哪些问题?2.学生提问题。

(1)过一会儿,这杯热水的温度会是多少?(2)这杯热水的降温有规律吗?(3)这杯热水放一天后会是多少度?(4)这杯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3.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地去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杯热水放久了,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板书:冷热与温度)热水变凉的秘密是什么?(课件投影录音:猜一猜,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学生个别进行猜测。

第二单元《冷和热》知识点修正版

第二单元《冷和热》知识点修正版

第二单元《冷和热》知识点一、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3、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①温度计是易碎物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触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④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到容器的外面。

二、热的传递1、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例如:和别人握手能感觉温暖;做饭时给铁锅的底加热,铁锅的上面也会热。

2、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例如:用空调制冷或制热;烧水时壶上层的水也变热了。

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例如:夏季烈日下我们的头发摸上去很烫;用浴霸取暖;用火炉取暖。

4、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①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

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③把被加热的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④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盖灭后需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三、加热和冷却1、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2、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3、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4、160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出了(空气温度计)。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了(摄氏温度)用(℃)表示5、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既热胀冷缩的应用)?使瘪了的乒乓球変圆;炼钢;预留铁轨缝隙等。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单元 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单元 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2、温度计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刻度)等部分构成的。

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3、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4、一杯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且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下降。

5、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答:⑴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并且要(轻拿轻放)。

⑵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⑶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液面),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6℃-37℃之间),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也就是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冰点是(0℃)。

2、热的传递1、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4、烧水时,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循环)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5、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⑴对流。

⑵辐射。

⑶传导。

⑷辐射。

3、加热和冷却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温度计)就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4、糖、蜡烛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第二单元冷和热冷热与温度教案

第二单元冷和热冷热与温度教案

【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感知仅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要想准确判断物体的温度,需要用温度计测量。

●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能分时段记录数据。

●能够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耐心、细致地观察与记录●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养成在实验过程中即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自然现象和规律都有求知的心理,并想知道新奇的事物。

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实验得出规律,明白了解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2、教师情况:由于本人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刚刚步入教师这个岗位,许多问题和教学方法都有很多不足,有待提高和改进。

基础专业知识需要提高,希望广大的老师和学生多给我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与学法〗1、教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提问法。

2、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1、教师: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手表(或秒表)、多媒体课件。

2、学生:记录表、笔记本。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观察PPT中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冰天雪地、热乎乎的烟(即冷热)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冷热与温度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我准备了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一杯是冷水。

实验时,将左右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10秒后,在同时插入温水杯。

体会一下两个手指的感觉是否一样。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教师:在这个实验中两个手指的感觉有何区别呢?请每个小组的同学选代表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做出解释。

小学青岛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冷与热试题及答案

小学青岛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冷与热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二单元冷与热试题及答案1.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__表示。

2.________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一般水温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部分组成。

3.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________温度计,它的计量单位是“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

4.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________,遇冷时体积________,这就是液体的性质。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5.根据水、酷、果汁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推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是在______。

6.一般情况下,物体(固体、液体、气体)具有______________的性质。

在相同情况下,_______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_______较多,_______最少。

7.空气受热后体积________,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________,所以热空气会________。

热气球就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升空的。

8.在_______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________上升,周围的________补充过来,________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_______。

二、判断。

(每题1分,10分)1.被测物体不同,温度计的类型也不同。

()2夏天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打太足的原因是,防止轮胎内空气受热膨胀爆胎。

()3.像醋、牛奶、果汁这些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夏天架设电线时,应该让电线绷紧一些。

()5.风是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6.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少关系。

()7.风对我们的生活既有利处又有害处。

()8.铁轨之间留有缝隙是为了节约钢材。

()9.孔明灯就是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升空的。

()10.瓶装饮料不装满是因为怕饮料受热膨胀溢出。

()三、选择。

(7分)1.使用水温计时,用手拿着水温计的()A、底部B、上部C、中部2.做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时,装空气的容器应该是()的。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全单元)冷和热】PPT教学课件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全单元)冷和热】PPT教学课件

玻璃管 刻度
玻璃泡
测量物体的温度时,要根据被测物体的 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被测物体的温 度不超过温度计的测量限度。 不同的温度计可用来测量不同物体的温 度。 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 单位是“摄氏度”,用“℃”来表示。
学习使用温度计
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 轻放。
练习与拓展
问答题
1.写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答: (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轻拿轻放。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 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 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你做对了吗?
苏苏教教版点版击小输小入学标学题科科学学六四年年级级下上册册 第第一二单单元元 我冷在和长热大
冷水 温水 热水
冷水 温水 热水
苏教版点击认小输入识学标题温科度学计六的年作级用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
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 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 物体的温度。
苏教版点击认小输入识学标题温科度学计六的年作级用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 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 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 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 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学习使用温度计
读写温度计的示数
40
40
30
30
20
20
10
10
读写:__3_7_摄__氏__度____ 写作:____3_7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冷与热一.教学要求1.引领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有关物体的冷与热的事实材料,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有关冷与热的探究活动.2.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成烫,热,温,凉,冷的过程;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经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的过程.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尝试着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二.本单元重难点:学生能在探究冷与热的活动中,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

学生能够了解温度计的设计原理;并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学生在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去研究,并在不断的变换中获得愉悦。

学生能够持续对一周的气温进行测量。

三.本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由“冷水与热水”、“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4个一级标题和13个活动组成。

用5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冷水与热水(一).教学准备每组4只烧杯(五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水槽、热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组两个)、皮筋或线绳、天平或自制小秤。

(二).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

·今天你们感觉到教室外边是冷还是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摸摸冷热两杯水,说说触摸的感觉。

·冷和热时刻伴随着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观察认识一下冷水和热水。

2.用触摸的方法感受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

怎样倒更合理?·描述触摸4杯水的感受,联系教材开水和冰水的插图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记录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怎样避免烫伤?3.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研究吗?·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看看会有什么发现?·把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人热水中,把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人冷水中,又发现了什么?·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4.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把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

发现了什么?放到冷水中,又发现什么?·交流观察结果并进行解释。

·小结:我们发现了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没有增加但体积增加了。

根据我们在“沉和浮”单元里所学的知识,这应该是热水上浮的原因。

教后记: 在滴墨水和小塑料沉浮的实验中要注意热水的温度高一些,实验效果才明显.第二课时热胀冷缩(一)(一).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小烧瓶、细玻璃管、胶塞、小水槽、滴瓶或小药瓶(中间插细塑料管)、水、酒精、饮料、食油、醋等容易嗅到气味的液体、暖瓶(内装热水)。

(二).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水的体积变化进行观察。

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用包气球皮的试管实验水的体积变化不明显,怎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呢?有办法吗?2.观察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自己动手组装一个能清楚看到水体积变化的装置。

·分组观察。

水受热时的体积变化:水受冷时的体积变化;根据水在细管里的上升、下降判断一盆水的冷热。

·交流观察结果。

小组讨论分析,烧瓶中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归纳概括水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谈话:水能热胀冷缩,饮料、酒精能热胀冷缩吗?其他液体呢?引出第二个活动。

·出示实验材料,小组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自己选择材料,合作研究。

·汇报、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实验用的这些液体都能热胀冷缩。

·质疑:还有没有问题需要去探究?教后记: 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学生普遍认为感受深.第三课时热胀冷缩(二)(一).教学准备乒乓球,2个(瘪破)、烧杯、热水、液体热胀冷缩装置、气球、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固体热胀冷缩装置。

(二).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

液体在冷热变化时体积有什么变化?空气能热胀冷缩吗?固体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能热胀冷缩。

2.讨论。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空气是会流动的,必须把它装在一个容器里,用什么容器呢?怎样保证容器里的空气多少不变?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把容器密封?·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发现空气的体积是不是有了变化?3.分组做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是用什么方法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5.固体热胀冷缩的观察。

·强调观察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归纳。

·小结:我们通过两节课的活动,发现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许多物体都是哪些物体呢?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教后记: 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效果好而固体实验要带学生室外观察效果才好.如我们学校操场的水泥地面的留缝的作用.第四课时温度和温度计(一).教学准备各种温度计、温度计模型。

(二).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吗?·出示温度计。

2.了解对温度概念的理解。

·向学生提问。

·归纳学生们的描述:温度——物体冷热的程度,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3.观察几种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它由几部分构成?·观察刻度:标记和数字。

·交流。

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

例: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4.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观察比较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有什么相同之处。

·用手捂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液面的变化。

·讨论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出示几种温度计,并做简单介绍。

不同用途的温度计常有不同的外形,构造也有些差别,如气温计、体温计、地温计等。

6.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谁注意到天气预报的播音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可以共同回忆或放天气预报录音或录像。

学习认、读、写温度。

7.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小组分别读各自温度计的读数,说说应怎样手持温度计,怎样读出读数;·小组间互相评价哪些读得正确,哪些不正确,为什么?·讨论概括出正确认、读温度计的方法。

教后记: 温度计学生在以有的经验上稍加引导就行,老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第五课时测量物体的温度(一).教学准备选择供学生练习测定气温的场地。

小组活动材料:水温计、普通温度计、地温计、开水、热水、温水、冷水。

(二).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温度计,这节课可以使用它们测量一些物体的温度。

2.测量水的温度。

·讨论用什么方法测量不同温度的水,怎样使我们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不要小看水温的测定。

洗澡水温度高容易烫伤,温度太低容易着凉、感冒。

最佳的洗澡水的温度在45℃——55℃之间。

·测量暖瓶里水的温度;·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测量温水的温度;·测量自来水和冰水的温度;·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填到表中。

·评价学生活动情况。

·小结:通过活动,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种液体的温度都是这样测量的。

3.测量空气的温度。

·气象台每天都向人们预报气温变化的情况,下面我们亲自测量一下空气的温度。

·小组活动。

分别测量教室、走廊、树阴下、阳光下、地面及一人高的地方的气温并记录。

·小组交流数据得出结论:地点不伺,空气的温度也不同。

·我们平时所说的气温该怎样测量呢?测定气温要将气温计挂到空旷的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照射的地方。

例如:气象站的百叶箱,气温计的玻璃泡要离地面1米~1.5米,每天定时观测记录。

读数时,一定要注意使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持平,如果个子矮就要站到凳子上。

·测量定时的气温《时间不够可在下个单元“天气”的教学中再进行)。

4.测量沙子的温度。

·讨论沙子和水、空气不同,能用一样的温度计吗?·观察地温计的刻度、读数。

·测量干燥和潮湿的沙子的温度并记录。

·小组交流数据。

教后记: 本课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