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1978年以后成都城市化进程开始步入正轨1990年,成都市城市化率达到38.78%2000年,成都市城市化率已达到53.48%2007年,成都市城市化率达到62.58%2015年之前,成都城市化率将超过70%,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成都城市化推进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近五年来,成都实施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城市化进一步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城市化的演进历程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综合功能增强,成都城市化进程开始步入正轨,进入持续稳步发展的时期。
1.非农人口比重稳步提高,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稳步上升。
1976~2007年的31年里,成都非农人口比重提高了3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尤其是近五年来,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市非农人口比重一举提高了16.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2个百分点(见图1)。
按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成都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已经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
2000年,成都市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成为全省城市化最高的地区之一。
2000-2007年间,成都城市化进程仍然保持了较快的推进速度,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见图2)。
2007年,成都市成为全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中心城区实体空间扩张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成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1990年达到74.4平方公里,1995年达到129平方公里,1999年超过200平方公里,2005年达到285平方公里,在全国660个城市位居第八。
1990年,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非农人口仅为161万人,2000年扩大到205万人,2006年已超过300万人(见图5)。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20年达到60.6%。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1. 20世纪初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主要集中在商业、工业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主要由外来人口、贫民和少数精英组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2. 20世纪中期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实行“大跃进”和“三线建设”等计划,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4910万增加到1965年的1.03亿,城市化率达到17.9%。
此时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管理相对落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3. 20世纪末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趋势。
随着1990年代后期城市化率的上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改善。
二、未来趋势1. 新型城镇化未来城市化进程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成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将致力于城(市)镇融合、城市更新、城市服务、城镇交通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倡导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2. 城市多样性未来城市化进程将呈现出城市多样性的态势。
城市将呈现出分层、分级、分散的趋势,城市与城镇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清晰。
未来城市的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符合不同群体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
3. 信息化城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
数字城市将通过智能化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转,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发展。
4. 跨国城市化未来城市化进程还将面临着国际化、跨国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之间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不仅需要加强城市间经济、文化和学术交流,还需要推进全球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化 率 由 14 9 9年的 1 . 上 升到 1 5 06 9 7年的 1 . , 54
城镇化 进程” “ , 坚持 大 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 ,
走 中 国 特 色 的 城 镇 化 道 路 ” 。
年均提 高 0 6个 百分 点 。此 后 , 起 大 落 , 徊 不 . 大 徘
建 国初 至 “ 五 ” 划 期 间 的 城 市 化 较 为 正 常 , 市 一 计 城
农 民进城 的步伐 。最后 ,O世 纪 9 2 0年代 中期 以来 , 中央制定 了一 系列推进城市 化的方针 政策 。比如开
始把城 市化发展作 为解决“ 农” 三 问题 的重要途径 和 国家重点发展 战略 , 出“ 面繁 荣农 村 经 济 , 提 全 加快
的增 长 极 , 其 是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的城 市 , 过 大 量 利 尤 通 用 外 资 和 国外 市 场 , 业 化 、 市 化 发 展 很 快 , 成 工 城 形
[ 中图分类号] F 2 17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0 - 3 4 (0 8 1 一 O 1 —O 0 8 622 0) 1 OO 5
前 。
改 革 开放 以来 中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加 速 , 得 了 巨 取
大成就 , 出现 了不少 问题 , 而影响 中国经济社会 也 从
改革开放 以来 , 市化进 程 明显 加快 。城 镇人 城 口从 1 7 . 亿增 加到 5 7 . 7亿 ; 国城 市总数 由 1 3个 全 9
增 加 到 6 1 。小 城 镇 数 量 从 2 7 6个 1 3个 增 加 到 2 0 04
全面协调 可持续 发 展 。对 此 , 我们 有必 要 对 改革 开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从低速、混乱到高速、规范的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化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相对较低。
国家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都严格控制,城市化的过程相对缓慢。
然而,这个时期,城市化的模式和方向已经确定,即“大城市”、“重点城市”和“产业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有10.6%,到70年代末已经上升到19.4%,然后到改革开放前夕已经超过20%。
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明显。
与现代城市不同,城市规划和设计主要由政府来实施,城市的发展方式和效率都比较低。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代中国城市的数量增加到700多座,城市总人口比例已经接近30%。
为了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计划,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住房,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个波动的时期,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并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劳动力进入城市。
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加速了城市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巨头的扩张。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中国城市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亿人增长到2008年的6亿人,城市化率超过50%。
中国城市化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由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为以内需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
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我国农村城镇化三十年

我国农村城镇化三十年我国30年来城市数量发展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1978- 1982),1982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245个,平均每年增加13个;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83一1996),1996年我国城市达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0个;三是平稳调整阶段(1997一2007),1997年的城市数量为668个,之后至2007年末,我国共有城市655个,城市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进行了“撤(县级)市设(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推动、引导、摸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政策和制度上摸索、试验的十年:1978~1988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
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
”拉开了农村城镇化的新篇章。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发出《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要求各地要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规定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突出了镇的城市特征。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文件提出: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兴办交通事业;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往,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指导。
198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通知:几年来农村改革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农村经济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显现出来,现在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改革必须坚持下去,并做好充实、巩固、配套、提高工作,争取再以五年或稍长一点的时间,使新体制充实和完善起来,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村镇建设事业的回顾与前瞻

体制改革,从农村税费改革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 乡镇 距 日趋拉大。
() 1 3 2 世纪初至今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阶段 ( 0 3 2 0 年 ~) 。进入 2 世 纪以后,在我 国宏观经济社会总体较 1 改革开放 的进程,尤其是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模式、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和农民生 好较快发展的同时,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发
企业兴起到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革。伴随着
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个发展阶段:
展到一个艰难爬升的阶段,“ 三农问题”严峻的基本状态 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 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党的十
纵观改革开放后村镇建设所走过 的历程,大致可分为 没有改变,农业发展基础脆弱的外部环境没有改变,城 () 1 改革开放后到 1 9 9 0年代初期的农村建设恢复和 六大 以来党 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 学决策, 出台了一 繁荣发展阶段 ( 9 8年 ~1 9 17 9 1年) ,依据这一阶段农村 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正在推动我国经 济社会 向城 乡统筹 建设的特点,又可分为农房建设时期 (9 8年 ~ 9 5年) 协调发展的道路迈进,农村建设事业进入到扎实稳步推 17 18 和村镇建设时期 (9 6年 ~ 9 1年) 18 19 。在农房建设时期, 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的
一
时期,小城镇简单套用城市管理模式,对农村的集聚作 地位和作 用不断提升。⑤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有
用相对下降;城市发展带动 了部分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 所加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⑥村庄整治成效显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978年~1984年。
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 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达5 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浙江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
②1984年~1992年。
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的全面发展;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了以福建晋江、湖北沙市、广东顺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1985年~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4.5%提高到了34.3%,第三产业实现就业人数由8 359万人增加至1.3亿人,所占就业比重由16.8%上升到19.8%;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
继1980年首批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划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开发了浦东新区。
沿海开发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推动了大批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③1992年~2003年。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全国普遍设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陈 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经过30年的探索与改革、曲折与发展,我国村镇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认识和解决的新问题、新矛盾,集中表现为三大矛盾: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薄弱的矛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机制缺失的矛盾、城镇化健康发展对小城镇服务两头的要求与小城镇发展动力依然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发展思想,对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与政策措施,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乡村建设事业的目标、任务与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村镇建设工作增添了无限活力。
展望未来,村镇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①推动农村与城市的统筹规划建设,逐步确立在同一法规基础上的城乡分层施治管理。
②保护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化与特色化,城乡实现差别化的协调发展。
③农村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逐步完善,水平逐步现代化。
④小城镇功能多样化,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加突出。
⑤适应农村特点和村民自治要求的农村建设管理模式不断自我完善。
新时期,促进农村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宜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加强和改进镇、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推动农村与城市有差别的协调发展。
②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建造技术研究,实现“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
③继续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善。
④深化村镇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建设与管理方式转型。
开发区。
仅1992年~1993年,全国设立县级以上开发区达6 000多个,占地1.5万平方公里,比当时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还多出0.16万平方公里;全国土地市场迅速建立。
1993年起,国家对土地市场进行了深化改革,商业性用地使用权实行公开招、拍、挂制度。
此举在规范土地市场的同时,也为城市地方政府建立“土地财政”奠定了制度基础;1994年起国家推行城镇住房改革,1998年终结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1994年,国家进行了分税财政体制改革,强化了国家财政的分配协调功能。
在支出责任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成为引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等一系列盲目扩张行为的重要制度因素;这一时期,经济波动加剧、城乡差距显著扩大,体现在: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导致乡镇企业和大量城市工业效益滑坡,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显著下降;农产品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农村家庭人均实际纯收入的增长率逐年递减;农民的流动范围由最初的本县和邻县,逐步跨出省界,从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推动国家实施新的城镇化战略,将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途径。
在居民有效收入没有提高的情形下,赋予城镇化以“不能承受之重”。
④2003年~2008年。
这一时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思想的初步形成;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折。
中央在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更加强调“五个统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政策;针对区域差距过大的不利局面,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分别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力求实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受到空前重视。
如中央出台若干政策措施,要求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并将其纳入城市财政的统筹范围,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中央及有关部门出台若干政策意见,希望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力度来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的居住困难问题;政府对公共交通、节能环保型住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传统和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建设宜居城市等方面的工作都空前重视,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概括来说,我国30年的城镇化进程,是30年来国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以国家的发展战略、制度体制和政策为背景的,它不可能脱离国家特定的体制、机制背景和环境独立展开;国家改革和政策的成功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其相关的失误也反映在城镇化进程当中。
城镇化本身不会孤立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起核心作用,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改革措施,使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工业、房地产业及第三产业等递次交替发展,成为不同时期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国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体。
城镇化在取得明显成就的同时,由于某些城市偏向政策的影响、市场自发机制的作用、国家公共服务和经济调控职能欠缺等因素,导致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回顾我国的的城镇化进程,其绩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形成了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促进了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②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带动作用。
③实现了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
④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演变,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经验:①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多元化。
②国家调控与经济分权相结合,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本体制因素。
③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稳定为前提,基本避免了“超前”“过度”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①城乡分割的体制导致城乡和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
②巨大的农村转移人口与城市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成为我国城镇化将长期面临的基本矛盾。
③城市和乡村开发建设的盲目扩张和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
④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影响了政府对城镇化进程的引导和调控。
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环境、全球化时代发展战略、实施政策等方面的深刻背景。
例如,改革初期受激励缺失、效率低下、经济总量不足的国情约束,追求效率优先,迅速做大经济规模总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长期实施,造成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政府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潜在影响下,越来越多地放弃了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公共职能,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如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城镇化相关政策的某些影响等。
112009年第1期 第25卷展望未来,从速度来看,未来20年我国仍将保持适当速度的城镇化。
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上,人口将实现较为合理的分布。
预计到201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6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47%,城镇人口约为6.4亿人。
预计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4.5亿,城镇化水平为56%~58%,城镇人口达到8.1亿~8.4亿人;从空间布局来看,城镇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将发挥其在资源、环境、经济效率、承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我国形成东、中、西部呈梯度分布,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一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格局的进程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城镇化在未来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长期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结构失衡越来越显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人口红利和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增长效应越来越趋于平稳等因素,将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需要我们从战略层面上积极应对。
从处理好城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看,未来仍要付出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如“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矛盾的缓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加快等,由于这些问题涉及众多利益集团关系的调整和相关配套措施的整体落实,决不会一蹴而就、轻易就能解决,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总结历史经验,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①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要妥善处理城乡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协调城镇发展过程中因占用土地而引发的城乡利益冲突,保护失地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生计,逐步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中村”问题;落实中央关于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环境的有关政策,从工资支付、培训教育等方面,研究进一步保障建设领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全国重点镇的建设和发展,强化小城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服务功能,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村庄整治与改造节约出的农村建设用地,就近置换用于小城镇的发展,扩大小城镇的规模和增强其发展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整治工作,逐步完善农村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帮助村庄编制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重视保护农村的田园风貌、传统民居等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防止盲目大拆大建、破坏环境、损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