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下钢筋混泥土条形基础设计

合集下载

墙下钢筋砼条形基础设计

墙下钢筋砼条形基础设计

a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4
罗绪元主讲
《地基基础》
#2 浅基础设计 2#
2~5 扩展基础之 墙下钢筋砼条形基础设计
三、墙下钢筋砼条形基础的设计
2、基础底板高度。
为了防止因剪力作用使基础底板发生剪切破坏,要求底板应有足够的高度。
一般基础底板内不配置箍筋和弯筋,因此基础底板应满足下式要求:
3、 基础底板配筋:
2~5 扩展基础之 墙下钢筋砼条形基础设计
二、墙下钢筋砼条形基础的设计原则:
1、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内力计算一般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 在长度方向可取单位长度计算。
2、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则必须按连续梁来进行计算。 3、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宽度由承载力确定, 4、基础高度由混凝土抗剪条件确定, 5、基础底板配筋则由验算截面的抗弯能力确定。
6、在进行截面计算时,不计基础及其上覆土的重力作用所产生的部分 地基反力,而只计算外荷载产生的地基净反力。
a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2
罗绪元主讲
《地基基础》
#2 浅基础设计 2#
2~5 扩展基础之
墙下钢筋砼条形基础设计
三、墙下钢筋砼条形基础的设计
墙下条形基础的计算 a)砖a墙 b)混凝土墙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且柱的边缘至基础梁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50mm。
4 条形基础梁顶部和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顶部钢筋应
按计算配筋全部贯通,底部通长钢筋不应少于底部受力钢筋截面总面积
的1/3。
5 柱下条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a ,不应低于C20。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10
罗绪元主讲
《地基基础》
#2 浅基础设计 2#
《地基基础》

砖混结构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砖混结构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根据设计资料、工程概况和设计要求,教学楼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基础材料选用C25混凝土,=t f 1.27N/mm 2;HPB235钢筋,=y f 210N/mm 2.。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见附图-1所示。

下面以外纵墙(墙厚0.49m )基础为例,设计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一)确定基础埋深已知哈尔滨地区标准冻深Z o =2m,工程地质条件如附图-1所示:附图-1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初步选择第二层粉质粘土作为持力层。

根据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以及冻结期间地下水位低于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8m ,平均冻胀率η=4,冻胀等级为Ⅲ级,查表7-3,确定持力层土为冻胀性土,选择基础埋深d=1.6m 。

(二)确定地基承载力1、第二层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查附表-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K f =202.5 KPa 按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6,查附表-3,aK f =162.5KPa 二者取较小者,取aK f =162.5KPa2、第三层粘土地基承载力查附表-2,aK f =135 KPa ,按标准贯入锤击数查表-3,aK f =145 KPa ,二者取较小者,取aK f =135 KPa 。

3 、修正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持力层物理指标e =0.9, I L =0.75,二者均小于0.85。

查教材表4-2 =b η0.3,=η 1.6(五)计算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荷载 K F对于纵横墙承重方案,外纵墙荷载传递途径为:屋面(楼面)荷载→进深梁→外纵墙→墙下基础→地基附图2 教学楼某教室平面及外墙剖面示意图1、外纵墙(墙厚0.49m)基础顶面的荷载,取一个开间3.3m为计算单元(见附图-2)(1) 屋面荷载恒载:改性沥青防水层:0.4K N/m2 1:3水泥沙浆20m m厚:0.02⨯20=0.4K N/m2 1:10 水泥珍珠岩保温层(最薄处100mm厚+找坡层平均厚120mm):0.22×4=0.88KN/m2改性沥青隔气层:m 2 1:3水泥沙浆20mm厚: 0.02×20=0.4KN/m2钢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混合沙浆20mm厚: 0.02×17=0.34KN/m2 ————————————————————————————————————恒载标准值: 4.35KN/m2恒载设计值: 1.2×4.35=5.22KN/m2屋面活载标准值0.5K N/m2屋面活载设计值 1.4×0.5=0.7K N/m2 ————————————————————————————————————屋面总荷载标准值 4.35+0.5=4.85KN/m2屋面总荷载设计值 5.22+0.7=5.92KN/m2 (2)楼面荷载恒载:地面抹灰水泥砂浆20m m厚0.02×20=0.4K N/m2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 m厚 1.88K N/m2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 m厚0.02×17=0.34K N/m2 恒载标准值 2.62K N/m2恒载设计值 1.2×2.62=3.14K N/m2楼面活载标准值(教室) 2.0K N/m2楼面活载设计值 1.4×2.0×0.65*=1.82K N/m2————————————————————————————————————楼面总荷载标准值2×0.65*+2.62=3.92K N/m2楼面总荷载设计值 5.94K N/m2注:0.65*(3) 进深梁自重钢筋混凝土梁25×0.25×0.5=3.13K N/m 梁侧抹灰17×0.02×0.5×2=0.34K N/m ————————————————————————————————————梁自重标准值 3.47K N/m梁自重设计值 1.2×3.47=4.16KN/m(4)墙体自重(注:窗间墙尺寸:2.1m×2.4m)窗重 : 0.45×2.1×2.4=2.27KN浆砌机砖: 19×0.49×(3.6×3.3-2.1×2.4)=63.86KN墙双面抹灰: 0.02×(17+20)×(3.6×3.3-2.1×2.4)=5.06KN————————————————————————————————————墙体自重标准值71.19K N墙体自重设计值 1.2×71.19=85.43K NF(5)基础顶面的竖向力KF=[ 屋面荷载 + 楼面荷载×(层数-1)]×进深/2+(进深梁重×进深/2+墙体自重)÷K开间×层数即:F=[4.85+3.92×5]×6.6/2+(3.47×6.6/2+71.19)÷3.3×6=230.9KN/mK2、内纵墙(墙厚0.37m)基础顶面的荷载,取一个开间3.3m为计算单元对于纵横墙承重方案,内纵墙荷载传递途径:屋面(楼面)荷载→进深梁↘内纵墙→墙下基础→地基走廊屋面(楼面)荷载↗(1)屋面荷载(同外纵墙) 4.85kN/m2(2)楼面荷载(同外纵墙) 3.92 kN/m2(3) 进深梁自重(同外纵墙) 3.47kN/m(4)墙体自重浆砌机砖:19×0.37×3.6×3.3=83.52K N墙双面抹灰:0.02×2×17×3.6×3.3=8.08K N————————————————————————————————————墙体自重标准值91.60K N墙体自重设计值 1.2×91.60=109.92K NF(5)基础顶面的竖向力K=F[ 屋面荷载 + 楼面荷载×(层数-1)]×进深/2+(进深梁重×进深/2+墙体自重)K÷开间×层数+[ 屋面荷载 + 楼面荷载×(层数-1)]×走廊开间/2 ,即:F(4.85+3.92×5)×6.6/2+(3.47×6.6/2+91.6)÷3.3×6+(4.85+3.92×5)×2.7/2= =K80.685+187.37+33.01=301.1KN/m3、山墙(墙厚0.49m)基础顶面的荷载,取①轴山墙4.5m开间、1m宽为计算单元(1) 屋面荷载(同外纵墙) 4.85 KN/m 2(2)楼面荷载(同外纵墙) 3.92 KN/m 2(3)墙体自重浆砌机砖: 19×0.49×3.6=33.52KN /m 墙双面抹灰: 0.02×(17+20)×3.6=2.66KN /m ———————————————————————————————————— 墙体自重标准值 36.18KN/m 墙体自重设计值 1.2×36.18 = 43.42KN /m(5)基础顶面的竖向力K FK F =[屋面荷载 + 楼面荷载×(层数-1)]×开间/2+墙体自重×层数,即:K F =[4.85+3.92×5]×4.5/2+36.18×6= 272.09KN /m3、内横墙(墙厚0.24m )基础顶面的荷载,取1m 宽为计算单元(1) 屋面荷载(同外纵墙) 4.85 KN/m 2(2)楼面荷载(同外纵墙) 3.92 KN/m 2(3)墙体自重浆砌机砖: 19×0.24×3.6=16.42K N /m 墙双面抹灰: 0.02×2×17×3.6=2.45K N /m ———————————————————————————————————— 墙体自重标准值 18.87K N /m 墙体自重设计值 1.2×18.87= 22.64K N /m(4)基础顶面的竖向力K FK F =[ 屋面荷载 + 楼面荷载×(层数-1)]×开间+墙体自重×层数,即:K F =[4.85+3.92×5]×3.3+18.89×6=194.3KN/m(四) 求基础宽度1、外纵墙基础48.1)26.06.1(205.1939.230=+⨯-=⋅-=d f F b G a k γm 取6.1=b m2、内纵墙基础01.2)6.06.1(205.1931.301=+⨯-=⋅-=d f F b G a k γm ,取1.2=b m 3、山墙基础75.1)26.06.1(205.19309.272=+⨯-=⋅-=d f F b G a k γm ,取1.9m4、内横墙基础30.1)6.06.1(205.1933.194=+⨯-=⋅-=d f F b G a k γm ,取4.1=b m (五) 计算基础底板厚度及配筋1、外纵墙基础(1)地基净反力 82.1946.19.23035.1=⨯==b F P j kPa (2)计算基础悬臂部分最大内力 555.0249.06.11=-=a m , 79.41555.082.1942121221=⨯⨯==a P M j kN.m 13.108555.082.1941=⨯==a P V j kN 初步确定基础底版厚度先按8b h =的经验值初步确定,然后再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

混泥土条形基础

混泥土条形基础

混泥土条形基础
混凝土条形基础是一种常用的基础形式,也称为带状基础。

它是指将一定的混凝土梁作为基础,将楼房的承重墙、柱子等直接放在这些条形基础上,来承受楼房的重压力。

这种基础适用于建筑面积小、荷载集中的建筑物,如矮墙、轻钢结构房屋、小型商业建筑等。

混凝土条形基础由多个同等宽度的混凝土条组成,通常为20-50厘米宽度,深度为基础底面以下30-60厘米。

这些混凝土条之间的间距通常为1.5-3米,根据不同的荷载可以适当调整间距。

混凝土条之间需要有足够的间隙,以便混凝土能够自由膨胀或收缩。

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制作方法一般分为两种:手工施工和机械施工。

手工施工需要耐心和经验,而机械施工则需要相应的设备来完成。

混凝土条形基础的优点是施工简单、成本低、时间短、抗震性能好,适用于一些小型建筑物。

但是,由于其承载能力有限,不适用于大型建筑物和地震频繁的地区。

在设计混凝土条形基础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荷载和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充分保证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sIII
sIV
III-III截面:
M
III

pn 24
( l a 1 ) ( Leabharlann b b1 )2 III
A sIII
M
在IV-IV截面:
M
IV
0 .9 ho1 f y

pn 24
( b b1 ) ( 2 l a 1 )
2 IV
A sIV
M
0 .9 ho1 f y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杯壁构造配筋
柱截面长边尺寸 (mm)
h <1000
1000≤h <1500
1500≤h≤2 000
钢筋直径(mm)
8~10
10~12
12~16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4)预制钢筋混凝土柱与高杯口基础的连接及构 造要求参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8.2.6条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浅基础结构设计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包括: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 础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这种基础不受刚性角的限制,基础高度可以较小, 用钢筋承受弯曲所产生的拉应力,但需要满足抗弯、 抗剪和抗冲切破坏的要求。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一、扩展基础的构造要求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所以柱下单独基础抗冲切验算公式为:
ac b bc l 2 Pn ( h 0 )b - ( h 0) 0 . 7 hp f t (b c h 0 )h 0 2 2 2 2
当b<bc+2h0时:

条形基础设计计算

条形基础设计计算

条形基础设计计算作者:马家幸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六层以下住宅结构目前广泛采用的砖混结构型式,设计人员往往认为其结构型式简单,重视不够,以致引起建筑物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开裂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设计人员重视,认真学习规范才能够得以避免。

关键词:墙下条形基础条形基础宽度条形基础修正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六层以下住宅结构目前广泛采用的砖混结构型式,条形基础。

设计人员往往认为其结构型式简单,重视不够,尤其对基础设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引起建筑物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开裂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设计人员重视,认真学习规范才能够得以避免。

下面就砖混结构的条形基础作如下的分析。

条形基础分为墙下和柱下条形基础,墙下条形基础是挡土墙下或六层以下的砖混结构常用的基础形式,其横剖面可以是矩形或筑成台阶形。

有时为了增强桥柱下基础的承载能力,将同一排若干个柱子的基础联合起来,也就成为柱下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的适用范围:由于条形基础具有抗弯刚度较大,调整不均匀沉降能力较强,且有能将所承受的集中柱荷载较均匀地分布到整个基底面积上的优点,因此可适用以下范围:1)当地基较软弱,承载力较低,而荷载较大时,或地基压缩性不均匀时;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3)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4)当上部结构对基础沉降较敏感,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次应力或影响使用功能时。

但就我目前进行的结构设计计算中,大部分结构的基础均采用墙下条形基础,下面就我在设计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概括讨论,为以后更科学的设计计算提供一些方便。

设计中,墙下条形基础通常可以采用两种型式:无筋条形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其中不配筋基础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但是抗拉、抗剪强度都不高,设计时必须保证其拉应力和剪应力不超过相应的材料强度设计值。

墙下钢筋溷凝土条形基础详图cad

墙下钢筋溷凝土条形基础详图cad
墙厚60506050100200h1120100B1003705050B2B1B2B1B1B2墙和基础中心线BB22B未表示部分同BJ分布筋主筋带肋条形基础不带肋条形基础带肋条形基础300300100基础高>600C10素混凝土垫层C10毛石混凝土1(B2>B1)3在重叠处间距加倍2双向主筋重叠布置分布筋取消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详图说明级混凝土。钢筋 ( ) ( )级(详单体工程说明) 钢筋保护层厚度35.2。基础进入老土深度需>300。3。本图的基础宽度B、配筋、双墙基础中心距c及基底标高详见单体工程基础平面图所示。4。当基宽B>1600时,钢筋长度可按0.9B交错放置。但最大间距不得>300。12基底标高3412墙下钢筋混凝土HCAD样图 校 对 审 核 制 图 设 计 项 目 工程总称日图设图号期号别计条形基础详图

墙下条形基础

墙下条形基础
垫层
对于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来说,其最关键的结构在于垫层部分,这是承载上部结构受力的主要构造。我 国建筑行业对墙下条形基础构造的垫层有明确规定,要求其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70 mm,垫层厚度过小会影响到 基础构造的承载力。按照现场施工普遍选用的垫层厚度,当前墙下钢筋基础的垫层通常采用100 mm,这独立基础(单独基础)统称为扩展基础,扩展基础的作用是把墙或柱的荷载侧向扩展到 土中,使之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当前,扩展基础包括无筋扩展基础、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具体情况 如下。
无筋扩展基础
无筋扩展基础系指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无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 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无筋基础的材料都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但抗拉、抗剪强度都不高。为了使基础内产生的 拉应力和剪应力不超过相应的材料强度设计值,设计时需要加大基础的高度。实际使用过程中,无筋扩展基础应 按照建筑地质层的具体构造。对基础层实施勘测分析,掌握具体承载力指标后再进行基础施工。
基本信息
墙下条形基础是指长度很大并与建筑物地面以上结构形状相适应的基础形式,承受较小荷载时用砖、石、混 凝土建造,按刚性基础结构方法计算;承受较大荷载或地基承载力较小时,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在轴向或单向偏 心荷载作用下底板的弯曲可按扩展(板式)基础简化方法计算。设计人员在做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设计时, 常规方法的设计流程为:依据基础底面的受力情况,先假设基础宽度,对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进行验算后, 得到基础底面宽度的设计值;根据工程经验,先假设基础高度,对基础受剪切承载力进行验算后,得到基础高度 的设计值;依据基础宽度及高度的设计值,求得基础底板的配筋。采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但是 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校核承载力和调整尺寸,过程比较复杂、略带随意性,而且依此设计的基础是否经济,需要经 过预算确定,加大了工作量 。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DT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1、工程量计算内容和步骤a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包括:挖槽、垫层、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砖基础、地圈梁、防潮层、回填土、余土外运等。

b 外墙的长度按中到中5内墙的长度按内墙净长和(不考虑工作面的)槽净长2、定额规定:a 定额规定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放脚的T 形接头处的重叠工程量要扣除。

扣除办法是选择有代表性接头,计算出一个重合的混凝土体积,然后乘以接头个数,得出总重合体积,再从混凝土基础工程量中扣除(V1、V2)b 定额中长钢筋搭接规定为:Φ25 内的8M 一个接头,Φ25 以上的6M 一个接头,搭接长度为30d(30×钢筋直径d),圆钢筋加弯钩长12.5d3、T 形接头重合体积计算公式:(扣除重合部分体积V1、V2)重合体积V1=〖基础底部宽度(B1)-墙厚〗÷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部宽度(B2)×搭接长方体高度(h1)重合体积V2=棱台高度(h2)÷6×〖[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基础底宽-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的底宽(b2)+[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基础底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宽(B2)] 附:b1――外墙基础的棱台宽度,通常b1=b2v1 v2 v3(v3 通常不需计算)图示如下:4、工程量计算程序公式:首先,列L 墙、L 槽表:a、第一套算式:各断面基础分别计算工程量,然后合算。

○1 1-1断面基础工程量:□A挖槽工程量:槽长(L 槽)×〖槽底部宽(B)+2×工作面宽度(C)〗×挖槽深度(H 挖)+槽长(L 槽)×放坡系数(K)×挖槽深度的平方(H 挖2)=?立方□B(C10)混凝土垫层工程量:槽长(L 槽)×槽内垫层宽(B)×垫层厚=?立方断面号墙长(L 墙)槽长(L 槽)1-1 ..M ..M2-2 ..M ..MX-X………□C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工程量(有梁式):基础长(L)×〖基础宽(B)×基础底部矩形高度(h1)+[基础宽(B)+基础梁宽度(b)]×基础棱台高度(h2)÷2+基础梁宽度(b)×基础梁高度(h3)〗=?立方附1:式中基础宽(B)×基础底部矩形高度(h1)=基础矩形截面面积[基础宽(B)+基础梁宽度(b)]×基础棱台高度(h2)÷2=基础梯形截面面积基础梁宽度(b)×基础梁高度(h3)=基础梁截面面积附2:h1 h2 h3 见前面图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M
阶梯形基础还应验算变截面处抗冲切强度。
at×bt→ l1×b1 h0→ h01
当基础底面全部落在45冲切破坏锥体底 边以内,则成为刚性基础,无需计算
3、柱下单独基础的底板配筋
按抗弯计算确定; 独立柱基在地基净反力的作用下,两个方向都产生弯曲,需双向配筋; 抗弯计算时,把基础看成是固定在柱边或变截面处的倒置悬臂板,最大弯矩作用面在
l、b——基础底面边长; pmax、pmin——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基础底面边缘
最大和最小地基净反力设计值; p——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在任意截面Ⅰ-Ⅰ处基础底
面地基反力设计值; G——考虑荷载分项系数的基础自重及其上覆土的自重。
求得MⅠ、MⅡ、MⅢ、MⅣ后,分别求得对应钢筋面积AsⅠ、AsⅡ、AsⅢ、AsⅣ。利用AsⅠ、 AsⅢ 中的大值配置平行于l方向的钢筋,并放置在下层;按AsⅡ、AsⅣ 中的大值配置平行于b 方向的钢筋,并放置在上排;
n( fa 20d)
偏心受 压
A=(1.1~1.4)A0或b=(1.05~1.1)b0
pk fa pk max 1.2 fa
2、柱下单独基础的底板高度
由抗冲切验算确定
一般沿柱短边一侧先产生冲切破坏
基础:l×b
柱:at×bt
Fl 0.7hpftA2
F l
pj A1
Fl 0.7 hpftA2
3、底板受力筋应双向配置。现浇柱的纵向受力筋可通过插筋锚入基础中。插筋的数量、 直径以及钢筋种类应与柱内纵向受力筋相同。插入基础的钢筋,上下至少应有两道箍 筋固定;
4、预制柱与杯口基础的连接应满足《建筑地基规范》的要求。
(三)设计 1、基础宽度
方形 b A
N
轴心受
fa 20d

矩形
b
N
(n=1~1.5)
面积。
(1)中心荷载作用 1)bt+2h0≤b
F M
F l
pj A1
h0
45°
A2 bmh0 h0(btbb)/2 b bb
h0 bt A1 A2
bm
bb bt 2h0
h0
45°
A 1(2 la 2 t h0)b(b 2b 2 t h0)2
l bt+2h0≤b
2)bb+2h0>b
F M
A1
(l at 22
As
M 0.9ho
fy
基底和柱截面均为正方形时, MⅠ=MⅡ、MⅢ=MⅣ,此时只需计算一个方向的弯矩。
(2)偏心荷载作用时
M1
1 (l 48
at)2[
(2bbt)(pjmax
pj1)(pjmaxpj1)b]
pj1pjm inl 2lat (pjma xpjm)in
MⅢ418(ll1)2[(2bb1)(pjmax pjⅢ)(pjmaxpjⅢ)b]
pjⅢ pjm inl2 ll1(pjma x pjm)in
【思考】 偏心荷载作用时基底和变截面短边方向的弯矩MⅡ、MⅣ如何计算?
MⅡ2pj4(bbt)2(2lat)
MⅣ2pj4(bb1)2(2ll1)
小结
1、掌握地基净反力的概念以及计算; 2、掌握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设计; 3、掌握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的设计。
F l
pj A1
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h≤800mm, βhp=1.0 ;h≥2000mm βhp=0.9,其间内插 ;
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h0——基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 Fl——基础冲切力,为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在A1上的地
基净反力;
A1——考虑冲切荷载时取用的多边形面积; A2——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内的投影
底板边缘处高度一般不小于200mm,并取
(二)构造要求
1、底板边缘处高度一般不小于200mm。当底板厚度小于250mm可做成等厚度;当厚度 大于250mm时,可做成锥形断面,坡度i≤1:3。底板混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
2、基底宜设C10素混凝土垫层,厚度为100mm,两边各伸出基础50mm。
3、底板受力钢筋沿宽度方向配置,不宜小于φ10 @100~200;纵向设分布筋,不小于φ8 @250~300,置于受力筋之上。钢筋保护层厚度有垫层时不宜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 宜小于70mm。
h0)b
h0
45°
h0
A2
b bb
bt A1
bm
A 2h0(h0bt)(b 2 t h0b 2)2
h0
l
bb+2h0>b
(2)偏心荷载作用 基础高度计算公式中以pjmax代替pj
F l
pj A1
F l
pjmaAx1
基础高度的确定
一般采用试算法。即先假定某一基础高度, 求得相应有效高度,然后采用适当公式验 算。
基础的断面设计包括底板厚度和配筋。
一、基础破坏形式
1、纯剪破坏(纯剪破坏、斜压破坏); 2、斜截面剪切破坏(冲条形基础只需验算剪压破坏,单 独基础则需验算冲切破坏。
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一)基础截面形式 一般为梯形截面

无肋
有肋
• 2. 底板
3 e1 Ⅰ
l
Ⅱ—Ⅱ截面
pj
MⅡ2pj4(bbt)2(2lat)
4
Ⅰ at
1


b bt
A
2
3 e1 Ⅰ
l
变截面处
Ⅲ—Ⅲ截面
MⅢ2pj4(ll1)2(2bb1)
pj
Ⅲ Ⅳ—Ⅳ截面


MⅣ2pj4(bb1)2(2ll1)
受荷面积
bb
b1
lb l1
M 1 a 1 1 2[2 2 l( a ')p ( m ap x 2 A G ) (p m ap x )l] M Ⅱ 4 1(l8 a ')2 (2 b b ')p ( m ap x m i2 n A G )
墙下钢筋混泥土条形基础设计
主要内容
(一)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二)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设计
基础设计步骤回顾
1、确定基础的材料、类型以及平面布置; 2、确定基础埋深; 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 4、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含软弱下卧层验算); 5、基础断面设计; 6、绘制施工图,提出施工说明。
≥200 ≥
• 2. 底板 底板边缘处高度一般不小于200mm,并取 50mm的倍数,当底板厚度小于250mm可做 成等厚度;当厚度大于250mm时,可做成梯 形断面,坡度i≤1:3,也可做成阶梯形,每 阶高度300~500mm
底板受力钢筋沿宽度方向配置,其最小直径 不宜小于φ 10,@100~200;纵向设分布筋 φ 8 @250~300mm,置于受力筋之上。 底板混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
柱边或变截面处。 当矩形基础台阶的宽高比≤2.5和e ≤b/6时,任意截面弯矩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1)中心荷载作用 Ⅰ—Ⅰ截面
M1 pj A123e41
pj
A1234 14(lat)(bbt)
Ⅰ 4
at
e1
(l
at)(2bbt) 6(bbt)
1 Ⅱ
A 2
b bt

M12pj4(lat)2(2bbt)
墙下条形基础抗剪抗弯验算截面选取
1
1
0
墙体材料为砖且放脚不大于1/4砖长时,验算 截面在墙面处。
墙体材料为混凝土时,验算截面 在墙脚处。
b1
b
b0 2
b1
bb0 2
0.06
剪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的计算
(1)中心荷载作用
V pjb1
M
1 2
p jb12
(2)偏心荷载作用
V12(pjmaxpj1)b1
抗剪验算公式
V0.07fch0
V ——底板验算截面剪力设计值;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h0——底板的有效高度。
V0.25fch0
4、 基础底板配筋
基础底板的配筋按抗弯验算确定。
抗弯验算公式
As
M 0.9ho
fy
M ——底板验算截面弯矩设计值; f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h0——底板的有效高度。
(三)设计
1、基础宽度
2、地基净反力
b F fa 20d
扣除基础以及上覆土层自重后的地基反力。
地基净反力 (1)中心荷载作用
(2)偏心荷载作用
pj
F b
pjmax N 6M pjmin b b2
pjmax N(16e)
pjmin b
b
e M(b)
N6
3、基础的底板厚度
基础底板的厚度按抗剪验算确定。
作业
1、 2、已知某柱传来的轴向为设计值F=700KN, M=87.8KN. m,柱截面300mm×400mm,基础底 面尺寸已确定为1.6m×2.4m 。试设计此单独基础断面。
谢谢观赏
M1 6(2pjma x pj1)b12
pj1pjm inb bb1(pjma xpjm)in
三、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 (一)基础截面形式
(二)构造要求
1、所有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2、阶梯形基础每阶高度一般为300~500mm,基础高度大于等于600mm小于900mm时, 分二级台阶;基础高度大于等于900mm时,分三级台阶。采用锥形基础时,顶部每边 应沿柱边放出50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