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焚)

合集下载

芦焚早期小说与京派关系探析

芦焚早期小说与京派关系探析


芦 焚 早 期 小 说 与 京 派 关 系 探 析
孙 舒 影
( 南京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7 ) 摘 要 :芦焚一直被视 为京 派作 家的 重要 代表 , 其 乡土题 材和诗化 文体是 京派 小说 的重要 特征 。 然而其小说 的核 心 气质
《 果 园城记 》 等一 系列乡土题 材 的短 篇小说集 , 以京 派小说家
的姿 态 迅 速 获 得 文 坛 的关 注 。1 9 3 7 年 抗 战 爆 发 后 芦 焚 南 迁 上
乡村叙 事从 五 四以来 一直 占据 主流 ,至京派 小说 有其
独 特 的 发 展 。游 离 于 主 流 政 治 话 语 之 外 、 处 在 城 市 与 乡 村 的
化悲剧 色彩 的倾 向 , 并且 将人性作 为悲剧 的深层原 因。
然而 芦焚 在这 点 上与 众京 派 小说 家并 不 能完 全 合并 ,
品都 表现 出统一 的气 质 , 如朱 光潜所评 : “ 《 谷》 和《 落 日光》 在 表 面上虽 有许 多不调 和的地 方 .却 仍有 一贯 的生 气在 里面


批判性 的乡村叙 事
作家 在 创作 时一 般 都会 面 临“ 身份 归 属 ” 的问题 . 以何 种身 份言 说决定 了一个作 家 的叙述 角度 .更影 响创 作 的主 题 与倾 向。佛马 克指 出 : “ 个人 身份在 某种 程度 上是 由社 会 群体 或是一 个人 归属或 希望归 属 的那 个群 体 的成规所 构 成 的 。” 口 ] 芦焚 的言说身份 与一般京 派文人相类 似 . 又 同时受 到
流转 。” Ⅲ 芦 焚这 “ 一 贯 的生 气 ” 并 不能 简单 以京派作 家群 的

师陀小说研究综述

师陀小说研究综述

师陀小说研究综述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河南杞县人。

另一个笔名是芦焚,1946年以后改为师陀。

1932年以芦焚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请愿正篇》,由此开始文学创作。

小说创作多集中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短篇小说集有《谷》《里门拾记》《落日光》《无名氏》《果园城记》等,中长篇小说有《无望村的馆主》《结婚》《马兰》等。

前言师陀创作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与此同时,人们对他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已经持续了近80年,一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建国前,批评家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学识进行印象式批评。

1936年, 师陀的短篇小说集《谷》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 这使师陀从此享誉文坛,也由此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随后1937年,师陀短篇小说集《里门拾记》出版,刘西渭在评论中敏锐的抓住了师陀创作中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和创作追求,并形象的概括为“诗是他的衣饰,讽刺是他的皮肉,而人类的同情者,这基本的基本,才是他的心。

”①1946年,《果园城记》出版,师陀的小说创作已趋于成熟。

最早的评论文章,应该是唐迪文同年发表于《大公报》上的一篇评论文章《果园城记》,唐迪文认为《果园城记》是“古老的内地中国的一个投影, 也是一篇朴素的诗。

”②当时杨刚、金丁、孟实等优秀批评家从创作历程、题材等方面进行感悟和品评,具有很大的开创性。

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后到1990年前。

建国初期,师陀研究处于停①刘西渭《读<里门拾记>》,《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1937年6月1日)。

②唐迪文《果园城记》,《大公报》(1946年7月12日)。

滞状态,到了1980年前后,随着政治与思想的发展,学术的解放,专家学者重新梳理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师陀研究逐步苏醒,但是这一时期主要侧重于文学史的研究。

较早的如唐弢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①中仅以几百字对师陀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进行了概述。

而同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②则把师陀进行专章论述,对《果园城记》,《结婚》《马兰》等多个文本进行评述,并高度评价了《结婚》的艺术成就,充分肯定了师陀的文学地位和价值。

2012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 邮差先生

2012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 邮差先生

2012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邮差先生(师陀)作家简介: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

作家。

河南杞县人。

曾参加反帝大同盟。

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邮差先生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但仍旧有许多剩余时间,每天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因此──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他的脊背驼了。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他念着,将它们拣出来,然后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叫它们处在那么远的地方,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

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一面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极幸运地从脚下飞起来,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这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他过去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这种怨言,心里充满善意,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谁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大声在过道里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一条狗激烈地在她背后叫着。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师陀中国现代作家河南杞县人原名

师陀中国现代作家河南杞县人原名

1、《断魂枪》中旳沙子龙、孙老者 对老式武艺旳不同态度反应了他们 什么样旳心态?有何经典意义?老 舍旳小说旳语言有何特色?
2、《期待》小说中三个人物都有 期待,他们各自旳期待是什么? 3、《期待》小说是怎样造成一种 凄凉旳气氛旳?
师陀旳代表作《果园城记》以凄凉而温柔旳笔调,
写了一小城市旳历史及多种小人物旳命运,这个城市 成了当初中国社会停止和倒退旳缩影。这部作品后来 也被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一,位列75位。 2023年,《师陀全集》由刘增杰先生结集出版,这意 味着师陀研究进入了一种新阶段。
《师陀散文选集》收入不同 步期旳散文作品43篇。师陀散文 中,除了写家乡农村旳某些篇章 之外,最多旳当推人物小品。师 陀散文创作旳基本措施是把散文 当小说一样来写。他旳前期散文 创作成果《黄花苔》、《江湖集》 和《看人集》就已基本定型,大 多是采用小说笔法来写旳。
《期待》中“我”以一种数 年未到小城旳过客身份出现,这 本身就先设定了一种异常冷静旳 外在视点,但又因“我”与小城 中旳人物有着千丝万缕旳情感联 络也使“我”对小城与小城人有 着强烈旳情感体悟与共鸣。
这是一种对三位人物来说都无法实现自 己期待旳情感故事,等不到求不得旳痛苦、 苍老旳凄凉、死旳悲痛与白发人送黑发人旳 苦痛交错在一起,加之小城旳凄凉旳色彩、 声音、形相和“我”对小城旳凄凉感觉,好 像形成了整城难以言尽旳凄凉,它进一步小 城旳骨髓,确乎已形成了这个小城旳一种难 以磨灭旳性格,在读者旳心中挥之不去。
师陀(1910—1988),中 国当代作家。河南杞县人。原 名王长简,笔名芦焚,1946年 后更名师陀刊登作品。师陀 1931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随 即蜚声文坛,刊登了大量有较 高艺术价值旳作品,对小说、 戏剧、散文等文体皆有尝试。

芦焚)

芦焚)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

作家。

河南杞县人。

曾参加反帝大同盟。

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作家简介:师陀(1910.3.10—1988.10.7)原名王长简。

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

河南祝县人。

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

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

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

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

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

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

《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

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

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

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

1957年后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回答者:π你PP的蚊子- 魔法师四级7-5 22:43 艾芜(1904~1992)现、当代作家。

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

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祖籍湖南宝庆府武冈州,四川新繁人。

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

文学类文本芦焚《酒桶》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芦焚《酒桶》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酒徒芦焚①黄昏不知从何处来,起初燃烧着这小城镇,橘红的光芒非常刺眼,渐渐沉入烟雾。

黄昏是寂静的;又仿佛很不安,有什么低声骚嚷着,极诡秘的样子。

那低微的声息究竟是什么呢?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去想它。

情形似乎很不妙,也许要发生什么不平常的事了罢。

然而还好,居民在打呵欠了,且咳嗽着,表示从无意外降临。

在一切都照规的境况中,老人一拐一斜走来,在旅店门口下马石上坐了,等待意外的旅客,或载重的远道牛车,讨几个酒钱。

他肘节支着膝盖,两手捧住斑毛茸茸的头,颤巍巍抖着。

面颊浮肿,网满血丝,那极其坎坷的脸,倒象庞大而干瘪的番薯。

眼是红烂了的,频频淌着泪,他不时用粗砺如石的手抹拭。

夕阳悄悄照耀四周,在他沾着草屑的发与胡须丛莽中燃烧。

“你又醉了,老朋友。

”旅店附设饭铺的青年伙计向他走来。

“还不改改?浪当到老,醉八仙哪。

”“走,不要来缠我!”“那么老婆跑了呢,那才舒服!”伙计喃喃嘲笑着,走开了。

老人仍毫无所动的坐着。

无论弄出什么乱子,这老人见惯了,从不发生什么感应。

在他觉得一切都是乏味的,只是人要这样那样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他只需要沉浸在一件东西里。

那是酒。

二十年前,这条街有着非凡的热闹。

那时老人尚年青,并不就叫作醉八仙,开一家旅店,乃祖宗遗荫。

这少壮店主为人大量和善,豪爽好客,时常给客人以人情或钱财上方便;因之生意不同别家,特别兴隆。

上自过往商客,下自江湖私贩,凡从这地面走过的人,没有不晓得"么宾店子"的;就是常出门行脚的畜牲,听见么宾这名字,也要竖起耳朵,记得他家水草新鲜香甜,不愿投宿别处。

只是有一个缺点,太嗜酒无度了。

又是爱结交三朋四友的人,整天只是醉醺醺的。

可是根据祖传的习尚,豪饮倒极其光荣。

这条街永远用冷眼看乡下守财奴,若么宾的人方才被拥戴。

然而变化来了。

一通火车,这条黄金的小瀑布塞绝了,聚汇七十二行的街,形同改道的河床,日益见得空阔。

么宾将店子连招牌盘了出去,结过总账,知道还剩得有一个老婆,八岁同五岁的两个儿子。

说书人

说书人

最后见 说书人
文本探究
3.除了细节描写,本文还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 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1)正面描写:外貌描写, 如“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语言描写,如“再请八个,一个馒头 的钱……”;行动描写,如“他用折 扇打、刺、砍、劈”。
(2)侧面描写
如“我”志愿做一个说书人; 我们都被迷住了;抬灵柩的谈论说 书人的死因和家庭状况等。又如 “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 光;游丝在空中飞动,有的挂在草 上;郊野上,一望几乎看不见行人” 的环境描写反衬命运的悲惨。
再见 说书人
最后见 说书人
“我”与说 书人
细节描写的内容
第一次见 说书人
再见 说书人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 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 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 。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 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 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 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 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 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明确:(1)符合说书人的身份;(2) 坚持穿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 着;(3)长衫的变化也暗示了说书人生活 境况每况愈下;(4)推动情节的发展。
6. 小说第二段中插入“我”对志愿书的填写, 有什么用意?
明确:直接抒发我对说书人的着迷和敬佩;
同时,“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
望”“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 写上——说书人”还有设置悬念,引领下
)踌躇( chïu

2.词义
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空中楼阁: 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
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玉墀:殿堂前的台阶。
文本探究 1.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

说书人师陀

说书人师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想拓展
记忆中的小人物
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是在我们学过或看过的文 章中,也有这样的小人物,请你把他从你的记忆 找出来,写一写。 要求:1)50-100字;
2)抓住其某个特征来体现其性格或命运。
总结
这样一个悲凉的故事,师陀 却出乎意料地平和记叙,平和的 似乎冷酷。师陀曾说:“过于悲 惨的世界,不忍把它们赤裸裸地 摆出来示众,也不想让别人明明 白白的看见。”正是因为不忍, 所以平静,然而大悲无言,却又 分明能痛彻心扉。
背景回放
抗战爆发后,师陀流落洋场,写了短篇小说集 《果园城记》。作者带着浓郁的怀旧情绪,以他特 有的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笔调,写了小城的历史和 各种小人物的命运。全书19篇,除第一篇外,每篇 基本上是集中写一两个人物,有豪绅地主、地痞流 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小渔夫、小学 教师、寡妇的老女儿,也有革命家、热心于公益事 业的人。这些小人物和小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 各个侧面反映小城的历史、现状,透视着小城惨淡 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是当时中国社会的 一个缩影。《说书人》选自《果园城记》,原来的 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思考
上联: 一把折扇 一块惊堂木
一个小笸箩 一生悲苦
下联:?
初读感知
我眼中的说书人
他是一位(
)的说书人
细读分析
“我”眼中的说书人
要求: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为他设计 一个个人档案,并说说你设计的理由。
体味情感
• 面对说书人的不幸,“我” 有着怎样 的感受和思考?
• §28 • 对说书人的同情和赞美; • 对说书人悲惨命运的找寻; • 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叹; •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世道的冷酷 • 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

作家。

河南杞县人。

曾参加反帝大同盟。

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作家简介:师陀(1910.3.10—1988.10.7)原名王长简。

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

河南祝县人。

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

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

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

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

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

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

《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

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

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

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

1957年后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回答者:π你PP的蚊子- 魔法师四级7-5 22:43 艾芜(1904~1992)现、当代作家。

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

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祖籍湖南宝庆府武冈州,四川新繁人。

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

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这些作品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称赞他是最优秀的青年作家之一。

回国后不久,艾芜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在左联的机关杂志《文学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

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他发表了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其中的作品或反映缅甸和中缅边境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自发斗争,或反映中国东北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

在接着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1935)中,奇异的边疆风土人情和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明丽的风景和阴郁的人生,爱和憎,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对照,对黑暗现实作了有力的抨击,然而有时对现实生活里的尖锐矛盾和斗争缺乏深刻的表现。

这一时期他还写有中篇《芭蕉谷》(1937)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艰苦的条件下,艾芜除陆续创作短篇小说外,还写了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作品主要以普通农民、城市苦力、小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悲惨遭遇、反抗和追求。

抗战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秋收》和《纺车复活的时候》,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军民关系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当时颇有影响。

1942年前后,艾芜创作上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1946)、《故乡》(1947)、《山野》(1948),中篇《乡愁》(1948)、《一个女人的悲剧》(1949),以及短篇小说《石青嫂子》等作品,仍大都以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较之30年代和抗战前期的小说,这时期的作品视野更开阔,反映生活的面更广,艺术表现手法也有提高。

民族解放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面貌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尤其是长篇小说《山野》,围绕着一个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抗战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农村的阶级关系有比较深刻的描绘。

《石青嫂子》描写一个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作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洗练,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农村的罪恶统治,反映了黎明前的浓重黑暗。

艾芜解放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社会下层的生活。

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特色。

这样的创作思想,和他早年的流浪生活有密切关系。

他曾经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一道受剥削,遭侮辱,因此对于他们,他不是平平静静着手描写,而是尽量抒发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悲愤;对抬滑竿的、赶马的、偷马贼、私烟贩子、城市苦力、穷苦农民、普通兵士和小知识分子等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和愤慨。

他不仅写出了生活重压所带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和生活恶习,还发掘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品德:善良、纯朴、正义感、同情心和自发的反抗;从而使人们从丑恶的黑暗现实中,看见了光明和希望。

艾芜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带进现代文学创作中来的作家之一,对于开拓新文学创作的领域作出了贡献。

传奇性的故事,绮丽的地方色彩,带有神秘气氛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

这是他创作上的又一个特色。

艾芜有较强的艺术概括能力与处理题材的魄力,善于把一个平淡的故事写得娓娓动听,以色彩明丽的景物和环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活动,使形象逼真感人。

他笔下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作品的笔调清新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抒情味。

抗战爆发以后的创作,谨严沉郁的现实主义手法,逐渐取代原先的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

所写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最早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阶级的崇高形象,标志着作家创作道路上的新发展。

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归》、《南行记续篇》,散文集《初春时节》、《欧行记》,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芜中篇小说集》、《艾芜短篇小说选》、《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艾芜文集》等,以内容新鲜、描写生动、笔调优美而引人注目。

1976年后,艾芜在中断了近10年的创作生活以后,重新执笔完成长篇小说《春天的雾》;他重返鞍钢、大庆,第三次来到云南边境地区并几度出国访问,写了一批反映新生活的作品。

艾芜已出版的作品集共40余种。

除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短篇小说集《夜景》(1936)、《秋收》(1942)、《童年的故事》(1945)、《我的旅伴》(1946)、《夜归》(1958),中篇小说《我的青年时代》(1948),散文集《漂泊杂记》(1935)、《缅甸小景》(1943)、《欧行记》(1959),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1959)等。

艾芜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家。

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

属龙,四川省新繁县清流场(现属新都区清流镇)连丰村人。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划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见《关于小说题材.与鲁迅的通信》)。

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

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

他的小说被译成英、俄、日本、朝鲜、德、法等多种文字,深受国外读者喜爱。

艾芜研究方兴未艾,有关艾芜生平、创作的传记、专著、论文已有十余种、百余篇问世。

根据《南行记》改编的电视剧《边寨人家的历史》(艾芜出现在荧屏上,令人倍增亲切与敬慕),荣获“’93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深受国内外观从的赞赏。

在艾芜的故乡的新都区桂湖公园中的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人们修建了艾芜墓。

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

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巴金手书。

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

”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

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

作家。

河南杞县人。

曾参加反帝大同盟。

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作家简介:师陀(1910.3.10—1988.10.7)原名王长简。

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

河南祝县人。

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

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

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

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

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

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

《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

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

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

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

1957年后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yiyijskal回答者:魔法师瑞特- 试用期一级7-6 09:33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

作家。

河南杞县人。

曾参加反帝大同盟。

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