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课外阅读和答案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国学经典读后感第1篇:以前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一次,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的欢乐。

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但也不住告诫:“不能骄傲哟!”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就在兴奋的同时,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

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的“光辉”史……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终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作文写的好吗?还不想和你们在一齐呢!从此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

直到有一天,彻底改变了。

那次测验,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错了,上午两节课,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不仅仅受到了教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

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也进取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异常是冯异的谦逊把给震撼住了。

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

异常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仅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一样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

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

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些道理不但使学会了戒骄戒躁,并且还让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仅使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仅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500字(通用16篇)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500字(通用16篇)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500字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500字(通用1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500字篇1打开国学经典的书籍,让国学经典的璀璨点亮你灿烂的知识。

国学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门文化。

我看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我感触良多,更让我受益匪浅。

我以为这次比赛就是拿着本书,大声朗诵。

一上台,他们个个穿着古装,他们用嘹亮的声音,各自把背的滚瓜烂熟的诗词充满激情的朗诵出来。

他们一朗诵,我觉得我仿佛回到了古代,看到学堂里的学子们摇着头,朗诵着诗词。

不知不觉我也跟着朗诵起来,我陶醉在其中,不能自拔。

他们比的带有情字的古诗词,什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什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什么“惟将旧物表深情”。

多的数不胜数,更体现出他们的古诗词积累的很多。

所以台下的雷声般的掌声不停。

他们不光古诗词积累的多,而且读书读的多。

他们比的回答题下五子棋,问的他们一些课外书上的事情、人物,他们快速答出。

他们比的看图或看视频写出成语,体现出他们积累的成语很多。

争冠军时,比的是对对联,上联是:“冰冻三尺恰能磨练心志”,谢奕晨对的是:“剑磨十载方可造就英雄”,刘康宁对的是:“风吹万里正待翱翔霄汉”。

她们对的非常工整。

最后冠军是刘康宁,亚军是谢奕晨。

这次省比赛中的选手,个个都是精英。

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他们的国学经典知识太多了,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他们了如指掌。

通过这次省比赛,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国学经典知识的不足,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多读书,多积累诗词。

看完了这次比赛,让我喜欢上了国学经典;让我看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我感到我的国学经典的知识不足。

我们要努力学习。

争取做下一个“国学小名士”!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500字篇2中国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化自然是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读后感(精选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精选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精选15篇)国学经典读后感1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里有几样不可缺少的东西-----------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是孔子到孟子以及董仲舒一一完善的。

读了这一套书以后我真是感慨万千,它让我明白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似一个知识库,点亮了我的心灵。

“仁”里面的《美金的价值》、“义”里面的《大义桥》、“智”里面的《无心的鹿》……其中我最喜欢“信”这本书,我能从中体会到“信”让人受益非浅,那一句句简练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言心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古今中外诚信使人们走向礼貌。

季布大家必须都熟悉,他只要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他都想办法办到。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大将,曾几次打败汉军。

刘邦当皇帝后下令通缉季布,季布只好化装到山东一朱姓家当佣人,朱家明白他是季布后收留了他,并且帮他向刘邦说情。

刘邦之后封季布为中朗。

季布有个朋友叫曹丘生,专爱拍马屁,听说季布当了官便来巴结。

季布见曹丘生来就虎起了脸,骂了他几句。

谁知无论季布态度多严厉,曹丘生照旧陪着笑还说:“我听说楚地有‘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听后很高兴就待他为上宾,曹丘生走后到处宣扬,季布的名生就越来越大。

这就是一诺千金。

诚信是不分国界的,在美国一个庄园主的家里有一把新斧子,庄园主的儿子看见了十分喜爱,他想试试斧子快不快,就对准一棵樱桃树砍去,只听“咔嚓”一下树被砍断了。

男孩一看不好,就把斧子放在原位躲进了小屋,但之后因为‘诚信’还是承认了自我的所作所为。

这就是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不管是季布还是华盛顿,在他们身上都有个共同点“信”,我们必须要以诚待人,正如李嘉诚的所说“我们要以诚代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国学,是你使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多谢你”!国学经典读后感2最近,我书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国学经典读本,虽然它个很小,顶多就A4的2/3那么大,可讲述的道理却非常适用。

(同步阅读拔尖)三年级语文上册各类阅读真题名师解析连载五(含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等)

(同步阅读拔尖)三年级语文上册各类阅读真题名师解析连载五(含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等)

三年级语文上册各类阅读真题名师解析系列连载第五讲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前言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养成的关键,各种类型的考试中阅读所占的分量最大,失分也最多。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重点培养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新教材更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考查内容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

考查题型主要是“非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除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解题方法、梳理解题思路,并对照答案对失分点进行反思,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最佳方法。

所以,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应乡多做有价值的阅读题,并学会通过做阅读题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属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期,这一阶段的阅读习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在给学生选择阅读资料时慎之又慎。

本系列连载将陆续选取全国知名小学的期中、期末测试题和各种能力竞赛题中的阅读真题进行解析。

这些阅读真题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在文章难易程度和题目设置上更符合年级训练要求,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有效资料。

学生如果能长期坚持做阅读真题,定能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时间控制能力,以及对阅读试题类型更好的把控能力。

学生要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只有“到真题中去”,因为真题经过了一线教学的检验,学生可以通过做真题检验、改正、巩固、提高所学,通过真题来纠错提高。

通过做阅读真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年级训练的目标,于无形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真诚地希望我们这套阅读真题系列连载能为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能成为提升同学们阅读能力的好帮手!一.本讲专题: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一)《我爱菊花》节选(江苏南通)我家院子里种了许多花,有米兰,有玫瑰,还有太阳花……每年春夏间,它们争芳吐艳,惹人喜爱。

然而,我最喜欢的是迎霜怒放的菊花。

国学经典阅读理解测试考核试卷

国学经典阅读理解测试考核试卷
A.汉朝政治B.汉朝经济
C.汉朝历史D.汉朝文化
15.《后汉书》所属的历史时期是:()
A.汉朝B.三国C.晋朝D.唐朝
16.《三国志》的作者是:()
A.陈寿B.裴松之C.司马光D.欧阳修
17.《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哪个时期的人物事迹?()
A.汉朝B.三国C.魏晋D.唐朝
18.《孝经》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这里的“孝”是指:()
A.儒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
18.以下哪些是《周礼》中提到的“九职”之一?()
A.天官B.地官C.春官D.冬官
19.以下哪些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黄宗羲
20.以下哪些是古代著名的历史评论家?()
A.司马迁B.班固C.范晔D.刘知几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A.经B.传C.爻D.辞
2.以下哪些是孔子的弟子?()
A.颜回B.子贡C.子路D.墨子
3.《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涉及以下哪些方面?()
A.政治B.经济C.军事D.文学
4.下列哪些是“四书”之一?()
A.《大学》B.《中庸》C.《论语》D.《春秋》
5.《孟子》中主张哪些道德理念?()
A.仁爱B.正义C.礼节D.智慧
1.《周易》中八卦的基本符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论”字的意思是________。
3.《道德经》中提出“反者道之动”,这是指________。
4.《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其中“格物”的意思是________。
5.《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指的是________。

国学经典选读阅读分析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阅读分析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阅读分析题及答案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气答: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答: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答:“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

(举例提示:比如从“四季更替”的现象可以看到道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明白道的运行规律之一。

)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答:天道运行。

②解释“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说明两句与老子“无为而答:以法治国。

③既然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稀少,为何良工“弗贵” ?答: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④从本节可看出,韩非对人性持什么看法?答:人性本恶。

15、阅读下面《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

”则世必以为狂。

夫智,性也;寿,命也。

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

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有度之主弗受也。

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塌欤婕蛆镀深酢Q韵韧睥瓒室澹藐挎娘谥危幻魅岱。

制壑匚峡头U揩呢喙朝仗婕螺塌煲病9拭髦骷逼渲禀溪浩湿蹋Ml什坏廊室滩?①韩非所说“夫智,性也;寿,命也。

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与荀子什么观点相似?答: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②韩非用毛啬、西施、脂泽粉黛说明什么?答:说明仁义就像毛啬、西施极其稀有,而法度则像脂泽粉黛可让每一个人变美那样使每个人趋善。

新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

新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

新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童年》中,外祖母、小茨冈、格里戈里等人,都曾经给予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常用“赋”“比”“兴”,句式上常用四言短句。

C. 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D.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

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 《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国学经典知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后面四句是什么?(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王维)3、李贺《梦天》诗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里“齐州”是指哪里?:(代指中国)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B)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二1、“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这里说的“六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2、“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说“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三国时期的董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的名字吗?请说出三个(匡衡苏秦杨时车胤张衡范仲淹……)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C)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4、现存《论语》多少篇(20)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三1、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袁绍进行联络,以防后路。

后来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从袁绍那里缴获了一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了。

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查查是哪些人和袁绍勾结。

曹操说:“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谁在绝望时也会找出路。

当时,我也没有信心,何况他们?所以,不能去追问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弟子规》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2、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背诵两句与“月”有关的经典诗句。

4、谁去世后,孔子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D)A、颜征在B、孔鲤C、子路D、颜回国学经典知识问答试题四1、请背出《论语》中孔子“教”与“学”理念的句子(不少于5句)(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学而进习之(4)温故而知新(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一年好景君须记,
3.笑渐不闻声渐悄,。

4. ,不破楼兰终不还。

5. ,独沧然而涕下。

6.枝上柳絮吹又少。


7.为善则流芳百世,
8.知否,知否?
9.沾衣欲湿杏花雨,
10.一阵《春江花月夜》的旋律远远传来,多美妙的音乐啊!此
曲只应天上有,。

二、选择题(30分)
1. 填地名:()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A. 靖州
B. 青海
C. 长沙
D. 楼兰
2.填花名:燕子来时新社,()落后清明。

A. 桃花
B. 杏花
C. 梨花
D. 梅花
3.填人物:()背涅精忠报国
A. 岳飞
B. 韩信
C. 毛遂
D. 秦桧
4.填动物:叶底()一两声
A. 鸟儿
B. 黄鹂
C. 蛾儿
D. 燕子
5.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 今夜月明人尽望
C. 东风夜放花千树
D. 荷尽已无擎雨盖
6. 好生议论,曰摇唇鼓舌;共话衷肠,()。

A. 曰摇唇鼓舌
B.曰促膝谈心
C. 曰吐气扬眉
D.曰推心置腹
7.下面哪句诗不是描写春景的()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D. 燕子来时社新,梨花落后清明
8.说话十分守信用,我可以说()
A. 慧眼始知道骨,肉眼不识贤人。

B. 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
C. 一日三秋,言思慕之甚切
D. 小过必察,谓之吹毛求疵
9.朋友见了你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下面哪句诗和它意思相同。

()A. 一日三秋,言思慕之甚切。

B.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
C.乘患相攻,谓之落井下石。

D.有道则见,君子展济世之才。

10.下列诗句中描写军旅生活的是()
A.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C.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D.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正是橙黄橘绿时,指什么季节()
A. 暮春
B.夏季
C.秋末冬初
D.早春
1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
A. 辛弃疾
B.苏轼
C.释志南
D.杜甫
13. 对《青玉案.元夕》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通过描绘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场面,记叙了一对意中人在长街偶然相遇的情景。

B.“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

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这首词的“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D.诗歌描写地是春节的景象。

14.“慧眼始知道骨,肉眼不识贤人”出自()
A. 《赠刘景文》
B. 《从军行》
C. 《赠花卿》
D. 《幼学琼林》
15.“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风”是指()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春风
D. 秋风
三、判断题(40分)
1.“唇亡齿寒,谓彼此之失依。

”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是描写夏季景色的诗句。

()
3.“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选自宋朝王安石的《如梦令》()
4. 知音难觅,我们常以“天涯何处无芳草”自勉。

()
5. 至若发肤不可毁伤,下句是曾子常以守身为大。

()
6.“管中窥豹,所见不多;班门弄斧,不知分量。

”出自《幼学琼林》。

()
7.“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出自宋朝苏轼的《破阵子•春景》
()
8.“花褪残红青杏小”,“褪”既写花的掉落,也写花的颜色的消退,写出了花儿凋零的情景。

点明时在暮春。

()
9.“多情却被无情恼”,写出了多情不被理解的惆怅。

()
10.“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表现出作者的孤独和伤感:()
11. “锦城丝管日纷纷”“丝管”用了借代修辞方法。

()
12. “众里寻他千百度”极言寻觅之苦,失望之情跃然纸上。

在这几近绝望的一刻,“蓦然回首”,忽然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13. 《从军行》是宋朝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军队的战斗生活的诗。

()
14.“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是北宋苏轼《赠刘景文》中的名句。

()
15.“坐井观天,知识不广”指眼界狭小见识不广。

()
16. “天涯何处无芳草”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

()
17.西子捧心,愈见增妍;下句是丑妇效颦,弄巧反拙。

()
18.“有道则见,君子有展采之恩”意思是天下有道,君子才会出来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才能大展才能。

()
19.“智谋之士,所见略同;仁人之言,其力甚溥”出自《弟子规》。

()
20. 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
四、连线题(10分)
陈子昂《钟山即事》茅檐相对坐终日笑语盈盈暗香去
晏殊《清玉案.元夕》前不见古人浓睡不消残酒
辛弃疾《破阵子.春景》蛾儿雪柳黄金缕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登幽州台歌》昨夜雨疏风骤叶底黄鹂一两声
李清照《如梦令》池上碧苔三四点后不见来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众里寻他千百度。

2.一年好景君须记。

3.多情却被无情恼。

4.黄沙百战穿金甲。

5.念天地之悠悠。

6.天涯何处无芳草。

7.为恶则遗臭万年。

8应是绿肥红瘦。

9.吹面不寒杨柳风。

10.人间能得几回闻。

二、选择题
1-5 BCABC 6-10 BABAD 10-15 CCDDC
三、判断题
1-5✓✗✗✓✓ 6-10✓✗✓✓✓ 11-15✓✓✗✓✓
16-20✓✓✓✗✓
四、连线题
陈子昂《钟山即事》茅檐相对坐终日笑语盈盈暗香去
晏殊《清玉案.元夕》前不见古人浓睡不消残酒
辛弃疾《破阵子.春景》蛾儿雪柳黄金缕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登幽州台歌》昨夜雨疏风骤叶底黄鹂一两声
李清照《如梦令》池上碧苔三四点后不见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