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全诗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古诗《悯农》及解释篇1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你结合生活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你结合生活

结合生活品读《悯农》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只有四句,但却深深地反映出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切。

首句“锄禾日当午”,诗人用“锄禾”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

“日当午”则是对劳动环境的描绘,烈日炎炎,农民们在酷热的阳光下劳作,形象地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和艰苦。

第二句“汗滴禾下土”,诗人用“汗滴”描绘了农民在劳动中流下的辛勤汗水,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和艰苦。

“禾下土”则是对劳动成果的描绘,农民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是土地上的丰收。

第三句“谁知盘中餐”,诗人用“谁知”引出了对农民生活的反思。

“盘中餐”则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的描绘。

这一句,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切。

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诗人用“粒粒”描绘了粮食的粒粒皆辛苦,表达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生活的渴望。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读《悯农》,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汗水滴落在土地上的情景,让我们对农民的辛勤劳动有了深刻的理解。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农民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诗人的这种情感,让我们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悯农》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的诗,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艰辛和辛勤,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切,让我们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诗》

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李绅《悯农诗》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译⽂] 锄⽲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下的⼟地。

谁知道碗中的⽶饭,粒粒都来⾃⾟勤和劳苦。

[出典] 李绅《悯农诗》注:1、《悯农诗》李绅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2、[注释]1.悯:怜悯。

2.锄⽲:⽤锄头松⽲苗周围⼟。

3、译⽂:锄⽲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下的⼟地。

谁知道碗中的⽶饭,粒粒都来⾃⾟勤和劳苦。

4、李绅,字公垂,⽣于唐⼤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李晤,历任⾦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锡,定居梅⾥抵陀⾥(今⽆锡县东亭长⼤厦村)。

李绅幼年丧⽗,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

青年时⽬睹农民终⽇劳作⽽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内有四海⽆闲⽥,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

5、这⾸诗是写劳动的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句“锄⽲⽇当午,汗滴⽲下⼟”描绘出在烈⽇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动地写出劳动的艰⾟。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成为有⾎有⾁、意蕴深远的格⾔。

这⾸诗没有从具体⼈、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遭遇,⽽是整个农民的⽣活和命运。

诗⼈选择⽐较典型的⽣活细节和⼈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法上,作者采⽤相互对⽐,前后映衬的⽅法,不仅给⼈以鲜明强烈的印象,⽽且发⼈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从⽽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海⽆闲⽥,农夫犹饿死。

6、《悯农》唐李绅春种⼀粒粟,秋收万颗⼦。

四海⽆闲⽥,农夫犹饿死。

[注释]1.悯:怜悯。

2.粟:(sù)⼩⽶,⾕⼦。

这⾥泛指粮⾷的种⼦。

3. 犹:还要。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1. 诗的背景
《锄禾日当午》是我国伟大的民歌,描绘了农村勤劳致富的美好生活。

诗歌以锄禾之劳作为载体,抒发了后人对劳动者辛勤劳动所付出的心
血和爱。

2. “锄禾日当午”的意义
“锄禾日当午”这句话意思是:工作时间从早上开始一直工作到中午。

这句话是用来表达劳动者的勤劳形象,表达了在农村,劳动是我们人
民解放的主要支柱。

3. 诗歌分析
诗歌共四句,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述了劳动者的艰辛。

其中的“锄禾”
指的是辛勤的劳动,而“日当午”则指的是时间上的习惯,表现出这种
劳动是经常性的。

并且通过精神上的哲理性思考反映出“苦尽甘来”的
世道庶民的理想。

4. 诗歌意义
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力量。

表达了一种奋斗
的精神和理念,展现了人民勤劳生活的真实状态,以及对农民的敬意和对土地的爱。

5. 现实意义
“锄禾日当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骄傲和美德。

这句话鲜明地展现出勤劳致富的美好生活理念,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这是一种基于中国土地和中国人民的综合精神和文化,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工作,勇攀人生巅峰。

锄禾的古诗全文

锄禾的古诗全文

锄禾的古诗全文
这首古诗全文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你想想看,这“锄禾日当午”,农民伯伯在大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还在地里劳作,就好像我们在最热的天气里还在外面跑步一样,那得多累多辛苦啊!“汗滴禾下土”,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滴到了土地里,这得付出多少汗水呀!
再看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难道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不应该想到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付出吗?就像我们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心血,那成果能不珍惜吗?
这整首诗不就是在告诉我们,粮食来得太不容易啦,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能浪费,难道不是吗?我的观点就是,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蕴含的道理深刻又实在,应该时刻提醒我们珍惜劳动成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出自唐代李绅的《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
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古诗《悯农》及解释篇1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锄禾日当午全诗
锄禾日当午全诗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2、粟:泛指谷类。

3、秋成:一作“秋收”。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餐:一作“飧”。

诗意: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
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
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悯农古诗悯农的意思悯农二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