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看中国》(秦晋崤函与河西河东要道争夺)札记(9)

《从地缘看中国》(秦晋崤函与河西河东要道争夺)札记(9)
《从地缘看中国》(秦晋崤函与河西河东要道争夺)札记(9)

《从地缘看中国》(秦晋崤函与河西河东要道争夺)札记(9)

第三十七章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秦、晋之间的地缘关系与东周之初“平王东迁”有关,在王室被迫由“镐京”东迁至“洛邑”时(也就是由“渭河平原”迁至“洛阳盆地”),一共有四个诸侯国出了大力,也就是秦、晋、郑、卫四国(勤王四国)。这四个国家也因此取得了渭河平原——山西高原——河北平原——中原,四大地理单元的地缘优势。

如果要横向比较这四个诸侯国当时的实力,最强的应

该是晋国,最弱的则是秦国。晋国的优势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另一方面则是地缘上的。当年周公在重新分封诸侯国时,之所以将成王的弟弟叔虞分封在与渭河平原隔黄河相望的汾

河谷地,目的就是为了拱卫王室的安全。因此晋国不仅获得了一块位置绝佳的封地(详见“曲沃代翼”),还得以在春秋之时,在山西高原诸盆地中开疆扩土,并吞其他诸侯国。而在秦国护驾获得歧山以西的土地,赶走戎人收复渭河平原上的土地。37.1晋人的势力扩展——河西之地的占据晋

人在春秋初年通过“曲沃代翼”完成内部整合后,一方面加大

了对山西高原南部“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诸侯国的并吞力度。另一方面又通过“假途伐虢”之计,将势力范围向南越过

黄河,控制了“渭河平原”至“洛阳盆地”的必经之路——“崤函

通道”。控制这个战略要点的目的,是为晋国稍后进入中原争

霸作准备,更多的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的。而与之相比,晋人对于渭河平原的兴趣显然要更大些,因为这块丰腴之地才真正能够为晋人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因此在秦人经过数代努力,好不容易收复丰镐之地,并迫近黄河时,却发现晋人已经在黄河西岸等着他们了。从表面上看来,王室虽然授权秦人对戎作战,但却并没有将渭河平原所有的土地都分封给秦国。所以晋国越过双方的地理分割线——黄河(这段由北向南的黄河,古称“西河”)并没有什么不妥。此外,渭河平原中,渭水之北,除却泾水外,东面还有一条水量最大的支流——洛水(北),注入了渭水。只是洛水与渭水相交之后,很快就流入了黄河。整个渭河平原,或称关中地区的水系,主要是由两纵一横的泾、洛、渭三河组成。而秦晋两国最初达成的地缘平衡线就是洛水。从此之后,洛水与黄河之间的这片土地,就成为了秦人的心病。整部秦晋关系史,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这块土的归属问题而展开的。由于这块土地位于陕北高原以南,黄河以西,因此也被称之为“河西之地”。对于晋国来说,外有黄河、吕梁山|、太行山拱卫,为之提供的安全保障;内有以临汾盆地为中心的那些如珍珠链般的盆地群,为晋人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大片平整、松软,易于耕种的黄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结构,使得晋国在统一山西高原内部各地理单元时,能够较少的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统一之后,又容易保的住胜利果实。当

然,内部条件好,并不一定能够成就霸业,如果远离地缘中心,偏安一隅往往更容易成为选项(比如以后将要分析到的成都平原)。不过山西高原这个地理单元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无论周王室的政治中心是在渭河平原,还是洛阳盆地,与之都只有一河之隔。而如果晋人愿意,向东走出山西高原,就是群雄逐鹿的中原地带。坐拥如此优越的地理单元,晋人的地缘优势是很明显的。

与山西高原内部的平原,被分割为相对独立的几个盆

地不同的是,渭河平原本身并没有天然的山脉将这切割为数块,渭河平原更有条件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单元,而现在的问题是,晋人由于先发优势,不仅取得了秦人进出中原直接通道——崤函通道的控制权,还直接进入渭河平原,将秦人的势力阻挡于洛水——华山以西地区。这实际上让秦国不得不与晋国分享渭河平原,并且在面对晋国时,需要长期保持一种低姿态。更何况晋人在占据了河西之地后,等于直接侵入了秦人的核心利益区。因此秦人始终是在处心积虑的向黄河渗透,“夺回”河西之地。37.2晋国夷吾借秦之力返国,割让河西与违约。当秦国处在他们最强大的君主(春秋)——秦穆公当政的时期时,晋国内部又一次出现了君位之争。这使得秦国第一次有机会“收复”河西之地。这个机会出现在公元前651年,距王室东迁(前770年),秦人受命征战渭河平原已经过去快120年了;而距晋国内乱67年之久

的,大小宗之争结束之年(曲沃代翼,前678年)仅仅27年。由于晋国“骊姬之乱”(宫廷内乱争太子之位)让那些将受其害的公子必须逃离晋国,因此作为与晋国地缘关系最为紧密的大国——“秦国”,最先帮助“夷吾”的公子。而留在国内的君位继承人在动乱中都已经被谋杀了。因此需要从这些外逃的公子中选择一个人回来继承君位。这颇类似齐国争位,不过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生死时速般的归国竞赛有所不同,这一次外逃的几位公子却没人敢回去。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被扶上君位的两位公子(都是骊姬的儿子),都马上被大臣谋杀。如果加上之前已经被害的太子,等于先后已经有三位公子死在这场君位之争了。因此外逃的几位公子都不敢贸然回国。——而“夷吾”遂决定借秦之力返国冒险。(其实他之前避难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在渭河平原东北角的梁国,河西之地的北端。对于梁国这类小诸侯国的存在,并不应该感到奇怪。虽然河西之地现在是晋国的势力范围,但在春秋时期,特别是早期,基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兼并行为尚未白热化的原因,诸侯们对一个地区的控制方式是很多样化的,除却自己在战略要地建立城邑之外,让一些居于其间的小诸侯国甚至边缘民族依附于自己,更是一种低成本的管理模式。就梁国来说,收留晋国的公子算是一种政治投资,但从实力上来说,这个小国并没有能力帮助“夷吾”摆平国内的动乱,因此夷吾转而向已具大国气象的秦国求助。)

夷吾向秦穆公所提出的条件是割让河西八城(也有说五城的)给秦国。这些城邑并非是晋国在河西土地的主要部分。不过让秦人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城邑并非只在河西之地中,亦包含有崤函通道中的战略要点(史载东尽虢略)。崤函通道由

于位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又被称之为“河南”地,是秦人

直接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能够同时向河西、河南两地渗透,无疑能够极大的扭转秦国在地缘格局上的被动局面。最终

在秦人的帮助下,公子“夷吾”回到了晋国,并坐稳了君位,

史称晋惠公。只不过当他坐稳君位之后,却并没有履行诺言,将河西(河南)八城割让给秦国。

37.3秦晋之战(秦穆,晋惠)——秦国渡河地缘(从蒲津渡渡过黄河到韩原决战)现在对于秦穆公来说,一是

如何处理与最大的竞争对手——晋国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取得最应该夺取的土地——河西之地。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一件事情,即如何能够让晋国退出河西之地。对于晋国违约,只能报以战争手段。最终在公元前645年爆发了,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是因为秦国也遭灾了,而晋国却拒绝救援(在备战之前,秦国曾救援晋国饥荒)。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自然

让秦国发动战争的理由更具正义性(以晋惠公在继位之前答应割让河西之地为借口,虽然也说的过去。但当时多少有乘人之危的嫌疑)。秦国的进攻路线了,对于秦国与晋国决战的地点——“韩原”一地,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是韩原其实

是在河东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左传》,在那里面明确记载了,秦穆公所带领的秦军最终是渡过黄河,然后与晋惠公带领的晋军主力决战的。而在此之前,秦军军已经取得了三次接触战的胜利。

如果从地缘和逻辑上来看,秦军渡河而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为如果不是秦军已经进入晋国的核心区,晋惠公新率大军迎击的必要性不大。不管是谁渡河与对方展开决战,如何渡过黄河都是一个问题。如果将崤函通道也考虑进去,会发现,秦晋之间所争夺的这几个地理单元,是由一段L形的黄河作为切割线的。而这段河面上最为著名的渡口有三:一是中条山西北侧的蒲津渡;二位于中条山西南侧,黄河拐角处的风陵渡;三是陕地(现属河南三门峡市)对岸的茅津渡。当然,黄河之上还有一些其他的渡口,如太阳渡、大禹渡、夏阳渡、龙门渡,在历史上也都曾经在不同的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

应该说蒲津渡、风陵渡、茅津渡三个渡口,在历史上对于陕、晋、豫三省的地缘关系最为重要。当关中(渭河平原)的政治力量想进入运城——临汾盆地时,他们会首选从蒲津渡渡过黄河,直接进入运城盆地,进而向北,进入临汾盆地;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经由风陵渡渡河,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即可以北上进入运城盆地。也可以顺着中条山南麓东行,到达茅津渡,然后南渡黄河,入陕地,至洛阳盆地。

对于秦人来说,如果能够渡过风陵渡,占据中条山与黄河之间的这条狭长通道,就可以切断晋人与崤函通道的联系。这样做不仅能够保障自己与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的交通线,也可以切断晋人与中原联系的主要路径(晋人跨越太行山脉进入华北平原的难度要大的多),进而在秦晋争霸中占据地缘优势。无论是秦晋之好,还是秦晋争霸时,秦人都曾经多次经由风陵渡,渡过黄河。在秦穆公时期,他这还到茅津渡东侧的山地上去与戎人作战。这种作法虽然看似是为了整个周王朝的利益,并得到了王室的授权,但实际的目的是什么,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王室其实只是让秦人把渭河平原上的戎人扫清就行了)。37.4秦晋之战(秦穆,晋惠)——河东河西地缘

由于黄河刚从晋陕大峡谷出来之时,水流还很湍急(象龙门渡只有在3月冰融之后,6月雨季之前才能渡河),因此在古典时期,水流已渐平缓的蒲津渡一直是进出晋陕的主要渡口。由于这一段黄河在二千年来一直在小范围变迁(总体向西移动),蒲津古渡遗址已经离黄河有几千米了。(划分河东、河西的黄河(西河)不断的变迁,还造就了一句俗语,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即由于河道经常会变化,河东的村庄,几十年后也许就跑到河西去了。其实这句话用来形成秦晋之间的关系是最为恰当的。因为所谓秦晋之争,本质上也就是河东、河西之争。当晋人能够占据河西之地时,

他们则占据了主动;而当秦人能够在河东立足时,晋人(包括后来的三晋),晋人的衰弱也就不可避免了。)河西之地主要指的是陕北高原以南,洛河与黄河之间的这片三角地,也就是渭河平原的最东端(亦包括渭水以南至华山一线的土地,因为不堵上这个口子,晋国就无法占据整个崤函通道)。河东之地的范围。从地缘结构来看,运城盆地是河东之地的主体。当秦人渡过蒲津渡或风陵渡之后,他们首先要占据运城盆地之后,再向晋国国都——翼地所在的临汾盆地渗透。因此秦晋之间发生在河东的主要战争,大部分都集中在运城盆地一带。韩原之战算是秦国正式攻入晋国本土的第一战,最终那个无信的晋惠公接战的地点,据考证最大的可能性是在汾河南侧,临汾盆地的入口处(山西河津东南)。对于晋国来说,这场战役的失败,意味着秦国已经打开了晋国核心区的门户,形势是极为不利的。不过秦人也十分清楚,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代表秦国的整体实力就超越了晋国。虽然这次战役是发生在河东;虽然晋惠公本人也在战役中被俘。就秦人来说,他们的战略目的还是拿到河西的土地。

最终,晋惠公还是交出了河西之地,秦国算是正式成为整个渭河平原的主人,双方所签订盟约的地点是很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地点就是洛、渭、河三者相汇处,与蒲津渡隔河遥望,时称“王城”(现陕西大荔东)。当然,那个时候,渭河平原上还是有一些小的诸侯国和部落,晋国在边缘地区

也依然还留有一些据点。在秦国成为河西之地的主导者之后,他们首先就将北面的梁国给灭了。而晋国也未放弃重新渗透入河西地区。终整个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仍旧在河西进行过数场战争(如辅氏之战、彭衙之战),晋国与其盟国甚至曾

经越过洛河深入秦国腹地攻至泾河。不过秦国通过韩原之战,还是从战略上扭转了自己形势,占据了渭河平原的主动权,晋人始终未能恢复他们在河西之地原有的地缘优势。这种地缘平衡直到晋国分裂后,被新兴的魏国打破。那一次,魏国强悍的步兵(魏武卒)从秦军手中夺取了河西之地,拉开了战国争雄的序幕。37.5令狐之战

当然,秦国人也并不总是任由晋国的军队攻入自己的

势力范围,秦军也曾经数次进入河东地,与晋军交战。比如令狐之战、河曲之战。这其中可以特别说一下的是令狐之战。秦晋之间发生这场战争的起因还是因为晋国又爆发了君位

之争,而秦国所支撑的公子,在秦军护送回晋国之后才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于是不甘心的秦军与晋军展开了激战,最终的结果是秦军落败。

这场战役的起因和结果并不是所关心的,因为这只是

秦晋百年恩怨中的一例,算不上是改变二者地缘关系的关键战役。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那个叫“令狐”的地点。如果从地理

位置来看,它位于蒲津渡的东北,运城盆的的西北。也就是说,晋军截击秦军的地点,在秦军将要北出运城盆地,将要

进入临汾盆地之时。晋人选择在这个地点接战,说明他们比当年韩原之战时的反应要快,结果也不出乎意料。晋国在

秦国征战渭河平原时,不仅抢先占据了渭河平原的东端——河西之地,还取得了崤函通道的控制权。如果说河西之地对于秦人的意义,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以自保的话,那么崤函通道则是秦人进入中原,参与争霸的必经之路了。

崤函通道的西头,就在黄河的那个拐角与华山之间,

后来著名的“潼关”在就是筑在此。这里本来是分封给郑国的。不过在郑国先知先觉的东迁之后,晋人填补了他的空缺。这样洛水——华山一线,就成为了秦晋之间的地缘分割线。而在崤函通道的东头,晋人同样希望取得主动权。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个东迁到陕地,并且跨河立国的“虢”国,也为

了晋人的眼中钉。由于这个虢国的国土分列在黄河的南北两岸,因此这个新“虢”也被分别称之为“北虢”和“南虢”。其实他们是一个国家,主体是在黄河南崖。虢国人在此所筑的都城叫作“上阳”,而他们在黄河北岸所建立的战略要点叫作“下阳”。就陕地和南、北虢国的地缘价值,在春秋之初已经做过一些分析了。应该说南虢所在的陕地,不仅能够限制住秦、晋两国的势力,延黄河南岸的“崤函通道”向中原渗透;也能封堵

住晋人南渡黄河,直接进入崤函通道东端的路线。因此,对于整体实力越来越强的晋国来说,拔除掉这颗眼中钉是他们争霸中原的前提。陕地(现属河南省三门峡市)所在的位置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黄河之北的中条山,与黄河之南的秦岭在这个点上,都有向黄河挤压的泰势。与就是说,黄河南出晋陕大峡谷后变宽的河道,在陕地开始收窄。这种地理结构,让陕地成为了枢纽地区的可能性。由于过了陕地之后,直到进入洛阳盆地前,黄河都是在峡谷中穿行,因此陕地一带(包括它对岸)成为了进出山西高原的重要渡口所在地。无论是从中原——洛阳盆地西进山西高原,还是山西高原上的居民想进入洛阳盆地,大多数时都会选择在此渡河。而这里也诞生了著名的黄河古渡“茅津渡”。

茅津渡的地理结构其实和龙门渡有点象。都是在黄河

进出峡谷的节点上(前者为三门峡,后者为晋陕大峡谷)。

只不过龙门渡的水流刚出峡谷,去势正强,渡河的难度很大。而茅津渡则不一样了,这里由于河道变窄,水流反而变得缓慢了,加之河道不宽,所以成为了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37.6晋国“假途代虢”(南下的两条渡口)——先于秦掌握崤函要道不过说到晋国“假途代虢”之役,却并没有利用到“茅津渡”,晋军是从茅津渡西面的“太阳渡”渡河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茅津渡一带的地形已开始进入山地,而控制它的,正是被周人所鄙视的“戎狄”。附:晋"假灭虢"地缘关系示意晋人在实施“假途代虢”战术之前,已经基本整合好了中条山以北的运城盆地后,但他们希望继续南进,希望掌握黄河两岸的控制权时,却遇到了一个障碍,这个障

碍就是“中条山”。由于中条山横亘在黄河北岸,晋人的南进路线并没有更多的选择。最为平缓的路线是先绕至中条山的东头,沿蒲津渡、风陵渡南行至黄河北岸,再东进,攻击虢国。虽然说这条路线较为平缓,但最大的问题是路线较远。不过距离倒不是最致命的,晋人可以沿中条山南麓,逐次攻击前进,在将中条山以南、北虢以西的土地都收入囊中后,再对虢国发动最后的攻击。

事实上晋人也正是这样做的,在公元前661年,晋军攻灭了中条山南麓的“魏国”(现山西芮城县北),并将之分封给了一个叫“毕万”的大夫,而这位毕万的后代也成为了“晋国六卿”之一,并成就了战国七雄中的“魏国”(也成为了魏姓的始祖)。只是当晋国通过灭魏,进逼至北虢西境时,却并不代表顺势拿下北虢。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一是因为所谓“北虢”,其实只是黄河南岸的“南”虢在北岸所控的一块飞地(下阳),在晋人发动攻击的话,虢军可以从黄河南岸的上阳城渡河支援下阳;另一个原因则是,在虢国的北部,中条山中还有一个诸侯国——虞国。说起虞国的位置,可以说是很特别的,因为他的核心区其实是建在中条山中的一小块平原之上的。由于这个位置中条山中的小盆地是虞国故地,因此古称“虞原”。虞原地理位置的特别之处在于,虞国人可以比较容易的在中条山南北两侧穿行。并且只要控制住盆地南北两头的山口谷道,就可以极大的提升自己的搞击打能力。

如果说虢国控制的是黄河渡口,那么虞国控制的就是

穿越中条山的快速通道。而这两个点又恰巧呈南北方向排列,形成一个唇齿相依的形态。在两国达成同盟时,如果晋人从北进攻虞国,虢国可以从南面给予其支援;而如果晋人从已经吞并的“魏”地东南进攻虢国的话,那么虞国则同样可以对

虢国以支援。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晋国能够采取突袭的方式,迅速攻灭一国。只是不仅虞国的核心区处于中条山的保护之中,就是北虢的下阳城,也不是一马平川的地形,中条山南麓所延伸的那些南北向的支脉,让由西至东的攻击,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晋国有足够的军力和耐心,分别从中条山南北两侧发动进攻,通过持久战同时解决掉虞、虢两国。而比这种硬碰硬的打法更值得使用的是,打破“虞虢联盟”,然后个个击破。晋国最终选择的拉拢对象是虞国。其实即使虞国保持中立,仅仅是借道,晋国的目的就达到了。不过贪图财物的虞人不仅同意借道,还直接参与了对下阳城的攻击。在曾经的盟友转变为敌人的情况下,虢国丧失他们在黄河北岸的据点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一年是公元前658年,离晋国攻灭魏国仅仅过去了三年。晋国之所以这么急

于取得黄河渡口的控制权,是因为在前一年(公元前659年),秦穆公上位了。他刚一上位,就对占据茅津渡的戎人发起了攻击(史称“茅戎”),并取得了胜利。相比于虢国所控制的太阳渡,茅津渡的河面要更窄,也更方便渡河。这也使得茅津

渡在以后的历史中,成为了从山西高原南渡黄河的主要渡口。

秦国的这种跳越式的军事行动,其战略目的是很明显的。更为重要的是,秦国的这次军事行动,肯定也是向茅津西面的虢国借道了。虽说秦人打的是为王室驱戎的旗号(因为茅戎经常凭借茅津之利,南渡黄河侵扰洛阳盆地),但在

王室控制力日渐衰退的情况下。秦人亦有很大的可能回手就将虢国给灭了。如果秦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假虞灭虢”的

典故就将被改写为“假虢灭茅”了。

由于黄河这条天然的地理分割线存在,晋人就算可以

容忍秦人通过崤函通道进出中原,也断然不愿意看到秦人越过黄河,渗透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因此,晋国假虞伐虢,显然是抢占了先机。需要说明的是,“假途伐虢”的战术,晋

人其实实施了两次。公元前658年那次先攻占了黄河北岸的下阳;三年以后又故技重施,渡河攻占了上阳城,完全灭掉了所谓的南北二虢;第二年又借回师休整之名,出其不意吞并了虞国。至此晋人算是先于秦完全控制了河东地区,并将势力范围延伸至黄河南岸的崤函通道。

第三十八章谁才是真正的霸主——泓水之

战与城濮之战38.1秦晋修好重耳和夷吾(晋惠公)都是晋献公的儿子,也因骊姬之乱的原因在外避祸。相比于夷吾躲在左近的“梁国”,重耳在他十九年的逃亡生涯中,齐、楚、宋、郑这些大国都曾经留下他的足迹。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

国继承君位,仍然与秦穆公有关。对于地缘上相对牌劣势的秦国来说,通过介入晋国的君位之争,以获取政治筹码,一直是秦人所惯用的方法。因此在韩原之战后,秦国在取得河西之地的控制权后,还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即将晋国的太子,也就是晋惠公的继承人入秦国为质。其目的在于修秦晋之好,然而此人在晋惠公死后私自回国,因此秦只能重新扶植代理——选中重耳。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成为了“晋文公”,秦晋两家由于姻亲的存在,也开始了一段蜜月期。对于秦穆公来说,之所以费尽心机介入晋国的内部事务,除却想拿回河西之地以外,更想东出崤函通道,38.2诸国相比秦晋

之时的形式现在让来看看中原及东方诸大国的情况。最先

称霸的齐桓公(公子小白)在晋文公登上君位之前就死了,齐国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君位之争,并因此而陷入了周期性的衰弱,已经不具备争霸的条件了。而昔日的河北大国——

卫国,在戎狄的压迫下,在齐桓公时代就已迁入河济平原,成为了一个二流国家。至于先知先觉的郑国,已经耗心了

它的先发优势。这个小霸之国此时正在遭受来自江汉平原的楚人的压力。以至不得不选择依附于楚国,让楚国派军队驻扎于国都之中。鲁国也许有机会出来重新显示一下自己的

影响力,不过有齐国这个“天敌”在后面,鲁国人的注意力依

旧无法从泰沂山脉和泗水流域转移出来。(郑国当初能够小霸,是因为它的后方是衰弱的王室)。

如此看来,那个被周人所不齿的南方蛮夷——楚国倒是最有机会入主中原的了。事实也正是这样,在姬姓诸侯们已经不能同心同德的时候,楚人开始了他们的强势扩张。南阳盆地的汉阳诸姬,淮河流域的蔡、陈、息等国,甚至之前的小霸郑国,都为楚国所控制。楚人现在正在东北向的向济水渗透,如果不出意外,下一个霸主就应该是楚国了。此外,还有高贵出身的“宋国”,尽管处于“四战之地”。然而依托纯粹的平原,并成为一方霸主的例子并非没有,后期发迹于太湖平原的吴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吴国经营江东地区成功的经验在于,提升了河流的战略作用,在平原地区依靠人工修筑引导,构筑出一套河网系统。这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吴人提供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战略防御体系。吴国依托长江构筑自己的防御体系相比,宋国所能够依托的河流主要就是济——淮之间那些,南北向的河流的。这些河流基本都是淮河的支流。然而宋国无法象吴人那样四季行船(冬季有可能结冰),是影响宋人乃至河、济诸国以船代马的地理因素(另外淮河的那些支流也没有长江那么宽)。问题是即使不能构筑出封闭、全面的水面防御系统,河流本身防御作用依然是很大的。尤其是当宋人的威胁来自于西南方向的楚人时,那些南北向的淮河支流,仍然可以为他们的逐级抵抗提供支持。在齐国陷入内乱时,宋国的君主正是那个以“仁义”著称的宋襄公。而宋除却出身,并没有地

缘,故宋襄公的悲剧在于,在他仅仅通过对几个小国的胜利(如曹国),就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称霸的实力。所以在他召集齐、楚两国会盟,试图让自己“盟主”的地位获得大国认可时,悲剧便发生了。首先齐国与鲁国这两个有实力的国家根本就没去;其次楚人早有准备,将企图论资排辈“以德服人”的宋襄公扣了下来,后来又在诸侯的调解之下放了回去。——因此,在此之际,唯独两个无后顾之忧的国家为争霸发生“泓水之战”。38.3楚国称霸——宋楚“泓水之战”——势力延伸最北的河济平原(卫国为小弟),对宋、齐的最后打击“商丘”“谷邑”两站——与晋国的对抗“城濮之战”(此战败于晋文公,21年后楚庄王与晋国“邲之战”方称王。)在楚军来犯之时,宋军可以依托的防线正是泓水。问题是这条天然的防线并没有发挥任何战术作用,原因则是宋襄公一定要等楚军渡河并列阵之后方才应战。实际上,无论宋襄公采取什么样的战争形式,宋国“四战之地”的地理条件,都很难让它成为一流强国。当楚军在“泓水之战”中占用宋军后,楚人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了。可以说,济水以南的诸侯基本都在楚国的控制之中了。楚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河济平原,对于一个有志于称霸中央之国的诸侯来说,能够将势力范围扩张至沟通河、济两水之间的河济平原,是能否成为盟主的必要条件。因此河济平原在春秋之时,无数次成为会战与会盟的地点。即使是到了春秋末年,当时战败了楚、越、齐国,

势力如日中天的吴国,也将会盟的地点选定在河济平原的黄池之上。

在楚人图谋河济平原之时,这块夹心地上除了周边大国所占据的土地之外,最大的诸侯国是“卫国”。卫国在齐桓公刚登上君位后不久,卫、邢两国就因为戎人的进攻,而被迫迁至河济平原之上。只不过在楚宋泓水之战后3年,邢国就被同姓的卫国所灭。(卫国之所以敢对受到齐国支持的邢国下手,正是因为他选择了楚国作为后台。)无论卫国这种依附蛮夷,向同宗下手的行为,在春秋之时有多么的让诸侯们所不齿(所谓“春秋无义战”的说法,也正是由此而来的)楚人此时余患,只剩下未被打服的宋国,和余威尚存的齐国。泓水之战后五年,公元前632后,宋国的国都——商邱,以及齐国在河济平原的边邑——谷邑(现属山东东阿),同时成为了攻击目标。之所以选择了攻击齐国在河济平原的突出部,而不是齐都临淄,是因为泰沂山脉的存在,让楚人无法象围攻宋都商邱那样直击齐国的心脏。而如果将齐国压缩至济水以南的话,那无论楚人是否再乘胜追击,齐国都无法再对中原地区施加影响了。现在可以对抗楚人称霸中原的只有山西高原中的晋国了。认可宋襄公“仁义”之风,并让其位列“春秋五霸”的人,多认为晋国之所以对宋国施以援手,是因为齐桓公重耳在他十九年的留亡生涯中曾经受到过宋

襄公的礼遇(当时泓水之战刚结束后不久),所以才在刚登

上君位后就帮助宋国对抗楚国。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些过于感性了,在重耳的流亡生涯中,楚国也曾经给予他很大的帮助,否则重耳也不会对楚人作出“退避三舍”的承诺。正如楚国采取了“围宋救郑”的战术一样,晋国也没有直接对宋国施与救援,而是对楚国在河济平原中的盟友——卫国发起了攻击。在攻击卫国得手之后,旋即向南,越过济水,解决掉了楚国在济水南岸的另一个盟友——曹国。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晋楚两国最后的决战之处应该是在济水以南的中原地区了。

不过晋文公最后还是将决定的地点选择在了河济平原的中心一个叫“城濮”的地方。在春秋之时,河、济两水之间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河流,叫作濮水,而“城濮”的位置,正是在濮水之南。(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是位于濮水之北,河水之南(春秋时期的河道),水北为阳,濮阳之名也因此而来;而山东的菏泽市则是位于濮水之南,济水之北(南济)。而二水在将至泰沂山脉时,共同形成了大野泽。)附:城濮之战示意图晋文公选择从济水之南的曹国(现山东定陶一带),退至濮水之南的“城濮”(现山东湮城县临濮镇)。表面上看,是为了遵守当年对楚王所作出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一舍为三十里,汉以前,一里约为415.8米。三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75华里)。而实际上,晋军的这种后撤,一是为了避楚军的锋芒;二是为了与前来支援的秦、齐两军会合。

齐国与晋国联手对抗楚国很好理解,因为在晋军到来之前,齐国在河济平原的突出部——谷邑,正遭受楚军的攻击。而秦军之所以和晋军结盟共图中原,则是秦穆公一直所希望的。当然,后来在秦国自觉有机会独自在中原打出一片天地时,秦晋之好还是变成了秦晋争霸,这种变化在下一节“崤之战”

中会有详细的解读。

而晋国选择在城濮这个重要的渡口处驻扎,恰恰是因

为刚刚登上君位的晋国,也没有足够的信心战胜兵锋正盛的楚军。如果晋军在城濮战败,他们可以迅速渡过濮水,然后延濮水之北,西向至黄河。在那里有一个渡口叫作“棘津”,

进入河北平原。晋军正是从那里渡过黄河,进入河济平原的。〈城濮之战〉晋军行军路线示意图晋军这次军号行动的进军路线,应该是先从“太阳渡”(也就是被灭的南北虢的所在地)南渡,然后延黄河南岸东行至洛阳盆地,再经由孟津北渡黄河进入河北平原(孟津就是当年武王伐纣渡河处,洛阳盆地进入河北平原的主要渡口)。而晋军如果战败由“棘津”

退入河北平原后,将可以按原路回到晋国本部(临汾——运城盆地)。如果从救援宋国,或迎战楚军的角度看,晋军所

走的这条路线并不是最经济的。最直接的路线应该是在第一次渡过黄河后(太阳渡),然后沿黄河南岸,经洛阳盆地,

过虎牢关,进入中原,直至宋都“商丘”与楚军决战。问题是

这条路线必须经由郑国所控制的虎牢之地。而引发“城濮之战”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doc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秦晋崤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

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秘密派兵) B.劳师以袭远(劳累军队)

秦晋崤之战词句复习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为动用法(意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举哀 6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闲敝邑:使……得到休息 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朝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 8.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通“粢”,粮食 9.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通“四”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纵敌患生

2.定语后置: (1)牛十二犒师 (2)柩有声如牛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6)将殡于曲沃 4.谓语后置句 (1)不腆敝邑 5.判断句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6.省略句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卜偃使大夫拜 (3)秦伯素服郊外 (4)使归就戮于秦 (5)先轸朝,问秦囚 (6)郑穆公使祝客馆 (7)出绛 (8)召孟明、西乞、白乙 (9)必死是间 (10)则在舟中矣

秦晋崤之战 原文 翻译 注释 文言知识

秦晋崤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

(完整)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推荐文档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 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 (6)乡师而哭乡:通()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 (三)解释重要词语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若潜.师以来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师劳.力竭 6、无乃 ..不可乎. 7、勤.而无所 8、必有悖.心 9、蹇叔之子与.师 10、晋人御.师必于殽 11、必死是.间 12、余收尔骨焉. 13、超乘 ..者三百乘. 14、秦师轻.而无礼 15、无礼则脱.16、以乘.韦先 17、敢.犒从者 18、不腆.敝邑 19、为从者之淹. 20、居则具.一日之积. 21、且使遽.告于郑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使皇武子辞.焉 24、以.闲敝邑 25、不可冀.也 26、攻之不克. 27、吾其.还也 28、而以.贪勤民 29、天奉.我也 30、彼实.构吾二君

31、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32、君何辱 ..讨焉 33、以逞.寡君之志. 34、吾舍.之矣 35、武夫力而拘诸原 ... 36、妇人暂.而免.诸国 37、堕.军实而长寇仇 38、亡.无日矣 39、不顾.而唾 40、及诸.河 41、释.左骖赠孟明 42、死且.不朽. 43、若从.君惠而免之 44、秦伯素服郊次. 45、乡.师而哭 46、不替.孟明 47、且吾不以.一眚掩 ..大德 (四)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 (2)余收尔骨焉() (3)君何辱讨焉() 2、且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 (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5)吾子取其麋鹿() 5、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2)为吾子之将行也()(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6、乘 (1)超乘者三百乘() (2)超乘者三百乘() (3)以乘韦先() 7、而 (1)勤而无所() (2)哭而送之() (3)左右免胃而下() (4)秦师轻而无礼() (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7)入险而脱() 8、之 (1)何施之为()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 【教学课时】四课时(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3段)第三部分(第4段)第四部分(第5、6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第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解析】

秦晋崤之战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2)超乘者三百乘(辆) (3)以乘韦先(四)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 (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 (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中间) (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秦晋崤之战 原文 翻译 注释 文言知识

晋崤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使(派)告于曰:“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没有采纳)焉。召孟明(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满(周襄王之,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

《秦晋肴之战》文言练习

课堂练习:《秦晋殽之战》 一、文学文化常识(共14分,每空2分) 1.《左传》是的简称,该书原名,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撰,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与、合成“春秋三传”。2.“”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共54分,除9、11题每题6分外,其余每题3分) 1.冬,晋文公卒. 2.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穆公访诸.蹇叔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 ..不可乎 5.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6. 蹇叔之子与.师 7.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8.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9.以乘韦 ..先,牛十二犒师 10.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 11.且使遽.告于郑/遂发命,遽.兴姜戎 12.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1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14.遂墨.以葬文公 15.彼实构.吾二君 16.堕.军实而长寇雠 三、指出下列不含通假字的句子:( )(3分) A.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 B.函梁君臣之首 C.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D.乡师而哭 四、指出下列句子与“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句是:()(3分)A.劳.师以袭远 B.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D.羝乳.乃得归。 五、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共12分,每题3分) 1. 劳师以袭远 2.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4.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六、指出下列句式与“牛十二犒师”相同的一句:()(4分) A.请其矢,盛以锦囊。 B.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何以女为见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七、句子翻译:(共10分,每题5分)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 2.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课后练习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郑伯克段于鄢》中郑伯的性格特征是()。 A. 有计谋、城府深 B. 斯文、淡泊 C. 沉稳、老实 D. 愚蠢、贪婪 【正确答案】 A 2. 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指斥的对象是()。 A. 武姜 B. 公子吕 C. 京城大叔 D. 郑庄公 【正确答案】 C 3.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A. 《左传》 B. 《国语》 C. 《史记》 D. 《汉书》 【正确答案】 B 4. 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蹇叔非凡预见力的一项是()。 A.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C. 晋人御师必于殽 D.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正确答案】 D 5. 下列成语出自《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是()。 A. 夙兴夜寐 B. 信誓旦旦 C. 其乐融融 D. 道路以目 【正确答案】 D 6.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之嫂前倨后卑的举止反映了()。 A. 崇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B. 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C. 反对连横、赞成合纵的政治态度 D. 苏秦远离亲人、落魄他乡的窘态

【正确答案】 A 7. 《秦晋崤之战》中认为秦国偷袭郑国必败,并两次哭师的是()。 A. 弦高 B. 蹇叔 C. 孟明 D. 阳处父 【正确答案】 B 8. 《鲁仲连义不帝秦》选自()。 A. 《左传》 B. 《战国策·赵策》 C. 《国语》 D. 《战国策·魏策》 【正确答案】 B 9. 《论语·侍坐》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表达的曾晳的志向是()。 A. 以礼治国 B. 甘于淡泊 C. 制礼作乐 D. 专心诗书 【正确答案】 B 10.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以“缘木求鱼”喻指()。 A. 以武力手段去称霸 B. 以羊易牛表达自己的不忍之心 C.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D. 邹人与楚人战 【正确答案】 A 11.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朕”是指()。 A. 楚王 B. 秦始皇 C. 屈原 D. 父亲 【正确答案】 C 12. 《齐桓晋文之事》提出要使“七十者可以食肉”,必须做到的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秦晋肴之战》基础练习答案

《秦晋殽之战》基础练习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该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将有西师过轶 ..我(越过)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若潜.师以来(秘密地) 4.尔.何知(你) 5.必死是.间(这) 6.弦高将市.于周(做买卖,交易) 7.闻吾子 ..将步师出于敝邑(对对方的尊称) 8.为从者之淹.(停留,驻扎) 9.具.一日之积(准备) 10.厉兵秣马(磨砺兵器,喂饱马匹,指做好了战斗准备)11.郑有备矣,不可冀.也(希望) 12.必伐.秦师(进攻,征伐) 13.遽.兴姜戎(迅速) 14.子墨.衰绖(把……染成黑色) 15.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6.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 17.妇人暂而免诸国 ..(之于,国都) 18.亡无日 ..矣(不久) 19.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20.不以.一眚掩大德(因为) 三、一词多义积累 1、乘①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乘坐 ②超乘者三百乘(《秦晋殽之战》)兵车(名词)辆(量词)

③以乘韦先(《秦晋殽之战》)代指“四” 2、辞①归去来兮辞文体名,辞赋 ②公辞焉(《秦晋殽之战》)拒绝 ③使皇武子辞焉(《秦晋殽之战》)辞谢 3、及①及诸河(《秦晋殽之战》)追赶 ②及滑(《秦晋殽之战》)到,到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并且 4、克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秦晋殽之战》)战胜 ②克己奉公克制,约束 ③克勤克俭能够 5、若①若潜师以来(《秦晋殽之战》)如果 ②若从君惠而免之(《秦晋殽之战》)如果 ③门庭若市如,像 6、奔①杞子奔齐(《秦晋殽之战》)逃亡 ②其流奔放肆大(《黄州快哉亭记》)奔腾 7、患①纵敌患生(《秦晋殽之战》)祸害,灾祸,忧患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担忧,忧虑 8、诸①穆公访诸蹇叔(《秦晋殽之战》)之于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之于 四、单项选择题 1.以下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 A.乡师而哭B.不以累臣衅鼓 C.堕军实而长寇雠D.不腆敝邑 2.以下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御戎:驾御兵车 B.中寿:中等寿命 C.无礼则脱:不讲求礼仪就能侥幸逃脱 D.免胄:摘下头盔 3.以下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 A.败秦师于殽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秦晋肴之战 练习(答案版)

秦晋殽之战练习(答案版) 2010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一、解释文中划横线的字词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军队越过(过、轶为同义复词)在句末表语气,无实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 代词,郑国的钥匙发兵(名作动) 之于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使……劳累远方的国家(指郑国)疲劳恐怕……吧(固定结构)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劳叛离的心思难道(副词)拒听于此(蹇叔的意见)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 为……哭取消句子独立性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你中等寿命(指70岁)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参加语气词,表肯定语气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辟同“避”躲避这我你的于此(兼词)秦师遂东。 于是向东进发(名作动)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 头盔下车步行(名作动)一跃而上登车一车四马为一乘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轻狂放肆少谋略粗疏(不谨慎)险境(形容词作名词)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做生意(名作动)用这里代四熟牛皮先送犒劳秦师 对郑国国君的谦称对秦帅的尊称行军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对本国郑国的谦称谦辞(冒昧)跟随秦帅的人丰厚、富饶停留、驻扎准备 军队给养夜保卫工作(动作名)遽告于郑。 乘坐驿车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结束行装、磨砺兵器喂饱马匹辞谢,下逐客令代词(代他们)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秦晋崤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

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秦晋崤之战字词检测

秦晋崤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若潜师以.()来, 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 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 ..()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拱:两手合抱)”。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熟牛皮) 先,牛十二(句式:),犒师,曰:“寡君闻吾子 ..()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丰厚)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就是)无礼,何施之为?(句式:)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对其父秦穆公的谦称)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受戮刑)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

《秦晋崤之战》原文和翻译(分段翻译)

秦晋崤之战《左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 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 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