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得你不可不知的历史
数码单反编年史:黄金时代——宾得篇

数码单反编年史:黄金时代——宾得篇“冰狼来了”的传说从2008年起一直在宾得用户群里传来传去,但宾得用户等待了许多年都没有盼来“冰狼”的来临。
2011年理光集团宣布收购处于豪雅魔爪下的宾得摄影事业部,并在2012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理光映像株式会社,让宾得重新走上正轨。
从那时起宾得的全画幅计划终于有机会重新从垃圾桶里拾起。
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走上正轨,发布了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阶段的宾得。
“冰狼登场”:宾得K-1相对于竭泽而渔的豪雅集团,理光集团显然更加懂得如何经营宾得这个百年品牌。
从宾得K-3到K-3 II的陆续发布,让宾得用户看到了宾得品牌抛掉“油漆厂”绰号,重回高端市场的希望。
2014年理光法国宣布宾得全画幅已经在有条不紊的开发中,让等待了十多年的全画幅机身的宾得用户看到了一丝希望。
而2015年发布的全画幅镜头HD PENTAX-D FA★70-200mmF2.8ED DC AW直接预告了宾得的全画幅单反肯定要来了!2016年宾得正式发布宾得品牌的首款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K-1,终于“冰狼”登场了!作为一个索尼α系统老用户,我对宾得K-1的第一印象非常的好,金字塔结构的军舰部,3640万像素传感器配上五轴防抖,虽然旋转角度不大但异常灵活的旋转屏幕,丰富的实体按键让这台相机充满了阳刚和专业的气息。
再加上“抖抖乐”功能与星体跟踪功能,宾得K-1在风光摄影领域甚至可以与那个时代的画质旗舰尼康D810别别手腕。
不过由于宾得长期只有APS-C画幅机身,所以全画幅镜头群大多都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产品了,于是宾得欣然同步推出了三款镜头分别是HD PENTAX-D FA 15-30mmF2.8ED SDM WR、HD PENTAX-D FA 24-70mmF2.8ED SDM WR以及HD PENTAX-D FA 28-105mmF3.5-5.6ED DC WR。
搭配上前一年发布的HD PENTAX-D FA★70-200mmF2.8ED DC AW,宾得K-1发布之时就已经有完整的一套大三元可用了!不过2016年已经是全画幅微单相机强势崛起,开始鲸吞全画幅单反相机市场的时代了。
今天是你的生日——PENTAX!十分钟回顾Asahi百年

今天是你的生日——PENTAX!十分钟回顾Asahi百年百年前今日27日,梶原熊雄(Kumao Kajiwara)在东京丰岛区的大冢,成立了“旭光学工业合资会社(Asahi Kogaku Goshi Kaisha)”,最初从事眼镜的制造工作。
1923年,旭光学生产出日本第一支电影放映镜头ASAHI KOUGAKU 「SPECIAL AOCOPROJECTION F=4」。
1932年,旭光学为Molta Camera Company(美能达前身)6.5X9画幅的折叠相机“Arcadia”生产镜头。
1933年,旭光学取代德国老牌罗敦司德和美国大牌万伦莎,开始为小西六(Konishiroku,即后来的Konica)供货,为折叠相机“Pearlette”提供多款镜头。
1935年,松本三郎(Saburo Matsumoto)从德国买回了一台Reflex-Korelle 6x6 的中画幅单反相机。
他认为单反相机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萌生自己开发相机的念头,但他自己想进入单反领域的计划由于战争而不得不搁置一旁。
1936年,松本三郎接替梶原熊雄,成为旭光学接班人。
1938年,旭光学由合资会社升级为工业株式会社,改名为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Asahi Optical Co., Ltd),并为日本陆军和空军生产军用望远镜和军用瞄准镜。
1945年5月,美军在东京投下炸弹,将旭光学的厂房变成焦土。
同年,原弘(Hiroshi Hara)加入旭光学。
1946年,松本三郎带领团队顽强恢复旭光学生产。
1948年,旭光学开始生产代工Bushnell(博士能)望远镜。
同年,旭光学推出“Jupiter”6X15望远镜,并在望远镜上镀膜,出口至美国。
1949年,松本三郎决定自己开发防反射镀膜,原弘前往上田良二的实验室学习镀膜技术。
松本三郎开始探索自己生产单反相机的可能性。
1950年,铃木良平(Ryohei Suzuki)加入旭光学,并向松本三郎介绍吉田信行(Nobuyuki Yoshida),吉田信行开始以个人名义开发设计Asahiflex单反原型相机。
记住单反相机的进化之路 我们的80年代相机

记住单反相机的进化之路我们的80年代相机作者:三宅岳来源:《咔啪》2015年第11期全日本奔向泡沫经济时代,相机界同样是梦想交织的舞台20世纪80年代正是日本全国沉浸在泡沫经济美梦中的10年。
在宾得LX及尼康F3等专业机型拉开这场行业大戏的序幕之后,美能达α-7000造就的“α冲击”又带来了巨大变革。
之后,完全电子化卡口的EOS登上历史舞台.并将接力棒交给了接下来的90午代。
那是从机械结构向电子化迈进的10年!同时也出现了名门TOPCON退出相机市场、YASHICA被京瓷收购等负面消息。
此外,奥林巴斯OMlO及美能达X-7、宾得MG等相机的电视广告也不应被遗忘。
大场久美子、宫崎美子、早见优主演的广告着实令当时的高中生们爱慕不已。
成败皆英雄,让我们记住黄金80年代!相机系统性出现显著进步,配件组合更具乐趣80年代是相机从机械结构向电子化变迁的时代,也是手动对焦向自动对焦,相机系统化、组件化迅猛发展的时代。
当时,越是高端的相机越可以将取景器、马达驱动或卷片器等各种外置装备安装到相机上,造就更加酷炫的相机系统。
该时期的镜头可选范围也变得更加广阔,高端APO镜头及略称为“328”的300mm F2.8镜头也已出现。
此外,随着自动对焦技术愈发实用,该时期的摄影者们开始相信“已经没有什么东西是拍不下来的”。
80年代也是相机产品手册极尽奢华的年代。
该时期的产品目录大都厚而扎实,刊载有大量例作,以此展现相机本身的优越性。
卷末一定还会有系统展望图,展现令人震撼的发展蓝图。
无数相机少午都会对着这些系统图垂涎欲滴,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笔者!开始与电子部件进行融合,相机技术革命持续进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机都属于精密机械工业产品。
想要制造这种精美的产品绝非易事,必须将大量尺寸不同的齿轮组装在一起。
不过,到了70年代,电子技术的进步为相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帮助。
将机械工艺与电子技术融合之后,日本人自造了“Mechatronics(机电一体化)”这个词,而这一融合的成果也在80年代的单反相机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宾德

镜头卡口 Pentax AF
停产 是
测光模式 CW(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
测光范围 1-19EV
曝光模式 A(光圈优先自动曝光), M(手动测光曝光)
ISO感光度 ISO12-1600
曝光补偿 ±2EV
快门类型 电子,叶片纵走快门
快门速度 1/2000-4+B
闪光同步速度 1/125秒
自拍 10秒 电池 LR4 Nhomakorabea或SR44两节
颜色 黑色
重量 450g
备注 有X、B两档机械快门;可外接卷片器
宾得ME-Super 宾得M系列主要机型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这也是日本135相机生产的黄金时代,不单是宾得,其他日本厂家的最经典产品也多是诞生于这一时期。宾得这一系列相机有ME-Super、ME-F、ME、MG、MV、MV-1和MX。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外型的小巧精致。这些相机是如此的精致优美,以至于将它们拿在手里把玩时,每每总是叫人觉得爱不释手。不过,它们虽然体积小、重量轻,但由于依然采用金属机身和底盖(部分机型上盖也是金属),所以仍然足够结实和耐用。另外,电子化的趋势,已经在这些相机上明显地显露出来。本系列相机中,除MX以外,均采用了电子控制纵走叶片式快门。也许是出于对电子化还不完全放心,这时期的很多电子快门相机依然保留了一、两档机械快门(X、B),宾得的M系列自然也不例外。这无疑又增强了一层可靠性,至少使相机在没电时也不至于成为一块废铁。此后,小巧轻便之所以成为宾得公认的风格之一,恐怕与本系列相机所取得的成功不无关系。如果说K系列是相机中的君子,那么M系列则算的上是相机里的美人了。 ME-Super 是这一系列中的佼佼者。1/2000的最高快门速度,1/125的闪光同步速度,以及EV1-19的测光范围,不但在当时相当先进,就是2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性能也不能算落后。从型号上看,ME-Super应该是ME的升级版,但实际上,除了外型相似以外,两者在性能上没有多少共同之处。ME-Super的一个明显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取消了传统的快门调速盘,而代之以上下按键。然而,不知是因为第一次这样设计,经验不足,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宾得竟没有为ME-Super设置取景器以外的快门速度显示装置。想要知道快门速度到底是多少,必须从取景器里才能看到,这显然太不方便,也可以说是一处明显的败笔。除此以外,ME-Super似乎再没有什么其他可以挑剔之处了。不过,可能有些人不大喜欢它的取景器显示。 产品类型 手动对焦胶片单反相机
世界著名相机

世界著名相机你不可不知的各大传统相机厂商发展史如今,数码产品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数码影像也渐渐在取代传统的影像,数码相机简单的操控、无须胶卷、即拍即看等的便利性似乎让人无法抵挡,然而传统相机却又有着它独特的韵味让众多发烧友依然对它情有独钟,有人说喜欢胶片的挑战性,有人说喜欢对照片冲洗的那份期待、有人说喜欢手冲的那份成功喜悦...看来在数码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有不少人在迷恋着传统,而对于传统相机的历史你又了解多少呢?传统相机的发展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过中是耐人寻味的,下面就让我们对这段历史一起回顾一下!单反相机英文是SLR(single lens reflex),直译为单镜头反射相机。
从字面就能理解,单反相机与其它相机有很明显的两个不同点:单镜头和反光镜。
SLR的种类繁多,而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SLR通常是指日本的单反相机。
日本是当今世界照相机生产王国,日本的照相机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了五十年代,日本的照相机生产和技术飞速发展,取代了德国的照相机王国地位。
日本的几家著名照相机厂商及其它的品牌也成了当今照相机的标志,它们是Canon,Nikon,Minolta,Pentax,Ricoh,Onlympus,Konica,Yashica,Mamiya。
世界上第一个把自动对焦技术实用化,第一个推出焦点预测功能,第一个提供遥控TTL 闪光技术的厂家,就是美能达(Minolta)!从SD-7、X-700、α-7000,α-7000i,α-700si,到最近的α-7、数码相机DiMAGE 7,美能达屡次获得欧洲相机大奖、日本相机大奖。
美能达素以创新闻名,每一次产品升级,均引起轰动并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潮流!美能达公司生产照相机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司的前身是与德国人合作的私人企业,创建于1928年,1929年制成使用127胶片、画面为40×65mm的折叠式相机。
1931年,企业改组成立了日本人独资的MOLTA公司。
宾得篇

数码 单 反 相 机 都 可 以接 驳 P K卡 口的镜 头 ,而 测 光 并 不 受 限 制 。 不 过 ,宾 得 镜 头 的 类 型 也 比 较 复 杂 ,有 必 要 向读 者
新 旧两 个 系 列 的 A F镜 头 是 兼 容 的 。
20 0 3年 , 配 合 新 出 的 i 单 反 相 机 , 宾 得 推 出 了 没 有 光 圈 调 节 环 的 F —J系 列 镜 头 。 而 随 着 宾 得 多 款 数 码 单 反 j s t A 机 的发 布 , 宾 得 开 发 了 D A数 码 专 用 镜 头 ( 能 用 在 A s 只 P —c画 幅 的 数 码 单 反 相 机 上 ) 和 D F A数 码 传 统 通 用 镜 头 。 除 此 之 外 , ,P N A 7型 和 P N A 4 ET X 6 E T X 6 5型 都 是 颇 受 欢 迎 的 1 0单 反 相 机 ,; 2
一
番 介绍。
宾 得 是 日本 相 机 制 造 业 五 巨 头 中最 晚推 出采 用 卡 口的 单 反 相 机 的 ( 7 年 才 推 出 ,佳 能 、尼 康 、美 能达 都 为 1 { 1 5 9 9
年 , 奥 林 巴斯 则 为 { 7 9 2年 ) 自 1 7 , 5年 后 宾 得 就 一 直 沿 用 K型 插 刀 式 接 环 , 即 P 9 K卡 口 , 理 光 、 启 能 、 确 善 能 包 括 内 的凤 凰 等公 司生 产 的 单 反 相 机 也 均 采 用 P K卡 口 。 宾 得 早 期 的 M、A 系 列 镜 头 属 于 手 动 对 焦 镜 头 ( 用 K及 K 采 A型 接 环 ) ,后 研 制 的 F A及 F系 列 镜 头 ( 为 P 称 F或 K 一 型 卡 口 )则 为 自 动 对 焦 镜 头 。 宾 得 在 原 来 的 K A型 卡 口 上 增 加 了 1个 A 连 接 器 和 7个 电 子 触 点 , 与 原 有 的 K型 及 K F A: 卡 口 完 全 兼 容 。若 将 A 镜 头 装 在 M SR,或 将 M F F L F镜 头 装 在 A 机 身 上 ,除 了 A 之 外 ,均 能 全 部 发 挥 机 身 上 的 功 能 。 F F 其 他 几 家 公 司相 比 ,宾 得 在 M F向 A F发 展 的 关 键 问 题 —— 卡 口设 计 上 , 可 称 得 上 是 尽 善 尽 美 。 早 期 的 宾 得 A 镜 头 是 机 身 驱 动 型 ,内 部 没 有 聚 焦 马 达 ,镜 筒 上 边 有 光 圈 调 节 环 ,内 部 也 有 C U ,并 无 新 奇 之 F P等 19 年 宾得 推 出 了第 二 代 智 能 化 A 1 9 F单 反 相 机 z ~1 0和 z 1 这 两 款 A 单 反 相 机 的 特 点 是 具 有 自 动 变 焦 控 制 功 能 , J 一 。 F 此 也 要 求 镜 头 内 应 该 具 有 变 焦 马 达 , 所 以 宾 得 推 出 了 这 样 的 F (A为 F l uo A i, 全 自 动 之 意 ) 列 A AF u】 A tm tC Y 系 F镜 头 , 并 : 原 来 的 K F卡 口进 行 了 改 良 , 多 增 加 了 两 个 电 子 触 点 , 用 于 供 电 给 镜 头 内 的 变 焦 马 达 。 新 型 镜 头 卡 口 的 代 号 为 K F A Af
M42罗口老镜头如何改口,宾得太苦玛家族发展史

M42罗口老镜头如何改口,宾得太苦玛家族发展史X一关于接环按产地分,M42接环有宾德原厂的,日产的,俄产的和国产(包括台湾产的)的几种,价格差异较大。
宾德原厂的最好用也较贵(2-3百)按结构分,M42接环有带法兰环和不带法兰环的两种。
1。
带法兰环的无限远不能合焦,但装卸方便。
2。
不带法兰环的无限远能合焦,但装卸不方便。
俺用无限远能合焦的M42接环,一次外出要么全带PK口的头,要么全带M42口的头,这样外出前就可装好接环,装卸方不方便也就无所谓了,换头时拧上去就行了。
至于转接环,当然原厂的好(要2-3百),还有一种转接环,日本kindai带挡板的最好,比原厂的还贵,更好用。
因为有些老头没有A/M转换开关,不封顶针只能开最大光圈使用,用了这个带挡板的转接环就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价格上也比原厂的还要贵。
俄罗斯的转接环便宜,买的好的话,接的够紧。
但是太紧的话,就容易掉铁屑下来。
觉得有点恶心。
接圈的结构差不多的,但是精度可能有很大差别,总之。
能接的牢的就是好接圈。
不过接的牢的接圈,取的时候也麻烦啊。
台湾生产的接圈 65RMB。
(到底是不是台湾做的,从无晓得。
不过质量比俄罗斯的接圈好很多。
)拆、装都很方便。
黄铜材料。
别人评价说和原厂的接圈质感差不多。
原厂的没用过。
不过这个接圈很值得。
小弹片是钢做的。
取下来都不要1秒。
精度很好。
二。
机身设置除了手动头的正常设置外,机身配置中的“允许S镜头”打勾后,才有合焦提示三。
陷阱对焦问题好多M42镜头陷阱对焦法失效了,机身打在AF上,任何时候都能按下快门。
俺有一只斑马的PENCOLAR却可以用陷阱对焦法。
究其原因是在镜头PP上的触点上。
短接机身上的触点就能陷阱对焦了,方法是,找一卷铝箔胶带,粘适当的一段在镜头的屁股后面,当把镜头拧上机身的时候就可以了先拧上转接环,在拧上机身,估计到那排触点的位置,再拿下镜头,往那位置贴上铝箔就行了。
四。
一些使用体会A。
用AV档,曝光补偿得+1到+2,否则欠曝,用M档按AE-L测光很准。
为了忘却的记忆 宾得经典机型回顾(1952-2006)

为了忘却的记忆宾得经典机型回顾(1952-2006)2006-12-27 15:46:3812月21日,宾得遭HOYA兼并,对于这个强极一时的相机帝国,你了解多少?下面让我们拨开尘封的历史,重温宾得历史上的经典机型。
宾得的前身为“旭”光学株式会社(英文名Asahi,以下简称旭光),是诞生于1919年的老牌日本相机、镜头厂商。
在宾得漫长的相机制造史上,创造了无数的世界第一,第一个将多层镀膜技术应用在民用镜头上的厂商、第一个推出TTL自动对焦相机的厂商、第一个单反产量超千万的厂商、第一个推出自动对焦中幅机的厂商……到今天被HOYA并购,所有荣誉都归于平静。
然而回顾这些光辉历史时,仍让人心潮澎湃。
史前时代:二战后,鉴于单反相机在欧洲市场蓬勃发展,旭光决定模仿,于1945年开始其第一台单反相机的研制,而7年后的1952年5月,旭光的第一台单反相机--Asahiflex正式发布,这也成为日本的第一台单反相机,而在同一时代,佳能和尼康依旧在合作开发旁轴相机、美能达专注双反相机的开发。
AsahiflexAsahiflex在当时配置了1/20s的慢门(1/30s以下的快门速度被称为慢速快门)以及B门,而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1/500s,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设计了。
虽然第一代Asa hiflex只生产了1年,但在当时依旧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宾得也计划把这款产品推向世界。
随后的1953年旭光拿出了Asahiflex的改进版本--Asahiflex IA,这款产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搭载了闪光灯同步接口,不过第一版并没有采用标准的设计,因此并不被市场接受,于是旭光在1953年9月(也就是第一版本Asahiflex IA发布4个月以后)推出了著名的Asa hiflex IA第二版,同时这款产品也正式向国际市场进军,特别针对美国市场,由于日本属于战败国,产品交由美国的一家公司来推出(算是战争赔偿的一部分),型号为--Tower 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得你不可不知的历史说起35mm 片幅相机最早当然是二十年代的Leica 旁轴,Contax 则紧随其后。
直到1936 年,德国Ihagee 的Kine-Exakta(图)单反相机的诞生,世人才第一次有了另外一个选择。
1939 年,德国KW 公司(后来的Praktica)推出了世上第二台单反Praktiflex (图)。
这是40mm 直径的螺丝接口系统,世界上从此开始了螺口单反的纪元。
1949 年Contax S 和Praktica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42mm 直径的罗丝接口系统,从此M42 螺口时代开始。
对于Pentax 公司的身世,现存资料上记载的有多个不同版本。
我个人比较倾向下面的说法,也是公司官方网站上说的。
Asahi Kogaku Goshi Kaisha 公司成立于1919 年,为了好记,就说二十年代吧。
开始为别家生产非常简单的电影放映机。
1930 年代初期开始为Chiyoda Kogaku Seiko K.K(Minolta 前身)和Konishiroku Shashin Kogyo K.K. (Konica 前身)的早期中片幅直视式取景相机生产光学镜头。
1935 年公司总裁松本三郎Saburo Matsumoto 从德国买回了一台Reflex-Korelle 6x6 的中篇幅单反相机来做研究。
他当时认为单镜反射式相机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且要发展35mm 的单反相机和Leica 和Contax 的旁轴竞争。
他的想法被后来的Kine-Exakta 单反相机的推出所验证。
但他自己想进入单反领域的计划由于战争而不得不搁置一旁。
战争时期公司和军方所有的三菱旗下的Nipon Kogaku (Nikon 的前身)一起为日本军方生产光学产品。
战后公司被勒令解散。
1948 年成立新的Asahi Optical Company,即后来在单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旭光光学公司,松本三郎依然担认总裁。
战后世界的35mm 相机市场还是被德国的旁轴所垄断。
日本还有Canon,Nikon 和Yashica 模仿Leica 和Contax 的旁轴系统也开始火了起来。
中片幅相机也由Mamiya 带领很快发展壮大。
但松本三郎依然认为35mm 单反相机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当时他的公司的业务才只恢复到生产民用望远镜和继续给他人生产光学镜头。
此间旭光公司在镜片镀膜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为后来的SMC 镀膜奠定了基础。
1949 年,松本三郎决定开始实现要做出日本第一台35mm 单反相机的夙愿。
他终于请到了机身设计师吉田信行Nobuyuki Yoshida 和镜头设计师铃木良平Ryohe Suzuki (Takumar 镜头的设计者)一同投入单反相机的设计和开发。
项目小组以Reflex-Korelle 为结构基础,Praktiflex 为整体参考蓝本进行设计。
1950 年,Asahiflex I 诞生它使用了37mm 螺丝接口的设计。
快门1/25s – 1/500s。
X闪光灯同步。
采用了腰平单镜反射式取景器,但旁边还加上了一个旁轴式辅助取景窗。
那个时候的单反还没有五棱镜校正眼平取景式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一样。
它的反光镜不是回落式的,用起来不摄影师不知道是不是拍下了正确的瞬间。
标配Kogaku Takumar 50mm f3.5 全手动光圈,又叫预设光圈镜头。
这个时候相机和镜头之间没有任何的联动。
拍摄的时候要用手把光圈收缩到实际用的光圈。
明显的标志是镜头前端的两个光圈环。
配套的镜头中最被现在人抢手的要数58mm f2.4 和83mm f1.9。
命名取自日本著名的摄影大师Takumar Kajiwara。
最值得称道的是相机想当小巧精致,比Praktiflex 小很多,真的是和Leica 的旁轴大小差不多。
原来一开始Pentax 就贯彻体积小巧的原则的原因是要和旁轴竞争。
产品的特点实际上是市场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世界上单反相机才刚开始不久,有的几台也都是又大又笨。
要想和旁轴争市场,那就必须做到很多方面要优越才行。
所以相机体积是一大要害。
请大家注意俯视取景器旁边还有一个眼平取景器。
由于35mm 篇幅比120 小不少,所以用反射俯视取景器的时候就没有象中篇幅那样可以离眼睛远一些,大概不能低于在胸前。
所以宾德有加上了个眼平取景器作辅助。
当然,它只提供相当于50mm 视角的一个取经范围而已。
聚焦和精确取景还是要有俯视取景器完成。
可见这种反射式取景并不太适用于小篇幅相机。
但反射式取景器比起旁轴用的直视式的优点是它的取景是透过镜头完成的,不论如何更换镜头,取景永远都是镜头真正的成像范围。
这也就是为什莫宾德一直坚持要发展单反相机的理由。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35mm 相机的发展还停留在取景方式等等的比较基础的层面上。
但也正是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层面上,相机开始分门别派。
当然这里面也伴随技术的发展成为后盾。
同年的瑞士Alpa Reflex 和后来的几台单反也采用同样的内置辅助式眼平取景器设计。
晚些时候IA 型问世在I 型上改进了快门。
最明显的是增加了 F 同步插孔。
所以看上去镜头座右面共有两个孔。
这两台单反相机问世后直到1952 年才被Seiko 精工精密机械公司经销,并开始量售。
所以很多资料记载都是这个大量上市的年份。
精工精密机械是一个产品线十分多的公司,其中手表是一大业务支柱。
还有相机的快门在Copal 之后也被各个厂家所采用。
有资料上说第一台机子是没有任何相机作参考从零开始设计制造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很客观。
当时世界上已经有单反相机存在,关键是Asahiflex 除了小巧以外比起当时的德国机子没什莫革命性的不同。
同年朝鲜战争爆发,Nikon 和Canon 旁轴由于被战地记者认同的广告效应而销量大增。
这个时候旁轴依然是世界的主宰。
1954 年,Asahiflex II b 诞生。
世上第一台可靠瞬间复位式反光镜单反相机。
增加了 B 门。
设计师因此荣获科学技术协会大奖。
其他规格和上个型号相同。
这是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日本其他的相机公司迅速意识到单反的前景,开始采用这个设计并开始开发单反相机。
而当时的德国厂家却傲慢的对此进步不屑一顾。
从这时候开始注定德国的单反相机从开始还没来得及繁荣即走向被日本取代的没落之路。
稍后Asahiflex II a 诞生。
我相信此机问世在 b 型之前,但公司没有推出,因为 b 型的瞬间复位式反光镜是公司更想要得。
于是就先见到了 b 型。
然后再把 a 型改进了以后在 b 型之后推出。
明显的区别是慢速快门选择钮拿到了机身前脸。
慢速度到了1/2s。
慢快门钮1/2s - 1/25s,快速快门钮1/50 –1/500s,还增加了T 门。
标准配置镜头增加了Takumar 58mm f2.4。
Miranda 的第一台单反T 诞生。
日本第一台可换五棱镜取景器设计,后来被Nikon 等公司应用在自己的单反相机设计中。
1957 年,Pentax 诞生。
旭光公司第一次使用Pentax 作为商标,公司网站上的解释是Pentaprism (五棱镜)和Reflex (反射)两个词的结合。
网上还有其他的说法,但没有被官方承认,倒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
这台机子名AP,即Asahi Pentax 的缩写。
它采用了全新的机身和设计。
这又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相机。
这些新设计奠定了后来整个世界的单反相机发展的标准,其中主要包括:在日本第一次使用固定五棱镜眼平式取景器。
取景器采用了最新的光学加工工艺,是当时最明亮和放大倍率最高的。
单镜反光相机SLR 开始是没有五棱镜的俯视取景式的。
由于反光镜的作用,眼睛从取景器中看到的是左右颠倒的影响。
为了校正到和人眼睛看到相同的影像,在1949 年Zeiss Ikon 的Contax S 第一个开始使用五棱镜设计。
但大多数厂家把五棱镜眼平取景器当做俯视取景的附件的使用,所以开始的五棱镜都是可以更换的。
宾得第一个在日本把五棱镜做成了固定式的,因为它的机子小,拿起来眼平取景相当方便。
所以这个设计就成了后来的单反相机行业中各家的效法,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一次采用Praktica 的M42 螺口设计。
最重要的考量是当时德国的42mm 罗口镜头在单反市场中占有率已经相当高。
其实当时世界上也就不出两三个单反品牌而已。
另外一个原因是前面的M37 螺口设计太小,要想将来让镜头和机身有联动就必须增大口径。
第一次使用快速过片手柄。
前面两台过片都像老莱卡一样要用手拧上几圈才行。
费力费时间。
机身体积稍微比前面的型号高了一点,但依然小巧。
这个机身是个常青树,一直用到70 年代的K 系列截止。
机身前脸上依然使用慢速快门控制旋钮。
快门速度 1 -1/500 秒。
其他规格同前一台。
要特别记住这个机身还是没有使用自动光圈镜头的设计。
所以他的反光镜箱下部还是什莫都没有。
标配镜头增加了Takumar 55mm f2.2 和58mm f2。
由于这台相机还是没有任何与镜头的联动光圈机构,和这台相机配套的M42 口Takumar 镜头是预设光圈镜头。
所以M42 口的Takumar 有预设光圈的镜头。
之前的M37 口Takumar 都只有预设光圈镜头。
它最聪明的地方莫过于采用了M42 螺口。
自己的机身已经明显领先了德国,那世人就算买Pentax 的机身加上德国镜头对自己也是一件好事。
事实证明了它的优越性,此机第一年销量即达19500 台。
并且大部分都是在欧美销售。
此机开始了旭光公司的新纪元。
为了纪念,后来公司更名为我们今天知道的Pentax 公司。
同年晚些时候Pentax S 诞生。
改进了快门机构更加稳定可靠,外观上也几乎没有区别。
其他同前一台。
镜头增加了Takumar 55mm f1.8。
1958 年,Pentax K 诞生开始采用半自动光圈镜头,机身和镜头之间有了联动。
镜头尾部多出来了收缩光圈用的顶针。
在此之前的Takumar 镜头都是全手动光圈。
第一次快门最高速度到1/1000 秒。
此机只生产了一年,共21500 台。
机身有黑白两种。
此机又是一个里程碑。
当然它不是史上第一台镜头光圈和机身联动的单反,但它是第一台和快门联动的单反。
也就是当快门开启时,光圈会自动收缩到设定大小。
使用起来快捷多了。
镜头名字变成Auto-Takumar。
最明显的不同是尾部多了一个半圆形的光圈锁疙瘩。
俗称疙瘩头。
还有镜头前端的光圈环只剩下一个了。
原配Auto-Takumar 55mm f1.8,对焦环采用了黑白相间得外观设计。
俗称斑马头。
当时美国市场刚上市套机销售价格250 美元。
而Leica M3 和Nikon S2 旁轴都要350 美元。
一年以后降到150 美元,可见旭光公司的市场价格策略还相当激进。
大众化的价格加上精悍的做工和单反的先天优势,大量旁轴用户很快投靠过来,同时广大百姓也开始买得起Pent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