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秋分(2016辽宁朝阳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合集下载

朝阳市朝阳县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

朝阳市朝阳县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

朝阳市朝阳县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7题;共119分)1. (15分)(2018·桂林) 阅读《你了解太阳吗?》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慧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②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

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③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④太阳内部0.25-0.86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

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

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⑤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

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表面传输。

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⑥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

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500千米。

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⑦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2000千米。

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

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

⑧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

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分割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做一候,3祗为一气,表示节气,全系列分成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良和健全。

公元前104,由邓公平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宣布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晰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边线。

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存有密切关系,它能够充分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窥见,节气的分割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用以充分反映季节的,将一分割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充分反映了四季的已经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从天文角度去分割的,充分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辛年、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充分反映气温的变化,用以则表示一中相同时期五脏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充分反映了降水现象,说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迎春、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充分反映的就是水汽凝固、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充分反映出来了气温逐渐上升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上升至一定程度,水汽发生面霜现象;气温稳步上升,不仅面霜激增,而且越来越肥;当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三)二十四节气(9分)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材料二: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时间(阳历)表春季立春2月4日前后雨水2月19日前后惊蛰3月5日前后春天开始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春雷乍动,动物苏醒春分3月21日前后清明4月5日前后谷雨4月20日前后春天中点,昼夜时长相同天清气爽,草木繁茂雨水增多,谷物生长夏季立夏5月5日前后小满5月21日前后芒种6月6日前后夏天开始夏季小麦,籽粒灌浆小麦收割,开始夏种夏至6月21日前后小暑7月7日前后大暑7月23日前后夏天中点夏天炎热,正式开始夏天炎热,到达极致秋季[立秋8月7日前后处暑8月23日前后白露9月8日前后16.阅读材料二,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理由。

(3分)17.请从材料三中归纳出关于“二十四节气”三点有意义的信息。

(3分)18.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A.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夏天的5、6月份,最冷的时候是冬天的11、12月份。

2016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8篇

2016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8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6年辽宁省说明文阅读8篇别让甜饮料毁了你范志红①最近甜饮料又上了健康新闻的头条,因为著名国际医学杂志《循环》上发表了一篇研究,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甜饮料每年造成十几万人死亡,这是研究者统计1980-2010年之间51个国家超过61万人的膳食数据后的发现。

②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不就是喝个糖水么,怎么会还和死亡挂上钩了?殊不知甜饮料中糖的害处几乎是“罄竹难书”的——按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甜饮料涉及的“罪过”包括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龋齿,甚至癌症。

③一罐355毫升的可乐就含有37克糖,一瓶500毫升的果汁饮料中含有40-60克糖。

只要饮用一款,就已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最新推荐是每天摄入人工添加糖最好不超过25克,一定要控制在50克以内。

④中国人喝甜饮料的状况也很让人忧心,而且其中最大的群体是少年和青年人。

其实用不着做那么多调查,只要直接走进超市看看,就猜得到结果。

⑤最糟糕的是,甚至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种不成文的“刻板印象”——默认孩子和年轻人就该喝甜饮料,时尚者就该喝加糖加奶的各种高热量咖啡饮品,只有老年人才该喝茶。

⑥一位朋友告诉我,他28岁牙齿就已经严重损毁,牙医认定,从两岁开始每天喝可乐,成年之后更是不喝水只喝包括可乐在内甜饮料,就是这位青年牙齿毁掉的主要原因。

这位青年背痛、膝盖痛,骨密度检查显示他相当于60岁的老年人。

20多年来勤奋饮用甜饮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

⑦还见过很多小孩子,或身体虚胖或脸色灰黄。

一问饮食习惯,大多数...孩子是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开始喝甜饮料的,甚至有还没断奶就开始喝甜饮料的。

甜饮料营养价值很低,喝了甜饮料又不好好吃饭,会营养不良。

在三餐饱食之外再喝很多甜饮料,结果就是身体肥胖。

⑧研究者们实在是太反感这些甜饮料了,但遗憾的是,各种健康教育,似乎根本没法和商业广告洗脑相抗衡。

美国的营养学家们眼睁睁地看着美国超过一半成年人处于肥胖状态,看着高发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绞尽脑汁地讨论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少喝一点甜饮料。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二十四节气》,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①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歌中所唱的二十四节气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②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中国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

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我国大部分地区由此进入春耕季节。

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农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④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会根据节气准备特色食物,安排出行活动。

例如:立春时,人们会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清明时,人们会到郊外踏青、祭扫。

⑤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说文解字》对“满”的解释是“盈溢”,一种丰盈到能够溢出来的状态。

小满这个节气的名字,在“满”字前面加了一个“小”字,按通常规律,有小则有大,可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它告诉我们: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启示人们做事留有余地,做人适当留白..。

这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

⑥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世界对二十四节气价值的认同。

【注】①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选文有改动)1.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①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秋分作文汇总(10篇)

秋分作文汇总(10篇)

秋分作文汇总(10篇)秋分作文篇1篇一:二十四节气之秋分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

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

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

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

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

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2016朝阳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朝阳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选用) 2016.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成绩一、语文基础与积累(共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题。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文气象历法。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农历二十四节气也逐步演化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风俗。

②首先,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为360度,即为一个回归年。

按照天文学的惯例,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③其次,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二十四节气在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的同时,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

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纷繁多样....的民间文化。

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样式,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多带有传统农耕文化的意味。

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芒种忙栽”、“清明断雨,谷雨断霜”等等。

歌谣方面,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诗词曲赋方面,描绘二十四节气的精品佳作更是多不胜数。

其中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

宋代陆游所著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作:“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

”戏曲方面更是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优秀作品。

如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所著《节气歌弹词》,词人将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语意双关、丝丝入扣....。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一、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

立春之日,敏感的人可以察觉,太阳出来时较之冬天的太阳不太一样了,此时阳气充足,吹面不寒,阴冷之态消失。

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如此,大陆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②冬去春来,这不仅是天地间的物象,也是人心的理路。

人们爱寻觅春的消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③立春时节的物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也可以说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了;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④立春节气受农民欢迎,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

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

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

⑤人们观察到,当雷声在天边传遍,万物的精神似乎为之一震,而不妄为,像做好了某种准备,花朵、小草也生机勃勃。

因此古人体会这种现象,会以勤勉应对天时天道,繁育万物,使人间欣欣向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余世存
①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即为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这天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12小时,人们命名为秋分。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②秋分日,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隆水,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北方谚语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南方谚语是,“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紧、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

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

华北地区已经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播种油菜。

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

故乡村经验是,“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③秋分之后,降雨量开始减少,气候越来越干燥,很多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裂、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即使喝一大杯白开水,仍然难以解渴。

这种现象被称为“秋燥”,应对秋燥的方法只能是静心,是韬光养晦。

④无论是物候显象,还是人体征兆,都在提醒人们要换一个活法,即进入不同于春夏的另外时空中去。

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
..。

既是告别旧的时空,又是进入新的时空。

宋代词人柳永曾经写江南秋天的美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据说,在北方感受秋天萧索的金国皇帝完颜亮越看越羡慕,当看到后面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油然而定“投鞭渡江之志”,生“侵吞南宋之心”。

可见,秋分在提醒人们要寻找新家园。

⑤从大自然的角度看,无论如何寻找,伙分的本质在于收养。

春生春种,秋收秋敛。

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问。

有心的农民会在秋忙空闲之际,检查、修缮房屋,欧美国家那些勤劳的农民则会刷漆、换地板、换门窗,使房子焕然一新,以迎接冬天。

⑥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一个重要日子。

如果说春分时万物都在生发,都踏上了征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么秋分时就是收敛,在告别,在隐居。

(选自2015年第20期《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18.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2分)
1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词语具体指什么。

(4分)
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
..。

20.第②段加点词语“很多”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21.选文多处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8.秋分;逻辑顺序
19.“新生”即进入新的时空,提醒人们要换一个活法,进入不同于春夏的别外时空中去。

20.不能删掉。

“很多”在数量上起限定作用,意思是多数人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裂等症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表现出上述症状。

如果去掉“很多”,就成了所有人都会表现出上述症状了,与事实不符。

“很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1.示例一:第(1)段中引用,充分有力地说明了秋分这一天昼夜各占12小时、温度适中的特点。

示例二:第(2)段中引用北方谚语,充分有力地说明了秋分时节北方适宜的农时。

示例三:第(2)段中引用南方谚语,充分有力地说明了秋分时节,江南地区播种水稻时间紧、秋季降温快的特点。

示例四:第(4)段“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作用:引用宋代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句子,形象有力地说明了江南秋天的美景,增加了说明文的文学性。

(2016辽宁朝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