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教学课件

详细描述
在人像摄影中,摄影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 角度和拍摄距离来控制人物的大小和比例。 例如,在拍摄全身照时,将相机靠近人物的 下半身可以使得人物看起来更加高大、有力 ;而在拍摄脸部特写时,将相机远离人物可 以使得脸部特征更加细腻、清晰。这些技巧
都是基于近大远小的规律来运用的。
CHAPTER 05
近大远小的艺术价值
增强视觉冲击力
近大远小原则通过将前景物体放大, 背景物体缩小,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 效果,使画面更加鲜明突出。
在艺术作品中,这种视觉冲击力可以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突出主题,增强 艺术感染力。
表达空间感
近大远小原则通过物体大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距离的变化,使画面呈现出三维 立体感。
VS
详细描述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镜头角 度、焦距和拍摄距离,可以营造出近大远 小的效果。结合镜头运动和剪辑技巧,可 以使电影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和引人入胜 。
CHAPTER 04
近大远小的实例分析
自然景观
总结词
自然景观中,近大远小的规律体现得非常明显,如山峰、树木、河流等。
详细描述
在自然界中,由于地球的曲率以及光线的传播特性,我们观察到的物体大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例如,站 在山脚下看山峰,感觉山峰非常高大,但是随着距离的增加,山峰的高度似乎逐渐变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规律 。
CHAPTER 06
如何培养学生的近大远小意识
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总结词:直观感受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站在远处看建筑物,会发现建筑物看起来比实际要小,随 着距离的拉近,建筑物看起来越来越大。通过观察这些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 律。
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一年级到三年级美术技巧及画作

一年级到三年级美术技巧及画作对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美术是一扇充满奇妙和创意的大门。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初步接触和探索美术的世界,学习一些基础的技巧,并通过自己的小手创作出令人惊喜的画作。
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如同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
在美术技巧方面,他们首先要学会正确地握笔。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正确的握笔姿势能够帮助孩子们更自如地控制线条的走向和力度。
比如,画直线的时候,要稳稳地握住笔,从一端慢慢画到另一端;画曲线时,则要轻轻地转动手腕,让线条变得流畅自然。
色彩的运用也是一年级小朋友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
这个时候,不必追求过于复杂的色彩搭配,而是先认识基本的颜色,如红、黄、蓝、绿、橙、紫等。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让孩子们了解不同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新的颜色,比如红色和黄色混合会变成橙色。
在画作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可能会画一些简单的形状,像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然后把这些形状组合起来,变成可爱的小动物、漂亮的花朵或者是房子。
比如,用圆形画一个大大的太阳,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拼出一座小房子。
到了二年级,孩子们在美术技巧上有了一定的进步。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用线条来表现物体的轮廓。
比如画一个苹果,要先用线条勾勒出苹果的大致形状,再慢慢地添加细节,比如苹果上的小斑点、果柄等。
在构图方面,孩子们也有了初步的概念。
他们知道要把主要的物体画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比较显眼的位置,周围可以添加一些背景来丰富画面。
比如画一幅在公园里玩耍的场景,要把小朋友们画在中间,然后在周围画上树木、草地和滑梯等。
色彩的运用更加丰富多样,孩子们开始尝试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比如,用明亮的色彩来表现快乐的心情,用灰暗的色彩来表达难过的情绪。
二年级的画作内容也更加丰富了,除了简单的物体和场景,孩子们还会尝试画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比如,画一场生日派对,有小朋友在吹蜡烛、吃蛋糕,还有人在送礼物。
(新)苏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第十一课-近大远小

(新)苏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第十一:近大远小苏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第十一:近大远小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近大远小能发现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物象的能力,使绘画作品更真实近大远小。
2、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近大远小。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时安排:一时前准备:放大本中的范画。
做简易的取景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当你站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有没有发现,近处的大,远处越来越小了,最后成了一个点。
(是的)二、新授、(出示图片)你们能在这些图中找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吗?(能)2、谁能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像这样有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实物?(见到过)如:路边的电线杆、铁路轨道、长廊等。
3、请同学们拿出取景框观察透视现象,发现透视规律------近大远小。
4、出示一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苏教版美术教案近大远小http://anxue请同学们找出透视的消失点,在消失点上作一条水平线。
这条水平线就是视平线,是人的视点高低位置在画面上的反映。
、教师示范:选择书中的一幅为例,先从画中找出地平线、消失点,再画好几条典型的透视线,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临摹书中的一幅画,能较好的体现出透视现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能使学生较容易掌握透视方法。
四、作业讲评。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aca4f16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9.png)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学设计课题:近大远小执教者:卢蓉姜堰区大伦中心小学类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技能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三、教具:教师:PPT课件、教具制作材料、水粉、油画棒、有色卡纸等。
学生:铅笔、水粉色、炫彩棒或油画棒等画材,课前布置准备的风景照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
)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3.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
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
(板书课题)(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
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近大远小-美术课件

14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大 师 笔 下 的 近 大 远 小
15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大 师 笔 下 的 近 大 远 小
16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大 师 笔 下 的 近 大 远 小
17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作业要求] 1.构图合理, 将近大远小的关系表现在画面 上。
22
2.色彩运用大胆, 注意远处、近处色彩的变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2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24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1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学生作业
名画欣赏
课程导入
2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你 见 过 这 样 的 现 象 么 ?
3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你 见 过 这 样 的 现 象 么 ?
4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你 见 过 这 样 的 现 象 么 ?
9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你 见 过 这 样 的 现 象 么 ?
10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你 见 过 这 样 的 现 象 么 ?
11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12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大 师 笔 下 的 册
大 师 笔 下 的 近 大 远 小
18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 册
大 师 笔 下 的 近 大 远 小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介绍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
2. 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讲解和演示如何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
3. 近大远小的实践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表现方法和实践应用。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3.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近大远小的绘画实践。
4. 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现技巧。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近大远小的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的表现能力。
3. 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近大远小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摄影、设计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近大远小主题的绘画展览,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如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近大远小原理。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年级美术近大远小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搜集信息:
录音机,实验材料
精彩创意: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把近大远小的现象画出来,看有没有纵深感。
2、可以画街道,铁路树木,植物,人特的远近变化。
3、可以用线条表现也可以着色(作业期间播放音乐)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师生共同举大量的例子,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然后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此指导学生作业,效果较好。
教学
内容
14、近大远小
拟1课时
累计
第1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观察近大远小的现象并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2、学会运用近大远小这一透视现象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3、使学生逐步建立三维的空间感。
重点
难点
1、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2、学会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突破重点的方法:
1、请同学观察实验,引导师学生说出近大远小的现象。外界的特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变得“近大远小”。其实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经常利用这种“错觉”,“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2、欣赏图片:林间小道,走廊,花丛,俯视看着人等这些都有远小近大的变化。
二、突破难点的方法:
讨论:1、举出近大远小的例子:站在高山上向下看房子,人,汽车都变小了;火车道近宽远窄等。
2、如何表现:首先确定“地平线”即天与地的分界线,然后找到“消失点”,必须在地平线上,天空上的物体向下离消失点越近,特体离人近;地平线以下的物体离消失点越近,物体离人越远。
第一课近大远小

第一课近大远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教学设计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 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
)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3. 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
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1. 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
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师(梳理提问):这些树大小一样肯定没错吧?看来可以肯定树木的尺寸没有变化,可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树却是近大远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2. 揭示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搜集信息:
录音机,实验材料
精彩创意: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把近大远小的现象画出来,看有没有纵深感。
2、可以画街Leabharlann ,铁路树木,植物,人特的远近变化。
3、可以用线条表现也可以着色(作业期间播放音乐)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师生共同举大量的例子,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然后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此指导学生作业,效果较好。
教学
内容
14、近大远小
拟1课时
累计
第1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观察近大远小的现象并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2、学会运用近大远小这一透视现象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3、使学生逐步建立三维的空间感。
重点
难点
1、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2、学会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突破重点的方法:
1、请同学观察实验,引导师学生说出近大远小的现象。外界的特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变得“近大远小”。其实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经常利用这种“错觉”,“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2、欣赏图片:林间小道,走廊,花丛,俯视看着人等这些都有远小近大的变化。
二、突破难点的方法:
讨论:1、举出近大远小的例子:站在高山上向下看房子,人,汽车都变小了;火车道近宽远窄等。
2、如何表现:首先确定“地平线”即天与地的分界线,然后找到“消失点”,必须在地平线上,天空上的物体向下离消失点越近,特体离人近;地平线以下的物体离消失点越近,物体离人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