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上《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

合集下载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31古诗两首出塞西师大版(201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31古诗两首出塞西师大版(201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31古诗两首出塞西师大版(2014)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

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译: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_西师大版教材简析:《出塞》是一首闻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期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大方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示儿》是爱国诗人陆游临终时写的一首诗。

《示儿》的意思是: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确实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待到南宋大军北伐告捷凯歌高唱的时候,你们在祭奠祖宗时千万别不记得将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读诗,会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参考注释,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大意。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训练学生质疑解疑能力。

教学重点:知大意,悟诗情。

教学难点:明白得诗句意思,联系资料体会诗情感。

教学预备:教学课件。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设疑自探出示诗人王昌龄图像导入,引出课题《出塞》。

释题并质疑。

⑴“塞“什么意思?出示相关图片介绍边塞。

并出示历史资料: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专门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刻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让学生说说读了资料了解到的信息。

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朝代边塞情形,铺垫情感。

⑵扣题质疑:读读题目,你脑中产生了那些小问号?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首诗要紧写了什么?表达了如何样的情感?“出塞”是什么意思?师相机梳理问题,板书。

⑶初读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评判,再读。

示范读,把诗句读正确。

注意:“教”读四声。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1课_古诗两首_出塞》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1课_古诗两首_出塞》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2. 把下列句子改成被子句。

(1)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________(2)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________(3)诸葛亮借来了十万支箭。

________3. 诵读《出塞》古诗,回答问题。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词语:但使:________(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________(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________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答案】顾,庐,杵,针,梅,渴,璧,赵,面,歌,荆,罪,忠,国,不,卷,梁,股,壁,光,语,珠,若,河【考点】词语搭配古诗两首【解析】考查了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不要把字写错误,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写。

【解答】三顾茅庐铁杵成针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四面楚歌负荆请罪精忠报国手不释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妙语连珠口若悬河2.【答案】秦王被蔺相如击败了。

廉颇被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十万支箭被诸葛亮借来了。

【考点】句式古诗两首【解析】考查了改写“被”字句。

“被”字句就是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

【解答】“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改为“被”字句就是:秦王被蔺相如击败了。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改为“被”字句就是:廉颇被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

“诸葛亮借来了十万支箭。

”改为“被”字句就是:十万支箭被诸葛亮借来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1.出塞|西师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1.出塞|西师版

)得到国安家宁,人民过上(
)生活的安美定好心愿

品读悟情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 人未还。 但使龙城 飞将在, 不教胡马 度阴山。
拓展延伸
从军行
凉州词
王昌龄
王翰
青海长云暗雪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
孤城遥望玉门关。 欲饮琵琶马上催。
黄沙百战穿金甲,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来征战几人回。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1. 出塞|西师版
2020/9/8
学习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 qín ) 还( 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拓展思维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
感受期盼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将(jiàng):将领。 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 不教:不让。
李广将军资料:
西汉著名军事将领。射得一手好箭,以打 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 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 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 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 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 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他每得奖赏就和士卒 共享。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吃饱, 他绝不先吃……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 代的边疆士兵中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 天下无双”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出塞二首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出塞二首的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边塞2.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修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古代匈奴圣地。

汉朝大将*卫青曾奇袭击龙城,最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胡人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山:山名,指*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时常从这里开始南下骚扰侵占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度:越过。

译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李广和大将*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队翻过*山。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山。

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只要有卫青李广这样英勇善战、忠心为国的统帅来镇守边庭,外敌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小学文言文阅读】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小学文言文阅读】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小学文言文阅读】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西师大小学语文五上《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word教案新部编本 (2)

西师大小学语文五上《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word教案新部编本 (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古诗两首出塞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一)学习《出塞》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

你怎么理解题目?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

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
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
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
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 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
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

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

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

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

(6)说一说。

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7)讲一讲。

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

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3)诵一诵。

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