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22古诗词背诵三《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5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5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024年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朗读、品味、感悟诗文,提高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 感悟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2.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3. 采用品味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文,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王昌龄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昌龄的诗作,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初读诗文学生自读,边读边思,理解诗文大意。
3. 检查反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决字词问题。
4. 品读诗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词,通过朗读、品味,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 感悟友谊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珍惜友谊的情感。
6. 拓展延伸展示其他描写友谊的诗作,让学生对比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抄写《芙蓉楼送辛渐》,并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学生反馈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文、作者介绍、图片、音乐等的课件。
2. 图片:准备与诗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芙蓉楼、离别场景等。
3. 音乐:选择一首适合课堂氛围的音乐,如古风音乐。
4. 作业模板:准备课后作业模板,要求学生抄写诗文并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昌龄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昌龄的诗作,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王昌龄的生平等。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芙蓉楼送辛渐》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送辛渐》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介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解释生僻字词。
3.3 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增强体验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情况的评价。
通过录音或现场表演,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4.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通过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仿写能力的评价。
通过评价学生的创作或仿写作品,了解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芙蓉楼送辛渐》的原文和注释。
5.2 教学辅助材料:《芙蓉楼送辛渐》的书法作品或图片。
作者王昌龄的生平介绍资料。
5.3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预习活动:学生预习《芙蓉楼送辛渐》,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
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
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
教案一:《芙蓉楼送辛渐》诗词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以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主题;
3.学习诗歌的鉴赏和赏析方法;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诗人介绍:了解杜牧及其作品创作背景;
2.诗歌赏析:解读诗歌内涵,理解诗歌主题;
3.诗歌鉴赏:学习诗歌赏析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介绍杜牧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是唐代宫体诗的重要代表。
2.诗歌赏析(30分钟)
让学生们阅读《芙蓉楼送辛渐》诗歌,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诗歌内容,探讨其诗意与主题。
(1)学生可先自行阅读诗歌,了解其表面意思;
(2)学生与老师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生们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3.诗歌鉴赏(40分钟)
(1)讲解诗歌的体裁:花间派。
(2)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3)学生们分组进行诗歌创作,仿照杜牧的风格写一首诗歌。
4.课堂总结(10分钟)
老师对诗歌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
重要性。
四、作业
1.要求学生复习课堂内容,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要求学生练习仿写诗歌;
3.鼓励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主题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同时也通过写作让学
生们感受到了杜牧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2古诗词背诵三《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已有诵读经验的基础上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书写等活动积累送别诗。
2.通过回顾已学送别诗,提炼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并抓住“夜”、“ 平明”等词感受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3.通过小组合作、补充资料、讨论交流等形式深入理解“寒雨”和“楚山孤”的意象表征,并抓住关键词“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4.通过拓展各类艺术作品形式,进一步明确本诗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
2学情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中的第三首古诗,其教材安排具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增加学生对送别诗的积累,二是对小学阶段所学送别诗的归纳和总结。
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学习的能力。
在诵读上,学生已掌握运用一定的节奏和停顿的方法读出古诗的韵味。
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已能够独立地结合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堂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句中的关键词,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了解、联系诗人的生平,从而深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送别诗。
因此,《芙蓉楼送辛渐》的学习不再囿于一首诗的积累和理解,更是由一首诗扩展到一组诗,如回顾《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对“这一首”与“这一组”送别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一定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从而实现由一首诗带一组诗,一组诗促一首诗的学习。
3重点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进一步积累送别诗。
2.感知、总结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并体悟《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3.深刻理解“寒雨”、“楚山孤”、“冰心”、“玉壶”的意象表征,充分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读对读好整首诗
1.出示单元目录: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词背诵单元的第三首诗,已经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
2.读正确:你能正确地朗读这首古诗么?
指名读,以正确为标准进行评价。
3.读出节奏
(1)指名读,根据学生的朗读节奏,随机评价指导。
(2)学生按一定的节奏齐读古诗。
4.小结:同学们已能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古诗,但要把这首诗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还要走进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心里。
2【讲授】二、一比送别诗,提炼相同点
1.教师:很显然,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别诗]
2.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并随机出示三首课内送别诗,请三位学生读。
3. 读着这几首诗,我们发现送别诗一般都写了——
预设学生的回答:
送什么人、怎么送、到哪里去、看到什么景物、抒发诗人的情感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送别诗的一般特点:送别诗一般都包括人、景、情。
[板书:人、景、情]
4.聚焦《芙蓉楼送辛渐》
(1)谁送谁?[联系课题、作者可以明确是王昌龄送辛渐]
(2)出示前两句诗:什么时候送的?又是什么时候送的?请好好读读这两句诗。
抓住“夜”“平明”两词,理解从前一天开始相送到第二天清晨。
出示线路示意图,简单介绍王昌龄送别辛渐的过程。
(3)听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预设:王、辛二人情意深厚;送别时间很长……
(4)再读读这两句诗,还能从哪里体会到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感受,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意象。
“寒雨”
预设:秋天的雨会带给人冰凉、凄清的感觉。
“楚山孤”
预设:楚山并不会觉得孤独,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内心孤独。
小结:景景皆有情,借景抒情正是送别诗的一大特点。
(5)深情朗读古诗的1、2句。
3【活动】三、再比送别诗,体悟不同处
1.古诗学到这儿,按照以往的送别诗接下来会写些什么呢?再次出示以前学过的三首送别诗,全班回顾后两句诗的内容:目送朋友;喝酒饯别朋友;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
2.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后两句诗: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这两句诗不是很好理解,请好好读,借助注释正确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注释,正确解释诗意。
2.小组交流,推选同学汇报。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指导。
(4)看视频,进一步了解冰心玉壶的含义。
(5)在与好友分离的时刻为什么诗人要这样比喻自己,而不再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呢?
出示写作背景:王昌龄29岁时在朝廷做官,后遭一些同僚诽谤,多次被贬。
51岁在江宁做官时,依然遭受诽谤与议论。
看了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6)谁能更准确地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小结:当我们明白了关键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诗句的含义了。
3.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便能读好这两句诗。
(1)自由读,指名读,随机评价。
(2)让我们再一起来聆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高尚节操。
辛渐啊,辛渐,如果我的亲人问起我,你一定要转告我的心志——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啊,辛渐,如果我的朋友问起我,你一定要转告我的心志——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啊,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师生共同小结:王昌龄的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请学生说自己的体会与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志]
4【活动】四、积累巩固送别诗
1.多种形式读:自由读;指名读;领读;小组读——汇报读。
2.多种层次背:背正确——有感情地背——上台背——合作背。
3.歌咏古诗:师生用《渭城曲》的调子吟唱《芙蓉楼送辛渐》。
4.欣赏书法家的作品及老师的毛笔作品。
5.学生认真抄默千古名句:《芙蓉楼送辛渐》的后两句。
6.反馈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议。
5【作业】五、适度拓展送别诗
1.流传程度拓展:简介冰心笔名的由来,出示一些文学作品的取名,感受《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影响力。
2.同类拓展:送别诗中的名篇名句还有很多,如《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学生齐读诗的后两句。
3.送别诗中的经典名句总是这样直入人心,代代流传。
学生齐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