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 16卷, 3期, 198-208
北京的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的

北京的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结构z1、引言z2、北京市住宅郊区化过程z3、北京住宅郊区化的基本特征z4、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的动力机制z5、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问题1、引言z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
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指标都表明,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z制约城市化的政策、制度障碍正在逐步消除。
z预计中国城市化率到2025年将增长到55%左右,城市人口增加到8.3亿~8.7亿,新增3-4亿人。
中国特有的国情z资源存量、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的郊区化不论是过程、动力机制还是结果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不同2、北京市住宅郊区化过程z2.1 研究区域北京市的发展现状z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加,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z目前已面临用地、基础设施、环境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
北京的郊区化z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道路的大量修建、房地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奥运会建设等促使北京市的居住、产业出现了向郊区拓展的离散倾向。
z北京的郊区化与美国多中心郊区化模式不同,郊区依然由城市中心控制,郊区就业与配套设施大大滞后于住宅的发展速度,这就导致了城市圈层蔓延和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
2000 年人口分布密度2.2 建国以来北京新建住宅的分布z将建国以来北京新建住宅竣工面积资料汇总发现,北京住宅郊区化主要表现在北京新建住宅郊外扩展。
从1949年以来,北京市的住宅建设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它占总建设面积的60%左右,城区的建设量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远郊区逐渐增加。
表1 北京市不同阶段新建住宅面积(万平方米、%)区域/阶段合计面积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1949-1979310895730.8174956.340212.9 1980-1990508367613.3363371.577415.2 1991-200010260139013.5660364.4226722.1 1949-19908191163319.9538265.7117614.4 1949-200018541302416.31198464.6344318.62.3 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的几个阶段z(1)初始阶段(1990-1995年)从1990年开始,北京市近郊和远郊新建住宅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在1993年呈现出一个低谷,到1994年出现了“房地产热”,“圈地热”、“开发区热”等。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二)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二)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中国是一个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郊区化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下面列举了一些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并进行详细的讲解:1. 北京市郊区化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北京的郊区化现象非常明显。
一方面,北京市中心的房价不断上涨,许多人开始选择在郊区购买房产,并在郊区居住。
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也积极推动郊区发展,增加了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工作和生活。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2. 上海市郊区化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上海的郊区化现象也非常明显。
许多人选择在上海的郊区购买房产,享受较低的房价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同时,上海市政府也积极推动郊区的发展,增加了郊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工作和生活。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上海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3. 广州市郊区化广州是中国的南方大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广州的郊区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许多人选择在广州的郊区购买房产,享受较低的房价和宜居的环境。
与此同时,广州市政府也加大了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郊区的生活品质,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居住和工作。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广州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4. 成都市郊区化成都是中国的西部城市,也是四川省的省会。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成都的郊区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许多人选择在成都的郊区购买房产,享受较低的房价和宜居的环境。
与此同时,成都市政府也加大了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了郊区的生活品质,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居住和工作。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成都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结论中国的郊区化现象在许多大城市中都非常明显,这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国居住郊区化研究述评

近年来我国居住郊区化研究述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198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到了1990年代,南京、杭州、武汉、深圳、沈阳、大连等城市也开始了郊区化进程。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特别是1998年推行的住宅制度市场化改革,促使城市郊区住宅开发建设迅速启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居住空间和居住形态,人们的居住观念与择居行为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向郊区迁居,引发的居住郊区化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近年来,在居住郊区化的研究中,居住郊区化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相应对策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一、居住郊区化的现状与特征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居住郊区化的现状与特征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学者们都认为目前中国居住郊区化进程仍然在快速推进,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1.远、近郊区的迁居差异近些年学术界的研究表明,远、近郊区在人口迁移速度与规模、居住业态等方面存在差异。
冯健、周一星对北京市的研究发现,北京城市居民存在较高的迁移流动性,而且以近郊区为最高、中心区次之、远郊区最低,反映出典型的“近域郊区化”发展特征。
不仅北京如此,张文新的研究表明,上海、广州、杭州、苏州;沈阳、大连等大城市的远郊区人口增长远远低于各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而各城市近郊区人口均有较大程度的增长,且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各城市平均人口增长率,这意味着我国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的目的地主要是近郊区而不是远郊区。
造成远、近郊区迁居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是郊区化过程中离心扩散占据主导,从近郊到远郊人口规模与住宅开发强度呈现逐渐减弱的特征。
2.居住郊区化的人口结构特征卢为民经对上海市统计局2000年做的“万户调查”资料分析,发现上海市民的家庭生命周期与迁居行为的关系呈以下特征:25-35岁之间的人可能已经结婚或生育,开始向外环线以外迁移,但并不愿意远离外环线;35—50岁的一些人有了积蓄或更高的收入,便逐渐选择到外环以外,甚至到郊区的县城、乡镇或农村居住;60岁以上选择郊区的人又大为增加。
北京郊区化发展及存在问题

5 % 人均 G P为 3 0 0 D 0美元 城市 中高收入阶层 0
从另外 一个角度来讲 ,城市 中心 区与郊区应结
居 民具 备向郊区扩散 的经济 能力。而 随着经济的发 合城市 的实体 地域与城市功能地域 来划分 。城市实 展、 人均 G P的持续提高 , D 越来越 多的城市居 民拥 体也 可以称为城市建成 区.在建成 区内城 市建筑和 有迁 出城市 中心 区的经济能力和现实可能性。
居住的郊 区化 . 工业郊区化 、 商业郊区化 和办公 郊区 问连续 、完全城市化的区域 城 市郊区是城市用地.
化随即展开 , 与此 同时城市 中心区出现衰败现象 而
农 业用地交错分 布、空 间不连 续的地带。郊 区化本
发展迟缓甚 至倒 退。因此西方发达 国家的郊区化是 身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 ,当原有被认 定的郊 区地段 已
【 src】B sdo eaa s ft u ubnzt n Ab ta t ae nt nl i o esb raiao h ys h i
o s r e eo e o nr sa d ta o e ig ti f we t nd v lp d c u t e n h t f in , hs e i B j
1 划分城市 中心 区与郊区的标准
【e rs Uraiao ,u ubnzt nCt cn r K ywod 】 bn t nS b rai i , i et zi ao y e
环境恶 化、资源 稀缺 、交通拥挤 、地价上涨 和犯罪
笔者 认 为判断 和衡 量 郊 区
者 为主体 , 被动特征 比较 明显 , 而且 以城区企业外迁
郊区化是城市 化发展经历 了向心集聚 阶段后离 为表征的工业郊区化也已经存在, 上世纪 9 O年代之 心分散 发展的阶段。 城市 集聚发展到一定程 度后 往 后 , 由于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的建立 , 工业郊 区化的趋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

第16卷第3期1996年8月地 理 科 学SCIEN T I A G EOG RA PHICA SIN ICAV ol.16N o.3A ug.,1996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提 要 根据P.霍尔的城市变动模型,认为城市中心区出现人口负增长是城市郊区化的典型标志,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确定北京在1982~1990年期间已经进入了郊区化过程,中心区人口的外迁强度为常住户籍人口的6%。
作者对比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郊区化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和认真对待的独特现象和问题。
关键词 郊区化 城市中心区 旧城改造 人口外迁 北京郊区化(suburbanizatio n)是整个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代表了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
始于二三十年代,盛于二战后的郊区化过程曾经给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带来许多深刻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否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它的发展机制是什么?与西方有什么异同?预后如何?本文以北京为例加以初步探讨。
1 模型和地域概念西方的郊区化虽然先后经历了人口、工业、商业和办公业等几次外迁的浪潮,但最基本的特征是人口外迁。
霍尔(P.Hall)的城市变动模型为鉴定一个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提供了简便的框架(图1)。
图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大城市中心人口的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中心市人口有增长,但速度低于郊区,呈现相对分散,这是郊区化的前兆。
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绝对分散。
这是开始进入郊区化的典型标志。
第五阶段郊区化进入高潮,甚至演变为逆城市化〔1~3〕西方大城市中心市的行政辖区一般小于城市建成区。
而中国没有中心市的概念,城市行政辖区总是大于建成区。
因此,研究中国的郊区化,必须首先确定与中心市相对应的城市中心区。
整个北京在地域上可分为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三个圈层。
对于我国大城市郊区化模式的重新审视

建 筑的重新审视
( 同济 大 学建 筑 与城 市 规 划 学 院城 市规 划 系, 海 20 0 ) 上 0 00
摘 要: 世 纪 9 年代 以来 , 国大城 市相继 出 郊区化 , 2 0 0 我 现 同时也 出现 了城 市蔓延、 交通拥挤、 环境 恶化等城 市问题 。有人质疑这是郊 区化必 然导致的问题 。试通过对国外郊区化策略 的简 介绍, 要 结合实例 , 分析我 国目前解决郊区化 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存在 的不足之 处, 而对 以后城 市郊 从 区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建议 , 以期城 市能够更加健康 、 可持续的发展 。 关键词: 区化; 市蔓延 ; 郊 城 错位 ; 公共交通 1概述 民购物的大规模的购物中心 ; 边缘城镇, 即在原 的空间分离现象 。我 国的就业仍然集 中在城市 大多数 学者认 为 自 2 o世纪 9 年代 以来 , 有 的城 市周边郊 区基 础上形 成 的具 备就业 场 中心区, 0 而外来打工人员、 低收人人员大都居住 我 国的大城市 已经出现了郊 区化 的现象 , 如北 所 、 购物、 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都市 。边缘城镇 在城郊, 他们不得不到较远的地方就业 , 造成了 京、 上海、 广州等。各个城 市郊区化 的表现不尽 表现出如下特点 :建筑低且分散布局在广阔的 交通拥挤 、 社会隔离 、 空间隔离等社会问题。 相同 , 出现了几乎同样 的城市问题 , 但都 如城市 地域范围内;高速公路将郊 区城市与大城市连 仍 以北京市为例 , 阳、 在朝 海淀 、 昌平、 丰台 “ 摊大饼 ” 的蔓延发展 、 通拥挤 、 式 交 环境 恶化 接起来;边缘城市设有商业 中心和健全的娱乐 四个区进行调查。 从通勤距离来看 , 居民就地就 等 ,于是很多人认为郊 区化就必然导致城市的 设施。 边缘城 市出现以后, 美国的传统城市 中心 业比例较低 , 仅为 4 l 就近( . %; 7 在本区以内} 上 无序蔓延。对于此种观点 , 本人并不认 同, 部分 及其边缘城市构成的多中心大都市圈进一步呈 班的比重为 4 . %; 7 4 到邻近区以外较远距离 上 5 城市 自郊区化开始后所出现的问题 , 并不是郊 现外围拓展蔓延的趋势。 班的居民比重为 4 . %。 7 5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 7 区化本身这一过程所引起 的,它更多的是郊区 3 澳大利亚——郊 区中心城市模式 。 . 3 与美 之问 的距离在 1k 以上的 占到 6 . % H 居 0m 22 。 3 化过程中采用 的策略失误所造成 的。试通过对 国相比,澳大利亚州政府 的规划对郊区中心城 民就业与居住空间错位的现象已经十分突 出。 国外郊区化策略的简要介绍 , 结合实例 , 分析我 市的有序发展起到了关键 的作用。澳大利亚郊 4 交通拥挤。由于我国商业、 . 3 办公等的郊 国目前解决郊区化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的不 区化具 体表现在: 第一 ,富裕 阶层大 多居住 在 区化落后于居住的郊 区化 ,造成住 在郊区的大 足之处,从而对以后城市郊 区化的发展提供有 城市中心, 区居住 的大多是 中等 收入 阶层 ; 郊 第 量人员 白天进入主城 区工作 、晚上还要回到郊 利的建议 , 以期城市能够更加健康 、 可持续的发 二 , 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呈现连续性 , 澳大利亚 的 区居住 , 从而带来 了大量 的通勤人流。在北京、 展。 中心商务区只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展 ; 三, 市 上海 、 第 城 广州等大城 市, 由于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 2郊 区化的相关特征 沿交通干线 扩展 ; 第四 , 政府鼓励人 口郊区化 , 所造成的钟摆式人 流的现象 已非常明显,通往 21 区化的定义。城市郊区化 ( u u 同时又为防止郊区发展的无序, .郊 S br - 对其产业性质 、 城市 中心区的多条放射性路段或城市环路在高 bn a o) ai t n( z i 简称郊区化 )是城市化 的新的发展 区域布局以及程度规模等都进行 了适度限制 。 峰小时时段 内不堪重 负,严重影响了人们 的出 阶段 , 也是城市化的必经 阶段。 大多数学者普遍 积极强化政府规划在城市有序发展 过程 中的重 行效率。 认为郊 区化主要表现为人 口、 工业、 商业等从城 要作用 ,由此保障 了城市之问以及城 市中心地 4 郊区环境恶化 。 区原本多为农业等城 . 4 郊 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中心区人 口出现绝对数 区与郊区的协调发展 。 市非建设用地 , 既为农 民增加了收益 , 同时也给 量的下降 , 而郊区人 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上 升 4我国郊 区化 的现状 城市提供了更加接近 自然的空间。然而 自我国 2 郊区化兴起 的原因 。郊 区化 首先 出现 . 2 自2 O世纪 8 O年代开始 , 开放政策使 郊区化以来 , 区迅速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 改革 郊 并且 在英 国, 后以美 国的郊区化过程最为典 型。 区 中国的经济 、 郊 社会迅 速发展 , 城市化进程 加快。 多为低密度 、 低质量的开发模式 , 不仅蚕食了大 化是在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 人们 北京 、 上海、 广州等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 量的耕地,同时 由于郊区开发缺乏统一的管理 生活成本 日益提高 以及收入水平明显 提高的背 高, 城市功 能不 断完善 , 城市人 口急剧膨胀 , 面 与监督, 造成郊 区环境的不断恶化 , 严重影响了 景下 ,部分富人或中产阶级为了更好 的生活环 临着用地、基础设施、环境等多方面 的巨大压 郊区的生活品质 。 境迁往郊区 , 由此郊区化逐渐拉开序幕 。 二战以 力 。在这种压力下 , 以旧城改造 、 区开发 以及 新 5目 前郊 区化局势形成 的原 因及解决对策 后, 郊区化开始大规模地在全球各地 出现 。 区 国家的有关政策等为契机 , 郊 大城市的产业和居 51加强规划 , . 重点建设郊 区中心城镇 , 以 化大大缓解了城市 中心区的压力、提 高了大多 住相继出现 了郊区化现象。 与国外不同, 国郊 形成 良 我 好的城镇体系结构 。由于我 国大城市郊 数人的生活质量。 区仍由城市 中心控制 , 区就业 、 郊 基础设施以及 区的小城镇多存在规模小、 功能不完善 、 公共服 3国外郊区化的模式 与现状 配套的服务设施大大滞后 于居住的发展速度 , 务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 以对 中心城区的人 口、 难 国外不 同城市对 于城市郊 区化采用 了不 从而导致 了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 。 产业形成较强 的吸引力 , 造成 了资源的浪费和 同的应对策略 , 其中有失 败也有成功 。 我们希望 41 .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是我国大多数大城 效率 的低下。 因此 , 国大城市郊 区化发展 的首 我 通过对国外郊 区化不同模式 的比较 ,来探索适 市都在面临 的较为严重 的问题 。当城市发展到 要任务应该是在大城市周 围有计划 、 高起点 、 高 合我国郊区化 的应对策略。 一定阶段, 城市中心区难 以再负荷更多的人 口、 标准地规划建设一批中心城镇 ,构建合理 的城 3 英 国——郊 区新城模式 。新城理论起 产业 , . 1 在房地产开发 、 旧城 改造 、 住房制度改 革 镇体 系和城乡居民点体 系,促使郊区现有 的居 源于阿伯克比的大伦敦规划 。规划把伦敦分为 等的带动下 , 口从中心 区迁往临近的郊区。 住单一功能 向综合功能转化 ,使郊区新城成为 人 由 四层地域圈, 即内圈、 近郊 圈、 绿带圈与外圈。 前 于迁往郊外的多是低 收人人员 ,他们不愿 意也 新型 区域中心 ,以减轻城郊之间的通勤流量和 期外圈规划设置了 8 个新城 ,主要用 以疏散伦 不太可能迁移的太远 , , 区大都沿新 建的 交通压力I 因此 郊 呵 。 敦过剩人 口与工业企业 。后期为 了振兴城市经 环路 、 高速公路等低密度 、 低质量地蔓延 。 5 . 2加强对城市规模门槛 的研究 , 同时大 济 ,新城功能开始由转移过剩人 口和工业转向 以北京市为例 , 随着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 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事业 。 首先 , 城市规模 既要 协助大城 市恢复内城经济 ,除 了原有 的建设完 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快速 、 低效增 长趋势 。 满足城市的集聚效应 , 使城市效率最大化 , 同时 善、 基本的公共 和社会基础设施外, 加注意 了 19 年到 20 年 问非 农建设 用地共 增加 了 要防止规模过大 , 更 96 04 超过城市有效的服务半径而 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 的配套。 于是 , 新 95 k z 6 m , 相当于同期总人 口增长速度的两倍 多 运行效率下降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 强对于合理 城作为小城镇迅速 的发展起来
北京市郊区化及其动力分析

67 9 52 8
一
、
北 京 人 口郊 区 化 现 象
北京城市郊 区化开始的时『 是 2 世 日 0 】
远 郊区
顺 义 区 昌 平 区 大 Nhomakorabea 区 l .2 ( 3 B6
6 . 71
8 . 86
68 4
85 5
3 3
7
3R q
纪8 年代中后期 。 ( ) 经过将近2 年的发展 , 0 北京的郊区化正行进在起步发展的阶段 , 还远 没有像 一些 发达国家的城市一样 已 经进入郊 区化成熟阶段 。
29) 2. ( 16 3. 9
4 . 89
20 8. 2 l6 s. 8
5. 24
S ( 2 4 7 48
5 l 8l S
65 17 52 18
5 x) ( 7 S 2 86
6 l 24
海 淀 区 房 山 区
通 州 区
4 07 3. 3 18. 99 4 5 .
州l.8 62
1 1 .9 0 98 14 .4 3 35
24 2. o 8. 1 4
6 . 74
6 36 6 . 1S
28 5. 6 8. ’ 7} I
8. 67
7. 11 7 . 82
50 21 ) 9
74 4
64 2 48 5
6x ‘4 ) 47 3
Cl TY 城 I连 纯 I
北京市郊 区化及其动力分析
■ 申京淑 王德 文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 加速 ,人们意 识 中的三大区域的范围 ( 中心 区 、近郊 远郊区 ( 包括 昌平 、顺义 、通州 、大兴 、 房 山 、门头沟等其他十个区县 ) 。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大城市郊区化是每个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经过程,许多学者对于居住空间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城市郊区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总体布局的调整,改善城市空间状态,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郊综合发展。
一、北京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一)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都不断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口,造成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现象。
在中心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无限制的扩张,导致许多新城的建设都成了的“卧城”,如天通苑、通州等。
老城区的住宅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过高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使得居民对居住满意度下降。
再加上北京日益增长的房价和严格的限购政策,公共交通的相对便利,交通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大部分城区工作者不得不选择住在郊区,从而导致了北京城区郊区化进程的不断蔓延。
根据不断调整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再加之“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诸多实力较强的企业向郊区的迁移,使周围区县的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在郊区形成了新的产业带。
中心城区人口看到了郊区发展的繁荣景象,并且郊区的生活环境优良,交通无阻,导致大部分城区居民向郊区迁移。
(二)北京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北京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交通干道的交叉和多样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加速居住空间分异的进程。
交通和地价模式从根本上分配了居住区的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与交通结构存在耦合关系。
城市快速路网的建设,能够给郊区居住的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位于高速公路沿线住宅比较高档的居住区,成为了富人的集聚地,如五环、六环和出入北京的几条高速公路附近房价明显攀升。
而地铁沿线各个地段成为一般居住区,这里普遍居住着北京较低收入的人群,如地铁5号线天通苑地区;其次,城市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产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
在计划经济时期居民住房多由单位分配,一个单位工作的人们大部分居住在同一片小区内,每个“单位大院”形成居住隔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表在《地理科学》,1996,16(3),198-206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100871)提要:本文根据 P.霍尔的城市变动模型,认为城市中心区出现人口负增长是城市郊区化的典型标志,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确定北京在1982-1990年期间已经进入了郊区化过程,中心区人口的外迁强度为常住户籍人口的6%。
作者对比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郊区化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和认真对待的独特现象和问题。
关键词:郊区化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人口外迁北京一. 前言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整个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代表了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
始于二三十年代,盛于二战后的郊区化过程曾经给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带来许多深刻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否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它的发展机制是什么?与西方有什么异同?预后如何?本文以北京为例加以初步探讨。
二. 模型和地域概念西方的郊区化虽然先后经历了人口、工业、商业和办公业等几次外迁的浪潮,但最基本的特征还是人口外迁。
霍尔(P.Hall)的城市变动模型为鉴定一个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提供了简便的框架(图1)。
图 1 霍尔的城市变动模型Fig. 1 A model of urban change by Peter Hall(来源:Peter Hall,1984)图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大城市中心人口的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中心市人口有增长,但速度低于郊区,呈现相对分散,这是郊区化的前兆。
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绝对分散。
这是开始进入郊区化的典型标志。
第五阶段郊区化进入高潮,甚至演变为逆城市化。
-------------------------*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间成果。
作者对胡兆量教授在资料上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方大城市中心市的行政辖区一般小于城市建成区。
而中国没有中心市的概念,城市行政辖区总是大于建成区。
因此,研究中国的郊区化,必须首先确定与中心市相对应的城市中心区。
整个北京在地域上可分为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三个圈层。
由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区组成的87平方公里的城区相当于解放初的北京建成区,包括旧城(62平方公里)及老城墙外的关厢.1993年人口240多万。
老城墙已被现在的二环路所替代。
把北京城区作为城市中心区十分恰当,能和国际上中心市的概念相接轨。
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四个近郊区相当于西方的城市外缘(urban fringe),但包括了一部分乡村地域。
城近郊区83个相互连接的街道办事处(简称街道)有500多万人口,代表了北京城市实体地域的主体。
远郊有八个区县,围绕近郊区的门头沟、房山、大兴、通县、顺义、昌平等六县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城市有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可以看作是目前北京都市区的范围。
三个圈层的人口密度差异极大,城区是近郊区的10倍,近郊区又是远郊区县的10倍。
三. 1982年以来北京开始了郊区化过程我们利用1964、1982和199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北京在两个时段的人口变动(表1)。
从表1可以推断:1. 1964-1982年期间,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城区;尽管宣武区的人口有微小下降,城区人口总体上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人口密度缓慢上升,北京尚未进入郊区化阶段(图2)。
图 2 北京按区县的人口变动类型(1964-1982)Fig. 2 The types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Beijing by District/County(1964-1982)2. 1982-1990年期间,内城各区的人口均转为负增长,8年间城区人口减少3.28%,即82,22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下降944人。
而近郊区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超过4%,远高于前一时期。
远郊区县人口的增长率低于全市平均。
在城区有千分之四左右的自然增长率下,城区人口下降显然是人口外迁造成的(图3)。
图 3 北京按区县的人口变动类型(1982-1990)Fig. 3 The types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Beijing by District/County(1982-1990) 我们再把第二时段的分析单元缩小到街道办事处,人口变动的地域差异就更清楚了。
从图4可继续推断:3. 旧城内的几乎所有街道办事处人口都有下降。
人口减少最明显,人口减少10%以上的街道集中在天安门广场周围的核心地区(西长安街、椿树、大栅栏、前门、崇外)和沿二环路内侧的地区(建国门、朝阳门、东四、北新桥、安定门、福绥境、丰盛、交道口、景山)。
其余人口减少的街道,下降幅度不到10%。
4.城区人口增加的街道办事处除了旧城东南和西南角两个人口密度较低的街道(龙潭湖和白纸坊)外,都分布在关厢,基本上属于低速增长类型。
5. 总人口增长超过40%,属于高速增长类型的24个街道办事处都分布在邻近城区的近郊区,它们是城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去处。
其中有九个街道(朝阳区的亚运村、安贞、香河园、麦子店、六里屯、潘家园,丰台区的方庄、西罗园、太平桥)是在这一时期新组建的,属于城市新扩展的用地。
图 4 北京按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变动类型(1982-1990)Fig. 4 The types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Beijing by Subdistrict(1982-1990) 由此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北京城区人口减少的幅度虽然不大,但毕竟进入了离心扩散的郊区化阶段,城区人口主要迁到近郊区而不是远郊区。
属于近域郊区化,还没有进入广域郊区化。
四. 中心区人口外迁的真实强度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城区在1982-1990年总人口减少八万二千多人并没有反映北京郊区化的真实强度。
因为,在人口普查中总人口统计包括三大部分:(1)有正式户口的常住户籍人口;(2)从外地迁入的没有正式户口的暂住人口,他们离开户口所在地已经一年以上或者户口待定;(3)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的人口。
如果把北京1982-1990年的人口变动按这三部分分解一下,如表2所示,北京城区人口下降的只是常住户籍人口,实际减少了14.4万人,占城区1982年常住户籍人口的6.12%,远高于上面提到的3.28%。
同时,从外地迁入城区的暂住人口增加了五万人。
迁往国外的人口虽然增长幅度很大,毕竟比重很小。
显然,从城区迁出的常住户籍人口是郊区化研究关注的重点。
如果把常住户籍人口减少的比重落实到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可以肯定其强度会远远高于它们总人口下降的比重。
可惜目前不掌握此项资料。
如此看来,城市的向心集聚和离心扩散过程总是同时存在的,郊区化只是城市中心区离心扩散力量超过向心集聚力量的一种现象。
五. 与西方不同的郊区化机制哈特向(T.A.Hortshorn)在解释美国郊区化的原因时这样说:“中心市发展乏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这些原因包括交通的改善,生活日益富裕,高速度的城市增长和随之而来的日益令人不满的城市问题。
随着迅速的道路建设,汽车为二战后的城镇化打开了一片很大的、以前邻近城市的乡村地域。
由于战争紧缩了对住房的需求和后来政府的大力鼓励(如建立联邦住房贷款),四十年代后期的住宅业的繁荣,加强了分散化的进程。
新房主感到没有昂贵的城市服务,在他们新的郊区住宅中也能过得很好。
对郊区较低税率的期盼,也鼓励人们向外迁移。
对于白人,也为他们逃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占优势的中心市提供了可能性。
”这一段表述相当全面地包含了西方郊区化的各种动力因素。
当然,中国的郊区化也是在城市交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特别是外来迁移人口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发生的,这一点和西方城市有类似之处。
但是,促使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条件和力量与西方国家有更多的不同。
1.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与西方国家郊区化开始时相比还是很低的,西方城市首先向郊区迁移的是富裕的中产阶级,而中国的中产阶级还不是很壮大,实际上还很弱小。
我国1990年的人均GDP只有1546元,(按当年1:4.78的汇率计只有323美元),城镇化水平为26.2%。
世界银行公布我国1993年的人均GNP为490美元。
北京是我国相对发达的地区,1990年的人均GDP为4883元,合1021美元,只相当于美国四十年代初的水平,1941年美国人均GNP934美元,城镇化水平57%。
2. 在西方国家,小汽车为中产阶级打开了通向郊区的大门。
但是,小汽车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家庭,它在北京郊区化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1993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约100万辆,其中私人轿车只有5万辆,它们只是少数企业家、明星们的奢侈品。
尽管据说我国能买得起轿车的家庭不少于500万。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还表明,35%的人表示需要家庭轿车,7.1%的人有迫切需要,但是1990年北京的交通结构中自行车占57.8%,公共汽车占31%,地铁4%。
单位和私人汽车加起来也只占有5.9%,而且主要是单位汽车,估计2000年也只望达到8.9%。
3. 在西方大城市,人们想逃离城市问题丛生和少数民族日占优势的中心市。
在中国,城市中心区非但不是一种推力因素,而且目前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人们希望留在各种设施比较齐全的城市中心。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北京居民从中心向郊区搬迁呢?我认为主要是三个原因:1.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促使人口外迁。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7年以来,城市土地由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
城市土地引入市场机制以后,原来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许多位于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居住用地转变为土地收益率更高的商业、贸易、金融、旅馆、写字楼等第三产业用地,导致大量企业和它们的职工向地价较低的郊区迁移。
据北京市经委对二环路内95个企业的一项调查,在相同地段,工业企业每平方米土地的效益是商业企业的十分之一。
北京计委的调查表明,二环路内91家工厂占地1.9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米土地年利润30元,相当于平均商业用地利润的五十分之一。
几年前雪花电冰箱厂将位于市中心3.8公顷的原址作价4.6亿元人民币让于外商,用这笔资金引进全套流水线,迁到郊区谋求新的发展机会。
一轻总公司把位于市中心的易燃企业北京火柴厂迁到郊区,原址进行房地产开发。
类似于这种“退二进三”的土地利用的调整,许多大中城市都在进行,它不局限于工业,也不局限于民用企业。
2. 城市道路的大量修建促使人口外迁。
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改善投资环境,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道路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干道网得到完善。
城市道路的修建,一方面是使城市土地地价升值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城市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