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讲课讲稿
中国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讲稿(22页)

中国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讲稿)前言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国积淀几千年的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把它确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表明它不仅是中国的遗产,也是世界、人类的遗产,我们有保护和传承它的责任。
二十四节气非常复杂,是一个天、地、人合一的整体知识体系。
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知识体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
所以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我们在三伏天的时候,常看到中医院开展“冬病夏治”活动,这其实就是根据节气来调养身体的方式。
一、二十四节气是如何确定的?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确定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0度,每15度为一个等份,切分出来24等份,取了24个名称。
这些名称中,有的反映温度,比如大暑、小暑等;有的反映降水,比如雨水、谷雨等;有的反映物候,比如惊蛰、芒种等。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
我们常说“交秋一日,水冷三分”,就是说一到立秋,我们马上感觉到与之前的温度不一样了。
这就是中国人对这种气候的感知,是一种经验的总结。
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时令体系。
所谓发明,是指发现了自然时序的规律。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时间点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四时八节”。
其中“二分”和“二至”是最早被我们通过经验观测而发现的节气点。
有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谣,其中最后几句讲的就是节气点的问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很全)PPT优秀课件

中国传统节日 与习俗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传 统 节 日 概 述
03 传 统 节 日 习 俗
04 传 统 节 日 文 化 内 涵
05
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影 响与作用
06 传 统 节 日 的 保 护 与 传 承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4
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章节副标题
传统节日的文化特征
春节:辞旧 迎新,团圆 喜庆
元宵节:赏 灯猜谜,欢 庆团圆
清明节:祭 祖扫墓,缅 怀先人
端午节:赛 龙舟,吃粽 子,纪念屈 原
中秋节:赏 月吃月饼, 家人团聚
重阳节:登 高赏菊,敬 老尊贤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传统节日的传承方式:家庭、社区、学校等 传统节日的创新方式:现代科技、新媒体、文化旅游等
传统节日的意义与价值
传承文化:传统 节日是传承中华 文化的重要载体, 有助于弘扬民族 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是民族 团结的纽带,有 助于增强民族凝 聚力。
促进家庭和谐: 传统节日是家庭 团聚的重要时刻, 有助于促进家庭 和谐。
弘扬传统美德: 传统节日蕴含着 丰富的传统美德, 有助于弘扬传统 美德。
促进经济发展:传统节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庆祝活动,人们可以购买 相关商品和服务,促进消费。
增强家庭凝聚力:传统节日可以增强家庭凝聚力,让人们更加重视家庭,共 同庆祝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添加 标题
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庆祝节日,可以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讲课讲稿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春节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
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
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
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
这就是元宵节。
三.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
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
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
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2 民俗节日 说课稿

2 民俗节日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的民俗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掌握这些节日的起源、传统习俗和重要活动;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能就这些节日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听讲解和合作讨论的方式,了解与学习民俗节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思维导图等方法,帮助他们理清节日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了解民俗节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口头表达的流利程度。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 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展开思考,引出民俗节日的话题。
2.讲解与讨论(25 分钟)介绍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让他们回答与节日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发现和观点。
3.学习与记忆(10 分钟)汉字学习:学习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汉字和词汇;口语训练:教授学生如何用简单的句子描述节日。
4.合作活动(15 分钟)小组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节日的主要角色,模拟节日的场景;学生之间互动,用所学表达方式进行对话和交流。
5.总结归纳(5 分钟)学生总结所学的节日信息,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作业布置(5 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节日的内容,写一篇短文或制作一份海报,展示自己对民俗节日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视听资源:图片、视频;2.绘画工具和素材;3.课堂活动所需的小道具。
五、教学评价1.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2.看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角色扮演和互动;3.检查学生书写的作业,评价他们对民俗节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中国农历传统节日习俗演讲稿5篇

中国农历传统节日习俗演讲稿5篇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农历传统节日习俗演讲稿5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农历传统节日习俗演讲稿1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历史。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
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等,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
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效仿。
后来因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业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以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听了这些,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__多年的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
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

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通用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一起看看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8篇通用,欢迎阅读!传统文化我来讲演讲稿篇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从千年前江新渔船上越女的歌声,到水之《诗三百》的悠扬旋律;从优美的楚辞常规汉赋,到多姿多彩的唐诗宋词,再到被江南女子捧红了牙、捧红了板的宋词。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节日演讲稿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节日演讲稿: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节日。
民俗和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这个以现代化为主导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
让我们来谈一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俗。
民俗,是指某一民族固有的、具有民间特色的习俗和风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俗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
比如说,青年男女相互追逐的“抢绣球”、舞龙舞狮的传统表演、斗毛巾的比赛、跑旱船等等,在祭祀、婚嫁、出生、成年等方面也有许多与民俗有关的习惯。
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可能显得有些过于陈旧,但是它们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之一。
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保持其独特性,并在传承中融入现代元素,让它们更好地与现代化的生活相适应。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节日。
节日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盛大、同时也是最为传统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它们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内涵。
在众多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最隆重的节日,其庆祝气氛和规模就连国外的游客都不惜涉险冒险远道而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贴红窗花、吃年夜饭、放烟火等一系列传统活动,这些都是春节庆祝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则与中国历史上的爱国将领——屈原有关,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等活动,这些活动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总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俗和节日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
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价值和群众精神,无论在当代还是未来,都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保护与传承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比如推广传统的文化活动、积极发掘并利用文物、资料等。
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文化事业现代化相结合,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很全)PPT优秀课件

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 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 溢。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 避邪驱瘟之意。
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 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 气的功效。
七夕节
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 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 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 地,自然界到处呈 现一派生机勃勃的 景象,正是郊游的 大好时光。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 为了避忌讳,改为秋 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 枝为架,再栓上彩带 做成。后来逐步发展 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 板的秋千。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 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 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也叫“重九”)。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 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 获的黄金季节。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
讲求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 绘时代背景,抒发美 好愿望,是中国特有 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
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
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一年四季春常在
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 寿康宁,一些地方 的人们还保留着贴 门神的习惯。
德宗李适。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乱之后,唐德宗改元“贞元”。 他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 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 过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 李泌为京兆(今西安)人,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威望很高, 他觉得德宗所说颇有道理,为此他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 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为“中和 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 百官 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 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 神(五行 神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
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
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
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白族)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
(基诺族)
(拉祜族)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
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
5.目脑纵歌节
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哦啦!”的欢呼声。
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喧
天,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群山。
(景颇族)
6.播种节
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
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
(佤族)
7.赛马会
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
(藏族)
二、风俗习惯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
1.对歌
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
“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
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白族)
(瑶族)
(布依族)
(哈尼族)
2.哭婚
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壮族)
3.抢亲
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
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
(阿昌族) (傈僳族)
(景颇族)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
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
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
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
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独龙族)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
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