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完整)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完整)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唐诗中的用典

唐诗中的用典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在《短
歌行》中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李白在《塞下曲》中化用楼兰王的故事,表达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
琢。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暗含“孺子牛”
典故,表达他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李商隐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3.品评历史,借古论今:通过品评历史,借古论今,表达对现实的看法。

例如,
泊秦准的《夜泊秦淮》通过引用《后庭花》歌曲名,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4.抒情言志,表明心迹:通过抒情言志,表明心迹,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
实的无奈。

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冯唐持节的故事,表达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5.引发联想,创新意境:通过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
辛弃疾的《破阵子》通过运用“八百里”“的卢”等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6.简洁精练,内涵丰富:通过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例如,刘禹
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运用向秀闻笛、王质遇仙等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一、用典: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一)按内容分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二)按方式分1.明用和暗用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2、正用和反用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三、用典的作用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1.选择题2.主观题真题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作者】王建【朝代】唐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一、含义
用典,从古代典籍或历史传说中,摘录、提炼与话题有关的词语,有机地融入诗文,使表达言简义丰,含蓄典雅,增添文化内涵和文采趣味。

它在古代汉语中普遍使用。

二、作用
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类型
1、正用: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而不做修改,作者情感与原意一致。

2、反用: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3、明用: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

4、暗用: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

5、化用典,即诗词引用典故,但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

四、答题步骤
1、找出用典的地方
2、结合所学与注释,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原意内容。

3、明确诗人对所用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引用还是化用等。

4、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诗人对往事重提,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的,目的是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5、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要点明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初中语文古诗用典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用典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用典总结归纳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既具有历史熏陶的意义,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古诗的学习和欣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而古诗中的用典更是其独特之处,用典的技巧不仅可以提升古诗的艺术性,还能增加古人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古诗用典的定义、分类以及常见的用典进行总结归纳。

一、古诗用典的定义古诗用典是指古人在写作时,引用、借鉴或参照古籍、古文献、历史事件等来丰富作品内容和意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诗用典的目的在于通过典故的运用,达到推陈出新、表达深刻思想的效果。

二、古诗用典的分类古诗用典可以分为文化用典、历史典故和传说典故三大类。

1.文化用典:古人通过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运用,常常采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如《江雪》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这句话通过引用“罗床帏”这一古代文化,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赞美之情。

2.历史典故:古人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或历史命运的思考。

比如《长恨歌》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话通过引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感慨。

3.传说典故:古人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运用,来渲染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通过引用“地上霜”这一传说,来表达作者对寂静夜晚的感触。

三、古诗用典常见的例子1.李白的《将进酒》中出现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用典,比如“胡马大宛名”,引用了古代胡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的心境。

2.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出现了文化用典和历史典故,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表达人生境遇的无常。

3.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出现了文化用典,比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过对自然景观中蝴蝶和黄莺行为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情感。

通过对这些常见古诗用典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运用用典的技巧,不仅丰富了古诗的意境和内涵,更展示了古人丰富的学识和对各种题材的熟悉。

诗歌表现手法之用典

诗歌表现手法之用典
诗歌的第四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羊公碑”是百姓为纪念晋代羊祜而为之立的感恩碑, 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泪沾襟”是说人们读完羊公的政绩后 无不为之落泪。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不仅追悼古代贤 明的政治家,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令功 绩长留人间,心中满怀失落与悲伤。
•本诗运用了谁的典故?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借用陶渊明 的诗句,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 露出归隐田园的情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本词上片用了什么典故?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王维《渭城曲》(写《阳关三叠》 《阳关曲》也对)。突出作者于漂泊天涯时与 故人刚刚相逢又匆匆别离的无奈与悲伤的心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 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请分析尾联两处用典有什么作用? 【答案】借隐士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用陶渊明隐居进而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前人曾评论骆宾王“少年落魄,薄宦沉沦”,结合前人论述,分析本 诗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 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 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 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 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 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 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瑰宝,是历代文人用诗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在古诗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并探讨其运用的特点和意义。

一、典故用典典故用典是指在古诗中引用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人物传记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典故。

这种用典手法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还能够表达作者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使用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典故。

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二、典型比喻典型比喻是指借用某一事物作为比喻,用以突出所比较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在诗歌中创造出独特的形象,丰富诗歌的意境。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使用了“飘飘独夜行,悠悠数十载”的典型比喻。

这种比喻使草原的美景更加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孤独之感。

三、典故兼比典故兼比是指在古诗中既引用了典故,又运用比喻来丰富和深化意境。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让读者对诗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唐代杜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就使用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典故兼比。

通过对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离别的惋惜之情;而通过比喻,诗人更加深刻地展现了自然美妙之处。

四、悲喜用典悲喜用典是指在古诗中,运用典故来表达对事物的悲痛或欣喜之情。

这种用典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真实地反映作者真实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使用了“落日辞光,含情别酒”的悲喜用典。

这种用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离别悲痛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关注。

以上是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这些手法不仅能够丰富古诗的意境和内涵,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真实的情感。

在今天,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但是用典依旧是写作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作品,永不退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摘要: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用典更是引人入胜的亮点。

用典的恰当使用,可以起到简化文字,深化主题的作用,用典就如珍珠让诗词更加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本文对诗词用典的类型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诗词用典类型方法“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这是由诗词含蓄的特点决定的。

诗词立意精深而不浅露,用语简洁而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难以营造意境。

因而,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简洁的字句中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语言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诗词用典往往会让现代的“快餐文化”读者难以体会诗词的内涵,所以了解诗词的用典,学会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先要了解诗词用典常见的类型和常用的方法,才可以挖掘出诗词中蕴涵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诗词用典的概述诗词用典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

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提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的观点。

这里所说的“事类”“据事”和“援古”就是用典。

那么“用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用典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诗人把历史、传说、故事及前人诗文等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简洁的文字含蓄婉转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古今诗人为了达到借古喻今,提升诗词意境,达到言简意深的效果,诗词创作时往往会使用典故,如苏轼、辛弃疾等诗词名家在诗词创作中更是大量用典,并且是“驱使庄骚经史而无一点斧凿痕”,有着炉火纯青的用典技巧。

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少年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诗歌除首联两句是叙述描写外,以下六句全是用典。

三、四、五句引用了贾谊、王粲、范蠡的故事;最后两句引用了庄子的故事,诉说了春秋时,惠施为梁国相,庄子到了梁国,惠施担心庄子来夺取自己的相位,在国中搜了三天。

于是庄子去见惠施,给惠施讲了一个故事说:鵷雏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息,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

当它飞过一只猫头鹰的上空时,猫头鹰正在吃一只腐鼠,以为鵷雏要来抢夺,就冲着鵷雏发出“吓吓”的怒斥声(事见《庄子·秋水篇》)。

这一连串的用典,诗人以古人古事自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

可见,诗词用典恰当,可以借古抒怀,抒情达意,起到简化文字和寓意深刻的效果。

二、诗词用典的类型1.引用历史事件的典故即把历史事件提炼成句入诗入词,以此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或抒发感情。

如辛弃疾的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鴂,更哪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何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在词中多次用典,“马上琵琶关塞黑”引用了昭君出塞的史实。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引用了陈皇后失宠,被贬居长门宫,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史事。

“看燕燕,送归妾”用了庄姜送戴妫归陈的史事。

“将军百战身名裂”引用李陵典故。

汉武帝时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后因寡不敌众,势穷无援而降,导致身败名裂。

辛弃疾在词中还引用荆轲的典故,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国,临去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易水萧萧西风冷”这句词文正是从中化用而来。

五个悲剧故事,倾诉了人间生离死别的无限痛苦,暗讽南宋朝廷对敌妥协,寄寓自己壮志难酬,不禁让读者动容。

又如杜甫《北征》的诗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中,用了夏桀宠爱妹喜,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导致三个朝代相继亡国的故事,来反比唐玄宗处置杨贵妃,寄托了诗人对中兴唐朝的期望。

2.引用历史人物的典故诗词创作时,引用较多的还有历史人物的典故。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下阕直接引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诗人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作者在词中用冯唐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又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几,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法。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这首七言歌行,诗人引用了冯谖弹剑而歌、韩信忍辱出胯下、贾谊遭妒被贬、燕昭王拥篲迎邹衍、筑黄金台招贤士、师事郭隗、重用乐毅剧辛等故事,李白列举了一系列历史著名人物,由于他们才德出众而终于得到贤君明主的重用,借以反衬自己始终怀才不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国家,经典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也成了现代人创作诗词的重要素材,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秦始皇嬴政是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是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他们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与此相若的还唐宗宋祖。

更有“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只不过是以武功见长的高强射手。

几句诗词,毛泽东引用了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用简练的文字,对古代君王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人民和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引用传说故事的典故诗人创作引用最多的是传说、神话中的典故,并借此来表现多样的事物,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前句引用了晋人向秀思念嵇康故事。

据《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与嵇康友善,嵇康因不满司马氏代魏而被杀。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胜感慨,于是作了一篇《思旧赋》。

后句也引用了一个传说故事,据《述异记》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遇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一局棋末终,手中斧柄已腐烂了。

回到乡里,世上已过百年,同年代的人都已死去。

原来山上碰见的是两位仙人。

诗人引用这两个故事,一方面表示对已故的旧友柳宗元等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归来后,看到事物变迁,内心所产生的隔世之感。

这是引用传说故事典故的范例。

4.引用前人诗文在古典诗歌中,引用前人诗文现象也很普遍。

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的前两句直接援引《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不我往,子宁不嗣音”中的前两句。

又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墙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可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多次化用前人诗意,“山围故国绕清江”“怒涛寂寞打孤城”,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莫愁艇子曾系”,化用古乐府《莫愁乐》:“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熔裁了前人的三首诗,引用前人诗句手法高超,正如张炎〈词源〉所说“善融化诗句,如自己出”,达到了浑化无迹的高妙境界,这首词以六朝故都金陵为怀写对象,通过今日凄清景物的描摹,抒发了历史变迁、朝代兴亡的感慨,具有历史的深邃感和沧桑感。

三、诗词用典的方法1.直用典故直用典故就是直接引用典故本事,用作正面的比喻寄托,达到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如曹操的《短歌行》原文照搬了《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句子,表达了对贤才的思慕和礼遇的思想感情。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是陆游《金错刀行》里的词句,诗人直接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

意思是:楚国即使剩下三户人家,最后推翻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

陆游引用这个典故,激励人民奋起抗战,光复失地的大业终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同时,对南宋偏安朝廷的忍辱求和的投降政策,也是一个有力的讥讽。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奋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也是直接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对国民党一手缔造“皖南事变”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2.隐用典故诗人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

行文流畅贯通,如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这叫隐用典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中用碧玉形容柳树,显示柳树的鲜嫩新翠,同时“碧玉”其实也是一种用典,有另一种意思,乐府里的《碧玉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代小户之家出身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是隐用了前人诗文,让人想象那袅娜多姿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

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隐用典故含蓄而不露痕迹,恰如“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乍一读,不似用典,经过回味,才恍然发现是在用典。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是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中的诗句,这一首送别诗,读起来似极为平淡,仔细体味,才能领会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含意。

因为诗中隐藏着一个典故:汉武帝刘彻有一次到河东(今山西一带)去祭祀,祀后又乘船游览汾水,一时兴起,作了一首《秋风辞》,其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诗句,岑参就隐用了这个典故,并有所寄托,诗人是在嘱咐友人到了晋绛后,去看一看汉武帝游览过的汾水,是不是还像当年那样雄伟壮丽,隐隐约约地表现出诗人对唐王朝开始衰败的深沉慨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