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练习试卷(23份) 湘教版1

合集下载

湘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时跟踪检测解析版

湘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时跟踪检测解析版

湘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时跟踪检测目录课时跟踪检测(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课时跟踪检测(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课时跟踪检测(三)地球的自转 (8)课时跟踪检测(四)地球的公转 (11)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的结构 (14)课时跟踪检测(六)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9)课时跟踪检测(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3)课时跟踪检测(八)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27)课时跟踪检测(九)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1)课时跟踪检测(十)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7)课时跟踪检测(十一)气压带和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 (42)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47)课时跟踪检测(十三)水循环和洋流 (51)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56)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1)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65)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70)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79)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84)课时跟踪检测(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选择题“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

”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1~2题。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恒星、行星、卫星B.星云、恒星、行星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2.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1级 B.2级C.3级 D.4级解析:1.A 2.B 第1题,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第2题,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和地月系,共有2级。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银河系、太阳系 B.太阳系、地月系C.银河系、地月系 D.太阳系、河外星系4.图中A属于( )A.恒星 B.星云C.卫星 D.行星解析:3.B 4.A 读图可知,月球绕B运转,B应为地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B绕A运转,A应为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组成太阳系。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1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1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人们一般用它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图1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2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

完成1~2题。

1.图2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解析: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③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

近2万年来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近8 000年保持平稳。

答案: 1.C 2.C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3.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动植物的遗体分解C.燃烧化石燃料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4.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第3题,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的遗体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都能释放出大量的CO2,但真正破坏自然界中碳元素的是燃烧化石燃料。

第4题,根据森林的生态作用即可判断。

答案: 3.C 4.A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组通过简单的示意图考查全球变暖的后果。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4份) 湘教版14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4份) 湘教版14

章末过关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灰岩、页岩都属于a类岩石B.b不能转化为d,是因为b为岩浆,d为变质岩C.花岗岩和玄武岩都属于c类岩石D.d为岩浆2.图中各地质作用与序号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作用一定能形成化石B.火山喷发与②的活动有关C.③作用最强烈的表现形式是流水的侵蚀作用D.大理岩、板岩的形成需经过④阶段解析:第1题,由图中b、c两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可知这两类岩石是沉积岩和变质岩,而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变质岩和沉积岩,所以a为岩浆岩,d为岩浆。

石灰岩、页岩都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和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

第2题,①为沉积作用,②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1.D 2.B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甲中A处的地形为()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4.若图甲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则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乙中的()A.a B.bC.c D.d解析:第3题,图中河流的支流发源于A地,说明其地势高,为山地;结合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以判断A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

第4题,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说明该处的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三个箭头指向d,而d只有一个箭头指出,据此知d为岩浆,c为岩浆岩。

因为b经过外力作用形成a,因此a为沉积岩,b为变质岩。

答案: 3.C 4.A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5~6题。

5.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6.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5题,首先注意审题干,“中游宽谷”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纽合而成的平原。

2017-2018高一上学期地理答案

2017-2018高一上学期地理答案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打印
1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模拟卷(1)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C B A B B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C A A A A C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C
B
D
D
C
B
C
D
【答案】31.(1)12月22日(1分) (2)23. 5°S(1分) 15:40(1分) (3)最小(1分) 正北(1分)
(4)14小时(2分) 短(1分) 大(1分) (5)36.5°(1分) 47°(1分) 【答案】32.(1)①(1分)
(2)低压(1分) 副热带高气压带(1分) (3)反气旋(1分) B(1分) (4)东南风(1分) (5)如右图(1分)
(6)西南风(1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2分)
【答案】33.(1)冬季(1分)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1分) 少(1分)
(2)东北信风带(1分) 热带草原(1分)
(3)降温减湿(1分) 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鱼类饵料丰富(2分)
(4)受赤道低压影响;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西南风与海岸线垂直;沿岸暖流流过;高原山地抬升作用。

(2分,任答两点即可)
【答案】34.(1)位于板块交界附近,地壳活跃(2分) (2)热带荒漠带(1分) 受(秘鲁)寒流影响(1分) (3)寒暖流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1分)
(4)向斜(1分)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2分) (5)丙(1分)。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练习试卷(23份) 湘教版13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练习试卷(23份) 湘教版13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据此回答1~3题。

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A.20亿年前B.14亿年前C.0.7亿年前D.6亿年前答案:B解析: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14亿年前。

2.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是()A.原核细胞生物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答案:D解析:无脊椎动物是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

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纪D.新生代答案:B解析: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

4.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海生藻类植物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原核细胞生物。

藻类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加速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同时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

5.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B.经济发展太快破坏和改变下垫面性质C.释放废热是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D.人只要能顺应规律办事,就能改变气候的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三种途径:即消耗矿物能源和生物能时释放的余热;向大气中排放各种废气,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另外人类的耕作、毁林、造林、矿物的开采都对下垫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

2017年高中地理必修1考试卷(湘教版21份带答案)

2017年高中地理必修1考试卷(湘教版21份带答案)

2017年高中地理必修1考试卷(湘教版21份带答案)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A卷内练习时间:1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1.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A.石灰岩、玄武岩B.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D.花岗岩、砂岩答案:解析:从成因上看,岩石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类。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可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典型的变质岩有页岩变质后形成的板岩,石灰岩变成的大理岩等。

2.有关岩石的正确说法是()A.岩石是地壳中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B.大理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岩石是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D.岩石仅存在于地壳中答案:解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的,岩石存在于岩石圈中。

读图,完成3~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石灰岩是岩浆岩,大理岩是沉积岩②石灰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③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④石灰岩是矿产,大理岩不是矿产A.①③B.②④.②③D.①④答案:解析: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也属于矿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大理岩B.岩浆侵入地壳产生的高压,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长石、方解石组成了大理岩D.在石灰岩中能够找到化石答案:D解析:石灰岩为沉积岩,在该岩石中能够找到化石;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它是由方解石组成的岩石。

.下列岩石中,与图示岩石类型无关的是()A.花岗岩B.砂岩.煤D.板岩答案:A解析:图中岩石有沉积岩和变质岩,而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6.下列岩石中,含有化石并具有明显成层现象的是()A.沉积岩B.侵入岩.喷出岩D.变质岩答案:A解析:沉积岩具有明显成层现象,并含有化石。

7.下列物质中不可能直接转化为沉积岩的是()A.沉积物B.变质岩.岩浆岩D.岩浆答案:D解析: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由岩浆岩、变质岩以及沉积物经外力作用形成。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4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4

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A.九省通衢地上悬河B.洞庭湖畔赤壁战场C.鱼米之乡九曲回肠D.黄金水道险滩密布2.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3.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修建了荆江大堤②大量采挖河沙③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⑤建设防护林工程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A.①②④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解析:第1题,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

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段河道弯曲。

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

第2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第3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答案: 1.C 2.B 3.D读下面光照图,回答4~5题。

4.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A地经度为()A.60°W B.60°EC.30°W D.30°E5.此时,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的那一段经度差()A.小于90°B.大于90°C.等于90°D.等于180°解析:第4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是南半球的光照图,图中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地方时为24时或0时,根据北京时间(120°E)为9时,推出A地经度为30°E。

第5题,北京时间为9时,则赤道上夜晚的范围为105°W向东到75°E,而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到75°E,这一段的经度差为95°。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13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13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2014年1月,一股强冷空气袭击我国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形成强降雪天气,据此回答1~2题。

1.下图中能够正确反映造成此次雪灾的天气系统是()2.下列关于此次雪灾成因以及同期相关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南下冷空气势力偏强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弱③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④三峡水库的修建⑤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偏低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一股强冷空气”可以判断出造成此次雪灾的天气系统是冷锋。

B图是暖锋图,C、D两图分别是气旋图和反气旋图。

第2题,三峡水库的修建只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不会影响到东北和华北这么大的范围,因此四个选项中只能选B项。

答案: 1.A 2.B读某天气系统经过济南市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天气系统是()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4.该天气系统到达济南市的时间是()A.29日B.31日C.1日D.3日解析:答案: 3.C 4.B右图是2014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由浅到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完成5~6题。

5.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A.副极地低气压带B.西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东北信风带6.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解析:第5题,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常见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即位于我国35°N以北,因此为西风带。

第6题,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辐合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

沙尘暴又往往是冷锋活动的结果。

答案: 5.B 6.C下图为某地相关气象资料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A.北半球的冷锋B.北半球的暖锋C.南半球的冷锋D.南半球的暖锋8.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气压小于乙地B.目前,乙地气温低、气压高C.此时,甲地可能为阴雨天气D.乙地吹东北风解析:第7题,根据锋面剖面可知,冷气团位于北方,故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由近地面气压可知,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其左侧为冷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虽然到达地球的能量只占22亿分之一,但对地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能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B.“万物生长靠太阳”C.不同纬度地区有不同的植被带D.中纬度地区夏季午后的暴雨答案:A解析:考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理环境形成变化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提供光、热资源,促进万物生长;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分布,使不同纬度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太阳辐射能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提供动力,夏季午后,太阳辐射较强,气温高,水汽蒸发、蒸腾量大,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形成暴雨。

2.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答案:D解析:考查太阳辐射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赛车用的石油和煤球炉中的煤是古代生物固定的太阳能;地热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不是来自太阳能。

3.日全食时,不能看到的太阳大气层及其太阳活动是()A.色球、耀斑B.日冕、耀斑C.光球、黑子D.日冕、太阳风答案:C解析:地球携其卫星不停地绕日旋转着,当日、地、月三星运转到同一直线上且月球居日、地之间时,太阳射向地球的某个部分光线会被月球遮挡,致使地球上相应地区的人无法看见太阳的光球层,即日全食。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色球以外称为日冕层。

4.耀斑的出现与黑子的多少呈()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11年的周期答案:A解析:耀斑的出现与黑子的多少呈正相关,它总是以瞬时爆发为主要特征。

在德国和日本,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随处可见,这就是太阳能屋顶。

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

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浪费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据此回答5~6题。

5.上海的太阳年总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这是因为()A.地势高,空气稀薄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C.地面裸露,比热容大D.纬度偏低,晴天多答案:D解析:太阳辐射量的大小与纬度高低、海拔高低、天气状况有关。

上海的太阳年总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由于纬度偏低,晴天多。

6.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答案:A解析: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分散,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太阳大气①、②、③的名称分别是()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C.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D.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答案:A8.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活动使降水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B.南北极点附近的磁针因“磁暴”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太阳活动使地球各地的夜空产生极光D.产生于光球层的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答案:A解析:最易错选的是B、C两项。

在南北极点附近的磁针是因地球磁极的作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与“磁暴”关系不大,故B错;太阳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首先在磁场作用下奔向极区,使极区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所以极光只有在两极才能观察到,故C错;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耀斑产生于色球层而不是光球层,故D错。

地球的降水量与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读1996~2009年月黑子平均数监测曲线图,完成9~10题。

9.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黑子位于太阳大气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太阳风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识记内容。

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一种表现,不是太阳大气的一个分层。

10.未来太阳活动高峰年可能出现在哪一年()A.2010年B.2015年C.2012年D.2016年答案:C解析: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读图可知上一个活动峰值位于2000~2001年之间,所以下一次太阳活动高峰可能出现在2012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人近日透露,“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天宫二号”将于2016年第三季度升空。

据此回答11~12题。

11.“天宫一号”运行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A.核能B.太阳能C.石油D.天然气12.易对“天宫二号”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C.月球引力D.地球运动答案:11.B12.B解析:第11题,地球高层大气稀薄,太阳能丰富,“天宫一号”运行时的能量补充来源于此。

第12题,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动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二、综合题(共16分)1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8分)(1)太阳辐射是太阳以_______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________。

(2)图中A为________区,B为________区,C为________区,由图可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波段,约占总能量的________。

(3)太阳辐射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电磁波二十二亿分之一(2)紫外可见光红外可见光50%(3)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解析:第(1)题,需明确太阳辐射只有很少一部分到达地球。

第(2)题,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4~0.76微米,波长小于0.4微米的是紫外线,大于0.76微米的是红外线。

第(3)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1)不同纬度带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和黑子相对数之间的相关性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各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年际变化的周期约为________年,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________。

(3)此图表明太阳活动对地球________有影响。

除此之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还主要表现在________等方面。

(4)以上所说的太阳活动是指________,其主要类型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其中出现在太阳大气最内层的是________。

答案:(1)有些纬度带的年降水量与黑子相对数呈正相关,有的纬度带二者呈负相关(2)11基本一致(3)气候对地球电离层及磁场的影响(4)太阳表面的变化黑子耀斑黑子解析: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认真分析图中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大小变化、黑子相对数目多少的变化与横坐标时间的对应关系可得出答案。

B卷课后作业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答案:D解析:太阳活动产生“磁暴”现象,故②表述错误。

2.下列文字描述的事项,最终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B.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

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C.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D.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黄之类,经年不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答案:D解析:四段文字描述的依次是风、石油、煤和火山喷发,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煤和石油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从根本上看,它们蕴含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随着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已不再陌生(如下图),太阳能清洁无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最常利用的能源之一。

读图回答3~5题。

3.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下列要素成正比的是()①太阳高度②地理纬度③大气厚度④大气透明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太阳高度、所处的地理纬度、大气层厚度及大气透明度有关,其中成正比的是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

4.下列城市中,最适宜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是()A.上海市B.南京市C.成都市D.拉萨市答案:D解析: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最适宜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5.上题所述城市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原因是()①纬度低②天气晴朗干燥,光照时间长③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④地势高,与太阳距离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与其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及大气削弱作用小有关。

“日凌”现象是指卫星绕地运动过程中,太阳、卫星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恰好在一条直线上而使卫星受太阳影响最大的现象。

读图回答6~7题。

6.造成“日凌”现象发生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的增强B.太阳强电磁波干扰C.太阳温度升高D.太阳能利用减弱7.“卫星受太阳影响最大”的表现是()A.地面站接收卫星信号减弱甚至中断B.太阳耀斑可能会击穿卫星内部设备C.卫星温度会很高而影响正常工作D.卫星的运行轨道将发生严重偏离答案:6.B7.A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日凌”现象主要对地面接收卫星数据造成影响,即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因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太阳电磁波的干扰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减弱甚至中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观测到了一颗距离太阳系不远的红矮星(恒星)的耀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耀斑释放能量的总和,会“吹散”行星的大气层。

据此回答8~9题。

8.此恒星耀斑爆发时()A.有暗黑的斑点B.有增亮的斑块C.一定会扰乱地球大气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信减弱或中断D.一定会造成地球上气候的异常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耀斑是增亮的斑块,其爆发后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影响,但不一定引起通信中断和气候异常。

9.此次耀斑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附近行星时,行星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①大气层被“吹散”,使其表面成为不毛之地②表面温度一定会升高③各地都会出现极光④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此次耀斑爆发会“吹散”附近行星的大气层,可能使其表面变为不毛之地。

其抛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会扰乱附近行星的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耀斑会影响行星表面的温度,但不一定会升高。

极光只出现在行星两极地区。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A.正相关B.负相关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知,黑子数多时,年轮宽;黑子数少时,年轮窄,说明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呈正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