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声现象计算题的分类解答

合集下载

(物理)物理声现象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物理)物理声现象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物理)物理声现象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一、初中物理声现象1.“又进球啦!”足球场上传来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里的“震耳欲聋”形容的是声音()A. 响度大B. 音调高C. 音色好D. 传播快【答案】A【解析】【解答】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与其他选项内容无关,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B. 测量体温前,用力向下甩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惯性使它回到玻璃泡内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 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答案】B【解析】【解答】解:A、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B、体温计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用力向下甩,里面的水银随着体温计一起向下运动,当体温计停下时,水银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就回到玻璃泡内了,故B正确;C、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同一音叉时,力大时音叉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大,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D、起跳后在空中运动时,做曲线运动,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故D错误.故选B.【分析】(1)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在两个物体上;(2)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3)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和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4)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的改变;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声波B. 声音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40m/s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答案】D【解析】【解答】解:A、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电磁波,故A错误;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故B错误;C、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故选D.【分析】(1)导航利用的是电磁波;(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生活中存在多种形式的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相同B.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 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声波不能传递信息D. 手机在通话时既有声波又有电磁波【答案】D【解析】【解答】解:A、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A错误;B、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实际上是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如电视信号,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如人通过说话交流,故C 错误;D、手机用电磁波传递信息,人用说话时发出声波,故D正确.故选D.【分析】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波是机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 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能传递信息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答案】A【解析】【解答】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不同的发声体,故A正确;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C、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D错误.故选A.【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6.关于同学们听到的考试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哨声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B. 哨声是一种波C. 哨声不能在教室墙壁上反射D. 哨声不能传递能量【答案】B【解析】【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哨声是一种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递,故B正确;C、声音碰到障碍物时就会发生反射,所以哨声能在教室墙壁上反射,故C错误;D、哨声即能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递;(3)回声是声波被反射回来形成的;(4)声波能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7.关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法正确的是()A. “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 “不敢高声语”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C. “恐惊天上人”表明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D. 说话的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答案】D【解析】【解答】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不敢高声语”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人说话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D.【分析】(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人耳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声源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8.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B. 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C.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答案】C【解析】【解答】解:A、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A错误.B、物体不振动,是无法发出声音的,故B错误.C、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故选C.【分析】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的传播过程.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可以减少汽车行驶时噪声带来的影响B. 太阳能汽车的开发与推广,可逐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 人走向由平面镜制成的衣帽镜时,他在镜中的像变大D. 用遥控器遥控电视频道时,通常利用了红外传感器【答案】 C【解析】【解答】A、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以减少汽车行驶时噪声带来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太阳能汽车的开发与推广,减少了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可逐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不符合题意;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人走向衣帽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不变,C符合题意为答案。

声现象,计算题

声现象,计算题

初一物理,声现象,计算题通过上表你获得的信息是:1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2、声速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4、声音在(15oC)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2.要能区别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解:要区别出原声和回声,两者时间必须间隔0.1s以上空气中的声速可取 v=340m/s2s= vt=0.1s⨯340m/ss =17m3.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

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 ,求海的深度。

设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已知:v =1500m/s 2t=2.5st=1.25s 求:s .解:s=v t =1500m/s×1.25s=1875m答:海的深度是1875m。

4.汽车以15m/s 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解:s1=v声t=340m/s×4s=1360ms2=v车t=15m/s×4s=60m1360m-60m=650m=汽车到高山的距离BC=s1-s222答: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650m。

5.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

这是什么缘故?答:因为声音沿着铁管传播的速度快,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慢,乙同学听到的两下响声,一声是先从铁管中传来的,另一声是再从空气中传来的。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运动员跑了多长时间他才开始计时?设当时气温为20℃。

已知:s=100m,v=340m/s求:t .s100m=解:因为s=vt ,所以 t340m/s=≈0.29s v答:运动员跑了0.29s 他才开始计时。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而产生的B.在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应该从听到枪声开始计时C.海上测量船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的深度D.夏天打雷时,经常听到雷声轰鸣不绝,是由于雷声经过多次反射造成的5.运动会上100米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时开始计时,则( A )A.成绩要比实际的好B.成绩要比实际的差C.成绩与实际的相符D.无法判断6.在一根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够听到几次声音( C)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对声现象计算题的分类解答一、声与光的问题S/v声=t∆这一类题型的计算,关键是抓住声与光运动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但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速,且日常问题涉及的路程不长。

声现象实验难点聚焦

声现象实验难点聚焦

声现象实验、计算难点聚焦“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一、转换法(机械放大法)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1.(09济宁)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2。

(2010孝感)右图是探究声音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实验现象中不正确的是()A.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B.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C.敲音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凋就越高D.音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3.张平同学学了“声学"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

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__不同;(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

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

实验器材除了待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以下A 、B 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方案。

A 。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 。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

对声现象计算题的分类解答

对声现象计算题的分类解答

对声现象计算题的分类解答有关声现象的计算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题型:一、声与光的问题这一类题型的计算,关键是抓住声与光运动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但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速,且日常问题涉及的路程不长。

因此,光传播所用的时间常可忽略不计,故声传播所用时间近似等于看到光后与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即∆t S v =/声例1。

(河北)某人看见闪电经过5s 才听到雷声,那么,打雷处到这个人的距离约为___________m 。

解:由上面的分析很快有S v t m ===声·×∆34051700例2. (江西)百米赛跑时,起跑点的枪声需要经_______s 时间才能传给终点的计时员。

解:∆t S v s ===声100340029. 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问题此类计算,我们首先要明确声音在两种不同介质中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声音在介质I 中传播快(设速度v 1),所用时间(t 1)少,声音在介质II 中传播慢(设速度v 2),所用时间(t 2)多,两次听到的时间间隔∆t t t =-21,即 ∆t S v S v =-21例3. 为了测定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取一长L =664米的钢轨,在其一端用铁锤沿钢轨方向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记录指出两次响声相隔时间t =1.87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 m s 空=332/,求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

解:由以上分析很快列出式子 L v L v t 空钢-= 解得 v m s 钢=51077./。

三、回声问题的计算这一类问题,一定要注意产生回声时,声运动的路程是声源发声时(声源不动)距障碍物距离的二倍,即 S v t=声2例4。

(新疆)人对着山崖喊话,经过t=2s 后听到回声,喊话人到山崖的直线距离是( )A. 680mB. 340m C 。

170m D. 17m 解:S v t m ===声×234022340 此类问题中较复杂的是发声体或反射体在运动,这时除考虑声音往返的路程外,还应注意声物运动的时间相同。

专题2-5 《声现象》单元计算问题(精炼)(解析版)

专题2-5  《声现象》单元计算问题(精炼)(解析版)

1.人对着山崖喊话,经过t=2s后听到回声,喊话人到山崖的直线距离是()A. 680mB. 340mC. 170mD. 17m【答案】B【解析】声速为v=340m/s ,t=2s根据s=vt/2得:s=vt/2=340m/s×2s/2=340m2.寄生蝇一旦听到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旦听到捕食者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声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已知物体完成1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周期。

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A.5×10-3s 1.25×10-5s B.1.25×10-5s 5×10-3sC.2×10-4s 8×10-6s D.8×10-6s 2×10-4s【答案】C【解析】T=1/f对于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f=5.0×103Hz,则周期T=2×10-4s;对于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f=1.25×105Hz,则周期T=8×10-6s3.蟋蟀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为5.0×103,我们说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声频率是1.25×105Hz,则蟋蟀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为________,蝙蝠发声体振动5.0×105次所需时间为________s。

【答案】1.25×105,4.【解析】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蝙蝠发声频率是1.25×105Hz,则蟋蟀发声体在1s内振动1.25×105次。

也可以说蟋蟀发声体振动1.25×105次所需时间为1s, 设蝙蝠发声体振动5.0×105次所需时间为t,则有1.25×105次:1s=5.0×105次:t=5.0×105次×1s/1.25×105次=4s4. 百米赛跑时,起跑点的枪声需要经_______s时间才能传给终点的计时员。

【物理】物理声现象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物理】物理声现象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物理】物理声现象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初中物理声现象1.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A. 28.33m/sB. 13.60m/sC. 14.78m/sD. 14.17m/s【答案】D【解析】【解答】由图示分析可知,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6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1=v•t1=340m/s×0.16s=54.4m;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2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2=v•t2=340m/s×0.12s=40.8m;故可得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s1-s2=54.4m-40.8m=13.6m,所用的时间为t=1.12s-0.16s=0.96s,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s/t=13.6m/0.96s=14.17m/s,故答案为:D。

【分析】如果能确定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和第二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之间的距离s AB,并能得到此过程所用的时间,就能得到汽车行驶的速度.2.如图所示,拨打悬挂在广口瓶内的手机,听到手机来电铃声,同时看到手机指示灯亮,然后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下列相关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 铃声逐渐减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B. 铃声中有古筝在演奏,是根据“音色”辨别的C. 根据声音逐渐减小,可以推断真空不能传声D. 根据指示灯一直闪亮,可以推断真空能够传播电磁波【答案】A【解析】【解答】解:A、铃声逐渐减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C、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说明空气介质在减少时,声音变小到消失,充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D、我们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属于光信号),这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故选:A.【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B. 测量体温前,用力向下甩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惯性使它回到玻璃泡内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 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答案】B【解析】【解答】解:A、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B、体温计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用力向下甩,里面的水银随着体温计一起向下运动,当体温计停下时,水银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就回到玻璃泡内了,故B正确;C、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同一音叉时,力大时音叉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大,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D、起跳后在空中运动时,做曲线运动,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故D错误.故选B.【分析】(1)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在两个物体上;(2)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3)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和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4)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的改变;4.超声波是一种频率超出人类听觉范围上限20kHz以上的声波.超声波的传播要依靠弹性介质,其传播时,使弹性介质中的粒子振荡,并通过介质按超声波的传播方向传递能量,这种波可分为纵向波和横向波,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 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B.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 超声波的音调很高,所以人听不到D.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答案】D【解析】【解答】解:A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频率太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音调很高,故AC正确;B、超声波可传递能量,故B正确;D、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故选D.【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可传递能量.5.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B. 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C. 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D. 在街道上安装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减弱噪声的【答案】D【解析】【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B、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C正确;D、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D.【分析】(1)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另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4)噪声监测器不断检测噪声等级,此时噪声显示装置上的示数就表示此时的噪声,其单位是分贝.6.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嫦娥”登月工程.已知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磁场,低重力,假如你将来登上了月球做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实验现象仍会发生的是()A. (a)图:羽毛和石块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石块先落地B. (b)图:用纸片覆盖盛满水的杯口然后倒置,纸片不会掉落C. (c)图:给一直导线通电,导线下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D. (d)图:敲击右边音叉,靠在左边音叉上的小球被弹开【答案】C【解析】【解答】解:A、月球上没有空气,羽毛和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知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和位移,故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同时落地,故A正确;B、在地球上能完成“覆杯实验”是因为大气压强能支撑杯中水柱,月球上没有大气压强,纸片会掉落下落,故B错误;C、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放一根与磁针平行的导线,给导线通电时磁针将偏转,说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这一现象不受气压和重力影响,在月球上可以完成,故C正确;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因此敲击右边的音叉,左面音叉旁的小球不会弹起,故D错误.故选C.【分析】(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质量无关,都为g,同时下落,在落地前有相同的速度;(2)地球上,大气压可以支持10.3m高的水柱;(3)奥斯特实验: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放一根与磁针平行的导线,给导线通电时磁针将偏转,说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4)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7.小徐在教室里能分辨出教室外老师的说话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以上三项都是【答案】C【解析】【解答】解:在教室里能分辨出教室外老师的说话声,主要是依据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8.小明家对面楼的住户正在装修房间,影响了他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小影响,小明设计了下列方案,其中最佳方案是()A. 将门窗关紧B. 用棉花塞住耳朵C. 将门窗关紧,同时用棉花塞住耳朵D. 将门窗打开,同时用棉花塞住耳朵【答案】C【解析】【解答】A、“将门窗关紧”是在噪声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可以减弱噪声但效果不是最佳,A不符合题意;B、“用棉花塞住耳朵”是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噪声,可以减弱噪声但效果不是最佳,B不符合题意;C、“将门窗关紧,同时用棉花塞住耳朵”是在噪声传播的过程中和人耳接收处共同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效果最佳,C符合题意;D、“将门窗打开”不仅没有减弱噪声,而是增大噪声,D不符合题意。

物理专题训练---声现象的综合题分类附答案

物理专题训练---声现象的综合题分类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详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答案】A【解析】【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正确;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噪声的,故B错;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

应选A。

3.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详解】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声现象解答题解析

声现象解答题解析

《第1章声现象》解答题解析
20.如图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塑料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塑料球的作用是扩大音叉的振动.
21.如图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
(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低;
(2)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高.
(3)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
越高,音调
越高.
22.人在空旷的山谷中唱歌能听到回声,若从发出声音到听见回声用了0.8s,则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的人有多远?
×

24.科幻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在太空中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这段剧情中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地方在于太空是真空,天狼号爆炸发出的声音根本无法传到神鹰号上.
25.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朗读课文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听这段录音.你认为录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26.夜间学生已经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第一个同学起身关上窗户,第二个同学索性用被子把头蒙上睡,而第三位同学起身到对面去交涉,要求将音量放小,这三个同学是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减弱噪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声现象计算题的分类解答
有关声现象的计算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题型:
一、声与光的问题
这一类题型的计算,关键是抓住声与光运动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但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速,且日常问题涉及的路程不长。

因此,光传播所用的时间常可忽略不计,故声传播所用时间近似等于看到光后与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即
∆t S v =/声
例1. (河北)某人看见闪电经过5s 才听到雷声,那么,打雷处到这个人的距离约为___________m 。

解:由上面的分析很快有
S v t m ===声·×∆34051700
例2. (江西)百米赛跑时,起跑点的枪声需要经_______s 时间才能传给终点的计时员。

解:∆t S v s ===声100340
029.
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问题
此类计算,我们首先要明确声音在两种不同介质中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声音在介质I 中传播快(设速度v 1),所用时间(t 1)少,声音在介质II 中传播慢(设速度v 2),所用时间(t 2)多,两次听到的时间间隔∆t t t =-21,即
∆t S v S v =-21
例3. 为了测定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取一长L =664米的钢轨,在其一端用铁锤沿钢轨方向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记录指出两次响声相隔时间t =1.87s ,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 m s 空=332/,求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

解:由以上分析很快列出式子
L v L v t 空钢
-= 解得 v m s 钢=51077./。

三、回声问题的计算
这一类问题,一定要注意产生回声时,声运动的路程是声源发声时(声源不动)距障碍物距离的二倍,即
S v t
=声2
例4. (新疆)人对着山崖喊话,经过t=2s 后听到回声,喊话人到山崖的直线距离是( )
A. 680m
B. 340m
C. 170m
D. 17m 解:S v t
m ===声×234022
340 此类问题中较复杂的是发声体或反射体在运动,这时除考虑声音往返的路程外,还应注意声物运动的时间相同。

解题时应先画一草图,把声音传播与物体运动情况勾画起来,然后根据图形分析它所运动的路程、时间,再找出结合点,列出关系式,最后求解。

例5. 一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 1=700m 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 2=40m 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分析:画草图
解:声音传播路程为
S S S 31222700401360=-=-=×m
此时声音传播时间
t S v s ===31360340
4声 汽车行驶速度 v S t m s =
==240410/
4、小明和小刚欲测量一段铁路长,但没有合适的刻度尺,他们查表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于是两人各站在欲测铁路上的两端。

小明用锤子敲击一下铁轨,小刚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响的间隔时间为2s ,求这段铁轨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