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冰心早期儿童散文创作的根由及审美价值

合集下载

散文:冰心的散文诗赏析

散文:冰心的散文诗赏析

散文:冰心的散文诗赏析导言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和深情的诗意表达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围绕冰心的散文诗进行赏析,从语言、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深入剖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冰心的作品。

一、语言的虚实交融冰心的散文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

她巧妙地运用虚实交融的手法,将诗意融入散文中。

冰心的散文诗以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一个富有梦幻色彩的世界。

冰心善于用凄美的词句描绘自然景色,她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叙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在《忆江南·清明》一文中,冰心以轻盈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春天:“江南春天的童话,蓦然间便降下了春雨,比我的泪,比我的情更加纷扬。

”读者在阅读这样的句子时,不禁感受到一种温暖、缠绵的情感,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江南春天之中。

二、主题的内涵深刻冰心的散文诗着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她用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寻龙·浮生记事》一文中,冰心写道:“当我们的心停下时,远处的水浮现镜般的平静。

”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话语,道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澄明与平静。

冰心通过对内心的描绘,引导读者反思生活中的琐碎与繁杂,以及冷漠和浮躁带来的压抑,进而引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此外,冰心的散文诗还探讨了爱情的主题。

她以细腻而真挚的文字将爱情的美好与苦涩展现出来。

例如,在《爱情·春梦》中,冰心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此刻,她只觉得生命的翅膀已经展开,那种无法拒绝的吸引力就要决定生活的一切。

”冰心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爱情对人们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爱情的高贵与神圣。

三、艺术手法的运用除了语言和主题的运用,冰心在散文诗创作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首先是节奏感的运用。

冰心的散文诗常常使用押韵和平仄,使作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冰心散文语言的审美因素探析

冰心散文语言的审美因素探析

水画。 色彩美是冰心散文图画美的
另一个突出特点,表现出冰心对 色彩的审美趣味,极富个性。
《往事 (二) 之十》 中: 春光真明媚!芊芊无际的山 坡上,开了万树不知名的黄的、 白的、红的、紫的花,内中我只 认得樱花已开了,丁香已含苞, 杨柳的嫩黄,与松枝深绿,衬以 知更雀的红胸,真是异样的鲜 明! 这里,作者在她所描绘的画 面中,精心选取了大量的色彩词 黄、白、红、紫、嫩黄、深绿 等,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一幅万 紫千红、斑斓夺目、生机盎然的 春光图,令人赏心悦目。 四.音乐美 冰心散文的语言,不仅看起 来优美典雅,读起来也有一种舒 缓柔婉的美感。她在散句中常常 夹以排比、对偶等,使语言节奏 长短相间,参差错落。 如 《寄小读者》 (二十)中: 故乡没有这明媚的湖光,故 乡没有汪洋的大海,故乡没有葱 绿的树林,故乡没有连阡的芳 草。北京只是尘土飞扬的街道, 泥泞的小胡同,灰色的城墙,流 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 这段文字中四个“故乡没有 ……”的句式及四个名词性偏正 短句“……的……”的运用,使 语言整齐畅达,气势贯通,一气 而下,铿锵悦耳,很有节奏感, 呈现出整齐、均衡、如行云流水 般的韵律之美,令人在心理上产 生出一种顺畅、舒适的快感。 冰心散文还多运用叠音词, 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描绘力,使文 字富有浓重的抒情色彩,而且产 生了一种复沓、绵缈的音律之 美。 如冰心早期的散文代表作
《笑》 开头一段: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
隐的透进青光来。推开窗户一 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 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点点, 闪闪烁烁地动着。
句中“渐渐”“隐隐”“点 点”“闪闪烁烁”等叠词的运 用,创造出一种柔和轻盈、细腻 绵缈的美的意境。
冰心散文很喜欢用儿化,带 给读者一种亲切、柔和的审美感 受。
2010.03 文学教育

试析冰心《寄小读者》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试析冰心《寄小读者》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试析冰心《寄小读者》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摘要:《寄小读者》是冰心最早关注儿童文学的通讯散文合集,这部作品以母爱、童心、大自然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以爱和美为基调的思想艺术特色。

作品具有纯真的童心美,歌唱童真,珍视童心;具有圣洁的母性美,热情讴歌母爱;具有亲切的自然美,热切地歌唱自然美。

作品以其真挚的感情、新颖的形式,柔婉的语言为“五四”以来的小朋友们开起了一扇启迪心灵的窗户。

关键词:寄小读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1前言从小在这个充满着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冰心,在以后的创作中,“爱”这个字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艺术体验生成与她的童年经验有着主要的联系。

我们从冰心的诗歌、散文里,都能读出字里行间的深深爱意,如春风拂面。

在《寄小读者》的作品中,爱与美两大主题被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用“爱的哲学”去歌颂母爱,歌颂童真,歌颂自然,形成了以爱和美为基调的思想艺术特色。

2《寄小读者》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1纯真的童心美歌唱童真,珍视童心,这是冰心《寄小读者》其中的一个主题。

冰心以“童心来复”的情愫象一位知心的大姐与小朋友促膝谈心一般,写作“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因而产生了心弦共鸣的效果。

冰心正是从儿童的特点出发“一切思想,也都照着极小的孩子的径路奔放发展“。

通过自己幼年的琐事,教育儿童要同情、怜悯弱者,珍惜生命。

《通讯二》中,她忏悔自己“伤害”了一支出来寻食的小鼠,从内心谴责自己的这一“罪孽”,这就使儿童在故事中受到了教育,在儿童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冰心对童心看得十分珍贵。

认为“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

”她竭力模仿小孩子口气,说天真的话,讴歌儿童神态的天真烂漫和心灵的晶莹剔透。

因为她从小就得到无限的爱,认为“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失爱于父母”,觉得一个人能在父母亲的膝下怀前,姊妹兄弟的行间队里过快乐甜柔的时光,是一种“浓福”。

《通讯十》就是充分体现了这一深挚而甜蜜的爱的一篇。

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是使她“最最属于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

突出地体现了这位著名女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我想随处可写,随时可写,时间和空间里,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以供慧心人的采撷”(冰心《往事(十八)》),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

诚然,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丝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其中只有一个‘真’字”。

这种“真的文学”,使她“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

茅盾曾说,在冰心早期散文中,“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

因此,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

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充溢着“对父母之爱,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甚至对小动物的爱。

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这股柔情不事雕琢,掏心倾诉,坦率真白。

例如。

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寄小读者?通讯二》)。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

首先是,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常常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融情人事,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

其次,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显其爱浓情深。

浅析冰心早期散文创作的精神本质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冰心早期散文创作的精神本质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冰心早期散文创作的精神本质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之一,其早期散文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民的疾苦,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着重从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精神本质方面进行分析。

一、关注人民生活,表现人民疾苦冰心的早期散文作品大都关注人民生活,描写了人们生活的艰辛和阶层之间的差异,展现了人们疲于奔命、艰难度日的生活状态。

比如《老百姓》一文,她用生动的笔调描写了贫穷人民的日常生活,生动地表现了贫苦农民的苦难困顿。

这样的创作,顺应了当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旨,即关注普通人民的命运,希望能够通过艺术手法反映出人民的现实境遇。

二、突破传统表现手法,塑造新型散文风格冰心在早期散文创作中,旨在突破传统表现手法,摒弃流于形式的文学套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散文思想和风格。

比如她在《给父亲的信》中,采用了一个女儿思念父亲的方式来述说故事,省略繁琐的描写,注重内心感受的表达,表现了女子独立、坚强、自立的特点,形成了人类本质、爱国主义、时代责任感渗透的散文风格。

三、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冰心的早期散文作品中,情感色彩浓厚,作者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置于故事之中,用自己的言辞、体验和智慧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送青林去读书》一文中,她表达了对未来的匆忙和不安,感叹出青年在成长和前行的道路上所面临的现实和压力,体现了她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不言放纵,不作做作的自我表现,将个人情感完美地融入故事之中。

综上所述,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精神本质,是表现人民生活,塑造新型散文风格,以及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其作品弘扬真善美,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中国文学的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特点

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特点

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冰心(原名唐素琴)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在教育和文艺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语言简洁生动: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为特点。

她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深得小读者的喜爱。

她的文字流畅、生动,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2.真挚的感情描写:冰心的作品强调感情的真实性和诚挚性。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关爱和理解。

她描写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为他们的遭遇和成长而感动。

3.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体现了她对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追求。

她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鼓励人们相互尊重和关爱。

她以扎根民族文化的视角,塑造了一批有鲜明个性和受到社会边缘化的人物形象,让小读者了解到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

4.引导独立思考:冰心的作品常常通过引发小读者独立思考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她通过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道德问题,使读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故事的内容,而是主动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得启发。

5.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冰心以她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感染着读者。

她强调孩子们应有的道德观念,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

她的作品常常以正面的榜样和故事结尾,传递出勇敢、善良和乐观的价值观。

6.引导审美意识:冰心的作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

她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激发小读者对美的感受和追求。

她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民间故事和传统诗词,使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有所了解。

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不仅娱乐着读者,更在教育中起到了培养情操、塑造性格的重要作用。

她的作品无论是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为后来的儿童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浅析5200字(论文)》

《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浅析5200字(论文)》

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浅析目录一、前言 (1)二、冰心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展现内涵美 (1)(一)朴实反映社会问题,培养儿童爱国情感 (1)(二)展现天真纯朴的童心美 (3)(三)培养儿童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三、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美学特征 (4)(一)语言美学特征 (4)(二)叙述美学特征 (4)(三)音乐美学特征 (5)四、结束语 (5)参考文献: (6)一、前言冰心作为上个世纪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从其散文、诗歌,以及小说作品,对于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有着一定积极的影响。

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选材、立意和独特的表达形式交织成一篇篇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乐章。

在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着重突出“母爱”的内涵,在她的作品字里行间中,无一不突出生命的宝贵与精致,表达了她对每一位微弱生命的尊重。

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的诗性美体现在她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温柔的语调,包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冰心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比较深厚的修养,并深受外国作家泰戈尔的创作影响,对于生命美学有着独特的见解。

并在其在创作中能合理的吸取和溶化,当中外文化进行碰撞时,便能擦出生命的火花。

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某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精心地推敲和锤炼,变成自己典雅美的语言。

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语言也极富音乐性,处处流淌着音乐的美。

在叙述方式上,冰心运用了告白的叙述方式和儿童的叙述视角。

探讨其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冰心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展现内涵美冰心所处的那个年代正处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那个年代童年的命运更加的让人心酸。

当时那个动乱的时代给儿童心理上造成创伤会影响一代人,然而,在冰心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她却没有过多的描述儿童生活的困苦,而是从另一角度表达出艰辛的岁月中,描述出天真纯朴的儿童形象。

从冰心创作的大量儿童文学作品中,可以分两个时期,经历苦难与幸福重生。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儿童生活的关心和体贴,她通过自己的笔,以一位女性作者的柔美情怀来安慰儿童脆弱的心灵。

冰心的散文风格与思想艺术

冰心的散文风格与思想艺术

冰心的散文风格与思想艺术冰心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她的散文中,冰心展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呈现出鲜明而又多样的思想艺术。

一、自由而独立的思想冰心的散文反映了她独立自由的思想。

她以独特的视角切入社会现实,通过个人的观察和感悟,表达对人生、爱情、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她鼓励个体摆脱约束和偏见,勇敢地追求真理和自由,这种思想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寄小读者》一文中,冰心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和独立思考的寓言故事。

她在故事中告诉年轻读者要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社会的偏见束缚。

这种思想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二、细腻而感性的表达冰心的散文以其细腻而感性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她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琐碎的细节和鲜活的形象,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她的文字流畅而优美,读者在阅读她的散文时常常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桂花雨》一文中,冰心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盛开的桂花和雨水交织的情景。

她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桂花的芳香和雨水的清凉感传递给读者,从而唤起读者关于秋天的回忆和情感。

这种细腻而感性的表达方式,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关注人性与社会冰心的散文不仅着眼于个体的情感体验,还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

她以深入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剖析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她的散文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吁。

例如,在《白鸽》一文中,冰心通过对一只受伤的白鸽的救治和关怀,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

她以一个小小的故事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呼吁读者在社会中保持善良和同情心。

总之,冰心的散文风格充满了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美感。

她以独立而自由的思想、细腻而感性的表达,以及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关注,赋予了她的作品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冰心的散文将继续影响着读者的思考和情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冰心早期儿童散文创作的根由及审美价值冰心,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1900年出生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从小便爱好文学。

五·四时期,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激荡下为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牡会的黑暗,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她说:“‘五四’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曲道路”。

冰心先以问题小说步入了文坛,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在中国有“文坛祖母”之称。

然而她最有影响、最能代表她的创作成就的是她的儿童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卓如评论冰心的创作时说:“在各种体裁中,冰心散文当属成就最高,创造也持续了80年”。

作者自己也说过:“散文是我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关于散文》)“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不宜诗”。

(《冰心金集·自序》)她又愿“多在描写孩子上努力”。

散文集《寄小读者》是冰心于1926年献给歌子们的第一部珍品。

这是她离开北京经上海赴美期间,用书信体裁写给儿童的漫游记,是她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开了我国现代儿童散文创作的先河,确立了她在儿童散文史上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的地位。

以后又于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出版了《再寄小读音》,八十年代出版了《三寄小读者》。

扩大了她的声誉,巩固了她的地位。

纵观冰心的儿童散文创作,作者大都是以“三爱”为讴歌对象,以“爱的哲学”为中心主题。

本文就冰心的早期儿童散文创作根由及审美价值作一粗略论述。

(一)“爱的哲学”对儿童散文创作热情的激发。

“创作总根于爱”,鲁迅的至理名言揭示了作家创作心理的一条普遍规律。

冰心的创作不仅是“总根于爱”的范例,还具有“总归于爱”的特色,以“爱心”为“文心”。

这与她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冰心从小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有着一个善良、温柔又伟大的母亲和一个负有军人气质的海军父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冰心的家庭有着典型的表现。

她的童年是在爱的光圈里度过的,正如她在《童年杂忆》中说的:“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祖父、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

”环境、家庭的影响,特别是“母爱"的影响使得冰心从小在潜意识中就形成“爱”的思想。

她说是母亲为她打开了知识的门扉,教她尊重人,帮助人勇于“担负别人的痛苦“(《寄小读者·四版自序》)。

所以,在她的早期儿童散文创作过程中,“母爱”始终是她的讴歌对象,在《寄小读者·四版自序》中,她坦率地承认:《寄小读者》一书的“对象是我挚爱恩慈的母亲”,“母亲赋予了我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

以往的试验探索的结果,使我写了寄小读者这些书信”这就十分明显地阐述了她的写作缘由是来自对“母亲的爱”。

《寄》中多处写到母亲怎样为她讲述她幼小的事,更写到母亲对小女的理解是如何深刻、细腻,胜过子女的自我了解。

慈母的病逝对冰心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她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南归》。

在挽悼母爱的同时,她虽然慨叹“人生本质是痛苦,痛苦之源,乃是爱情过重,但我们仍不能不饮鸩止渴,仍从人生痛苦之爱情中求慰安,何等痴愚啊,何等的矛盾啊!”她“甘当情痴,反躬自勉”“以母亲之心为心”义无反顾地负起身体力行的使命,开始以母性的爱心关爱一切。

她认为人类世界中“只有爱,只有互助,才能达到永久的安乐与和平”,“人类以及一切生物的爱的起点”“母亲的爱”是“慈蔼的,是温柔的,是容忍的,宽大的;但同时也是最严正的,最强烈的,最抵御的,最负正义感的!”(《给日本的女性》),这就丰富和深化了爱的内涵,使之增强了庄肃神圣的命意。

当然这也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兴盛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流行有密切关系。

“爱”本身是五四时代的文化主题和人格精神之一。

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老一辈就曽提出过“爱”的精神,提倡过扩张“爱”,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到:“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觉醒的人,以后应将这天性的爱,再加以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冰心以布爱为天职,将“爱”作为其文学母题和价值尺度。

早期留美期间写的散文《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便是作者以一颗爱心为当时昏暗窒息的儿童世界送去的一点光亮与温暖。

特别是《寄小读者》是冰心早期明确为儿童而写的代表作。

她在《我是怎样被推进儿童文学作家队伍里去的》一文中说:“那是在1923年我赴美留学之前,答应我的弟弟和他们的小朋友们,我会常常和他们通信”,也答应《晨报》编辑,将通信寄邮《儿童世界》专栏发表。

于是,1923年7 月临行时便开始履行诺言,途中及旅美之中皆未中断。

在为孩子们写的作品中,冰心不仅尽情地展示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出儿童的情态美、心灵美,而且总是用优美的笔触,把纯洁如洗的情感和大自然非凡仪态奉献给可爱的孩子。

她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情、童真与自然美。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寄小读者﹒通讯十九)》作者便是这撒种之人,将“爱”撒列整个人间,撒到天真烂漫的儿童身上。

以“‘爱’来解决人世间的一切苦恼与纠纷”,从而营造出一方和爱、温柔的精神乐园。

她坚信“只要人心中有了春气,秋气是不会引人愁思的。

”(《寄小读者·通讯八》)她的散文就致力营造“春气”般温润清新的精神境界,让生命的活水,童真的心泉,山水的灵性,人格的光采去激发读者心中的美好向往。

她立足于对爱的追求,从切身体验起步,随时随处在发掘、寻味、扩张和升华爱的精神意蕴。

在《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等作品中,爱意温情弥漫其中,已成为冰心早期儿童散文创作的意向指归和精神标记,她“愿上帝无私照临的爱光,永远包围着我们,永远温慰着我们。

(《寄小读者·通讯六》)”冰心认为“创作来源于生活,是时代生活的反映。

”于是后期的写作便转向更注重于现实,关心现实,《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已由前期的“不绝如缕,乙乙欲抽”的柔婉情思和温文尔稚的文风转变成了那种率真开阔的乐观主义情怀。

当然,她的创作动机仍然是来自“爱”,是“爱的哲学”的体现,是爱国家、爱人民、爱儿童的体现,不过,这种“爱”已由旅美期间的“博爱”、“母爱”上升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阶级爱”,扩大了“爱”的范围。

她自己也说:“必须和前进中,发展中的广大人民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人民的一部分,广大人民之爱憎,成了自己之爱憎,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大创作的视野,提高创作的境界,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创作谈》)她的这种责任感归根结底就是“爱的哲学”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她以一颗慈母的宽广胸怀关爱着儿童的成长,关心着社会的未来,以创作文学作品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

总之,冰心,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始终都是以“爱”贯穿创作的始未。

正如卓如评价:“冰心具有坚定的爱国心,纯真的爱心,澄澈的童心。

”当然,冰心历经了许多曲折与坎坷。

然而,曾现在小读者面前的作品始终都是一幅天使般的美好图画,单纯、祥和、自然、美丽,伴着小读者们健康成长。

(二)“童心”即“自然之心”是冰心早期儿童散文的审美价值倾向的体现。

冰心写《寄小读者》时,虽已大学毕业,出洋留学,然而她的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使得她仍像一个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姑娘那样童心未泯,儿女情长,诸多感怀,她说:“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她的一生。

”的确,几乎每一个伟大作家的童年经验对自己都是一项巨大而珍贵的馈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己的创作,如张爱玲、三毛等。

可以说,他们没有当年的童年经历就不可能出现后来那样优秀的作品。

然而,冰心似乎在这方面更多的吸收她童年经验也不枯竭的资源。

在冰心的散文中,“童年”始终是她创作的一方敏感区,她的“爱得哲学”就是美好、平和的童年生活孕育出来的。

在作者的审美倾向中,已把童年的美满生活视为爱的结晶,美的范本,生命的摇蓝再三加以追寻、体认与阐发。

因此,她的往事散文中多是对童年生活时代的纯真和活趣的升华。

作者自称在她识字以前,就听说过诸如“老虎姨”、“蛇郎”,“狼外婆”等散事,这给一个“从小是孤寂的……终日在海隅山陬奔游”(《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八》)的少年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从小都在爱的暖巢里长大,使得冰心能长期保留着那颗孩童的心。

在她早期追怀往事的系列散文中,较少染上失去乐园的伤逝气鼻或针砭现实的反讽意味,更多地是体味、升华童年时代的纯真与活趣。

说到童心,明代李贽曾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明·李贽《童心说》)他认为童心是人“最初一念”的真实感情。

童心体现在冰心的作品中是一种“自然”,一种“真心”I充满着纯真的童趣、温存的爱心、美妙的直觉和鲜活的诗意,作家创作是追求一种美的享受。

只有“真”与“善”才能构成“美”,而“童心”就是最真的、最纯的、最美的、最自然的。

创作就需要这种童心,这种真心,这种自然之心。

特别是散文创作,“真”是散文的基本规律。

冰心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有一个字——‘真’。

”(《文艺从谈》)她在《关于散文》中说到散文的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绘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的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的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

”在《谈散文》中写到:“散文就比较自由,很容易拿来写自己当时当地的观感,轻快灵活,可长可短。

”由此可见,冰心散文创作力求真,也是从“真”即“自然”的角度去写的,不以意匠经历为胜,而以自然流布见长。

在《寄小读者》中,更是“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

“她信守“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原则,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不肯“不自然地,造作地,以应酬为目的地写些东西”。

在《寄小读者》中,作者大多在描绘自然山水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的童真。

“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然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

”(《文艺丛谈》)没有一点娇揉造作。

对于冰心来说,一只小老鼠的被捕,一只雏鸟的破壳,一次薄公英的“加冕”,一封普通的家书,一次平常的谈话,一次……一切都能引起她的感慨。

当然,这是她“最单纯、最素朴的发自内心的欢呼或感叹,是一朵从清水升起的天然去雕饰的芙蓉”。

(《寄小读者》),这正好体现了冰心早期儿童散文的“童心”即“自然之心”的审美价值倾向。

但是,冰心后期儿童散文,如《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在此一方面则有比较明显的削弱,淡化了童真雅气,因而显得苍白而缺乏审美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