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纪闻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第44海外观测队”覆灭记

当 时 我 侦 察 部 门对 美 国情 报 经 理 ,从 事 邮票 和 进 出 口贸易。经 解放前夕,史密斯 曾安排他 去 香港 , 机 构 的设 施 、特工活 动规 律 、特点 威 特克 辩认 照片,肯 定史 密斯 就是 邮票 社 业 务由小 老婆管 理 。该社 除
一
鐾 莲i
溷
… 一
魏蕊
个“ 重 案” ,而忽视 了史 密斯 ,使
一
~
翟誉 i
织 的重 要情 报官员 。这个重 大 进展 其逃 之天 天 。也 正是 在这 时,雷德
所使 用 的联 络点和接 触 关 系 ,开展 军部 门工作 。 当时,办公 和 宿舍 均 地方住 过 或工作过 。
细致 、周密 、不露 一丝 疑 点 的侦察 在 贝当路 8 4 1 号,解 放 前 夕,进 美
工作 。
侦察 员通 过走 访 、调 查 ,实地
商海宁洋行任职员,与史密斯 ( 汤 探 访,查实 获知 :贝当路 ( 衡 山路 )
领 导 其他 间谍 组织 ? 都 还 不完 全 清 2 0多处 , 接 触 过的关 系也相 当复 杂。 有上 海 裕 铿 贸 易公 司 职 员罗 世 祥 ,
楚 。因此 ,抓住 威特 克供认 出领 导 经 过 调查 甄 别 ,初 步确 定 以下几个 美 国阿乐满律 师 事 务所 秘 书吴 薇兰 人 汤 梅 之 的 线 索 ,顺 藤 摸 瓜 ,是 重 点嫌 疑 对象 、秘 密场所 。 推动 案件发 展 的关键 。于是 ,侦 察
_ i 瑟
髻 J 2 。 l 7 。 5 }
民解放 军兵 临 江边 之 时,这 里 的特 史 密 斯 要 向社 会 出租部 分 办 公 室。
一张照片在脸书上引发风波,连首相都惊动了

一张照片在脸书上引发风波,连首相都惊动了脸书终于做出了让步。
之前有人上传了Nick Ut拍摄于1972年的那张著名越战照片“战争的恐惧”,照片中9岁的越南女童Kim Phúc赤身裸体,哭喊着逃出凝固汽油弹的空袭。
脸书随即删帖并封号。
这次风波甚至惊动了挪威首相。
现在脸书承认这张照片“是一张标志性的照片,具有历史重要性”。
挪威作家Tom Egeland在自己的主页上贴出了这张“改变了战争史”的照片,脸书对其作出了封禁账号的处理,一下子激起了轩然大波。
挪威日报《晚邮报》报道了此事,并且在主页上也贴出了同样的照片。
接着他们收到脸书的通知,要求他们删除图片或者打马赛克。
根据报纸介绍,在他们回复之前,脸书就自行把照片从他们主页删除了。
上周四,《晚邮报》的编辑Espen Egil Hansen在封面上对脸书CEO扎克伯克喊话:“我认为你在滥用自己的权力。
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认真思考后的决定,”Hanson写到,并补充说“马克,你想当我们的主编,众小编可不干。
”看热闹不怕事大,挪威首相Erna Solberg也在脸书上发帖支持报纸,并且上传了这张照片。
在帖子里,她说脸书的行为“是在妨碍言论自由”,这帖子同样被删了。
“虽然我们承认这张照片是标志性的,但是很难明确界定哪些是裸体儿童照片,哪些不是,”脸书发言人告诉《卫报》说。
在过去几个月里,脸书一直试图避免被贴上媒体公司的标签,所以他们对《卫报》的回应并不令人惊讶。
在8月份,扎克伯格在意大利回答一名学生的提问时说脸书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媒体公司:“我们不生产内容,我们只是内容的搬运工。
”虽然脸书不会制造新闻,但是他们有权决定哪些“内容”可以被搬运。
脸书的做法并非个案。
像谷歌这样的巨头也有这样的坏习惯,存在上面的东西有时说没就没了,根本不给你解释。
但是脸书越来越特殊,他们拥有超过10亿用户,最近的皮尤调查显示44%的美国成年人都是从脸书上得知新闻的。
尽管脸书一开始的决定令人失望,但是他们毕竟认错并承担了责任。
《新文化运动》精美版课件

时时2间间、: :119911把55年年《《反青青年年对杂杂志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
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C ) 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A、陈独秀 C、鲁迅
D、胡适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
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
( D ) A、陈独秀
C、鲁迅
B、李大钊 D、胡适
A、宣传马克思主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 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课堂小结 兴起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文
化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详解中外纪闻

详解中外纪闻中外纪闻是指中外历史上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
这些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记录和传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进步轨迹。
下面就来详解一下中外纪闻的相关内容。
一、中外纪闻的分类中外纪闻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两大类。
历史事件包括政治事件、经济事件、文化事件等等,而历史人物则包括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发生和演绎,构成了中外历史的丰富多彩。
二、中外纪闻的意义中外纪闻的意义在于,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例如,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中看到人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轨迹,发现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看到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激励我们自己成长和进步。
三、中外纪闻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外纪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有全局观和分析能力。
要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中看到大趋势和全局格局,理解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其次,要有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能力。
了解中外纪闻的资料有很多来源,例如历史文献、传记、专题书籍、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等等。
要学会找到可靠的资料源,整理和归纳重要内容和细节。
最后,要有挖掘和发现的能力。
中外纪闻的内容很多时候已经被人们传承和引用多年,但其中仍有很多亟需挖掘和发掘的珍贵内容和细节。
因此,要有发现和总结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
四、中外纪闻的总结中外纪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深远,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了解中外纪闻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全局观、资料搜集和整理、挖掘和发现的能力。
当我们从中外纪闻中学到历史的规律和趋势、历史人物的智慧和成就时,也能够更好地看到当下的世界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0016167_缅甸兴起私人办报潮____

热点22WORLD VISION 2013.NO.07Hot Spot 热点 ·事件2012年8月,一名缅甸商贩在街上卖报纸。
亚洲开发银行表示,如果缅甸能克服一系列的改革挑战,预计到2030年,强劲的经济增长能使它挤入中等收入国家。
这算得上是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每周出版六天,每天下午三点印刷,两小时后,刚刚印好的报纸只分发给50个缅甸白领——为这份报纸工作的记者和编辑们。
到目前为止,这份名为《仰光时报》的报纸只有自家员工能看到成品。
过去三个月里,《仰光时报》每天都经过撰稿、编辑然后印刷,所有员工都在为禁令结束、日报上市的那一天而辛苦试刊。
经过50年严格的媒体管制之后,缅甸的媒体工作者长久期待的日子终于到来:4月1日,私营日报第一次被官方批准自由出版和售卖。
为此,许多传媒公司正忙于各种繁杂的准备工作,从如何撰写日报的新闻稿到怎样为一份报纸定价。
心情激动的同时,缅甸的媒体人也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
不会因言成为政治犯2011年,缅甸的文职政府成立后,大张旗鼓地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开启各项改革,媒体是民主改革的阵地之一。
2012年8月,缅甸信息部官方网站上的一条简短声明轰动了整个新闻界:存在近50年的新闻审查制度至此成为历史,私营日报在2013年4月后准许发行。
当年的7月19日,缅甸各大报刊杂志的主编和出版商被“末代新闻审查官”丁瑞召集到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被告知一个月以后新闻审查制度将被废除。
自那时起,总编们不必再把写好的稿子交到审查局事先审核。
按照丁瑞的指示,他们不用再等待7个工作日的审稿时间,不用为一不小心就变“政治犯”而忧心忡忡,唯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报道负责”。
“报禁”的解除受到了缅甸媒体人的追捧,其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直线上升的新增刊物数量。
从2012年8月到至今,缅甸新增了400多份周刊,几乎等于过去50年来所有刊物的总和。
缅甸兴起私人办报潮文| 李洪声从4月1日开始,缅甸的私营日报就可以被摆上报亭卖给读者,整个传媒行业都因为政策的变化而蓄势待发。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

是上海第二份商业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编辑权交由蒋芷湘、钱昕伯等人,是外国人创办报纸中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报刊。
《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最早使用电报、发布号外以保证时效性。
内容上,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注重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1876年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业务上,出版其他期刊、书籍。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开始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独裁路线,为上海私营报纸树立一面爱国旗帜,也为《申报》强化自身形象走向报业巅峰时代奠定基础。
1949年停刊。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2、史量才新闻事业家。
1912年接办《申报》,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在政治上保守。
史量才构想报业托拉斯在国民党当局压迫下破败,史量才邀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人参加《申报》,共商革新。
1931年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认清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的爱国热情,开始在《申报》上刊登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独裁路线,以《自由谈》最为突出。
这种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国民党的控制,1934年史量才遭特务枪击身亡。
3、《万国公报》新闻史上出现过两份《万国公报》。
第一份是由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在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改名后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1907年林乐知逝世而停刊。
第二份是维新派于1895年创办,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筹资,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后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为《中外纪闻》,1896年被迫停刊。
4、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与《中外纪闻》,停刊后又主持《时务报》,大力宣传变法。
将《时务报》创办成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戊戌政变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纪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中国父母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外国父母却热衷于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父母干家务活。
德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小工厂”。
里面有工作台及各种规格的螺丝、钉子、垫圈、管件、电子元件等材料,从简易工具到现代化工具,从木工、瓦工工具到钳工、焊工工具应有尽有。
孩子对这些材料和工具充满了好奇,大人则会教给孩子做一些其力所能及的事。
譬如,家里简单的刷墙、铺地板、拉电线、家用电器的维修、上下水管道问题的解决等,孩子会积极参与到父母中来,一起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日本很多家庭都建有自己的家庭实验室。
父母亲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把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通过做实验来教给孩子知识,孩子们会睁着大眼睛,露出惊喜的神色,从而增加了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美国有个“手工制作日”。
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上午,孩子们会早早来到建材城,领取大人们为他们准备的原材料,然后按照图纸一步一步地加工。
制作完毕,活动组织者会给孩子发一张认定书,上面有孩子的名字和成绩,每个孩子还能领到一枚建材城特制的纪念章。
荷兰设有“儿童木工营”。
每年暑假,会有几百个5岁至12岁的男孩女孩,每人手持制作工具,涌进奈梅根市杜根伯贺区儿童木工营。
孩子们在进入木工营后,会选择自己的伙伴,共同商讨,然后在5天之内搭盖出共同设计的房屋。
虽然只是一些废弃的木料,但是凭借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他们盖出了各种各样的房屋。
有的建成了平房、有的建成了二层楼,有楼梯可以上下,房间里用野花、野草、树木枝叶装饰点缀着,房屋的造型也是各式各样: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漂亮极了,让人大开眼界。
这些国外孩子在手工实践中娱乐,在娱乐中不断创新,极大地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他们长大成人后自主创业的基础。
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借鉴和学习。
(叶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