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河北省中考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及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及答案理解巩固积累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2.三重()茅3.挂罥()4.塘坳()5.布衾()6.广厦()7.大庇()8.突兀()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 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 4.俄倾风定云墨色____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 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二1.秋深2.几层3.挂,缠绕4.一会儿5.布被子6.睡相不好7.彻夜,通宵8.遮蔽,保护三、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用“//”为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动词下面加点,说说这些词语运用效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此诗时,诗人只有49岁,但他却用“老无力”形容自己,你怎么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5.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结合此诗,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两个三1.……沉塘坳。
(秋风破屋)/……自叹息。
(群童抱茅)/……未断绝。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9.下列诗句中,景物营造的氛围与画线句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C.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五一假期,同学们到杜甫草堂研学时看到了一尊清瘦微偻,手握书卷,蹙眉含泪,头发稀疏的杜甫雕塑,请你结合初中阶段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雕塑中“手握书卷,蹙眉含泪”这个细节和哪一首诗最贴切,并说明理由。
【答案】19.C 20.示例一:《春望》最贴切。
安史之乱后,面对沦陷的山河,残破的城池,杜甫因感时伤怀,思念家人,不禁流下了眼泪,手中握的是一封家书。
雕塑的这个细节很好地表现了《春望》中杜甫所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示例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贴切。
晚年的杜甫年老体弱,穷困潦倒,但仍然关心民生疾苦,没有忘记一个传统文人的历史担当,他勇敢无畏地跳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推已及人,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暖。
雕塑中的书卷代表杜甫作为读书人,蹙眉含泪,对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
【解析】1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俄项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预示了大雨即将来临,渲染出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
A.诗句描写的是瀚海上栏杆外有百丈高的坚冰,愁云惨淡,凝结在万里长空。
这里也传达了一种寒冷、萧条、凝重的氛围,与画线句的氛围有一定的相似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第①段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这一段每句押韵,这就使得接连不断的韵脚产生急剧的节奏,有助于加强诗中紧张的气氛,而“号、茅、郊、梢、坳”,这些韵脚读起来又仿佛令人感到秋风怒号,萧瑟满耳,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B第②段写“群童抱茅”,这里作者把自己和顽童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顽童的神情都显得很生动。
诗人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
C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两句诗写诗人久经战乱,忧国忧民,长时期以来就失眠,今夜遭到雨淋,更加不能合眼。
多年积压在心头的家国深忧和目前的痛苦交错在一起折磨他,使得他急迫地渴望天明。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但这一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B.“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顽童得不到教育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精全阅读与答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5.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A应是古体诗)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6.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
【高中古诗词阅读】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答案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6题》(13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6题》(13(分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的孩子欺负我。
我又老又弱。
我不忍心面对小偷。
公开地把草抱进竹子里,嘴唇被烤焦了,田野干燥了,不能叫喊。
他回来时叹了口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建筑,为全世界的穷人提供住所。
当风雨不动时,他们像山一样快乐。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十九.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
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打电话给他””。
(1(分钟)20.解释下一节中的标点符号。
(3分)① 八月秋风呼啸(② 风把云朵吹散在浩瀚的水中()③ 秋天因冷漠而变得黑暗()2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2(分钟)长夜沾湿何由彻!2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活动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可以看出,诗歌的背景是。
(2(分钟)23分别总结前三节的内容。
(3分)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4杜甫住在一间漏水的小屋里,仍然有很多问题的情思,发出了“(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2(分钟)参考答案:十九.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恭敬地称呼他诗圣”。
(1分)二十.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3(分钟)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大声吼叫)② 风吹散了云彩和墨色(一会儿)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2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2(分钟)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晚。
房子漏水,床也湿了。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及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2.三重()茅3.挂罥() 4、塘坳() 5.布衾() 6.广厦() 7.大庇() 8.突兀()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 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 4.俄倾风定云墨色__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 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 1.秋深 2.几层 3.挂,缠绕 4.一会儿 5.布被子 6.睡相不好 7.彻夜,通宵 8.遮蔽,保护三、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用“//”为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与三幅画面的概括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动词下面加点,说说这些词语运用效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此诗时,诗人只有49岁,但他却用“老无力”形容自己,你怎么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哪一句?5.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结合此诗,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两个(“圣”是对品德高尚的、智慧高超的人的尊称)三 1.……沉塘坳。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