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卷Ⅱ
B2015高考文综历史全国课标2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简析年起将有更多省份使用2015年高考落下帷幕,《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再次给数万名师生以惊喜!因为作者是从事高中历史教育的一线老师,不是职业书商,所以店铺内只有一套产品(就是高中历史一轮二轮全套教程,没有其它科目)。
全套资料包括《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必修123》《选修1234》《解题技巧+新史观+通史》,776页,130余万字,图片、示意图数百幅。
该教程适合老师备课,优等生扩大知识面,有效提升高考成绩!了儒者A.不能适合现实政治B.反对实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实质类试题。
儒家学者希望统治者效法先贤,创造的理想政治环境。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点。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实质类试题。
翻译文言文是关键,“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称职的郡守啊!”(某网站把答案整错成B了,而且还把错误答案解读的合情合理,也是醉了!)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个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原因类试题。
【与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四合一教程有“经济重心南移”一目。
全国一卷有两题涉及经济最新南移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个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动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影响类试题。
迁都北京使政治中心北移,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提供援助。
经济重心未变化,仍在南方,排除D。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新课标2卷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Ⅱ卷)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5.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6.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7.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8.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2015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解析详解

46.( 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 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 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 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 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 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 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 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 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 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 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9分)
2019/2/21 7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 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 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 作用。(10分)
【参考答案】(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 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 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增强,危机意识强烈。 (5分)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机构;政府重视, 设立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5分) 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 2019/2/21 核战争的爆发;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
2015年高考新课标II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
2019-2-20
2015年全国卷2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年高考全国卷2历史试题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2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Ⅱ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C】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B】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5.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6.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2015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解析.ppt

2013年41题:
2014年41题:
2015年41题
41题演变趋势: 从形式上看,不断创新: 12年 评析题(SOLO题) 13年 图片题 14年 表格题 15年 表格题 都属于开放的试题
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
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从国军移事民史》等
材料二
化管理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到设1省9世:纪初,黑
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时强,了清政府被迫
【参考答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 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 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6分)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 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9分)
40.(25分)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 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 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 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8分)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 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 扬科学精神。(6分)
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
(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
加佑你哩。”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
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C、D排除。
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
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
201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2)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使用地区: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云南、内蒙古、青海、贵州、甘肃、广西、西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1~3题。
1.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 大气湿度增高B. 大气降水增多C. 近地面风速增大D. 气温变率增大2. 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土壤质量B. 节省劳动力C. 促进生态循环D. 提高经济收入3. 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 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 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 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沙尘暴。
图1示意该地当日14-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4. 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A. 16-17时 B .17-18时 C. 18-19时D. 19-20时5. 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 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 大气逆辐射减弱1996年我国与M 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 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 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全国卷Ⅱ(历史)24.O1、O2[2015·全国卷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4.C[解析]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故答案为C项。
25.A2[2015·全国卷Ⅱ]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5.A[解析]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
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26.H1[2015·全国卷Ⅱ]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6.C[解析] 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27.H2[2015·全国卷Ⅱ]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7.B[解析] 本题以明朝迁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突出的角度是迁都北京有利于对全国各地的掌控,解题角度是“客观上”。
明朝时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故A项错误;巩固国家统一有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故B 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没有改变,排除D项。
28.J1[2015·全国卷Ⅱ] 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8.A[解析] 本题以时人对洋务派代表的看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题干中从事洋务的人物都被当时的人所讥讽,说明了这是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故答案为A 项。
材料无法体现崇洋媚外,排除B项;C项是后人对洋务派的态度,与材料无关;D项与题干无关。
29.R1[2015·全国卷Ⅱ]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29.C[解析] 本题以《新学伪经考》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典型著作,维新变法与君主专制制度格格不入,故该书遭到政府禁毁,答案为C项。
A项本身有误;引介西方理论不是目的,排除B项;康有为的著作没有颠覆孔孟学说,只是借助孔子威望宣传维新思想而已,D项错误。
30.C4[2015·全国卷Ⅱ]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30.B[解析] 本题以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纸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的纸币没有相应的金属货币储备,“军用票”则是直接掠夺,这是以战养战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
A、C两项与材料中的沦陷区不符;D项不是目的,而是表现。
31.Q4[2015·全国卷Ⅱ]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1.D[解析]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二是学习俄文成为新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外交政策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一五”计划时期,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以苏联为师,苏联援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出于学习苏联的工业化成就的需要而学习俄文,故答案选D项。
32.I1[2015·全国卷Ⅱ]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2.D[解析] 本题以茶叶在英国的使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茶叶从最初由英国贵族独享到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说明英国的茶叶数量大增,时间是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末,这是新航路开辟导致商业革命的表现。
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选D项。
33.I2[2015·全国卷Ⅱ] 下表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3.B[解析] 本题以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表明世界上四个经济最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小,这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取得一定的发展,故答案选B项。
A项与史实不符;英、美、法、德四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显著,拉大了与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的差距,故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无关,世界经济结构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排除D项。
34.M2[2015·全国卷Ⅱ]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34.D[解析] 本题以苏联的粮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虽然苏联的粮食产量下降,但粮食出口却大幅度增加,这表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扩大了积累,农民的利益被牺牲,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答案选D项。
35.G[2015·全国卷Ⅱ]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35.C[解析] 本题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能力。
材料的角度是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的过程,突出美苏两国国家力量发展变化的历程,故答案为C项。
美苏两国的根本利益存在矛盾,排除A项;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是“冷战”,不是军事冲突,排除B项;美苏(俄)两国的敌对意识在苏联解体后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
40.O1、P1[2015·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40.(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 本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两人的法制观念要根据材料一中的孟子和材料二中的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概括。
第(2)问的第一小问,背景从两人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杰出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角度来回答。
41.L1[2015·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