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欣赏:沈从文
生命沈从文赏析

生命沈从文赏析
沈从文的《生命》是一部充满深刻寓意和丰富情感的作品。
在赏析这部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主题和情感:
《生命》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核心,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个体在生活的重压下的挣扎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2.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真实。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精细刻画,沈从文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迷茫和希望。
3.写作风格: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细腻、抒情,善于通过细节来勾勒氛围和情感。
他的语言简洁而有力,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4.象征和隐喻:
《生命》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沈从文通过对
环境、物品、甚至人物行为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深层主题和寓意。
5.社会背景与文化反思: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经历的描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文化环境。
沈从文通过作品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6.情节构造和叙事技巧:
《生命》的情节构造巧妙,叙事技巧流畅。
沈从文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交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
总之,《生命》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其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沈从文的文学才华,也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名家名篇欣赏:友情(沈从文)

名家名篇欣赏:友情(沈从⽂)友情沈从⽂ ⼀九⼋○年⼗⼀⽉,我初次到美国哥伦⽐亚⼤学⼀个⼩型的演讲会讲话后,就向⼀位教授打听⼀哥⼤教中⽂多年的⽼龙王际真先⽣的情况,很想去看看他,际真曾主持哥⼤中⽂系达⼗年,那个系的基础,原是由他奠定的。
即以《红楼梦》五书研究⽽,议论了就是把这部⼗⼋世纪中国著名⼩说节译本介绍给美国读者的第⼀⼈。
⼈家告诉我,他已退休⼆⼗年了,独⾃⼀⼈住在⼤学附近⼀个退休教授公寓三楼中,后来⼜听另外⼈说,他的妻不幸上逝,因此⼈很孤僻,长年把⾃⼰关在寓所楼上,既极少出门见⼈,也从不接受任何⼈的拜访,是个古怪⽼⼈。
我和际真认识,是在⼀九⼆⼋年。
那年他由美返国,将回⼭东探亲,路过上海,由徐志摩先⽣介绍我们认识的。
此后曾继续通信。
我每次出了新书,就给他寄⼀本去。
我不识英语,当时寄信⽤的信封,全部是他写好由美国寄我的。
⼀九⼆九到⼀九三⼀年间,我和⼀个朋友⽣活上遭到意外困难时,还前后得到他不少帮助。
际真长我六七岁,我们⼀别五⼗余年,真想看看这位⽼⼤哥,同他叙叙半世纪隔离彼此不同的情况。
因此回到新港我姨妹家不久,就给他写了个信,说我这次到美国。
很希望见到⼏个多年不见的旧友,如邓嗣禹、房兆楹和他本⼈。
准备去纽约专诚拜访。
回信说,在报上已见到我来美消息。
⽬前彼此都⽼了,丑了,为保有过去年青时节印象,不见⾯还好些。
果然有些古怪。
但我想,际真长期过着极端孤寂的⽣活,是不是有⼀般⼈难于理解的隐衷?且⼀般⼈所谓“怪”,或许倒正是⽬下认为活得“健康正常⼈”中业已消失⽆余的稀有难得的品质。
虽然回信像并不乐意和我们见⾯,我们兆和、充和、傅汉思和我,曾两次电话相约两度按时到他家拜访。
第⼀次⼀到他家,兆和、充和即刻就在厨房忙起来了。
尽管他连连声称厨房不许外⼈插⼿,还是为他把⼀切洗得⼲⼲净净。
到把我们带来的午饭安排上桌时,他却承认作得很好。
他已经⼋⼗五六岁了,⾝体精神看来还不错。
我们随便谈下去,谈得很愉快。
他仍然保有⼭东⼈那种爽直淳厚⽓质。
论述类文本沈从文《名作欣赏边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
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
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
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
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
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
”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
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
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
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
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
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
沈从文及作品赏析ppt课件

思想主题:
在小说中,沈从文着眼的不 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 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 生命形式。作者以既含热情 又带惆怅的笔触,描绘了一 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世 俗性规范,一种庄严与悲凉 互现,落后和优美同陈的湘 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
15
艺
术
特
点
△ 作品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与戏剧性,无论从结构还是从风格看,都像是一篇叙事散 文,这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如开头作者用一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整个 作品的基调。
12
作品赏析 沈从文《边城》的美可以理解为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性美的统一
自然美 风俗美 人性美
以湘西地方的自然景物为主体建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瑰丽灿烂的少数民族文明,为湘西蒙上 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因此早年历史的湘西,在沈从文情感的浸润与理想的修饰下已成为艺 术化、神圣化的世界,蕴含着厚重而鲜活的文化内涵。
△ 以从容的笔致,徐徐展开情节,娓娓道来,既没有突出的高调,也没有明显的悬念,自 然平和。整个作品如同一曲舒缓的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哀怨与忧伤,但总体呈现出的色 彩却是柔美与明朗的。
△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16
作
品
影
响
▲ 作品地位: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他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展 现淳朴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情态的“湘西小说”。而《萧萧》是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乡 土写实类的代表作之一。
4、在故事的发展中穿 插了对歌、提亲、陪 嫁、赛龙舟等苗族风 俗的描写,使《边城》 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 929年冬,当 时沈从文由湘西来到上海, 他看到都市文明中人性的变 异,深感失望,因此他在 《萧萧》中创建了体现中国 人天人合一社会理想的“湘 西世界”,里面只供奉“人 性”,用来抵御现代物质文 明对人的浸染和扭曲。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作家,他的自传中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物形象。
1. 学识渊博:沈从文在自传中展现了他广博的学识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使得他在写作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
2. 才华横溢:沈从文是一位多产而又富有创造力的作家。
自传中展示了他对写作的热情和毅力,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他都能够驾驭自如并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3. 理想主义者:沈从文自传中呈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们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4. 温暖和善:自传中描绘了沈从文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对他的赞誉。
他的人品和人际关系使他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物,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5. 坚持不懈:沈从文在自传中描述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毅
力和坚持。
无论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总是保持着对自己信念的坚定,并能够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是沈从文自传中展现的一些人物形象,他是一位卓越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自传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还展示了他对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冬)《鸭窠围的夜》沈从文

【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冬)《鸭窠围的夜》沈从文展开全文鸭窠围的夜沈从文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
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
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
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抱撇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
着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达时候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
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
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
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
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发出好听的声音,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篙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
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
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
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
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借着黄昏的余光,还可以把这希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出个大略。
这些房子同沿河一分房子有个共通相似处,便是从结晶构上说来,处处显出对于木材的浪花费。
房屋子既在半山上,不用那么多木料,便不能成为房子吗?半山上也用吊脚步楼形式,这形式不必须的吗?然而这条河水的大宗出口是木料,木材比石块还不值价。
因此,即或是河水永远长不到处,吊脚楼房子依然存在,似乎也不应当有何惹眼惊奇了。
但沿河因为有了这些楼房,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寄身船中枯闷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它过路人,却有了落脚处了。
这些人的疲劳与寂寞是从这些房子中可以一律解除的。
地方既好看,也好玩。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
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
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
沈从文生命赏析

沈从文生命赏析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的一生,是对文学和历史的探索与热爱,也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沈从文的童年时期,他就开始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南方的风土人情和乡村生活,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24年,沈从文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如《长河》、《边城》等,都展现了他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小说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让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除了文学创作,沈从文还曾在多个大学任教,包括国立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
他在教学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
同时,他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反映。
沈从文的晚年时期,他依然笔耕不辍,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
他在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他的离世,让人们对他的作品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缅怀。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经历和深厚的感情。
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的教学工作则是对文化
的传承和对知识的传播。
他对文学和历史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和他留下的作品。
沈从文及作品赏析ppt课件

选文:“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 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 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 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眼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学术著作:《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 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等。
7
3
艺术成就
8
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
的人性之“常”。基于重建民族文
化的思考,在湘西小说中,反复表 现“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理 想。他站在湘西自然人性的立场反
独特的 文学理想
观并批判都市违反人性的、病态的、
13
艺
术
特
点
1、语言古朴、优美。 融合了湘西民间口语, 明白晓畅,又常采用 文言语法,充满新鲜 活泼峭拔的清新气息。
2、将散文笔法与诗歌 3、小说的结构寓严谨 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 于疏放,自然流畅如 不重情节与结构的经 行云流水。 营而重作品的写意性 与抒情性。作者擅长 将人物语言、行动描 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 来,以揭示人物的个 性和丰富的内 心世界。 色味清淡,意境超逸。
沈从文
主讲人:xxx PPT制作:xxx
1
目 录
壹贰叁 肆
个
写
艺
两
人
作
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美丽与哀愁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是要构建一种“希腊小庙”式的理想社会。
那里有风景之美、风俗之淳、人情之善。
湘西的美让人如痴如醉,但是在这美丽的背后又有一层淡淡的伤、隐隐的痛,现代文明的无情冲击、民族家园的坍塌、美好爱情的无疾而终,这些都给平静祥和的湘西带来了一层深深的哀伤。
本文旨在发现一个温暖背后的哀伤的、孤独的边城。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美感;悲剧性《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里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的故乡,也是他的精神家园。
湘西的水流进了沈从文的血液之中,以至于他无论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对边城魂牵梦遗,沈从文的性格中有山的宽容与伟岸,也有水的细腻和灵性。
《边城》是川湘渝的交界地带,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地方,这里的美好必定是多元的。
同时这里又是是个被遗忘的角落,闭塞的自然环境必然造成生活的单调,人心的孤寂。
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美丽和哀愁。
沈从文作为生活在边城之中的普通人,他听闻了边城的历史,见证了边城的变化。
他生在边城长在边城,而后又走出边城,但他的心却从未离开过。
与其说是沈从文成就了边城,不如说是边城成就了沈从文。
如今的边城依旧在,但那片宁静美好依然不复存焉。
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梦幻的、朦胧的、静谧的边城成为了一种永恒,这份美丽与哀愁永远地定格在文字之中,也永远的停驻在读者的心中。
一、温暖的边城茶峒是湘西的一个小山城,这里具有浓厚的湘西人的生活气息,那里有青山绿水,有绕城而过的小溪,有见证历史的巍巍白塔,有传荡山谷的动人歌声,有节日里的烟火,这里的生活简单,这里的人儿质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也没有现代文明带来的冷漠与矫饰,这里的一切都是清新淡雅的,这里的一切都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和谐。
(一)风情美生活在边城里的人,一生守候着这一片净土,在这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里,他们没有对物质没有过多的奢求,他们热情好爽、乐善好施,他们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别人。
在这里有免费摆渡的老船夫,有慷慨济人的船总,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节都是边城人的大节日。
他们热爱生活,他们以最勤恳的态度捍卫着这片土地,他们也以最饱满的热情礼赞这片土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节、过年都是茶峒人的大节日,“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他们把最好的热情都献给了这些最美好的节日,男女老少各有其趣,他们用欢聚一堂,共享这份美好。
节日洗去了他们辛苦耕耘的疲惫,节日的烟火中有他们对生活的感激,对未来的祈福。
(二)人性美边城里的人是善良的,充满爱意的。
他们不善表达,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整个小城。
勤劳慈祥的爷爷,他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翠翠身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课都在牵挂翠翠,他爱笑、爱唱歌、爱喝酒,他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翠翠,在翠翠眼里他身上有如山的父爱,他能给翠翠带来安全感。
他身上也有母亲的细腻,他能关注到翠翠的细微变化。
他身上有爷爷的温暖,正是这份温暖点亮了翠翠的生活。
这里有默默无闻的老船夫,没有人知道他的小船摆渡了多少人,也没有知道他在这里摆渡了多少个日夜,他干着最简单的工作,但正是这份简单的工作让他干了一辈子,他用他的小船架起了通往对岸的路,他铺起一条通往美好的心路。
天保和傩送,他们有着健康的体魄,是泅水划船的能手,他们是湘西男性的代表,勇敢、健康,有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魄力,也有挑战自然的胆量和担当。
翠翠是边城女性的代表,她是《边城》中唯一的女性,边城的山水养育了她,她灵动可爱,天真活泼,温柔善良。
她有少女的纯真,也有少女的情怀,当面对天保和傩送的同时追求时,她也陷入了苦恼之中。
在边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这里的人没有好与坏,在边城温润的自然环境中,他们都是善良的可爱的。
他们为边城增加了生活的气息,边城中的一切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边城的美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在现在文明冲击之下的中国。
在沈从文的笔下,边城是民族性的,他有着人性中最美好的纯真和善良,勤劳朴实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保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里风景如画,风情淳朴,人情善良。
边城就是一首田园诗,这里的风景、风情、人情都是这首田园诗的生命所在。
这里的风景美丽,却不造作;这里人情真实,但不做作。
所以汪曾祺说,“这是一个温暖的作品。
”但这份温暖背后有着不可言说的痛,这份美丽背后有着深深地悲伤感。
因为任何东西,美到极致之后就会产生悲伤,产生痛。
二、冰冷的边城“《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汪曾祺《又读<边城>》)在边城世界了沈从文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他急切地想要留住他心中的边城,记忆中的边城,他想留住湘西风情,因为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他才是自由自在的。
但是对于已经走出边城并接触到现代文明的他,从理性的角度深刻的意识到逆时代趋势的挽留是无力回天的。
(一)内心孤独的沈从文“对沈从文来说,他从湘西边地来到京都大邑,最严重的现实威胁无疑是物质上的极度贫困,最严峻的精神危机则是都市环境所造成的生命价值的失落感,前者他可以凭着湘西人固有的坚韧和耐力设法克服,后者则使他产生一种深刻的生命焦虑和强烈的内心隐忧。
”1从沈从文的自身处境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沈从文从一个小地方到一个大都市,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变,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让他更加思念他的家乡,思念家乡的山水人情。
当一个人渴求从一个环境中逃离时,他必然会寻找一个归属地,沈从文的归属地就是湘西。
回归乡土,回归人性中的真善美就是沈从文小说的精神追求,他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寻根小说,他要寻的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破坏我们的国土,毁坏我们的文化,如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文人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
当一切来势汹汹,沈从文试图建立一个“希腊小庙”来逃避帝国列强的精神奴役。
他的处境是艰难的,在这样的处境下写出的文字也必然是苦涩的。
(二)不完整的节日在边城里,端午节、中秋节和过年是世世代代最盛大的节日。
但沈从文的《边城》中三次写到端午节,并且故事的开端也是从端午节写起的。
相比中秋节和过年,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端午节应该没有这连个节日盛大,但沈从文详细的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但对两个看似更加盛大的节日却轻描淡写。
中秋的月亮没有看头,过年的热闹也不及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这里强化端午弱化中秋和过年,一方面是与故事的情节有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起于端午。
另一方面与人物的命运相关,小说的结局是不圆满的,翠翠没有得到她渴望的爱情,她也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爷爷,这一切都是不完美。
我们知道在这三个盛大的节日之中,只有端午节是纪念死去的人——屈原,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
而中秋和过年都是团圆和团聚的节日,这种家庭完满的节日氛围和主人公的命运是不符合的。
所以在《边城》中被放大的是一个哀悼的节日,被忽略的是团圆美好的日子。
因为在《边城》的世界里再也没有完满的结局。
(三)充满遗憾的翠翠翠翠的生活看似是幸福的、无忧无虑的。
她有所有少女都羡慕的容颜,她有边城中最优秀青年的追求,她的心疼她爱她保护她的爷爷。
但是她纯真的笑容难掩心底的悲伤,她有着自己的苦恼。
她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她是一个没有爸妈的孩子,她没有享受过父爱和母爱,因为她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爱情耗尽了短暂的一生,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来爱翠翠。
她父母的爱情悲剧造成了翠翠的家庭悲剧。
爷爷的爱是无私的是分量十足的,但是爷爷的爱并不能弥补父母之爱。
翠翠是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的成长起来的,爷爷对她的爱是隔代的,是无法触及到心灵禁区的。
爷爷的爱是有偏差的,当翠翠长大之后,爷爷是无法走进她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
父母之爱的缺1吴投文.论沈从文的生命价值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失,祖孙之爱所造成的误解,让翠翠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可以倾吐心声的人,长时间的这种状态让她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倾诉欲望,很多时候她只能告诉天上的月亮,告诉身边的大黄狗。
但这种沟通往往是单向的,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翠翠的羞于表达。
一个羞于表达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她明明喜欢的是二老傩送,但却不能大胆的说出来。
面对大老、二老的同时追求,她其实在心中有自己的答案,但她却没有足够的勇气说出来。
在手足情和爱情面前,大老和二老为了手足情而放弃了爱情。
翠翠成为一个永远在等待的人,等待一个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再回来的人。
时间不等人,岁月催人老,在翠翠的等待中,见证边城历史的白塔突然坍塌了,陪伴她守护她的爷爷也在那个雨夜里永远的去了。
留下的只有翠翠、大黄狗以及无边的等待。
翠翠的一生充满了遗憾,满心期待的爱情成为了永远的等待,这是翠翠最大的悲剧性。
在翠翠的等待中她失去了所以生命的挚爱,最终也将慢慢的失去青春,失去笑容、纯真和美好。
结语《边城》是沈从文的梦中情人,是日不落的太阳。
在对边城的回忆中是深深地怀念,这种怀念是带着伤感的情绪。
对过去越是留恋,对未来就愈加迷茫。
现代文明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但民族精神家园的冲击也是有目共睹的。
沈从文是清醒的,他深刻地明白现代文明必然到来,但在心底里他还没有做好迎接现代文明的准备,他只能做现代文明吞噬民族家园的进程深深地叹息,但他的叹息与现代文明的力量而言是微弱的,这是他精神苦闷的根源所在。
一个清醒着而又无力回天的人永远是最痛苦的。
美丽的边城也因沈从文的忧伤而哀愁。
【参考文献】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2.徐安辉.一曲哀婉的孤独人生之歌——翠翠形象、意蕴一说[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3.刘志华.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24.陈越.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浅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1(2)5.何益明.论沈从文的《边城》[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