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
《边城》全文赏析

《边城》全文赏析《边城》全文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这是一部富有人性光辉的小说。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边城》全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全文赏析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故事梗概)提示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沈从文系列之一《柏子》《阿金》《萧萧》《丈夫》

沈从⽂系列之⼀《柏⼦》《阿⾦》《萧萧》《丈夫》⼀⼝⽓读完了沈从⽂的四篇⽂章,直接的感受就是字⾥⾏间透露出来的对乡村⼈民的疼和疼痛,事后咀嚼,不禁惊讶于⼤师的⽆愧盛名。
粗略的介绍⼀下我所浅读的四篇⽂章,为的是以后某个⽇⼦回味起来,不⾄于不知道从何提起。
《柏⼦》作者以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念和审美眼光,把笔触伸向了湘西河流的吊脚楼露⽔夫妻⽣活。
船夫同吊脚楼夫⼈的炽热情欲写的活灵活现。
船只⼀靠岸,桅⼦上的歌声便起,夫⼈临河的窗⼦打开,⼀会⼉,这船上唱歌的⼈就跃上了吊脚楼:“门开了,⼀只泥腿在门⾥,⼀只泥腿在门外,⾝⼦便为两条臂缠紧了”⼥⼈把男⼈⾝上的钱财搜光,柏⼦把积蓄⼀两个⽉的铜钱清光。
然后,柏⼦点燃废揽⼦上船,等待再过⼀两个⽉下次欢聚。
多么热情⽽⼜令⼈悲悯的⽣灵!《阿⾦》⼤概写的是村⾥⾯⼀个叫阿⾦的男⼦⽤积蓄的钱想娶村⾥⾯⼀个长得很漂亮的寡妇,作为好友的地保再三劝阻阿⾦考虑清楚,不要因为⼀个克夫的寡妇赔了⾃⼰⼀⽣的积蓄,阿⾦碍于⾯⼦,便答应考虑⼀天,这⼀天不准到寡妇家提亲,地包为了防⽌阿⾦反悔,便堵在寡妇家门⼝把守着,不让阿⾦有机会提亲,阿⾦试图⼏次到寡妇家,未遂。
在⼼情极度郁闷的情况下,拿了聘⾦去赌博,屋漏恰逢连夜⾬,阿⾦赌博输光了聘⾦,第⼆天便也不去提亲了,地保以为是⾃⼰良⾔阿⾦听见去了,并不知道其实阿⾦是赌博输光了钱,没有钱的阿⾦,便不再做娶寡妇的梦了。
序中这样评价《阿⾦》(1928)写村寨⼈求偶婚配中的偶然、愚昧和⽣命的⽆⼒。
我尝试着理解,村寨⼈的婚娶,⼀般都是⼥⼦在幼龄的时候便给稍微有点权势钱财的⼈做了童养媳,现在还依稀记得⼩时候我看过的⼀部电视剧,⾥⾯写了男主⼈公天赐和⼥孩的悲伤故事,不太清楚了。
总之尽是⽆尽的对命运⽆法反抗的悲凉。
寡妇婆家并不让寡妇去寻找⾃⼰后半⽣的幸福,⽽是要他⼈⽤⾜够的聘⾦把寡妇买⾛,只要有钱,寡妇就可以跟任何⼈去过⽇⼦。
这⾥⾯⼀⽅⾯写了当时农村妇⼥地位卑微,嫁与⼈妇之后,要服侍丈夫,事婆家,即使夫死了,还要为婆家赚回资本的丑陋现象,侧⾯写了当时妇⼥并没有⼀种要亲⾃找寻⾃⼰幸福,⽽是任凭他⼈为⾃⼰安排的顺从⼼理。
沈从文经典散文

沈从文经典散文一、《市集》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以前欲雪未能的时节,还是霏霏微微落将下来。
一个小小乡场,位置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濒着躼躼儿的河,被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
照例的三八市集,还是照例的有好多好多乡下人,小田主,买鸡到城里去卖的小贩子,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逸的苗姑娘,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褂子口上说是来察场讨人烦腻的副爷们,与穿高筒子老牛皮靴的团总,各从附近的乡村来做买卖。
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集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
去去来来,人也数不清多少。
集上的骚动,吵吵闹闹,凡是到过南方(湖湘以西)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
倘若你是由远远的另一处地方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你会疑心到是滩水流动的声音了!这种洪壮的潮声,还只是一般做生意人在讨论价钱时很和平的每个论调而起。
就中虽也有遇到卖牛的场上几个人象唱戏黑花脸出台时那么大喊大嚷找经纪人,也有因秤上不公允而起口角——你骂我一句娘,我又骂你一句娘,你又骂我一句娘……然而究竟还是因为人太多,一两桩事,实在是万万不能做到的!卖猪的场上,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起来给买主看时,那种尖锐的嘶喊声,使人听来不愉快至于牙齿根也发酸。
卖羊的场上,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
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羊,无聊似的,两个把前蹄举起来,作势用前额相碰。
大概相碰是可以驱逐无聊的,所以第一次訇的碰后,却又作势立起来为第二次预备。
牛场却单独占据在场左边一个大坪坝,因为牛的生意在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一以上。
那里四面搭起无数小茅棚(棚内卖酒卖面),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们喝茶喝酒的地方。
那里有大锅大锅煮得“稀糊之烂”的牛脏类下酒物,有大锅大锅香喷喷的肥狗肉,有从总兵营一带担来卖的高粱烧酒,也还有城里馆子特意来卖面的。
假若你是城里人来这里卖面,他们因为想吃香酱油的缘故,都会来你馆子,那么,你生意便比其他铺子要更热闹了。
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这里可就大不相同。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沈从文,是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影响力极大,其主要作品丰富多彩。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不拘泥于传统,他的作品充满现实感和民间风情,语言鲜活、生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以下将详细介绍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一、小说集《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的成名之作。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位于边境的小城镇,描写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风俗以及各种人物。
其中最为经典的角色是少女兰,她在小说中被描写得非常细腻、温柔,受到广泛赞誉。
《边城》的文学价值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充满了诗意、哲理以及沈从文的人文关怀。
二、长篇小说《孽障》《孽障》是沈从文创作的另一部杰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小说以“孽障”鲁四家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们在动荡岁月中的生活,以及他们与时代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在描绘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方面非常出色,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
三、散文《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以旅行为背景的散文集。
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家乡湘西风光、民族生活和人文风情等内容,以及他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感悟。
这部作品展现了沈从文的洒脱、豁达、超脱的气质和独特的风格,是现代散文的一部经典之作。
四、文集《东篱乐府》《东篱乐府》是沈从文的文集,收集了他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游记等多种文体作品。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沈从文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从整体上讲,这部作品与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一样精彩,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杰出代表。
五、小说集《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之恋》是沈从文创作的又一代表作品,描写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及女性在那个封闭的环境中所反叛、所革命的故事。
小说以其崭新的写作方式,新颖的主题和时代感吸引着大量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经典的小说之一。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丰富多彩,作风大胆、开拓,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边城》内容简介

《边城》内容简介《边城》内容简介《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本小说的内容简介,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1、内容简介小说主人公是摆渡船的老船夫及其孙女翠翠。
故事围绕翠翠的爱情纠葛展开。
茶峒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滩送老二同时爱上翠翠,翠翠只钟情於老二,祖父只知大老曾来求亲,不知孙女心事。
兄弟两相约以唱歌争得翠翠的心,哥哥自知非弟弟敌手而自动退出后淹水而死。
顺顺和老二由此对翠翠祖父产生误会,顺顺要老二另结一门富家亲事,老二的心却仍在翠翠,遂赌气沿河下行,祖父已察觉此事,心中郁闷旋於某夜雷雨中去世了,而翠翠则一直等著老二。
2、简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沈从文《边城》主要内容

沈从文小说《边城》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那里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而这个女孩子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老人是翠翠的爷爷(祖父),与翠翠一起生活,相依为命。
几十年来,爷爷(祖父)一直守在小溪边,管理着渡船。
翠翠的母亲,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秘密地发生了关系,有了身孕,军人本想带翠翠母亲远走高飞,但是翠翠母亲对父亲仍有牵挂,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决定一同赴死,军人先服药自杀了,翠翠的母亲在生下翠翠后到溪水边喝了很多冷水也死去了。
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个小遗孤长大了,一转眼竟13岁了。
茶峒小镇位于两省交界,静谧安宁,小小边城风俗淳朴,富有人间烟火气息。
有溪有水便有码头,掌水码头的名叫顺顺,曾在清朝营伍中当过兵,革命时又在陆军四十九标做什长。
后来回到家乡,买了船,数年后,在这条河上,他就有了大小四只船,一个铺子,两个儿子了。
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也是故事的男主人公。
老大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老二傩送,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傩送美丽得很,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诨名为“岳云”。
之后的故事主要概括为以下五个部分:初次见面,互生欢喜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每逢端午,全茶峒的人都会去河边看划船。
两年前的五月端午,渡船头祖父找老朋友作了代替,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过大河边去看划船。
看了一会以后翠翠的祖父便告诉翠翠,自己回家去替换一下老朋友,让他也来看看,并叮嘱翠翠不要乱走。
谁知老朋友并不想看划船,竟喝醉了,祖父为了自己渡船的职责也不便离开,翠翠孤身一人看划船,祖父迟迟不归,有些害怕了。
这时傩送出现了,他邀请翠翠去自己家中等待祖父来接,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拒绝了他。
后来祖父托人接了翠翠回家。
沈从文长河简介

沈从文长河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字崇文,号少荃(又号素书)、老渔,湖南凤凰人。
曾留学日本和美国。
1924年回国后开始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边城》《长河》,长篇小说《湘西》,散文集《湘行
散记》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是
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写于1938年。
这部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湘鄂西边界的茶峒小镇为背景,通过对一名普通船夫与
一个少女之间故事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
纯净。
小说以白描手法展示了湘西世界自然风光的美丽和人情风俗
的优美,其意境悠远恬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之感。
小说中人物
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是湘西世界美好人性与自然美
的艺术再现。
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用散文化形式叙事和描写自然风景与人情风俗相结合,使作品呈
现出清新优美而又深邃含蓄之美。
—— 1 —1 —。
沈从文的作品和简介

八骏图
一个知识分子到外校讲学,遇到很多跟自己一 样的所谓文化人物.他自觉比别人高明正直, 并嘲笑其他人虚伪,但最后作者揭示大家都 是一样的货色.故事里主要人物是主人公达 士先生,和其他七位文化同仁甲、乙、丙、 丁、戊、己和庚,达士先生在给未婚妻的信 里描绘出自己对其他人的交往印象,同时也 间接反映出自己的思想.
萧萧
这个女孩子才十二岁,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出嫁, 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 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在抱 抱丈夫,做做杂事中,象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小说 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 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 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 制度不可避免地冲撞在一起.
:
创
说小 习景
龙 朱
作
作
旅
店
小说及散文
中长篇小说: 边城,长河等
散文: 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 烛虚湘西
沈 从 文 的 经 典
相
片
边城
翠翠:十五六岁的少女,父母双亡,与爷爷相依 为命,心地善良、单纯,对爷爷关心、体贴.表 达了她渴望被关怀,被理解,受重视的愿望.情 窦初开对爱情憧憬、执着、矢志不渝.也是 作者心中的理想女性.
歌
充
满
了
温
柔
, ,,.
创作思想:
都 市 文 化
批 判
湘 西 的 真
善 美
醉 心 于 人 性 之 美
一 生 自 命 为 乡 下 人
小说特色
1.善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 2.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征 3.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体. 4.小说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
结束语
用Leabharlann 沈诗 多从构 情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萧萧》内容简介腊月,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
坐在轿中的新媳妇照例要哭,但萧萧就不哭。
她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上。
12岁时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成了婆家劳动的好帮手。
喝冷水,吃粗粝饭,带孩子,绩麻,妨车,打猪草,推磨,洗衣,搓尿片,还要受婆婆折磨。
就这样“天晴月雨”混日子,可萧萧觉得“并不比先前受苦”,夜里睡觉常做这种年龄的人所做的梦;半夜小丈夫哭闹,萧萧把他哄睡后,天已快亮,看一阵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感到这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
萧萧与小丈夫以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饿了。
“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
婆婆又有了儿子,5岁的小丈夫就像归萧萧独有,日夜跟着她。
把15岁的媳妇视如母亲,他俩“感情不坏”。
萧萧被家里的长工花狗喝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
花狗见事不好,不辞而别。
萧萧喝冷水,吃香灰都无济于事,想逃走,却被家里发觉关了起来。
于是,摆在她面前的命运是“照规矩”——被“沉潭”或“发卖”。
萧萧只有一个未曾读过“子曰”的帮人种田的伯父,他不忍把这个小女子抛下潭去,才被议决发卖;又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买,事情便延搁下来了。
小丈夫知道萧萧肚里有儿子的事情,也知道“照规矩”应当嫁到远处去,但“十月满足”,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儿子牛儿,合家欢喜,“照规矩”吃蒸鸡和江米酒。
这样,萧萧被留在婆家,牛儿称小丈夫为“大叔”。
萧萧同丈夫圆房时,牛儿已10岁。
待牛儿12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6岁。
接亲那天,萧萧怀抱着新生的儿子毛毛,在屋前看热闹,同10年前一个样子。
鉴赏《萧萧》是沈从文早期以故乡特殊民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初叶湘西山村小丈夫大媳妇的风俗。
作品对这种尚未受到“现代文明”影响的带有乡野气息的民风,却以喜剧形式谱写了一曲。
主人公萧萧是个童养媳。
她是个苦孩子,从小失母,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12岁就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
名为媳妇,实为奴隶,从带孩子、做家务到绩麻、纺车,什么活都得干,而喝的是冷水,吃的是粗粝饭,还要受婆婆的“折磨”。
萧萧与小丈夫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
这一切在萧萧看来“并不比先前受苦”不开化的原始蒙昧渗透于萧萧勤劳而纯朴、天真而稚气的性格之中。
她虽然像野草般任人践踏,“婆婆生来象一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然而这个山村少女还是顽强地生长着,依然有着对生活的憧憬。
她常常梦到自己像鱼在水中游,在梦中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好梦被小丈夫哭醒,哄睡之后,看到“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感到那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
作品于人物瞬息即逝的情态中,精细地刻画了梦与现实的矛盾,也表现了萧萧平凡的人性美。
她被长工花狗的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之后,这种奴隶的命运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照规矩”,或被“沉潭”,或被“发卖”。
只是由于偶然的事件,她又被留在了婆家;12年之后,以婆婆的身份看牛儿迎亲。
20年代初期,中国已进入现代社会。
然而“五四”运动的浪潮只是“零星碎雨”般的散落在湘西山村;封建宗法社会的观念与规矩,还牢牢地钳制着萧萧们的命运,在种种必然的或偶然的事件面前,萧萧们对自己的命运无法作出自由的选择,而且也未曾想过有这种权利,生命完全处于蒙昧的自然状态之中。
萧萧与花狗的恋情被视为“做坏事”,并非出于她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也不是争取做人的权利;逃走的打算被发觉,她的人生命运便完全由别人宰割了。
12年后,她抱着毛毛看牛儿娶亲——又一代萧萧,这是多么可悲而且可怕的重复!历史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意识也开始闯入沉寂的山村生活:城里的女学生路过此地;然而宗法制山村的人际关系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愚昧的习俗。
在强大的传统势力压榨下,山村女儿的美好“人性”消失殆尽,萧萧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作者渴望湘西人民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去寻求一种合理的“人生形式”。
然而,他却不动声色地以湘西山村风俗为背景,展示了童养媳制度的原始野蛮性,不无悲哀地写出了萧萧及其周围人们那种世代相因的愚昧和麻木。
特别是作品结尾,萧萧看牛儿的大媳妇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被迎娶进门,她怀抱新生的毛毛,神态是那样的麻木。
这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
她对人生毫无追求,生死祸福任人摆布而不觉悲苦,眼看着牛儿的大媳妇于愚钝麻木中无声无息地重复自己的道路成为第二代“萧萧”而浑然不觉,无动于衷。
这表明世代相因的封建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戕害已经深入骨髓。
这里‘‘没有眼泪,也没有血”,不喊叫,也不呻吟,但却是深刻的“心灵悲剧”。
作者用艺术形象步步深入地引导人们思索这“心灵悲剧”的根源。
作品抨击封建宗法的童养媳制度,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民族悲欢荣辱的探寻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但表面上写的却是山村民风的古朴和生活秩序的沉静。
这正是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特色之一。
古朴而野蛮的社会风俗的描绘,纵横驰骋的想象,舒卷自如的结构,流水行云般的风姿,水一般流动的笔调,使小说融进了丰富的散文和诗的因素,韵味隽永,也更衬托出“心灵悲剧”那悲凉、沉重的氛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
《丈夫》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个有着独特风土人情的世界,是个令沈从文魂牵梦绕的世界,也是个充满神奇、充满诱惑的世界。
沈从文说过:“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①他的短篇小说《丈夫》就是反映湘西水边船上生活的名篇。
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他的《丈夫》就是尝试一种新的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
重新读解《丈夫》,感觉这篇小说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它是沈从文小说创作在结构和体式上的又一次新的尝试。
一、结构贴着人物走沈从文经常说过,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去写。
《丈夫》的小说结构就是贴着人物写故事的典范之作。
题名《丈夫》,整篇小说就是从各种角度贴着“丈夫”的心理去写。
小说不厌其烦地记叙了丈夫探望妻子所引起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
总归起来,丈夫的心理活动的大致轨迹是:平静——惊讶——失落——原谅——愤怒——化解——打击——渴望——痛苦——离去等十个过程。
小说开始花了很大的篇幅交待湘西特有的风俗——“船妓”。
船妓实质就是娼妓。
“娼妓”这个隐蔽而羞涩的“生意”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从古至今,中外皆然。
而湘西的这种“生意”的不同之处是做“生意”的大多是有家有室的乡下女人,而且得到在家丈夫的认可。
在外做“生意”的女人“每月把从城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那留在乡下诚实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在家的丈夫“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媳妇以后,把她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
《丈夫》写与妻子久别的丈夫在春意盎然的一天,去探望城里的妻子。
他“换了一身浆洗干净的衣服,腰带上挂了那个工作时常不离口的短烟袋,背了整箩整篓的红薯糍粑之类,赶到市上来,像访远亲一样”。
显然,丈夫出门时心情平静如常。
丈夫进了城,好不容易在一条船上找到妻子,女人在丈夫的眼里已完全不同了:“大而油光的发髻,用小镊子扯成的细细眉毛,脸上的白粉同绯红的胭脂,以及那城市里人神气派头、城市里人的衣服”,使丈夫“感到极大的惊讶,有点手足无措”。
这是丈夫从视角感观上发现的妻子的变化。
夫妻重逢,妻子开口问话:“那次五块钱得了么?”这是妻子“生意”所得。
丈夫从听觉上感到“女人说话时口音自然也完全不同了,变成像城市里做太太的大方自由,完全不是在乡下做媳妇的羞涩畏缩神气了”。
小说从视角和听觉上记叙了丈夫发现妻子的变化,导致第一次“惊讶”。
当丈夫慢慢恢复自己做“丈夫”的身份,摸出烟管同火镰,准备抽烟时,“烟管忽然被女人夺去,即刻那粗而厚大的手掌里,塞了一枝‘哈德门’香烟”。
这个细节没有言语,只有动作。
这个“动作”意味深长,既显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怜爱,又显现了进了城的妻子之“洋”与仍在农村的丈夫之“土”的差距。
导致丈夫第二次“惊讶”。
吃过晚饭,是妻子接客的时间。
而丈夫呢?“不必指点,也就知道往后舱钻去”。
丈夫赶了三十里路来看妻子,妻子却要用身体伺候别的男人,丈夫闲在一边,“淡淡的寂寞袭上了身”。
丈夫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
半夜里,妻子在接客中途,偷偷爬进后舱给丈夫送来一片糖,丈夫把糖含在口里,即刻原谅妻子的行为了。
再说,“他懂事,女人名分仍然归他,养得儿子归他,有了钱,也总有一部分归他”。
想通了,也就没气了,丈夫宽容了妻子。
第二天白天,妻子老七和大娘、小五多都上岸去了,留丈夫一人守船,正在丈夫寂寞难熬的时候,水保来访。
水保是个知情达理的老年人,见丈夫从乡下来的,是老七的汉子,热情地与丈夫海阔天空地谈了许多乡下的趣事。
丈夫是个热爱劳动生活的人,又是个健谈的人,闲了一天终于找到了交谈的对象和感兴趣的话题。
这一大段与水保的交谈是全篇中丈夫最开心的时刻。
以至在水保走后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
到了午时,丈夫肚子饿了,妻子还不见回,他又不会烧湿柴,情绪又一次失落了,尤其是想到水保离开时要他转告妻子:“今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
”丈夫越想越气:“为什么要说这个?有什么理由要说这个?……”丈夫终于愤怒了!愤怒使他感到羞辱,他决定不等妻子回来立马就走。
不巧的是,丈夫在归途上遇见了妻子和五多,并且看到五多手里拿了一把胡琴,胡琴是妻子给他买的,丈夫心里有些感动,于是在妻子和大娘、五多等人的劝说下又回到了船上。
吃过饭,“男子拉琴,五多唱歌,老七也唱歌……年青人在热闹中心上开了花”。
妻子买的胡琴把丈夫的愤怒又一次化解了。
到了晚上,两上当兵的醉鬼踉踉跄跄地上了船,“一面说着野话,一面还要争夺同老七亲嘴,同大娘、五多亲嘴”。
还要满船地查找拉胡琴的丈夫。
丈夫夹着胡琴往后舱钻去,大娘吓得不敢做声。
“老七人急生智,拖着那醉鬼的手,安置到自己的大奶上”。
这一切全在丈夫的视听范围之内,男人的尊严被彻底损伤了。
以至于大娘要请他去看三元宫夜戏,“男人摇头不语”。
在两个醉鬼士兵走后,五多要丈夫继续拉琴唱歌,可纯朴的丈夫此时什么心情都没有了。
两个醉鬼士兵的胡闹对他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这种打击,小说并没有详细地描述,只写了丈夫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切沉默了。
男子在后舱先还是正用手指扣琴弦,作小小声音,这时手也离开那弦索了。
”以至于后来老七轻手轻脚爬到后舱去劝说了半天,也没能劝住他。
有人说:男人真正的苦楚不是批评口匕骂,不是吼叫,而往往是无声的沉默。
此后丈夫再没有说过一句话,他从三十里地之外赶过来看自己的女人,两天来竟没有机会同妻子好好说说话,他看见妻子上半夜被别的男人折磨得筋疲力尽,顿生怜悯之心。
他还有最后一丝愿望,想在下半夜“愿意同她在床上说点家常私话,商量件事情”,但是,当大娘告诉老七:“巡官就要来的”。
“老七咬着嘴唇不做声,半天发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