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13章 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13章 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本章重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其他知识点:1.沈从文创作生涯及文学贡献的总体评说。

2.沈从文散文的成就。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1.沈从文的生平湘西凤凰县:川、湘、鄂、黔四省交界苗、汉、土家特殊的气质: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熟读社会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休芸芸《大公报》“文艺副刊”2.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1)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2)“乡下人”的眼光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像,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3)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文明,动用丰富的乡村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

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3.沈从文的创作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早期的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30年代后:集子:《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完成了湘西系列湘西: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湘西精神的文学:抒情的文学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全、协调、化外境界作家的情感、情绪——抒情《萧萧》《柏子》《丈夫》隐忍态度:坚韧生活能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 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 等6部中长篇小说。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 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 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 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 “人性”(《习作选集代序》)。在沈从文那里, “美”、“爱”、“神”三者一体即最高的人性。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乡村生命 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生命形式批 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人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 西所能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 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 人生形式。 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 他本人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三)再现湘西文化的方式
一是对原始文化风俗作全景式展示。《凤子》。 二是通过原始婚恋再现自然的两性关系。《龙朱》。 三是以人事悲欢纠葛再现自然的人生形式。《三三》。 四是以“乡下人”性格再现自然人性美。 动机:“生命的明悟”。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 “神性”的赞美:神性就是人性的最高表现。“神性”就是 “爱”与“美”的结合。 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形态。《龙朱》《媚金· 豹 子· 与那羊》《月下小景》等。 对湘西儿女人生价值重估。《柏子》《萧萧》《丈夫》等。 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无知和对自我命运的无从把握。



(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抨击都市世界 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一方面湘西世界的美好使沈从文发现了都市世界的 丑恶,不惜用漫画化手法进行抨击; 另一方面又是都市世界的丑恶使沈从文更加感到湘 西世界的美好,用理想化的笔调进行讴歌。 沈从文常常用传统的过去的目光看待现代都市文明, 拿自然状态下的湘西世界的“好处”“妙处”对比现代 都市的坏的方面。这就容易使他产生一种感伤和愤懑情 绪,难以对现代都市文明做出客公正的评价,也影响了 他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湘西世界成就了沈从文,也局限了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二)《丈 夫》叙事艺术
1、着力于背景刻画

◆ ◆
从“落了春雨”到“也总有一部分归他”居然有两千多字来 进入故事,像是说书人前面的楔子。 它还有补充后面故事的作用。 对于京派小说家来说,背景即人,是有意为之。
2、在客观平静的叙事语态中,注意视点的变化
如从丈夫的眼光打量水保,由水保角度观察丈夫,有巧妙的 安排。


(三)1950年代

沈从文名字在文坛上消失。
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 版社1951年版)中对沈从文的评价: “多是以趣味为中心” “鼓吹一种原始性的野蛮的力量” “写法是幻想的” “文字是优美的” “一方面固然表现他不满于现实,但不自觉地其实 对过去的时代寄予了一些怀恋”。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人物的内心情绪作者的人生感慨翠翠孤独感老船夫不为人理解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到的受压抑老船夫的内心隐忧沈从文对湘西小儿女辈未来历史命运的担心翠翠与傩送对命运主观上的自主把握对湘西下层人民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有形秩序和无形观念束缚下生命处于自在状态的悲凉人生的反思


“十六岁姑娘多能干,将来谁得她谁福气!” “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陪嫁,一个光人!”
四、 《边城》主旨分析
1、小说材料来源 2、在爱情故事中寄托着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探求
3、写出一个神性、优美、淳朴而又寄寓着沉痛悲凉的 湘西,传达出少数民族心坎上那股沉郁隐痛的情怀 4、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婉曲而压抑的心声

中长篇小说: 《边 城》 《长 河》 散文集: 《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 《湘 西》 《烛 虚》等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小 梗 概 说 第一章: 小说的开篇介绍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和爷爷,还有他们的一条黄 狗。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境,过着平凡的日子。 第二章: 第二章介绍了故事的地点――茶峒,并以白河为导引,引出城内居民们的 生活。同时也描写了驻扎在城里的军人们的生活。以及这个小镇的和谐 和它所体现的商业气息。那里的人们也是很淳朴的。 第三章: 描写了当地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有趣的事引起了从小在山里长大的翠翠 的兴趣。 第四章: 爷爷带翠翠看龙舟,自己却因为要掌舵而中途离开,且没有去接翠翠。单 纯的翠翠心里便有了很多奇怪的想法,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别人,体验到 了山外的生活。 第五章: 两年以后,爷爷和翠翠一起过了一个中秋节。因为鸭子想起了过去的时 光。 第六章: 翠翠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开始接触到了外界的事情。但这些事和她小时 候的生活却完全不同,发觉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像山里人一样朴实 的。 第七章: 翠翠慢慢的长大了,成了当地一个漂亮的女孩,和她母亲一般。爷爷开始 为翠翠的长大而感到担心,不想让翠翠和她妈妈一样也离开自己。 第八章: 节日就快要结束了,却令翠翠久久不能忘怀。爷爷开始让翠翠掌舵。翠翠 开始注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见各种各样的都记在心里,互相比 较。 第九章: 顺顺家的老二说要翠翠和爷爷去他们家看船。翠翠并不认识这个人,只
1
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 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离开后 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 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
第十九章: 人们都在说顺顺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里,这又触痛了爷爷。爷爷身体不 好,心里却惦记着要到城里去。后来爷爷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园,心里很 不高兴。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3)《丈夫》:
1930年写,1934年修改。 主要内容:侧面写出乡村统治阶级的横征暴 敛,农民的艰苦,但面对城市对乡村人淳朴人性 的剥夺,做人尊严的剥夺,还是强烈呼唤“回 去”。 丈夫、七丫头、水保干爹、大娘、五多
2、小说艺术特色: 小说艺术特色:
“文体作家”,因为成功了文化田园诗意小说。 ①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多重融合。浪漫 主义:全为美好。显然理想化了,不是现实中湘西。作者 写的是一个梦幻、一个愿望。象征主义:两代湘西人的命 运象征着我们民族的命运。白塔。伤悼的象征。神秘主 义:善于把人物命运放在自然中去写,从而挖掘生命的底 蕴,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②鲜明的地方特色。人物的心理、性格、言语行动, 自然景物、风照,城市空虚无聊庸俗,生命力萎 缩,乡村淳朴、健康、充满生机。以此达到对城 市的批判和对乡村的歌颂。对历史和人性的“常” 与 “变”,变的“快”与“慢”等,给以审美观照 和艺术表 现。由此成为京派重镇,乡土田园小说的代表 者。
1、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1)《萧萧》:描写边地乡村人原始、淳朴 而不乏愚昧、停滞的生活,特别是对少女萧萧原 始、纯真的心理的刻画,对她对自己可悲命运浑 然不觉的生存状况的描绘,使人们对乡村生活进 行双重反思:一方面他们代表真、纯、朴,还有 面对可悲命运的原始性坚强,另一方面,他们又 代表停滞与愚昧。 这时作者对乡村的态度还是矛盾的,一方面 表惊讶、暗赞,一方面又为此困惑和委婉批判。
思考题:
综述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
参考书目: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京派小说重镇,文化乡村最美丽的歌唱者 一、生平与创作 学名岳焕,字崇文, 1902年12月28日生湘西 凤凰县。爷爷属攻打太平军的湘军,后做到贵 州提督,但30岁死去,无子女。爷爷之弟也无子 女。奶奶做主为二爷娶二房苗族刘姓,生第二儿 子过继给奶奶,此从文父亲沈宗嗣。母亲土家 族。小学毕业14岁去当兵,21岁(1923)到北京 找出路。受郁达夫、胡也频、徐志摩帮助走上创 作之路。名声鹊起。1928年中国公学执教,识张 兆和。1930年武大,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大。19331935主编《大公报-文艺》挑起京海之争。

第十三章: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精心构筑者”

第十三章: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精心构筑者”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 原名沈岳焕 京派代表作家,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
史文物研究专家
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懋琳、璇若等。
LOGO
一、童年少年时期——湘西人、乡下人 二、1924-1949——作家沈从文 三、1949-去世——学者沈从文
LOGO
一、童年少年时期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LOGO
与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历史之“变”不同,沈从文却潜心 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 独特文艺观:疏政治而亲人性
主要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
剖析人性。
LOGO
批判 最初被称为“文丐”(思想陈腐,只会讨好世俗); 左翼称之为“无思想,无灵魂的作家”; 五十年代认为他是“一个反动作家”、“一直的作为反动 派而活动着”。
村、都市都写。《柏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
太》等
LOGO
3、成熟期:1930年之后,即1931年-1937年。视野所关注
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边城》》等代表作
问世。 4、发展期:1937年-1949年,湘西牧歌之外出现了不和谐的 音符增加了现实的因素。如《长河》等。 5、建国后:文学创作道路终止,开始学术研究。如《中国古
际关系。
LOGO
三、1949-去世——学者沈从文
建国后,(沈从文于1948年12月31日在一张条幅上写下
“封笔试纸”之后)停止了文学创作,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 文化史,并且在这个领域再创了生命的辉煌。
LOGO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3第十三章 沈从文

13第十三章 沈从文

《萧萧》不写童养媳萧萧没有实现的女 萧萧》 学生的梦想, 学生的梦想,也不写其被引诱又被抛弃 的爱情悲剧, 的爱情悲剧,而写一种乡野中自然的生 活状态。他们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存在着。 活状态。他们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存在着。
2、理想人生形式。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 理想人生形式。 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 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呈现出牧歌式的 边城”世界。 “边城”世界。在浪漫主义的格调中回荡 着历史的悠长的余音。 着历史的悠长的余音。
1、都市世界
• 以自然文化的价值尺度对都市文明进行嘲讽 和批判。是为“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和批判。是为“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 • 以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为题材的占有极大的比 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 重。《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 八骏图》
讽刺知识分子(大学教授) 讽刺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最著名之 所谓“八骏”指八个教授。 作。所谓“八骏”指八个教授。但这 八骏” “八骏”却是被现代文明和学识堵塞了 正常心灵的衣冠俗物。 正常心灵的衣冠俗物。
沈从文离开湘西 去北京时
• 1924年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1924年第一篇作品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年第一篇作品《 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 在《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 • 1928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直到1932 1928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 直到1932 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 结识张兆和。 年。结识张兆和。
三、沈从文小说的艺术成就
独特的文学理想。潜心于表现“ 1. 独特的文学理想。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 毫无关系”的人性之“ 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 。与政治疏离 而与人性亲近 人性亲近。 而与人性亲近。 独特的艺术风格。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2. 独特的艺术风格。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淡 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书写自然美。 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书写自然美。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作者的人生感慨
◆ 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 苏雪林《沈从文论》 ◆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 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2)《从文自传》
叙述自己从保靖去川东时路上所见: “这一次路上增加了我新鲜经验不少,过了些用木 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 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
(3)《水 云》
“一面让细碎的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 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 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 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 朴式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说的材料来源
(1)《湘行散记·老伴》

叙述当年行伍中同伴,在一座小城看上一个绒线铺 女孩子,借买系草鞋带子,到绒线铺去了三次。十 七年后,作者旧地重游,铺子依旧,那女孩一如当 年坐在铺子里,原是原先那女孩的女儿,父亲正是 自己当年的那个同伴。其时妻子已死,自己也未老 先衰,“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但他眉宇之间, 却透出“安于现状的神气”。

(五)1980年代
有关回忆与评论大多是作“重新评价”翻案文章:

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 凌 宇《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基本特色》 《从特异世界里探索美的艺术》


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
(六)1990年代以后

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 向成国《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
3、抗战前期发表《一般与特殊》《文学运动的重造》 等文,被作为主张“与抗战无关论”的典型之一, 遭到批判。
4、抗战中期在《战国策》杂志发表文章涉嫌 “战国策派”。 5、内战爆发,在《从现实学习》《一种新的 文学观》《〈文学周刊〉编者言》等文中, 将这场战争说成是“民族自杀的悲剧”,主 张有识之士发起一场新的文学运动,重造民 族建国的“经典”。

农家妻子进城做船妓,名为做“生意”。 丈夫对此习以为常。 丈夫上城探妻,一日夜间目睹妻子被蹂躏(水保, 醉酒的士兵,查夜的巡官)。 丈夫人性尊严从麻木中觉醒,毅然决然领着妻子回 转乡下去了。



周筱赟《当代女性的命运》
1、有人不无揶揄地形容地下“性产业”的日益系统化 的运行机制:“制黄贩黄”是它的广告部门,“三 陪”服务是它的展销部门,江湖医生“治疗”性病 是它的售后服务部门,而直接的“以钱买性”和 “以性换钱”则是它的核心“生产”部门。 2、“性产业”人员的来源多是农村女性,另一主要来 源是城市女性贫困人口。
(二)《丈 夫》叙事艺术
1、着力于背景刻画

◆ ◆
从“落了春雨”到“也总有一部分归他”居然有两千多字来 进入故事,像是说书人前面的楔子。 它还有补充后面故事的作用。 对于京派小说家来说,背景即人,是有意为之。
2、在客观平静的叙事语态中,注意视点的变化
如从丈夫的眼光打量水保,由水保角度观察丈夫,有巧妙的 安排。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 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 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 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 懂诡诈。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 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 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原因简单,你们是城市 中人。

中长篇小说: 《边 城》 《长 河》 散文集: 《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 《湘 西》 《烛 虚》等

二、沈从文参与或挑起的诸多论争
1、1933年10月,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京派” 与“海派”之争。 2、1936年10月,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 次年发表《再谈“差不多”》,批评文学创作公式 化、概念化倾向。

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由天去负责。翠翠的 祖父口中不怨天,不尤人,心中不能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 到底还像年轻人,说是放下了,也还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 容忍到的一件事情。摊派到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太不公平! 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这 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 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到 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苏雪林《沈从文论》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 现实与梦幻的交织。

梦幻难免与现实持有距离,但作者的目的似 乎是从人性道德视角,去透视一个民族可能 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

沈从文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在思索“湘西世 界”“常态”的一面时,也在反思变动的一面。 他一方面试图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神话,另一方面在 作品中预见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 在暴风雨中倒塌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 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及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3、剪裁得当,详略有味
◆ ◆


叙述细腻处,什么节目也不放过,该留空白地方就留空白。 丈夫在水保面前流露自然人性,写得很细。 丈夫扔下钱不要,哭了,这哭要由五多去感受,才会五味俱 全。 不善于表达的农夫有了琐细的心理活动,用山歌来暗示, 《孟姜女哭长城》《娘送女》《秋胡三戏结发妻》,每一个 曲目出现的时机,都大有文章。
2、对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的探求
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精致的供奉着人性的 “希腊小庙”,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 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在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 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 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情怀。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沈从文极力探求着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

它内涵着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着自己本 来,在爱情婚姻关系上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 它是自主自为的,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污染,在有关 人生命运结局的重大问题上,不同于那种自在状态 的生命形式,处于被环境支配与左右的地位。
它有主心骨,坚定地把握住命运的船舵。
五、 《边城》艺术风格
1、具有牧歌田园诗风格

田园诗最大特征是牧歌情调。
现代批评家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 并 常与现代繁复生活相对照的作品,称作“牧歌式” (田园诗式)的作品。

2、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本,或诗化抒情 小说体
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 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 美的功能。



王晓明《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
赵园主编《沈从文名作欣赏》

第二节
《边城》赏析
一、《边城》情节梗概 二、 《边城》背景设置: 一个“桃花源式”的湘西 三、翠翠、傩送爱情悲剧原因探究 四、 《边城》主旨分析
五、 《边城》艺术风格
一、《边城》情节梗概
◆ ◆ ◆
掌管码头的团总 顺顺 天保 傩送 撑渡船老人 外孙女儿翠翠 天保身亡 傩送出走 老船夫在某个风雨交加之夜猝然去世 翠翠孤零零地在渡口等待着情人返回
沈从文对湘西小儿女辈未来历史命运的担心
对湘西下层人民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有形 秩序”和“无形观念”束缚下,生命处于自在状态的悲 凉人生的反思;
◆ ◆
力图使生命从自在走向自为的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
金钱与权势的具象描写,只有摆脱它的控制,生命 才能走向自由
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 对民族性格重造的渴望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作源自的人生感慨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 ◆
二、 《边城》背景设置:“桃花源式”湘西

风 景:幽 美

风 情:淳 朴
风 俗:热 闹

沅水
三、翠翠、傩送爱情悲剧原因探究
1、翠翠父母的 爱情悲剧 2、渡 船 与 碾 坊 3、老船夫的 内心隐忧 民族身份? 守兵职责? 经济困境? 翠翠人生中 的阴影
见出湘西人在义利方面的取舍 翠翠人生中 的暗影 包涵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翠翠悲剧的 决定性因素


“十六岁姑娘多能干,将来谁得她谁福气!” “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陪嫁,一个光人!”
四、 《边城》主旨分析
1、小说材料来源 2、在爱情故事中寄托着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探求
3、写出一个神性、优美、淳朴而又寄寓着沉痛悲凉的 湘西,传达出少数民族心坎上那股沉郁隐痛的情怀 4、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婉曲而压抑的心声
略。
第四节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一、原始状态的生命形式

《龙 朱》 《月下小景》


《媚金、豹子与那羊》
《阿黑小史》 《雨 后》等


二、自在状态的生命形式

《萧 萧》

《丈 夫》
《新与旧》 《菜 园》 《贵 生》 《柏 子》等




(一)《丈 夫》情节梗概
小说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湘西生活现象:
3、在某些贫困地区,携妻带女赴发达地区从事地下 “性产业”成了改变家庭贫穷面貌的捷径。“当经 济不宽裕时,男人特别是年轻男人已习惯了鼓动妻 子或女友出去卖淫。他们并一定是‘鸡头’,但只 要能赚回钱,是不是‘戴绿帽子’的议论,他们不 在乎。” 4、“性产业”从业者分为若干等级:一等的在歌舞厅、 夜总会、俱乐部;二等的在酒吧或咖啡店;三等的 在桑拿浴和按摩店;四等的在“练歌房”;五等的 是美发美容店的洗头妹;六等的是社会型的在头卖 淫的妓女。 (《书屋》2004年第九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