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半生辉煌和半生沉寂

合集下载

沈从文的介绍

沈从文的介绍

沈从文的介绍沈从文,原名沈复,字笙箫,浙江宁波人,是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擅长描述民间生活,尤其是讲述江南水乡的人情景致,创作了众多传世佳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人物。

沈从文的学业起步于宁波南洋公学(即今日的世界闻名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之后他远赴欧美留学,游历世界各国,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这份旅行经验也成为了沈从文创作的源泉之一,他的小说中时常描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人情故事,以此折射出他对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文化多样性的探索和思考。

沈从文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小说集《边城》和《三毛流浪记》。

前者讲述了一个小镇上幸福与悲伤、命运与人性的交织,将历史与当代、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元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完整的江南水乡风情图。

后者则通过记录一个猫咪流浪的经历,探索了生命、自由、家庭等深刻的人生主题,被誉为“最美丽、最感人的猫书之一”。

除了小说外,沈从文的散文和诗歌也颇负盛名。

他精通古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诗词,写下了许多唐风宋韵的佳作,如《临江仙·满江红》、《夜泊牛渚怀古》等。

他的散文则常常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如《芙蓉湖序》、《故都的秋》等篇章都展现了他细腻而优雅的文风和深刻的思考。

然而,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

1949年他因与一名女学生发生关系被指控,最终被迫自杀,结束了他辉煌的创作生涯和传奇的人生。

然而,他的文学却被广泛传播和讴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故事也成为人们思考文学、人生和社会伦理的重要素材之一。

总的来说,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传递了人生的真善美,是文学家和读者共同推崇的经典之作。

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

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

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感(一)也许很多人了解沈从文是从边城开始,从湘西独有的风情看到牧歌式的美学,但你我都没曾想到文学只是序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才是后半生的主旋律。

合上这本书,感慨前几年去凤凰参观他的墓地,沿着沱江漂流而下,顺着听涛山拾阶而上,这才深刻的明白了墓碑后面的联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就是沈从文的一生写照。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离世前,连续两年被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会内定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而此时国人大多数没有看过他的作品,连中国驻瑞大使馆文化参赞对之也一脸茫然。

他早年曾因用饱含感情和灵动的笔,描写和歌颂自己的故乡和小人物,以别样的乡野风情,细腻鲜活的人物心理,淡雅流畅的笔触,而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耳目一新,并成为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

他也曾立志要成为契柯夫那样的国际著名作家,用他天才的文思,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供读者尝阅。

谁知命运不济,国共间战事升级,巨大的政治风浪让他的理想倾刻间变成飞沫。

在上世纪中期的国家易帜中,他曾经精神幻灭过,感觉原本立命的土壤不复存在,对政治的本能疏离,也使他感觉命悬一线,甚至采取了自杀的行为。

在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下,跨越了死亡线后,他毅然远离了文学,转而埋头于文物研究之中,从著名作家变身为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

解放后,政治运动没有一刻地停歇,再低调踏实,也踩不准政治变换不定的节奏,被作为靶子批判和劳动改造,似乎是在劫难逃了。

陋室、批判、疾病、歧视,他的下半生历经磨难,而唯一支持他走下去的,是他对服装、丝绸等杂文物研究的热爱。

曾经,他推脱了点名被担任北京文联主席的高位,宁愿做个平头百姓,因此也用他的道家睿智,避免了更多的无罔之灾,得以让做研究的生命,在悲微坚守中沿续到了八十六岁。

1988年他走了,他去世的消息倒是几天后先被国外报道,国内媒体一度沉默。

他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精神财富,其中四百四十多万字,是他解放后文物研究的成果,跟文学无关。

2.人物素材---沈从文

2.人物素材---沈从文

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一、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散文集《湘行散记》。

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二、品性1、凸显人性的创作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2、自学为救国成就大家:沈从文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后来只身来到北京,谋生、自学,“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作家。

3、坚韧不拔写作:在北京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

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

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中仍独立埋头写作。

在他的散文和小说中倾诉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遍满荆棘的崎岖山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攀登者,他以锲而不舍的惊人毅力,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文学上的奇迹。

4、作有独立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他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

文章分五色,明灭孰可辨——关于郭沫若斥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事件的疏解

文章分五色,明灭孰可辨——关于郭沫若斥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事件的疏解

文章分五色,明灭孰可辨朱华阳骆羽芯理论探讨摘要: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将沈从文斥为“桃红色作家”,由此引发的舆论给沈从文后半生的写作与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是非曲直也引起学界的众说纷纭。

首先,郭沫若批判沈从文是源于私人的宿怨,还是文化政治发展的必然?建国前夕沈从文的“发疯”“自杀”是这篇文章导致的吗?这需要辩证分析。

其次,郭沫若批判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有文学理据吗?我们需要探讨沈从文情欲书写的“诗”与“真”,看看被理解为“抽象的抒情”的“虹影”“星光”背后真正的生活面影。

其三,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与五四时期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30年代的革命小说风格类似,同是书写身体与爱欲,郭沫若为何以高度评价和大势挞伐区别对待?究其缘由,我们可以梳理出现代作家文学观念的歧异和浪漫主义的流脉。

关键词:沈从文;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桃红色作家”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89-07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第一辑上发表了《斥反动文艺》一文,将反动文艺分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并对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几位自由主义作家做出点名批判。

在柴天改物的关键时期,郭沫若这篇锋芒毕露的批判文章,不仅给这几位作家的命运带来严重影响,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文学批评起了示范效应。

尤其是沈从文,在被郭沫若斥为“桃红色作家”后,他的创作和生活便陷入了困境与劫难之中。

近几十年来,郭沈之间的这桩历史公案时常引发学界争议,本文拟对其中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和解析。

一、缘由与影响———沈从文被斥为“桃红色作家”的历史平议(一)郭沫若批判沈从文的缘由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中认定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看似有理有据。

首先,郭沫若认为沈从文的《摘星录》《看虹录》在内容上是“作文字上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①;其次,郭沫若指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②;再次,郭沫若指斥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③,并列举了相关证据———在抗战初期高喊“与抗战无关”论,在抗战后期“反对作家从政”,抗战结束后又散播与革命游离的“第四组织”。

沈从文放弃文学以后

沈从文放弃文学以后

东堂子胡 同有着近 8 0 0 年历
史 ,是北京城 中历史最悠久 的胡
腮帮动得很滑稽 ,一 面低 声地 品
评 这 东西 不如 另 一 家 的好 。 巴先 生 住 在上 海 ,好 些 时候 才能 来 北
这 间小屋见证 了这段充满艰
辛的历程 。
同之一 ,也曾经是保存最完好 的
胡 同之一。东堂子胡 同 4 9号 , 曾
总是糊锅 , 甚至有时饭馊 了 , 也不
本 ,并以大字报 的形式把 参考 用
的纸条条和 画页都粘在墙上。他
容 忍世界上 最哆嗦的客人马拉松 式的访 问, 仿佛深怕他们告辞。 在
需要就来拿走 。搞梅 兰芳研 究的
徐城北先生当年还 曾来挑 了书带
走 ,剩下 的黄永玉 的夫人帮忙张 罗着 , 分钱一斤处理掉 。 7
15 9 3年 , 沈从 文一 家搬人东 堂子胡同 5 号 , l 画家黄永玉记录 下 了这里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 从 文袁叔满屋满床 的画册 书
在 小屋所 剩无 几的 空间里 ,
在外 面 就毁 了 ,你们 要 用 就 用
吧。” 书和家具都送 人 , 朋友 们谁
他趴在床上或伏案桌前 ,热的饭
叉 史l 1 月刊J 拌/ 杂/
口文 / 建 图 / 祁 本刊资料
弃文学以后
北 京市 东堂 子胡 同 5 号 的 1 沈从 文故居将永远地消失了。
15 年至 18 93 90年 , 沈从文住 在这里 。
得很 , 亲切地谈着话 , 着客人 带 吃
来的糖食 。印象较深的是 巴老伯
小屋 的墙壁和窗棂上 ,挂满
经是总理各 国事务衙 门 ( 简称总
京一次 ,看这位在文 学上早 已敛

这5位华语文坛大师,最让中国人骄傲

这5位华语文坛大师,最让中国人骄傲

书单狗坚信,如果我读书超过30000本,那我在读书领域,会成为一个大师。

那时候,我希望大家喊我一声:狗大师!01《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东豆瓣评分:8.6 (1268人评价)陈寅恪,可能很多人没听过说他的名字,或许有一些人听过,却不知道“恪”字的正确读音。

他是一位百年难见的人物,无可争议的国宝级学者。

他到底有多厉害,小狗实在难以在这么短的篇幅内,给大家介绍清楚。

今天小狗只想带大家探究一下,他为什么这么厉害?陈寅恪先生上课有一个原则叫做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要求自己在学术上,一直处于攀登的状态,不仅要超越前人,而且要比自己的上一步更高。

惊人的是,他一辈子都在这么要求自己。

最后,他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书单狗坚信,自己一生都达不到陈寅恪先生的高度,但他的态度,值得小狗反复参悟。

02《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张新颖豆瓣评分:9.0 (1118人评价)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曾透露:“如果1988年沈从文不去世,他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单狗也一直为此感到惋惜。

看过沈从文前半生的《从文自传》,小狗觉得他简直就是从湘西走出来的文学精灵,自由、灵动、富有生命力。

而他的后半生,却几乎和文学再无缘分了。

甚至在发现自己的文学之路已被封堵后,他一度精神失常,尝试自杀。

然而在疯狂过后,是整理文物的过程,让他渐渐找回了内心的安宁。

所以沈从文一头扎进了文物、丝绸和古代服饰的研究中。

沈从文的后半生绝不是无奈与妥协,而是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心灵自愈的精神角落。

任凭外部世界烽火连天,沈从文在内心中已经完成了一次寂灭又重生的过程,甚至比之前的自我,还要圆润,还要丰满。

这是一本越读越慢的书,慢到每一个文字,书单狗都想细心体会,体会那字里行间中,一个人用柔软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力量。

合上书,小狗的心脏,也久久地感动着。

艰难的抉择

艰难的抉择

艰难的抉择--沈从文退出文坛的前前后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学术沉寂之时,香港和日本、美国等海外的沈从文研究一直小说排行榜”,海外都一律将沈从文排在位于鲁迅之后的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及文学大师的行列。

然而,这样一位大师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贡献,仅仅表现在现代文学这一段。

他没有像其他的老作家那样继续从事创作,而是在建国前夕突然停止了他在文学天空的翱翔,永远地退出了文坛,这是为什么?在他折断翅膀的前前后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永远的湘西从时间上看,沈从文的确从建国前夕便退出了文坛。

但倘若仔细研究一下他的创作道路和他的心路历程就不难发现,沈从文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势头正旺盛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思想的消沉和低落。

原因是他的作品内容与当时的时代主潮距离较远,他的“美在生命”的主张也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这样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和攻击,他因此感到“寂寞”和“苦闷”。

这种情绪始终伴随着他。

沈从文基本上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

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

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唤着他的全部情思。

他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而都市题材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也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正是这独特的价值尺度,构成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从而写出《边城》、《湘西》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这种作品从美学的、历史的原则出发,远离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然而这样做却带来一个问题:当许多人都致力于描绘历史运动和人民苦难等具体明确的社会现象的时候,沈从文却在那里起劲地企图表现个人的情绪。

你可以责备他这做法不合时宜,但却不能否认,那种朦胧的情绪正是他创作的出发点。

理解沈从文的忍耐——读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

理解沈从文的忍耐——读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

理解沈从文的忍耐①—读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李伟长2014年,学者张新颖出版了《沈从文的后半生》,重新发现了一个沈从文。

四年之后,正如大家期待的那样,《沈从文的前半生》出版了。

先后半生,再前半生,张新颖“倒着”写完了沈从文的一生,重点就是他生命中两次确立自我的过程。

用两本书五十多万字的篇幅写一个人,足见沈从文在张新颖心中的位置。

在张新颖的笔下,我读到了四个沈从文:一个勇敢的人,一个勤奋的人,一个感恩的人,一个建立了清晰的自我认知(包含文学观和生命观)并知道自己局限的人。

一沈从文后半生的转业文物研究,被后来者描述为一个文学天才的中途退场。

文物研究界收获了一位“业余”的研究者,日后释放出了浑厚的光。

在《沈从文的后半生》中,张新颖书写了他所看到的沈从文的身份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内在支撑,即第二次确立的自我。

张新颖写出了对沈从文后半生重新选择的体贴和理解,“死去活来”②的沈从文最终是一个时间胜利的故事。

在《沈从文的前半生》中,张新颖完整地理解了沈从文,找到了沈从文建立第一次自我的来路。

通过沈从文,张新颖也在确立他自己的文学观,乃至对如何生活都有着清晰的认知。

在材料的使用上,叙述所能到达的位置,与写作者心中的期望位置不谋而合。

沈从文是张新颖的摆渡船。

与其说张新颖写了一部非典型的沈从文传,不如讲通过沈从文,张新颖在讲述他心目中理想的文学观念、作家该有的样子,以及与时局社会相处的一种方式。

这种理想不是功利的,而是立于文学本身的决定,是站在更长远的时间长河中的期望和理解。

用E.M.福斯特的话讲,经过价值衡量过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价值生活,而不仅仅是时间生活。

在张新颖看来,沈从文的生活就时刻处于自我价值的衡量之中。

张新颖写到,兜兜转转之后,20多岁的沈从文在陈渠珍处做书记,地方军中陋习颇多,总部书记处大大小小有64个书记,就有48盏烟灯,绝大部分人都习惯了抽鸦片。

沈从文不想就此混下去了,下定决心去北京闯一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的半生辉煌和半生沉寂
沈从文的半生辉煌和半生沉寂
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

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青年名叫沈从文,这一年他21岁。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

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

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

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他的住处。

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

看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
沈从文一生曾三进北京城。

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

1924年,已在《现代评论》和《北京晨报》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

以后逐渐认识了徐志摩、郁达夫、杨振声、朱光潜、梁实秋、朱自清等人……”
然而四年未满,沈从文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白色恐怖,而随同冯雪峰、丁玲、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

三年后他返回北平,经胡适推荐在中国公学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沈从文随同清华、北大(合并为西南联大)师生南迁昆明。

1946年,沈从文携带家眷绕道上海回到光复后的北平,至此,他的后半生便留在了北京城。

子冈先生(彭子冈,《大公报》著名女记者)有一篇题为《沈从文在北平》的文章,为我们活生生地勾画出了沈从文在北京的生活。

“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了网线袋,穿着一身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质长衫,身材矮小,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上找旧书或是在找门牌号数,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

你可以告诉他,该去理发店理发啦。


1933年沈从文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学者的态度》,把南北作家划分为“海派”和“京派”,褒扬“京派”而贬低“海派”,并自居于京派之列,由此引发了一场轰动南北文坛的大争论。

正是这篇文章使沈从文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焦点和核心。

那个时候谁会想到,沈从文后半生竟会远离文坛、沉寂四十年呢?
1948年,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

一大批文化名流接到国民党通知,限期南下。

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沈从文也名列其中。

但饱经离乱的沈从文毅然决定留下。

1949年,沈从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

当时沈从文14岁的长子沈龙朱是这次精神危机的见证者。

他说,“1949年1月,原来旧北京大学的民主广场贴出很多大字报,大字报转抄了不少文章,其中包括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孩儿,在北京四中念书,放了学就去父亲教书的北大看热闹,郭沫若犀利而尖刻地给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画像,他们分别被骂成红、黄、蓝、白、黑的作家,我看到父亲是粉红色的,粉红色我觉得还可以。

回到家就跟父亲说。

我们觉得无所谓的事,对父亲的刺激却很大。

1月以后他的神经就不正常了。

他感觉压抑,感觉有人要迫害他。


1949年3月的一天,沈龙朱看见父亲把手伸到电线的插头上。

他在慌乱中拔掉电源,把父亲蹬开。

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阻止父亲再次的自杀行为。

几天以后沈龙朱上学,“父亲找到一把保险刀片,割手腕的动脉,割脖子上的血管”。

在沈家做客的张中和(沈龙朱的表舅)从沈从文所在的房间外走过。

他听见房内有呻吟的音,推门的时候门纹丝不动。

张中和破窗而入。

“父亲已经用小刀将手腕上的动脉、脖子上的血管划破,处于昏迷状态,头上手上的鲜血流得一塌糊涂,样子很吓人。

”张中和把沈从文送到了位于德胜门外的安定医院。

被医生救活的沈从文以为医院是牢房,大喊着要逃走。

“1950年,在停了文学创作以后,他在很多阶段曾经有过不少次试图重新掌握用笔的能力,做过很多努力。

”沈从文的次子沈虎雏回忆说,“他封笔以后,党的高层一直希望他能够写东西,包括主席、总理都当面说过这些话。

胡乔木写信给他表示愿意为他重返文学作安排。

严文井这些老朋友向他约稿,都希望他能够回到专业作家队伍中来,不要在博物馆搞他那些东西。

……但这对他来说,很矛盾。

真要拿起笔来的时候,心中还是有顾虑。

虽然是‘小阳春’,文学里的禁忌还是很多。


1953年,沈从文接到开明书店通知:其作品因内容已过时,凡已印和未印的作品均代为焚毁。

1966年,“文革”开始,沈从文被说成是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被罚扫女厕所,他写出的那本大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被列为“毒草”,印不出来了;他在东堂子胡同的三间住房,被人挤占两间;家八次被抄,书稿图籍、文物什物有的被抄走,有的被毁掉,有的堆在院子里,只好论斤卖掉。

1969年11月,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沼泽地区看鸭子、看菜园子。

一次,他和几个人上街,看到咸宁纵横交错的街道,有人说不要找不到回去的路,沈从文指着住处附近火葬场那高高的烟囱说:“不会迷路。

只要看火葬场的烟囱。

那是我们每个人的最后归宿。


1978年,因胡乔木的关怀,沈从文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并配了助手。

1981年,“文革”前呕心沥血写出的八开本煌煌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精印出版。

胡乔木致函祝贺:“以一人之力,历时十余载,几经艰阻,数易其稿,幸获此鸿篇巨制,实为我国学术界一重大贡献,极为可贺。


后来这部著作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赠送外国元首的礼物,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空白,从而奠定了沈从文由著名作家到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代服饰学家的地位。

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造成部分瘫痪。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

在他去世后的第三天,香港、台湾以及国外多家媒体均报道了沈从文逝世的消息,而国内只有《文艺报》一家发了50个字的短消息。

据说,沈从文的葬礼放的不是哀乐而是他生前最喜爱的音乐——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

依据先生遗愿和家乡人民的请求,在他逝世四周年的祭日,即1992年5月10日,沈从文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故里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距离县城中心一公里半的杜田村的“听涛”山下。

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菇。

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一代大师,悄然而去,留给后人无限沉思。

沈从文作为20世纪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他的作品《边城》、《湘西》等影响了至今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作家。

然而他前半生叱咤文坛、威震八方,后半生青灯黄卷任浮沉。

从1948年12月31日在一张条幅上写下“封笔试纸”四字到1988年去世,在这长达四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沈从文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苦闷。

“从生活表面看来,我可以说‘完全完了,垮了’。

什么都说不上,因为如和旧日同行比较,不仅过去老友如丁玲,简直如天上人,即茅盾、郑振铎、巴金、老舍,都正是声名赫赫,十分活跃,出国飞来飞去,当成大宾,当时的我呢?天不亮即出门,在北新桥上买个烤白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不开,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开门再进去。

晚上回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


好在沈从文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愿随波逐流。

沈龙朱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