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湘西故事”
沈从文文学创作湘西情怀

沈从文文学创作湘西情怀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备受尊崇的文学大师,他以其独特的湘西情怀和热爱生命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生于湖南省,身世不俗,但他并不因此自满,而是始终保持着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湘西情怀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的作品中,描写的多是湖南湘西的山水和民俗文化,充满了浓郁的湖南情怀。
他也因此被誉为湘西的文化代表之一。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最具湘西情怀的作品当属《边城》。
这部作品选取湘西地区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旧社会下的突围与生存。
作品中的人物,多具备湘西人的特点:开朗、豁达、重情谊。
这种湘西人的特点,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成为人生的标杆。
除了《边城》,沈从文的其他小说、散文作品中,也充满了湘西情怀。
他的作品中,生活的点滴被细致地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湖南人独有的豁达和开朗。
例如《湘行散记》中,沈从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湖南湘西的山川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而《孝感湖头记》则是描绘孝感湖头一幅独特的风景画,描述湖头的美丽和人物的生活,让读者感受到湘西山水深处的美。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生命和人性的关怀也深深地渗透在每一个作品中。
他的作品中,通常会描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生命的价值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核心。
如《春蚕》中,主人公周望,虽然生活在小山村中,却有着自己的造纸厂和众多的学徒。
他的生命,表现出了一种创造力和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也充分展现了沈从文的价值观。
总之,沈从文作为一个文化代表,将湘西情怀烙在了每一个作品中。
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描绘了湘西山水和民俗文化,更多的是为普通人的人生,赋予了柔软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
他的湘西情怀,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珍品。
沈从文《边城》的简介

沈从文《边城》的简介《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沈从文《边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1、内容简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2、创作背景《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
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1. 湘西世界的地理背景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且多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艰苦,但同时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2. 湘西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刻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人物。
比如,在《边城》中,他刻画了乡村女子韦小宝和李秀莲这两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但又富有感染力的女性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而坚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3. 湘西世界中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蕴含着浓厚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雨水、山水、雾气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映射。
4. 湘西世界中的人情味湘西地区人民淳朴善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表现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而真实的人情味。
5. 湘西世界中的历史背景沈从文笔下描绘了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富有厚重感。
6. 湘西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沈从文在小说中多次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7. 湘西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湘西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对社会问题如贫困、文盲、封建迷信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湘西地区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困扰。
边地湘西的歌者-沈从文

1955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
• 新中国成立 后曾在历史博物 馆为展品写标签 ,后从事文物研 究,出版有《中 国古代服饰研究 》等著作。
青岛的沈从文故居
二.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 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 及其他》、《神巫之爱》等。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 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 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 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 《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 《黑凤集》等 。
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通过都市生 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有
《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自杀》《来 客》等。
湘西:自然人性样本
沈从文以巨大的热情 展示了一个自然人性 的“湘西世界”,并 以此作为病态都市世 界的具体对立参照物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 看,地域生态环境对 文化个性的形成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
•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 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便 开始学习写作。
•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 》、《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 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 艺》周刊。
•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 编文学刊物《红黑》。
30年代的沈从文
• 1930年起,先后 在武汉大学、青岛 大学任教。1933年 返回北京,9月接编 《大公报·文艺副 刊》,并主持《大 公报》文艺奖,有 力地扩大了京派的 影响。
边地湘西的歌者
——沈从文
一.沈从文生平简介 二.文学创作 三.代表作《边城》 四.其它文学作品 五. 文学影响及评价
沈从文和张昭和
两次回乡之行,分别促成沈从文写成《湘行散记》和《湘西》。这两

两次回乡之行,分别促成沈从文写成《湘行散记》和《湘
西》。
这两
1934年1月底,沈从文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家乡湘西凤凰,他把这一路的见闻以书信的方式写给新婚妻子张兆和,这就有了后来的《湘行散记》。
而正是这趟回乡的见闻,让他对已经动笔的小说《边城》有了新的思考。
如果没有这次回乡,恐怕我们见到的《边城》又是另外的模样。
《湘行散记》里的记录的是真实的湘西世界,《边城》正是对这些故事的延伸和再创造,蕴含了作者的想象和美好愿景,是“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
可以说《湘行散记》给了我们一把进入和理解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钥匙。
那时的湘西由两个世界组成:一个是平凡人的世界,一个是奉行“屠杀政治”的世界;一个世界朴实、友善、纯厚,一个世界充斥着血腥、杀戮、死亡。
不过很奇怪的是,小时候的沈从文在这两个世界里切换自如。
在他的笔下,有逃学后被罚的情景,“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也有杀人时的情景,“委托本地人民所敬信的天王,把犯人牵到天王庙大殿前,在神前掷竹筊,开释,双覆的阴筊,杀头。
”每天上两种课,一种是私塾的课,一种是杀人的课。
后来,13岁的他开始了行伍生活。
在那里,他也是经常看见杀人。
我们在他以后的作品里读到描述杀人情形时,已是一种波澜不惊
的笔调,叙述也是娓娓道来。
这也让他的作品写出了社会现实的真实,写出生命形态最真切的那一面。
沈从文湘西散记原文

沈从文湘西散记原文《湘西散记》的原文是什么?原文有几万字,以下摘录部分原文:第一部分我由武陵(常德)过桃源时,坐在一辆新式黄色公共汽车上。
车从很平坦的沿河大堤公路上奔驶而去,我身边还坐定了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这老友正特意从武陵县伴我过桃源县。
他也可以说是一个“渔人”,因为他的头上,戴得是一顶价值四十八元的水獭皮帽子,这顶帽子经过沿路地方时,却很能引起一些年青娘儿们注意的。
这老友是武陵地域中心春申君墓旁杰云旅馆的主人。
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都特别熟习;许多娘儿们也就特别熟习他那顶水獭皮帽子。
但照他自己说,使他迷路的那点年龄业已过去了,如今一切已满不在乎,白脸长眉毛的女孩子再不使他心跳,水獭皮帽子,也并不需要娘儿们眼睛放光了。
他今年还只三十五岁。
十年前,在这一带地方凡有他撒野机会时,他从不放过那点机会。
现在既已规规矩矩作了一个大旅馆的大老板,童心业已失去,就再也不胡闹了。
当他二十五岁左右时,大约就有过四十左右女人净白的胸膛被他亲近过。
我坐在这样一个朋友的身边,想起国内无数中学生,在国文班上很认真的读陶靖节《桃花源记》情形,真觉得十分好笑。
同这样一个朋友坐了汽车到桃源去,似乎太幽默了。
........第二部分“我到船头上去眺望了一阵。
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
另外一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来得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图画!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
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
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
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这种人的灵魂。
沈从文与他的“湘西小说”

岁^塾, 却不喜欢读书 , 且顽劣异常 ,3 1岁投身军伍 。 随着土著部队四处流浪。12年得上司资助 , 92 离开湘 西只身到北京。这个山民当时只有一个愿望 , 那就是
见见大世面。居北京大不易 , 沈从文的 日子过得非常 窘迫 , 但他以乡下人的顽强坚持着。 他本想读大学 , 无 奈没有学历 , 乃发狠要通过 自学成为一名作家。他一
小景》对这些美丽的男女而言 . ) 生命的主要内容是爱
情, 爱情的基础不是金钱 , 不是门第 , 不是形貌 , 而是
真实的热情的歌。 对他们而言, 爱情形同生命, 爱与死 相邻 , 倘若不能因爱而携手人生 . 便索性因爱共赴天 堂:这些取材于苗族生活, 带有原始色彩的作品是作
定, 一类是对诗意的生命的张扬。
他的初期创作多属前类。 绅士的太太》《 《 、有学问 的人》《 、王谢子弟》《 、大小阮》《 、八骏图》《 、若墨医生》
等作品多 上流社会中人为描写对象 , 人物多为类型 化形象 , 意在表现这类人的普遍性。 从世俗的眼光看 , 这类人物有着各种功名美誉 , 是社会的中坚 , 而沈从 文通过他们的 日常生活_式 : 钱物交换为原则的人 方 际关系、 动物层次的两性关系、 琐屑无聊的家庭纠葛 、 牌桌上的虚耗时间等写 出了他们的生命的无意义, 又 通过人物的作为与潜意识的巨大反差, 揭露出人物体
心。 生命的 内涵指的是人之存在既符台理性卫契台自
然, 人能够依 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精神有意识地驾驭 命运 , 而生活则更多的是指生物的生存 , 两者既有联 系更相区别。 歌颂生命, 展示生命 , 是沈从文艺术世界
的灵魂 。
从这一角Hale Waihona Puke 来考察沈从文的小说 , 便可看出其作
沈从文与湘西题字

14沈从文与湘西题字◆范诚(长沙)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专家。
同时,他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的章草和蝇头小楷写得特别漂亮,很见功力,俨然一位书法大家的字。
但他非常低调,极少题字,所以题字不多。
下面就他湘西的一些题字,做一些介绍。
凤凰的几处题字凤凰古城是沈从文的故乡,沈从文自幼在凤凰生活到十四五岁,然后从军外出,期间多次返回凤凰,因而对凤凰很有感情。
但他对凤凰的题字不多,有些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凤凰的南华山下,有一所百年名校——文昌阁小学。
这是凤凰县第一所新式学堂,也是沈从文的母校。
校园内有一个藏书楼,门上挂着一块“藏书楼”的木匾,是沈从文先生亲笔题写的。
1982年5月,沈从文最后一次回故乡凤凰探亲。
这次是在黄永玉、黄苗子夫妇等陪同下回来的。
当时沈老已八十高龄,特意参观了母校,心里非常高兴。
沈老返回北京后,对故乡的事物情牵梦绕,总想为母校出点力,做点事。
这年12月,《沈从文文集》由花城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共得版税9700多元。
他在此基础上再加平时积蓄,补足一万元,整数捐给母校,并给校长写了一封信。
后来,学校用这笔钱盖了一座藏书楼,准备命名为“从文藏书楼”,来信请他题字。
他知道后,赶紧回信说:“绝不能以我的名字命名,这与我希望的完全不同,就叫‘藏书楼’吧!”他只题写了“藏书楼”三字寄回去。
后来,“藏书楼”三字深深地镌刻在藏书楼的木匾上。
在凤凰,还有一种说法。
有一年,文昌阁小学想请沈老题写校名,沈老沉思一会说:“我的老师田名瑜先生还健在,他的字写得比我好,应该请他写。
”便推辞了。
田名瑜是沈从文的老师,也是文昌阁小学走出去的诗人、学者和书法家,早年加入南社,解放后任国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湘西老一辈人的道德学问精神代表”(黄永玉语)。
沈老的推让,既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是沈老一贯谦虚为人的风范。
现在文昌阁小学的校名,是后来请同是该校的学生黄永玉题写的。
凤凰县山江镇,有一个苗族博沈从文为文昌阁小学题的“藏书楼”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艺术中国 2022 / 3大 家15物馆,馆名系沈从文先生亲笔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的“湘西故事”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湘西一直是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之地”,在民间文学上更是有着“神地”的美誉,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在诸多文学作品当中也时常见到其独具魅力的身影。
与湘西有关的文学作品更是异彩纷呈,从屈原的《九歌》到蒲松龄的《竹青》,将一幅幅湘西风情尽显世人眼中。
虽然在滚滚历史长河当中,湘西一度有“武陵蛮荒”之称谓,曾经饱受了战乱的侵蚀从而被人们称作是“中国的盲肠”,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湘西的民族文化备受摧残。
尽管如此,湘西的民间文学依然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深植于百姓当中,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而代代流传。
近现代杰出作家沈从文自幼生活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早年在酉水和沅水之间度过了其少年时光,多年奔走在湘西的十多个城镇、码头,给他的文学创作积淀了丰富的素材。
在湘西民间文学的熏陶之下,他汲取其中的精华,通过湘西系列小说作品将他个人的体验、湘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沈从文“湘西故事”的背景
(一)湘西的自然环境
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上来看,湘西的地形地貌构成复杂,其中高山、盆地和丘陵较多,河谷湖泊分布较广,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春秋季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暂,更多的则是雨量较多的夏季,冬季气温比较低且雨量很少,因此湘西的土地资源并不多,大多数农业种植在山坡上进行,基础很差。
虽然没有丰富的农业基础,但湘西地区却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水利和自然资源,沉水横贯湘西,锌、铁、锰矿分布众多,水杉、银杏等珍稀树种遍地可见,这也让湘西地区成为国内比较著名的旅游胜地。
美丽而富有活力的湘西,从人居环境上看是非常适宜居住的地方,碧水青山间的一个个村寨掩映在花草树丛之中,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
间仙境。
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在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提到武陵山与雪峰山相映成趣,但这也成为了阻碍湘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两座山脉的隔断下,湘西地区被分割成了许多丘陵和平原,且面积都很小,相互之间的交通成为多年来的一大难题,如果失去了水路交通,湘西将会是一个更加贫瘠的地区。
(二)湘西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特征
1.湘西的民族分布及历史
在湘西,当地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其中土家族分布最广,苗族、瑶族、侗族次之,而人口分布最少的民族是回族与白族。
从地域空间上来看,土家族主要以张家界为主要居住地,而湘西刚好与张家界的保靖、龙山以及永顺相邻。
除此之外,在与四川、贵州接壤处的花垣、凤凰与吉首则是分布着苗族居民,侗族与瑶族主要分布在芷江和新晃。
南宋的时候在此建立了小朝廷,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其一直都被作为是朝廷流放与谪贬的地区。
一直到明清时期,湖南才被人们所关注,来自广东、安徽和江西的大量移民迁入湖南,整体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甚至在清朝的时候一度超过了江西,尤其是洞庭流域的粮食生产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湖南逐渐走向了文化鼎盛,程朱理学更是赋予湖南非常高的文学地位。
在湖南省,湘西地区较之于湘北要更加贫困,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人口也很少,所以经济文化也十分滞后。
2.湘西的文化发展
在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之下,汉族文化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有力推动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发展。
早在尧舜禹时代,湘西就已经是一个外来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共同开发之地,秦汉时期巴人进入湘西,六朝時期的纷繁战火导致众多汉族人口迁入湘西,而在明清时代又因为战乱中急剧减少的人口需要补充,江西、广东等地的人口也大量迁入到湖南,其中有一大部分人进入到湘西地区,种种因素的影响,让湘西地区形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各民族融合居住的格局。
在
这样一种环境当中,湘西本土的土家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变得斑驳,要想找出其具体的特征很难,所以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与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湘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多大差异,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湘西风土人情。
二、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故事”
站在民众的视角创作出来的民间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很容易与人们的心灵与情感形成共鸣,深受民众的喜爱。
它与正统的书面文学作品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其审美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一种观照与被观照的关系,极大地弥补了书面文学创作中的缺陷,拉进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特质才使得很多文学大家从民间文学当中汲取营养。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当中,有着很大一部分人均来自农村,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乡村情怀早在很小的时候就植根于他们的情感当中,这也导致了这部分作家在很小的时候就与民间文学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关系,即便是在以后的创作当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出其对民间文学的特有情感,沈从文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湘西的民间故事
流传于湘西地区的民间故事大多源自于生活,故事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现实为背景,甚至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找到其原型,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改造自然、反抗压迫等活动当中逐渐形成了。
其中更有很大一部分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了乡土之间的唯美爱情,以平凡的故事诉说着家庭中的情感纠葛,在人情往来当中倾诉着伦理、道德、经验、教训……这些故事在湘西民间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被人们所传诵,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故事情节也越来越完整,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因自幼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沈从文从这些民间故事当中大量汲取营养,并将其运用到小说作品当中。
当我们手捧他的小说仔细研读的时候,难免会发出会心一笑,“原来这个故事是这么的熟悉”。
细数
沈从文的小说,以这些民间文学为基础的“故事”有十多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一日故事》《猎人故事》等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在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那浓浓的湘西情节。
在小说《猎人故事》当中,沈从文以民间寓言的方式勾画出了乌龟和雁鹅这两个各有寓意的主题形象。
在细读之后我们发现乌龟的迂腐、消极、狭隘甚至是自欺欺人、不思进取的思想,在现实生活当中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的体现。
小说中作者对这样的形象不遗余力地给予了否定与批判,但同时又从另一个层面上对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一些优点进行了褒扬与肯定,尤其是将一个个问题提升到人格的修养、灵魂的塑造层面,更是对这样一种精神的赞扬。
从这一点上来看,无疑,沈从文先生在小说创作当中保留了民间文学所特有的那种气质,体现了劳动人民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肯定。
(二)湘西的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形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采用诗性化的语言和演唱的形式来展现民众的情感,因此其也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通常被称之为民歌。
而从歌曲的角度上,我们通常又将民歌划分为民谣和民歌两种。
湘西本就是一个民歌文化非常盛行的地方,众多少数民族中的民歌民谣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小听着民歌长大的沈从文,在耳濡目染之下难免会去不自觉地“秀一手”。
他的小说创作当中同样融入了很多民歌元素,这些民歌实质上更是对湘西风土人情的一种折射。
读沈从文的作品,其中的民间歌谣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这也正是映照了沈从文先生自己评价屈原时说过的话,透过充满神奇与浪漫的诗歌,我们所看到的不正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吗?
在小说当中,沈从文先生的劳动歌以明快而简洁的语言、生动而质朴的内容、通俗而易懂的表达,向读者展示了劳动者的形象,歌谣形式整齐而韵律工整,讲求对应。
这与湘西民间劳动歌所呈现出的粗犷、强悍且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特点相得益彰,更是对劳动者与生命力的文学观照。
在湘西,除了劳动歌而外,同时还流传着一种生活歌,这些民歌是以人们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出来的,其中有展现劳动场景的,有展现妇女生活的,有表现工匠做工的,等。
沈从文受这些生活歌的启发,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作品当中,既給作品带来韵律上的美感,同时更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三、结语
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留下的是闪耀着智慧的精华。
湘西,从尘封的历史当中走来,无需他人的华美赞誉,更不需要任何的褒扬,依旧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熠熠闪光。
其中带来这独特光辉的是她那独有的气质与多民族融合的情怀。
在湘西水土的滋养下,沈从文先生在其作品当中浓缩了大半个湘西,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湘西的留恋与难以割舍。
也唯有他那生动而质朴的笔墨方能勾勒出如此完美的湘西意境。
可以说,是湘西民间文学成就了沈从文先生,更是沈从文先生透过其文学作品在传达着这唯美的一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