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 沈从文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第十三章+沈从文

( 2 )沈从文一方面把“边城”描绘成一 个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化的世界,寄托个 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把其间一对少 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 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 城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 《边城》的创作是作者由满目疮痍的现实 所感发,呼唤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 会的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 进行批判。
《长河》
长篇小说。作品在乡土 日常生活中大量展示乡土生活 中的淳朴民风,善良的人性。 如,当地盛产橘柚,过路人可 以随意摘橘子解渴,出钱买反 而有见外之嫌。人们往往都热 情、好客,豪爽,质朴。老水 手乐观、天真;滕长顺富甲乡 里,为人却义气公正。三女儿 夭夭纯真、善良、漂亮、活泼。
三、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性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
1988) 原名沈岳焕, 笔名休芸芸、甲辰、 懋琳、璇若、上官 碧等。 湖南凤凰县人。
(1)少年时代
(2)进京求学
(3)锋芒毕露 ( (4)辗转流徙
(5)离开文坛
二、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
(三)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射,小说 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四)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结构体式。 小说结构追求自由、随物赋形,创造了三 种基本文体形态:写实故事、浪漫传奇和 讽刺小说。 (五)古朴简约、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风格格调古朴、句式简峭,是在杂 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 形成的,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 口语的生动活泼。
傩送一走对老船夫的打击很 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 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养大了外 孙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满的婚姻, 却发生这样的意外,老船夫在一 个暴雨之夜告别了人世,留下了 孤苦伶仃的翠翠。 这时许多人都热心地来照顾 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 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 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就来照看她。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 许‘明天’回来。”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 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 等6部中长篇小说。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 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 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 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 “人性”(《习作选集代序》)。在沈从文那里, “美”、“爱”、“神”三者一体即最高的人性。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乡村生命 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生命形式批 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人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 西所能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 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 人生形式。 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 他本人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三)再现湘西文化的方式
一是对原始文化风俗作全景式展示。《凤子》。 二是通过原始婚恋再现自然的两性关系。《龙朱》。 三是以人事悲欢纠葛再现自然的人生形式。《三三》。 四是以“乡下人”性格再现自然人性美。 动机:“生命的明悟”。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 “神性”的赞美:神性就是人性的最高表现。“神性”就是 “爱”与“美”的结合。 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形态。《龙朱》《媚金· 豹 子· 与那羊》《月下小景》等。 对湘西儿女人生价值重估。《柏子》《萧萧》《丈夫》等。 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无知和对自我命运的无从把握。
(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抨击都市世界 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一方面湘西世界的美好使沈从文发现了都市世界的 丑恶,不惜用漫画化手法进行抨击; 另一方面又是都市世界的丑恶使沈从文更加感到湘 西世界的美好,用理想化的笔调进行讴歌。 沈从文常常用传统的过去的目光看待现代都市文明, 拿自然状态下的湘西世界的“好处”“妙处”对比现代 都市的坏的方面。这就容易使他产生一种感伤和愤懑情 绪,难以对现代都市文明做出客公正的评价,也影响了 他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湘西世界成就了沈从文,也局限了沈从文。
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1

《萧萧》 萧萧》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嫁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由于生 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最后, 了个儿子个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 她先前的生活。 她先前的生活。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都是理想化 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的,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在自然文化的理念 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中,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凡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那些远离文明的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可以用两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态。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批判都市文明。 批判都市文明。
第十三章 沈从文

(3)《丈夫》:
1930年写,1934年修改。 主要内容:侧面写出乡村统治阶级的横征暴 敛,农民的艰苦,但面对城市对乡村人淳朴人性 的剥夺,做人尊严的剥夺,还是强烈呼唤“回 去”。 丈夫、七丫头、水保干爹、大娘、五多
2、小说艺术特色: 小说艺术特色:
“文体作家”,因为成功了文化田园诗意小说。 ①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多重融合。浪漫 主义:全为美好。显然理想化了,不是现实中湘西。作者 写的是一个梦幻、一个愿望。象征主义:两代湘西人的命 运象征着我们民族的命运。白塔。伤悼的象征。神秘主 义:善于把人物命运放在自然中去写,从而挖掘生命的底 蕴,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②鲜明的地方特色。人物的心理、性格、言语行动, 自然景物、风照,城市空虚无聊庸俗,生命力萎 缩,乡村淳朴、健康、充满生机。以此达到对城 市的批判和对乡村的歌颂。对历史和人性的“常” 与 “变”,变的“快”与“慢”等,给以审美观照 和艺术表 现。由此成为京派重镇,乡土田园小说的代表 者。
1、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1)《萧萧》:描写边地乡村人原始、淳朴 而不乏愚昧、停滞的生活,特别是对少女萧萧原 始、纯真的心理的刻画,对她对自己可悲命运浑 然不觉的生存状况的描绘,使人们对乡村生活进 行双重反思:一方面他们代表真、纯、朴,还有 面对可悲命运的原始性坚强,另一方面,他们又 代表停滞与愚昧。 这时作者对乡村的态度还是矛盾的,一方面 表惊讶、暗赞,一方面又为此困惑和委婉批判。
思考题:
综述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
参考书目: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京派小说重镇,文化乡村最美丽的歌唱者 一、生平与创作 学名岳焕,字崇文, 1902年12月28日生湘西 凤凰县。爷爷属攻打太平军的湘军,后做到贵 州提督,但30岁死去,无子女。爷爷之弟也无子 女。奶奶做主为二爷娶二房苗族刘姓,生第二儿 子过继给奶奶,此从文父亲沈宗嗣。母亲土家 族。小学毕业14岁去当兵,21岁(1923)到北京 找出路。受郁达夫、胡也频、徐志摩帮助走上创 作之路。名声鹊起。1928年中国公学执教,识张 兆和。1930年武大,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大。19331935主编《大公报-文艺》挑起京海之争。
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沈从文

名家对《边城》的评价
“《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李健吾) “《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 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司马长风)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 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 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 实。” (汪曾祺)
人物形象分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
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
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 写的出许多更好的 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 得骄傲,因为等于全 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 这些文章了。 —— 沈从文《湘行书简》
新婚不久,1934年1月, 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 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 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 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 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 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 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 能做。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 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 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 从文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 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 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 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描述, 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之子凤凰之子
1922年沈从文
1956年沈从文 1980年沈从文
沈从文像长跑一样坚持对文学的激情, 以带有几分固执的“乡下人”姿态执迷地创 造了乡土景观,他力图以湘西本真和原初的 眼光去呈现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实 现了他做一个“地方风景的记录人”的愿望。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丌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 他悄悄地给张兆和写起情书来了,而且一发而丌 可收。他以乡下人的憨劲,继续着马拉松式的求 爱过程。1932年夏,沈从文听从巴金的建议,送 给张兆和一大包书籍。1933年9月9日,沈 从文不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媒人是二姐张允和。
边城沈从文(13)

边城沈从文(13)天气渐渐的越来越热了。
近六月时,天气热了些,老船夫把一个满是灰尘的黑陶缸子从屋角隅里搬出,自己还匀出闲工夫,拼了几方木板作成一个圆盖。
又锯木头作成一个三脚架子,且削刮了个大竹筒,用葛藤系定,放在缸边作为舀茶的家具。
自从这茶缸移到屋门溪边后,每早上翠翠就烧一大锅开水,倒进那缸子里去。
有时缸里加些茶叶,有时却只放下一些用火烧焦的锅巴,乘那东西还燃着时便抛进缸里去。
老船夫且照例准备了些发痧肚痛治疱疮疡子的草根木皮,把这些药搁在家中当眼处,一见过渡人神气不对,就忙匆匆的把药取来,善意的勒迫这过路人使用他的药方,且告人这许多救急丹方的来源(这些丹方自然全是他从城中军医同巫师学来的)。
他终日裸着两只膀子,在方头船上站定,头上还常常是光光的,一头短短白发,在日光下如银子。
翠翠依然是个快乐人,屋前屋后跑着唱着,不走动时就坐在门前高崖树荫下吹小竹管儿玩。
爷爷仿佛把大老提婚的事早已忘掉,翠翠自然也早忘掉这件事情了。
可是那做媒的不久又来探口气了,依然是同从前一样,祖父把事情成否全推到翠翠身上去,打发了媒人上路。
回头又同翠翠谈了一次,也依然不得结果。
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这什么方面有个疙瘩,解除不去,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
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象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一堆过去的事情蜂拥而来,不能再睡下去了,一个人便跑出门外,到那临溪高崖上去,望天上的星辰,听河边纺织娘以及一切虫类如雨的声音,许久许久还不睡觉。
这件事翠翠是毫不注意的,这小女孩子日里尽管玩着,工作着,也同时为一些很神秘的东西驰骋她那颗小小的心,但一到夜里,却甜甜的睡眠了。
不过一切皆得在一份时间中变化。
这一家安静平凡的生活,也因了一堆接连而来的日子,在人事上把那安静空气完全打破了。
船总顺顺家中一方面,则天保大老的事已被二老知道了,送二老同时也让他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
13沈从文

——都市对他的轻慢不仅煽引起思乡 的情绪,更激发了他一种‚向别处去寻找精 神支柱‛的迫切愿望。只有服膺于一套足以 与城市的价值标准相匹敌的另一种标准,他 才能毫无怯意地走进城市。
•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 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 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 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 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我既仿佛命 里注定要拿一支笔弄饭吃,这支笔有侧重在写小说,写小说又不 可免得在故事里对于‘道德’、‘爱情’、以及‘人生’这类名 词有所表示,这件事就显得划分了你的界限。‛
•
如在龙舟竞渡时,小说描写的一段乡下 人有关渡船与碾坊的议论。
•
一场以乡下人方式展开的两种文化价 值观的论辩,一方面,这里古风犹存,还 有着对古老纯朴的人生价值观的信守,而 另一方面,一种与之对立的以金钱为本位 的价值观已经在边城浸润传播,在改变着 边城人的原有的所信所守。
• ——《边城》悲剧正是湘西向现代转型过 程中必然遭遇的文化命运。
•
沈从文正是通过对这一文化命运的叙写,传 达出他对边城——从其延伸的意义上说,也是对 整个中国的文化命运的焦虑,从而弹奏出一曲不 胜抑扬的伤感的乐音。 但沈从文没有陷入绝望,在小说的结尾,他 再次通过象征——白塔的坍塌与重建,表达出这 样一种信念:原有的文化虽然正在解体,但新的 民族文化品格的重构还可寄望于未来。
• • • • (一)沈从文的创作原则 (二)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三)小说的主要内容 (四)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沈从文的创作原则
沈从文创作和理论的基点 ——建筑人性的神庙。 ‚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 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 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 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 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6年10月,发表《作家间需要 一种新运动》,批评大多数青年作家 缺乏独立思想的能力,跟风炒作,创 作无个性无特点,从内容到观念都呈 现出“差不多”的特征。沈从文不无 讽刺地说道:“凡事都缺少系统的中 国,到这种非有独创性不能存在的文 学作品上,恰恰见出个一元现象,实 在不可理解。”
沈从文指出造成创作“差不多”现象 还因为国民性中有奴隶因子的侵袭,致使 市侩人格、政治人格的泛滥。如果不加以 制止,一切文学新作品全都会变成“新式 八股”。反“差不多”就需要创作主体张 扬创造型人格的独立主体意识,坚守文学 的独立性,去庸俗,去虚伪,去矫揉造作, 不为外物所诱。 引起关于反“差不多”运动的争论。
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小说里有 两个并存的世界:湘西人性世界与都市文 明世界。 在湘西小说中,他反复表现“优美、 自然”的人性理想,是基于重建民族文化 的思考。 他站在湘西自然人性的立场反观并批 判都市违反人性的、病态的、畸形的文明 现象。沈从文通过这一对立的文学世界体 现其思想个性。
2、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同期《抗战文艺丛刊》还刊登了 冯乃超《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 一文。沈从文的《熊公馆》发表在 《国闻周报》上。沈从文与民国第一 任总理熊希龄是同乡兼远亲。冯乃超 的文章说沈从文称道熊希龄的故居以 及他“人格的素朴与单纯,悲悯与博 大,远见和深思”,是为地主阶级歌 功颂德,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清客文 丐传统”。
他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 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 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 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 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 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乡下人”的目光既在一定程度 上决定了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取向, 也使都市和湘西这两类题材在对立 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了表现。它 们相互对比、相互发明,前者使后 者“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而 后者使前者“真正呈现出病态”。
守道德,奢谈文明,但内心淫秽不堪。用假正经、
主人公周达生自认为人格健全,对爱情忠贞不渝,
沈从文称这些人形成了被阉割过的寺 宦观念。这是一种被扭曲的人性,是违反 正常人性的、病态的、畸形的文化现象, 沈从文借此批判的深刻之处在于:现代文 明看似文明其实反文明,看似道德其实不 道德。这种文化让人性变态,让行为反常, 让整个社会在虚伪、意淫和无聊的梦幻中 讨生活,将人性和心灵变成金钱和情欲的 支配物。
《柏子》 一个叫柏子的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水手风 里浪里,把攒了一个月的辛苦钱和精力,全部贡献给 妓女,在妓女那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 妓女也觉得自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 正的感情。从通常的道德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 为家,浪荡江湖,一定有许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 肉体生活,也一定会有述说不尽的辛酸。但是,作家 所感受的却是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自 由自在,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应自己的感情、 意志的特点。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长河》
长篇小说。作品在乡土日常生活 中大量展示乡土生活中的淳朴民风, 善良的人性。如,当地盛产橘柚,过 路人可以随意摘橘子解渴,出钱买反 而有见外之嫌。人们往往都热情、好 客,豪爽,质朴。老水手乐观、天真; 滕长顺富甲乡里,为人却义气公正。 三女儿夭夭纯真、善良、漂亮、活泼。
与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历史之“变” 不同,沈从文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 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 这种表现人性之“常”的创作宗旨, 决定了他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不是 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 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他在创作中正 是高扬着这种道德意识去抨击现代异化 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的。这构 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主题。
十三章
(1902-1988)
《 在 昆 明 的 时 候 》
意 义 的 人 却 很 少 。
认 识 , 可 是 真 懂 得 它
易 认 识 , 爱 字 虽 人 人
多 , 可 是 似 乎 很 不 容
美 字 笔 画 并 不
汪曾祺曾为沈从文所受的不公平待遇说过话:
他的一生是一个离奇的故事。 他是一个受到极不公平待遇的作家。评论 家、文学史家,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断地对他 加以歪曲和误解。他写过《菜园》、《新与 旧》,然而人家说他是不革命的。他写过 《牛》、《丈夫》、(贵生》,然而人家说他是 脱离劳动人民的。他热衷于“民族品德的发现 与重造”,写了《边城》和《长河》,人家说 他写的是引人怀旧的不真实的牧歌。他被宣称 是“反动”的。一些新文学史里不提他的名字, 仿佛沈从文不曾存在过。
险心比天福先生还来得大,可是要自己把自己
先生看出爱的结果的难于对付,就停顿不前了,
挪近天福先生,“码头就船”是办不到的,几
个回合以后,“两人都仿佛承认只有嗅嗅酒是
顶健全一个方法。”
天福先生爱这个女人吗?“他不是爱她,
也不是不爱她”,如果爱了以后不需要他担负
任何责任,他就说爱她,并且还毫不吝惜自己
的力气以行动表示对她的爱;如果这爱需要他
在军队的这段时间里,他当过卫 兵、班长、司书、书记等,亲眼目睹 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 者的残酷暴戾。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 直面着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这促使 他以后在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 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队 时 留 影 )
( 一 九 二 二 年 在 湖 南 保 靖 军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 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便开始 学习写作。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 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上发表创作。
两篇文章尤其是郭沫若一文对沈 从文的阶级定性给正踌躇满志酝酿宏 伟写作计划的沈从文以沉重打击。 1949年初,北京大学校园里又打 出“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 条路线的沈从文”的标语。在历史转 折的关键时期,慑于文章标语的凛然 气势及对其背景的忧惧,沈从文自杀 未遂,从此退出了文坛。
(1)都市题材
①展现都市腐败的生存环境 《腐败》(1929)以一种散漫 的笔法描绘了上海闸北区的贫民生 活。
作品没有主人公,只细致描绘一 种环境和氛围。在这里,空气腐臭, 道路肮脏,到处都是垃圾,粪便。住 在这里的人,都是城市下层贫民,无 家可归的流浪汉,孤儿、卖药的、算 命的、拔牙的,玩蛇的。巡警殴打流 浪的孤儿,算命的黑心骗钱。下等客 店里老板娘辱骂客人,殴打自己的孩 子。这些人生活在死亡线上,性格粗 鲁、野蛮,人性的美好的东西完 都市贫民区生活。仍然没有主人公,
没有故事,只写各种各样的人的梦境。
在这里“没有美,缺少诗,只有 极单纯的,物质的。”
②写上流社会和上层家庭的无聊 甚至糜烂的生活。 如《绅士的太太》、《某夫妇》 等。
《绅士的太太》嘲讽都市上流社 会家庭的堕落。 作品说:“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 石头打她的妇人,我是为你们上等人 造一面镜子。”作品以一位绅士的太 太作为切入点,她与丈夫貌合神离、 同床异梦。
担负责任,“养孩子”,可自己的孩子已经五
岁了,那就当然“不呆下去了”。女人呢,因
为离了婚,可是又要恋爱,也不拒绝充当这个
家庭的第三者,可是天福先生因为预想到责任
的繁难而退却了。
(2)湘西题材
在这类由乡村和抹布阶级构筑起 来的“湘西世界”中,沈从文正面提 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 式。对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所表现出 来的 “神性”进行赞美。在沈从文的 美学观中,“爱”与“美” 结合就达 至“神性” 。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 懋琳、璇若、上官碧等。 湖南凤凰县人。
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 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 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 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 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 忧。
六岁入 私塾,小学 毕业后十四 岁入伍。
《丈夫》
丈夫由于生活所迫,让妻子去卖 身,但是在看到妻子被蹂躏以后,人 性尊严觉醒,把妻子从妓船上领回了 家。
《萧萧》
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 嫁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 通,由于生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 最后,她给自己的小儿子也娶了一个 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她先前的 生活。
③嘲讽高级知识分子。 如《八骏图》、 《有学问的 人》等。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 所谓“八骏”是指八个教授,意在讽刺。八
位教授本应现代文明的象征,然而他们表明上恪 假文明来拘束、压制作为一个正常人应有的七情 六欲,一方面身体虚弱,另一方面还精神变态。 而在骨子里却仍然是喜新厌旧。这些知识分子, 不是虚伪,就是卑琐、怯懦。
《有学问的人》讽刺了知识分子
的虚伪、卑琐、怯懦。
天福先生趁妻子出门,和妻子的
一位离过婚的女友玩了一场“猫捉老 鼠”的游戏。两个人在言语上进退有
据,你来我往,如攻城作战,计谋思
量,都如战略家似的审时度世。
“她呢,知道自己一句话可以使全局面变
卦,但不说。”她要看天福先生的呆处。天福 “他也要看她的呆处了。”而此时的她虽然冒
1939年1月,发表《一般或特 殊》,引起关于“反对作家从政” 的讨论。
1948年沈从文受到左翼文化界 猛烈批判。
对沈从文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1948年《抗 战文艺丛刊》第一期)一文。文章斥 责沈从文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 作家”,“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 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还说沈从文 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她与朋友家的大少爷暗中调情, 为大少爷与三姨娘偷情搭桥牵线,牟 取钱财。绅士则偷偷与情人幽会。他 们表面上尊贵体面,道貌岸然,实际 上卑劣猥亵,男盗女娼,生活里充满 了自私与虚伪,欺人与自欺,淫荡与 乱伦。沈从文无情展览着所谓“高等 人”生活的空虚、精神的凋萎、灵魂 的锈蚀,刻画了浸泡在现代都市文明 里人生的虚无和人性的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