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到边寨

合集下载

《北京喜讯到边寨》PPT课件

《北京喜讯到边寨》PPT课件
《北京喜讯到边寨》
管弦乐曲
-.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六七十年代,我国经历了文化大 革命。那个时期出现了一股坏势力“四人帮”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终于在 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把他们清除出 党了!这好消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 边寨的每一个角落!
本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 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
圆 号
圆号,又称法国号。被称作交响乐中的乐器之王。 圆号虽属于铜管乐器但不但能吹出铜管嘹亮的声音 还能吹出木管的柔美之音。圆号声音柔和、丰满, 和木管、弦乐器的声音能很好地融合。
第一段
管 弦 乐 合 奏
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的弦律,像是圆号带来 的喜讯传遍了千家万户,山寨里顿时沸腾起来。
边寨指得是我国的西南地区,许多少 数民族大都聚居在那里。这首乐曲主要取 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曲调新颖, 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 地方色彩。
1.刚才那段音乐片段(第一段)在全曲出现了几次? 2.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 3.表现了什么情景?
答:1.出现两次。 2.热烈、欢腾的情绪。 3.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
小结
这首乐曲风格统一,生动明快,热情洋溢,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生动地表 现了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情景。通过 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边寨人民喜悦 的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提高了分辨乐段 和记忆旋律的能力。
谢谢观赏!
第二段
答 1.第一段力度强,第二段力度弱。
2.反复出现了4次,力度是强弱交替。 3.弱的轻巧活泼,强的更加欢快。
第二段
活泼、轻快的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短笛、长 笛、小提琴、木琴等乐器轮流演奏。

年级:六年级 学科:音乐 主题: 《北京喜讯到边寨》

年级:六年级 学科:音乐 主题: 《北京喜讯到边寨》

年级:六年级学科:音乐主题:《北京喜讯到边寨》一、前端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在音乐教材第十一册,之前,经过五年的音乐欣赏活动,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音乐欣赏知识,如: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具体分析、对管弦乐队的了解、对各种乐器音色的辨别等。

本课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学的知识及音乐的想象与联想,对这首管弦乐曲作简单的分析,表达自己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和认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

《北京喜讯到边寨》描写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喜讯传到边寨,边寨的各族人民热烈欢呼、欢歌狂舞的庆祝场面。

这首乐曲风格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曲调新颖,舞蹈性强,情绪欢快而热烈,堪称经典之作。

粉碎“四人帮”的事件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很遥远,如何让学生理解粉碎“四人帮”这个喜讯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我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乐曲的时代背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四人帮”(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他们祸国殃民,做了很多坏事,全国人民对他们恨之入骨。

1976年,党中央终于把他们清除出党了!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让学生了解这一时代背景,有助于他们正确理解乐曲风格,更好地体会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想象各族人民欢歌狂舞的庆祝场面。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比较各主题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及情绪的不同,使学生能够听辨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2)培养及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4)通过音乐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56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乐曲的7个主题旋律,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音乐形象。

这首乐曲较长,有7个主题旋律,风格既统一又有变化。

听一遍需要4分钟,如何充分利用课上的40分钟,既对乐曲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多种能力呢?我采取的方法是:在初听乐曲后,请学生说出音乐风格和乐器音色及自己的感受等。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六年级音乐教材中的下册第六课曲目。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热烈的节奏,表达了北京喜讯传到边寨的喜悦心情。

歌曲采用了苗族和瑶族的音乐元素,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歌曲的高低音、节奏和旋律变化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苗族和瑶族的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

此外,学生在上册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高、节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苗族和瑶族的音乐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学会演唱《北京喜讯到边寨》,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4.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如苗族和瑶族的特色音阶、装饰音等。

2.重点:学会歌曲的演唱,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韵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欣赏、模仿、练习、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学习演唱。

2.利用多媒体课件、乐器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介绍歌曲的背景、苗族和瑶族的音乐特点,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3.示范: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

4.练习:分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5.合作: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展示:各组展示演唱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和韵味。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内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目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难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

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郑路——北京人。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

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

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

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

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2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课件(共19张)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2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课件(共19张)
这段旋律主奏乐器是什么?音色有什么特点?
圆号,又称“法国号”
音色:饱满、低沉
在小提琴的震音背景下,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角性 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号声在山间的回声,喜讯传遍了千家万户。
引子部分
号声带来的喜讯传遍千家万户,顿时山寨沸腾起来。在两 小节强烈的舞蹈节奏之后,呈示了怎样的第一主题呢?我们接 着往下凝听

第三主题
演奏乐器是什么?情绪是怎样的?
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并伴以清脆的、 铃鼓声、清脆悦耳。
第三主题
用以下节奏为主题四进行伴奏
4 4
X
X
X
X
XXXXXXXXXXXX
第四主题
这一主题的力度有什么变化?你联想到怎样的舞蹈画面呢?
乐曲的力度减弱,在飘逸起伏的节奏伴奏下,双簧管奏出 优美而富有色彩的旋律,好像是年轻姑娘在独舞。
第一主题
这一主题的情绪是怎样的?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
管弦乐合奏,热情奔放、高亢的旋律,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
第一主题
用以下节奏为第一主题伴奏,感受热闹的欢乐场面
拍手
4 4
0
X
Hale Waihona Puke 0X0XXX
跺脚
4X 0 X 0
4
X000
第二主题
演奏乐器是什么?情绪有什么变化?
跳音
在单簧管轻快跳荡的节奏引导下,双簧管奏出活泼、诙谐的第二主题。
完成表格
主题 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 第三主题 第四主题 第五主题
情绪
热烈地 跳跃地 欢快地 歌唱地 粗犷地
主奏乐器
管弦乐合奏 单簧管、双簧管 小提琴、中提琴
双簧管 小号
你知道吗? 1、“喜讯”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的? 3、“边寨”指什么地方?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京喜讯到边寨》。

一、说教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热情奔放的管弦乐曲,由郑路、马洪业作曲。

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生动描绘了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

乐曲采用了多段体的结构,旋律富有变化,节奏明快,配器丰富多样。

通过对不同主题的重复、变奏和发展,展现了边寨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喜悦心情。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曲在音乐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但对于管弦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听辨出乐曲中的不同主题,了解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分析、模仿、表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乐曲的不同主题,理解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出乐曲中的各种乐器音色,并理解其在表现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从而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2023-11-08
目 录
• 背景介绍 • 曲式分析 • 歌词内容与情感表达 • 音乐风格与特色 • 作品评价与影响 • 结论与启示01背景Fra bibliotek绍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作品创作于1975年,当时中国正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社会秩序受到冲 击,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渴望并没有减退。
要点二
独特性
作品中的“飞歌”和“阿诗玛”等民族元素与现代音 乐元素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使作品在同 类作品中独树一帜。
05
作品评价与影响
作品评价与反馈
01
02
03
音乐旋律优美
该作品旋律优美,富有感 染力,能够深入人心。
表达情感真挚
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对新时代的喜 悦,情感真挚而热烈。
对未来创作的启示与展望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创作中,可以借鉴传统 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 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具有 现代感和时代性。
多元化发展
可以尝试将不同文化、不 同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合在 一起,创作出更多元化、 包容性的作品。
坚持创新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 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 现形式,推动中国音乐的 创新和发展。
VS
灵感来源
作者深入边寨,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淳朴 、热情和活力,从而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02
曲式分析
曲式结构
奏鸣曲式
该曲采用的是奏鸣曲式结构,通 常用于表现较为复杂和大型的音 乐作品。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 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
部分组成。
主题与副题
在奏鸣曲式中,主题和副题是两 个核心的音乐素材,它们在呈示 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中反复出现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三课教材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郑路、马洪业合作完成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

“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作曲家运用苗族和彝族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疆,各族人民纷纷奔走相告、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

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

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

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显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结构,运用图形谱记忆旋律、捕捉乐曲中每个主题的旋律走向。

听辨圆号、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

3.哼唱音乐主题,记忆音乐。

4.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教学设计意图:《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部充满激情的作品,作品为多段体结构,音乐素材取于苗族、彝族的民间音乐,表达了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乐曲包括引子和六个主题以及第一主题的反复再现。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听懂这部作品,了解它的音乐风格特征,分析它的音乐要素,记忆它的主题,都是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

本节课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设计分段聆听,从教学难点入手,在教学中运用图形谱,把乐曲中六个主题的旋律走向分别用一个简单的线条表现出来,有效帮助学生捕捉旋律、记忆旋律。

教学中还运用了哼唱、律动和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并表现音乐。

另外,为了注重调动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思考,在聆听的过程中去判断、联想,逐步了解音乐的特点和结构。

教学设计亮点:运用了画图谱、律动、哼唱等方法来辅助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各段主题的理解、体验、记忆以及对音乐风格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本科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阿佤族、侗族、得便感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以及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连唱时间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才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唏嘘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换棵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的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切分音懂得民族音乐的唱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理解乐曲各段的情景内容;
2、理解各段音乐的表现手法;
3、感受出乐曲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
郑路与马洪业于1976年10月创作的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以充满激情的笔触,生动的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作者曾多次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他们善于吸取当地群众所流传的对歌、对舞、载歌载舞、一领众和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民间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人们欣赏此曲可感受到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二、游戏、节奏练习;(节奏感与协调性训练)
三、乐曲欣赏:
显示教学目标(齐读)。

了解创作背景: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

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

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