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到边寨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2课《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2课《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2课的一首歌曲。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表达了北京喜讯传到边寨的喜悦心情。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以明快的节奏和跳动的旋律表现喜悦的心情,第二乐段以抒情的旋律表达边寨人民的感激之情。
歌曲难度适中,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他们喜欢欢快的音乐,能够参与合唱活动,并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在音乐欣赏和理解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北京喜讯到边寨》。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掌握。
2.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讲解、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的乐谱和录音。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绪。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乐谱,让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
然后,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演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针对学生的演唱情况,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集体演唱歌曲,教师检查学生的演唱效果,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特点和演唱要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并尝试分析歌曲的民族特点。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2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课件(共24张)

西 洋 管 弦 乐 团
>
>
>
>
Beng Beng … …
第>
>
>
>
一 Beng Beng … …
主>
>
>
>
题 Beng Beng … …
>
>
>
>
Beng Beng … …
第一主题
第 一 主 题
>
>
>
>
第>
>
>
>
一
主>
>
>
>
题
>
>
>
>
音乐创作手法
重复:加深人们对音乐形象的印象和记忆,从而能 够对音乐内容理解更加深刻。
乐器选择:大鼓、铃鼓、手铃、双响筒 力度选择:pp、p、mp、mf、f、ff 渐强 渐弱.. 节奏型选择: X X X
基础教育精品课
北京喜讯到边寨
年 级:五年级
学 科:音乐(人音版)
问题一:听一听《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谈谈你的感受? 问题二:这首乐曲是由西洋管弦乐还是中国民族乐器演奏? 问题三:说一说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有哪些特点?
引子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第四乐段 第五乐段 第六乐段
第一主题:听一听,出现了哪些乐器?
>
>
>
>
第>
>
>
>
一
主>
>
>
>
【范文】湖南版六年级音乐下册《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分析

湖南版六年级音乐下册《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聆听,记忆旋律,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感受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中不同乐段的情绪,并能记住其中的一段旋律。
教材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
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时的情景。
乐曲由引子、六个具有舞曲风格的乐段(其中,最后一个乐段再现第一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开始的引子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号召性的音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仿佛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
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的节奏之后,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
在一个下行的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第二乐段。
双簧管奏出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好像彝族姑娘们在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脖子上系的铃铛还哗哗作响。
第三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弦乐奏出了一段优美、舒展的旋律。
第四乐段乐曲力度变弱,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在独舞。
第五乐段小号先吹奏出奔放、粗犷的音调,圆号模仿牛角号音调为之伴奏,好像小伙子们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舞蹈加油喝彩,也跳起了欢快健美的舞蹈。
乐曲最后以鼓乐齐鸣的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在更加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的学习。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反思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反思哎,说起《北京喜讯到边寨》这堂音乐课啊,我心里头那是五味杂陈,跟打翻了调料罐似的。
这课啊,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着学生们从繁华的京城一路奔向了遥远的边疆,那滋味,别提多带劲儿了!一开始,我琢磨着怎么把这好消息,哦不对,是《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曲子里的喜悦劲儿给传达出来。
你想啊,北京来的喜讯,那得是多大的乐子,能让边寨的兄弟姐妹们乐成啥样?我就想着,得让学生们先感受到那份“喜”,再跟着音乐的节奏,一步步走进那个画面里去。
课上,我先是放了一段视频,那画面美得跟画儿似的,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群穿着五彩斑斓衣裳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围着火堆跳舞,笑得比花儿还灿烂。
学生们一看,眼睛都亮了,一个个跟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讨论起来:“看那边,那衣服真好看!”“他们跳得真带劲!”我一看,嘿,这情绪算是调动起来了。
接着,咱们就开始正式学曲子了。
这曲子啊,旋律欢快得跟小溪流水似的,一会儿高亢激昂,一会儿又温柔缠绵,就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收到喜讯的边寨人,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要溢出来了。
然后,我就带着他们一句一句地唱,一句一句地感受那份喜悦和激动。
可你别说,这学曲子啊,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
有些学生啊,音准老是找不准,唱得跟走调的小鸭子似的。
这时候,我就得使出浑身解数,又是示范又是鼓励,还得时不时来点小幽默,比如:“哎呀,你这声音怎么飞到外太空去了?快点回来,咱们在地球上唱歌呢!”学生们一听,都乐了,紧张的气氛也缓解了不少。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学生们终于能够完整地唱出这首曲子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就像是真的从音乐中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北京的喜讯一样。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它能够跨越地域、跨越文化,将人们的心紧紧相连。
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还沉浸在那种喜悦的氛围中无法自拔。
看着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知道,这堂课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音乐教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共鸣。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京喜讯到边寨》。
一、说教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热情奔放的管弦乐曲,由郑路、马洪业作曲。
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生动描绘了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
乐曲采用了多段体的结构,旋律富有变化,节奏明快,配器丰富多样。
通过对不同主题的重复、变奏和发展,展现了边寨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喜悦心情。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曲在音乐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但对于管弦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听辨出乐曲中的不同主题,了解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分析、模仿、表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乐曲的不同主题,理解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出乐曲中的各种乐器音色,并理解其在表现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从而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喜讯到边寨》

2023-11-08
目 录
• 背景介绍 • 曲式分析 • 歌词内容与情感表达 • 音乐风格与特色 • 作品评价与影响 • 结论与启示01背景Fra bibliotek绍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作品创作于1975年,当时中国正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社会秩序受到冲 击,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渴望并没有减退。
要点二
独特性
作品中的“飞歌”和“阿诗玛”等民族元素与现代音 乐元素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使作品在同 类作品中独树一帜。
05
作品评价与影响
作品评价与反馈
01
02
03
音乐旋律优美
该作品旋律优美,富有感 染力,能够深入人心。
表达情感真挚
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对新时代的喜 悦,情感真挚而热烈。
对未来创作的启示与展望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创作中,可以借鉴传统 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 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具有 现代感和时代性。
多元化发展
可以尝试将不同文化、不 同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合在 一起,创作出更多元化、 包容性的作品。
坚持创新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 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 现形式,推动中国音乐的 创新和发展。
VS
灵感来源
作者深入边寨,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淳朴 、热情和活力,从而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02
曲式分析
曲式结构
奏鸣曲式
该曲采用的是奏鸣曲式结构,通 常用于表现较为复杂和大型的音 乐作品。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 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
部分组成。
主题与副题
在奏鸣曲式中,主题和副题是两 个核心的音乐素材,它们在呈示 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中反复出现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听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听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乐曲,它以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展现了北京喜讯传到边寨的喜悦场景。
本曲采用苗族、彝族的音乐素材,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谐。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学生可能对苗族、彝族的音乐特色和地域文化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创作背景、苗族、彝族的音乐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这首乐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美妙之处。
2.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苗族、彝族音乐与其他音乐类型的区别。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频、视频资料。
2.准备相关文化背景资料,如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民俗风情等。
3.准备教学课件、板书设计。
4.准备乐器,如吉他、笛子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感受乐曲的欢快氛围。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民俗风情等文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知识。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三课教材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郑路、马洪业合作完成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
“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作曲家运用苗族和彝族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疆,各族人民纷纷奔走相告、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
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
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
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显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结构,运用图形谱记忆旋律、捕捉乐曲中每个主题的旋律走向。
听辨圆号、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
3.哼唱音乐主题,记忆音乐。
4.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教学设计意图:《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部充满激情的作品,作品为多段体结构,音乐素材取于苗族、彝族的民间音乐,表达了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乐曲包括引子和六个主题以及第一主题的反复再现。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听懂这部作品,了解它的音乐风格特征,分析它的音乐要素,记忆它的主题,都是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
本节课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设计分段聆听,从教学难点入手,在教学中运用图形谱,把乐曲中六个主题的旋律走向分别用一个简单的线条表现出来,有效帮助学生捕捉旋律、记忆旋律。
教学中还运用了哼唱、律动和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并表现音乐。
另外,为了注重调动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思考,在聆听的过程中去判断、联想,逐步了解音乐的特点和结构。
教学设计亮点:运用了画图谱、律动、哼唱等方法来辅助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各段主题的理解、体验、记忆以及对音乐风格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喜讯到边寨《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内容]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二、能力目标: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抓住音乐主题的典型节奏,让学生用“声势”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三、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材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郑路,马洪业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 2月。
“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作曲家用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
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
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
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显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设计理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聆听,在听、说、唱、跳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获得身心的享受。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让学生试着分辨每个主题的情绪、力度、节奏的不同,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师:同学们,回顾我国近十几年来喜讯不断,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09年我国还过了60周岁的生日,神舟一号上天,这一个个喜讯无不震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在1976年,也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个喜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边寨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更是载歌载舞、热烈庆祝。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我国近十几年来的喜讯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二、聆听片段,感受情绪师:有一首乐曲就充分展现了当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场面。
(播放主题一音乐片段)生:体会少数民族音乐风格,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三、简介创作背景师:是什么喜讯让少数民族同胞这么高兴呢?师:新中国成立后六七十年代,我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那个时期出现了一股坏势力“四人帮”(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他们祸国殃民,做了很多坏事,全国人民对他们恨之入骨。
终于在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把他们清除出党了!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北京的好消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边寨的每一个角落!四、引出课题:师:刚才我们所听的音乐片段就是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该曲是郑路与马洪业于1976年创作的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以充满激情的笔触,生动的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
师:你知道“边寨”是什么地方吗?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边寨指得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苗族、彝族、侗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这里。
所以这首乐曲主要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曲调新颖,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师: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我们知道,北京是祖国的心脏。
从那里发出的重要信息都会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激荡。
当北京的重大喜讯传到祖国边陲时,那里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朋友自然是欣喜若狂、纵情欢庆。
师:今天我们也和边寨的人民一起从音乐中来感受一下北京传来的喜讯吧,请欣赏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片段,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气氛,体会少数民族音乐风格。
通过简介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当时举国欢庆的壮观场面。
五、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一)初听全曲1.聆听主题一师:刚才那段音乐(主题一)在全曲出现了几次?这首乐曲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生:出现两次,全曲洋溢着欢快热烈的气氛。
2.体验乐曲风格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表现了什么情景?生:热烈、欢腾的情绪,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3.熟悉各主题曲调师:同学们对照着书上的各主题曲调跟着乐曲哼唱,当听到每段曲调出现时,请用手指数举手示意。
生:跟唱主题曲调。
设计意图:采用演唱主题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绪变化,是因为演唱比聆听的体验更为直观,更易于感受音乐热烈欢腾的情绪。
(二)复听全曲1.认识管弦乐队乐器的配置师:管弦乐队由各类西洋乐器编配成一个大型乐队,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课件演示)<!--[if !vml]-->dif]-->师:这首乐曲总共有5个主题,加上一个短小的引子,每一个主题都用了不同的乐器来主奏表现乐曲的情绪和情景。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边听主题边熟悉曲调,并指出各乐段开始时,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听各主题的片段,听辨每个主题的开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在书中选择相应的乐器。
2.分析各主题曲调的乐器演奏形式(课件演示)(1)引子——圆号<!--[if !vml]--><!--[endif]-->认识圆号:课件出示音色饱满低沉(2)第一主题——管弦乐合奏(3)第二主题——单簧管和双簧管兄弟俩演奏,这段音乐主要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兄弟俩演奏的,同时伴以铃鼓清脆悦耳的打击声,使轻巧活泼的音乐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if !vml]--><!--[endif]--> 双簧管 <!--[if !vml]--><!--[endif]-->(4)第三主题——小提琴、中提琴等西洋弦乐家族的成员们演奏小提琴 <!--[if !vml]--><!--[endif]--> 中提琴 <!--[if !vml]--><!--[endif]-->(5)第四主题——双簧管<!--[if !vml]--><!--[endif]-->(6)第五、六主题——小号铃鼓<!--[if !vml]--><!--[endif]--> <!--[if !vml]-->(7)第一主题再现——铃鼓加乐队合奏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管弦乐队乐器,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乐曲中所出现的管弦乐器,了解它们的音色,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三)分段欣赏师:作者曾多次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他们善于吸取当地群众所流传的对歌、对舞、载歌载舞、一领众和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民间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乐曲中用音色的变化表现时而全体欢歌,时而独舞或对舞,在欣赏时可感受到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if !vml]-->1.引子师:这段音乐象什么的声音?生:像牛角号的声音。
师:对,这牛角号似的声音象在传播北京的喜讯,让我们一起来随音乐模拟一下号角声吧,注意号角声要有由远到近的感觉,象山谷里的回声。
生:模仿圆号的演奏姿势吹奏表演。
2.第一主题1=bE4/4<!--[if !vml]--><!--[endif]-->师:这由近到远的号角声恰似北京的喜讯传遍了千家万户,山寨里顿时沸腾了起来,第一主题由管弦乐家族的所有成员共同协作完成的,音色结实饱满,演奏的速度比较快,同时打击乐伴以铿锵有力的节奏,使情绪更加欢快热烈。
师:这段音乐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们男女群舞的情景。
我们再跟着音乐一起来用刚才的节奏伴奏一下主题一的音乐吧。
3.第二主题1=bE4/4<!--[if !vml]--><!--[endif] -->师: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相比,力度上有没有变化?生:第一主题力度强,第二主题力度弱。
师:这一旋律反复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力度是什么样的?生:反复出现了4次,力度是强弱交替。
师:力度弱的地方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强的呢?生:弱的轻巧活泼,强的更加欢快。
师小结:看来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的。
师:和第一主题相比,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情景?生:姑娘群舞。
师:大家都知道少数民族的姑娘大都有佩戴银饰的风俗。
当她们跳舞的时候,头上、脖子上、脚腕上的银饰就会随着轻巧的舞步发出“嚓嚓、嚓嚓、嚓嚓”的声音。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串铃、人声为第二主题伴奏。
师:力度强的部分由串铃伴奏,力度弱的部分由其他同学有节奏的读出,“嚓嚓、嚓嚓、嚓嚓”师:效果非常好,老师都情不自禁的随着节奏跳了起来。
4.第三主题师:透过轻快流畅的音乐,我们还能听到哪种打击乐的伴奏声?(师出示双响筒和响板,供学生选择)生:双响筒。
师:谁能用双响筒来敲一敲?师:这清脆悦耳的声音会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场面?生:骏马奔驰。
师:你能不能用声音来来模仿马蹄声?(弹舌声)师:同学们用弹舌模仿的太像了。
我们随音乐来试一试。
5.第四主题师: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你听音乐的力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第四主题)生:力度变弱。
师:乐曲的力度减弱,旋律变的优美舒缓,使人们热烈的情绪慢慢的平和了下来。
那么,这种优美抒情的音乐适合群舞还是独舞?生:独舞。
师:请班上擅长舞蹈的同学上台即兴独舞。
6.第五、六主题师:这一主题的力度与上一主题产生了怎样的对比?生:强烈的对比。
师:对,力度变得如此强烈,那情绪会有怎样的变化呢?生:情绪更加热烈。
师:这段热情奔放的旋律由小号演奏的。
它的音色高亢明亮,给人一种粗犷豪放的感觉,恰似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跳起了彪悍强劲的舞蹈。
师:我们再来听听小号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什么声音?生:木琴的旋律和圆号的长音。
师:清脆的木琴旋律声代表的是谁在舞蹈?生:小姑娘。
师: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又出现了。
你听,小姑娘和小伙子的音乐交替出现了几次?(生边听音乐边用手指表示出)师:你想像一下,小伙子和姑娘们正在干什么?师揭示: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展开了一场对舞比赛。
这段音乐表现了对舞的场面。
7.第一主题再现(师生随音乐敲击“咚—咚—∣咚咚咚咚‖”)师:管弦乐家族的全体成员们再一次齐心协力,奏响了辉煌灿烂的乐章,全曲在万民欢腾的热烈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使音乐欣赏更有目的性,学生是音乐的参与者,让他们通过听、唱、讨论、配入打击乐器和舞蹈来体验音乐,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用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与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