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天的任督二脉巡行路线
任督二脉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任脉: 行于胸腹部正中,总管全身之阴经,称"阴脉之海"督脉: 行于背正中,总管全身之阳经,称"阳脉之海".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
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任督二脉循行规律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
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为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内容主要见于《灵枢•经脉》、〈〈素问•骨空论》、《灵枢•逆顺肥瘦》等篇。
现将二者的循行规律及为病特点分别论述如下。
循行规律十二经脉循行规律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足三阳—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交接在下肢末端。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头面部的分布: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
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手_ 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达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均行达头面之深部或巅顶。
四肢部的分布: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
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循行于躯干胸腹面、背面及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每侧十二条。
其分布基本上是纵行的。
左右两侧经脉除特殊情况外(如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一般不走向对侧。
流注次序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首尾相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
练习运转小周天的方法

小周天只需打通任督二脉即可,大周天则需要打通3条以上经脉,不同功法大周天运转经过的经脉不同,在这里只能给你大同小周天的功法:练法首先,选一清净之室,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然后宽衣解带,静坐床上或沙发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静坐姿势分双盘、单盘、自然盘,任选一种。
坐时要做到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适为度。
双手相握置于腹下。
然后微闭双目,安然入静,不思,不看,不听,不动,舌抵上鄂,口中津满随即缓慢咽下。
初练者往往杂念纷纭,时灭时起,可采取随息法消除之。
呼吸要求由缓慢细柔逐渐达到深长,若有若无,一似龟息。
呼气时,意识随气息经胸胃直达小腹,心窝略内陷(即心窝下降法)。
这时,练功者有气息下沉的感觉,即气贯丹田。
意识若不随之而下,即无此感觉,也即有了杂念。
所说随息、心窝下降、气贯丹田,全是意识暗示,现实的呼吸仍然是鼻吸鼻呼,仅在呼气时意识暗示气贯小腹,用此法沉气既可避免产生杂念,又可避免久练后出现胃满胸梗之弊,可谓一举两得。
如此练习三月,小腹必然产生热气,此时即可运气,使通小周天。
小周天有一定线路,即任督二脉,从后上经前下,来回不止,循环不息。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用意识假想丹田有一股热气,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脐下四寸中极穴,经会阴,过谷道(肛门)至尾闾,沿夹脊棘突中上行,达头顶百会穴,再下颜面,过喉,由胸腹正中线入丹田中。
略顿一顿,仍循前法,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至练功毕时为止。
小周天所说丹田,为脐下一寸五分之气海穴。
练小周天时切忌用力吸气,或拱背挺肩低头使后颈用力提升,否则易生流弊。
必须以意识暗示缓慢引气上升,若无上升感觉,多练多引自然成功。
务必顺序渐进,不急不噪,因势利导。
急躁冒进,要产生偏差。
小周天通达后,即可运用此法治病,但需事前弄清楚病区病灶与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的关系,然后才能引气循经运行,气攻病所,取得预计的效果。
例如,足少阳胆经所属病区病灶或足少阳胆经所过之处有疾病痛痒,即可引气循足少阳胆经运行。
闲话玄门正宗之大小周天

闲话玄门正宗之大小周天在真正的道家玄门正宗的修证中,是根本没有所谓“打通任督二脉”的说法的。
师父传了你本门修证的心法口诀后,你就只管闷着头去苦练,经过几年或是十几年的苦修后,突然一下子你的先天玄关打开,体内先天元精发动,然后就会出现一个先天元精在体内自动冲关破窍,并逐渐填充身体所有经脉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需要你用任何的意念加以干涉,它是完全自发的逐渐就走通你全身所有的经络系统,你就是想要用意念干扰它也做不到,它什么时候能走到哪一步完全不是你的意念控制得了的。
要等到它把处于身体外围的十二正经都走通,并填充满后,才开始向处于经络系统较深层次的奇经八脉灌输。
而先天元精真正开始向督脉灌输,是要在其已经把奇经八脉的其他六脉都填充完毕后才会开始进行的。
等到最后先天元精把任督二脉全部都贯通了的时候,从道家修证的意义上来看,这个时候的人至少都已经是地仙的范畴了。
而整个的这个修证过程,即使根基再好,资质再不得了的人,也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吧!而只有修证到了上述“地仙”境界的人,也才真正谈的上已经开启了人体内一个“小周天”的通道,实现了一个真正的“小周天”运行!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那种所谓“大周天就是真气循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运行一圈”的说法,我们就知道其是有多么无知了!因为在真正的道家修证中,如果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没有贯通的话,根本就实现不了所谓的“循任督二脉运行一圈”的小周天的运行。
那何来的什么“先通小周天,后运行大周天”的说法?所以,我们说那种认为“小周天就是循任督二脉运行一圈,大周天就是循全身经络运行一圈”的说法,永远都只能是那些“气功大师”的说法罢了。
他们通过“以意引气”的练习,强行调动身体浅表层次的经络气机,让其按一定的线路运行,才会出现这种奇葩的“先通小周天,后通大周天”的荒唐说法。
在真正崇尚实修的道门正宗看来,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而已。
现在再来看那种认为“修证中没有什么大小周天说法”的观点,也就只能是一些因为没有什么实质修证核心,或是由于根基和自身先天资质所限,始终都没法修到先天玄关开启,并引发先天元精冲关破窍的人的说法而已。
小周天的任督二脉巡行路线

小周天的任督二脉巡行路线小周天运行路线,其基本路径为:下丹田-会阴-尾闾-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鹊桥-重楼-中丹田-下丹田。
顺便说下,道不同,法自然迥异,通与不通,气行深浅,全在其理法认知层次的深浅,此图仅为简便通俗好理解而已。
本义指地球自转一周,既昼夜循环一周;后经引申,被内丹术功法借喻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
因其范围相对较小,故称小周天。
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水火既济、玉液还丹等。
小周天是古代气功主要流派之一内丹术功法中的第一阶段,即练精化气的过程,也称百日筑基。
内丹术认为:人到成年,由于物欲耗损,精气已不足,必须用先天元气温煦它,使后天精气充实起来,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这就是小周天练精化气的目的。
完成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
内丹术,是要求内气在身体内按经络路线,循环周转。
早期曾称为“金液还丹”(宋。
翁葆光《悟真篇注序》),也曾称为“河车搬运”(明·陆潜虚《玄肤论》),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借用了天文学上“周天”的术语(明·伍宋阳《天仙正理》)。
也有把运转的路线,称为“天经”(元·俞玉吾《席上腐谈》)的。
小周天就是指内气从下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经历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鹊桥,上鹊桥在印堂、鼻窍处,下鹊桥在会阴、谷道处)作周流运转。
内丹术中,特别重视任督两脉,正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的:“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
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媾之乡。
”故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或取坎填离、坎离交媾、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等。
子时为阴气已极阳气始动之时,午时则阳气至极转衰,阴气初萌。
故子午代表天体的日月,人体的心肾,卦象中的坎离,方位中的南北。
元代肖延之在《金丹大成集》上说可以用后天八卦图表示。
中医经络任督二脉

腰阳关 DU3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注:两髂棘最高连线的中点下 方凹陷处。) 【功效】补益阳气,强壮腰肾。 【主治】 1. 腰骶痛,下肢痿痹。 2.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 【操作】向上微斜刺0.5~1寸;宜灸。
命门 DU4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 【功效】补肾壮阳,舒筋活络。 【主治】1. 虚损腰痛,头晕,耳鸣。 2. 遗精,阳痿,早泄,带下,不孕,月经 不调。 3. 遗尿,尿频,五更泄。 4. 癫痫,惊恐。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5~1寸;宜灸。
甘肃卫生厅举办了为期9天"真气运行学骨干
培训班",声称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 而根据《倚天屠龙记》、《连城诀》等金庸 小说记载,古人自行打通任督二脉,大都需 要数年时间习武修行,例如张无忌用了8年, 狄云至少12年。相比之下,9天真算是快的。
甘肃中医学院一位长期从事针灸研究的专家
一、督脉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出会阴,经长强沿骶、 腰、背、项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 顶,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内。
(二)主治概要
神志病:不寐,痫证,癫狂,昏迷,惊风。 热 病:中暑,高热,疟疾,感冒。 外经病:脱肛,腰骶痛,项背痛,鼻渊。
(三)腧穴
本经共28穴:长强、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 枢、脊中、中枢、筋缩、 至阳、灵台、神道、身柱、 陶道、大椎、哑门、风府、 脑户、强间、后顶、百会、 前顶、囟会、上星、神庭、 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表示,中医讲究中庸之道,阴阳平衡,推广 养生方法也一样,不能过度地渲染,更不能 神化,否则会误导大众。
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
十四经脉的循环路线

十四经脉的循环路线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十四经脉为十二经脉及督脉,任脉的总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特点是:各条经脉的分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每条经脉都有内属脏腑与外络肢节两个部分,每条经脉录属于一个内脏,在脏与脏之间有表(腑)里(脏)相互属、络关系:每条经脉在经气发生病里变化时都有其特殊的症候群表现:各条经脉在体表相应处都有腧穴的分布等。
各经脉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调整机体虚实,治疗疾病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所属经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鱼际、太渊、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19穴所属经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上廉、下廉、手三里、曲池、肘骨髎、手五理、臂灞、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所属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仑、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医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下巨虚、条囗、上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共13穴所属经脉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照海、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天溪、胸乡、周云、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共9 穴所属经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所属经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腾腧、天宗、乘风、曲垣、肓外俞、肓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共66穴所属经穴:晴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 . 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意喜、膈关、魂门、阳纲、艺舍、胃仑、育门、志室、胞盲、秩边、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杨、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通谷、至阴。
第十五章任督二脉ppt课件

口歪齿痛
2
阴挺
虚劳 虚脱
癫狂
噎嗝
治喉疾要穴
特殊性
偏于治疗脑病之喑哑失偏于治疗舌病之喑哑失功用: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穴名 部位
中极 下腹 关元 下腹 气海 下腹 下脘 上腹 中脘 上腹 膻中 胸 天突 颈 廉泉 颈 承浆 颏
主治
1
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 遗尿尿闭泄泻阳痿月经不调
腹痛泄泻遗尿崩漏 腹痛泄泻呕吐 胃痛呕吐腹胀泄泻 气喘胸痛心悸呕吐 咳嗽气喘暴喑咽喉肿痛
学习公约
课程要求
手机调整
全情投入
随时互动
任 脉
15.1 督脉
一、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 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 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 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 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 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 肾。 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 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 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 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气海
足
关元
中极
阴陵泉
共性
特殊性
元气要穴有培补元气之功,用于元气不
阳气要穴温补元阳,用于真阳不足 水气要穴,摄利小便,多用于通摄水道 湿气要穴功能运化水湿,用于脾虚湿困
功用:温胃散寒,理气散结
功用:健脾和胃,温中化湿
穴位
下脘 中脘
穴位主治鉴别表
共性 治胃疾
特殊性
散而祛之,通肠腑 和而消之,理中气
二、基本功能 任,担任,妊养,故又通“妊”。 (1) 调 节 阴 经 气 血 , 为 “ 阴 脉 之
海”。 (2)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任,
含妊养之义。任脉起于胞中,具 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 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 养之本,故“任主胞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周天的任督二脉巡行路线
小周天运行路线,其基本路径为:下丹田-会阴-尾闾-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鹊桥-重楼-中丹田-下丹田。
顺便说下,道不同,法自然迥异,通与不通,气行深浅,全在其理法认知层次的深浅,此图仅为简便通俗好理解而已。
本义指地球自转一周,既昼夜循环一周;后经引申,被内丹术功法借喻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
因其范围相对较小,故称小周天。
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水火既济、玉液还丹等。
小周天是古代气功主要流派之一内丹术功法中的第一阶段,即练精化气的过程,也称百日筑基。
内丹术认为:人到成年,由于物欲耗损,精气已不足,必须用先天元气温煦它,使后天精气充实起来,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这就是小周天练精化气的目的。
完成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
内丹术,是要求内气在身体内按经络路线,循环周转。
早期曾称为“金液还丹”(宋。
翁葆光《悟真篇注序》),也曾称为“河车搬运”(明·陆潜虚《玄肤论》),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借用了天文学上“周天”的术语(明·伍宋阳《天仙正理》)。
也有把运转的路线,称为“天经”(元·俞玉吾《席上腐谈》)的。
小周天就是指内气从下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经历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鹊桥,上鹊桥在印堂、鼻窍处,下鹊桥在会阴、谷道处)作周流运转。
内丹术中,特别重视任督两脉,正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的:“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
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媾之乡。
”故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或取坎填离、坎离交媾、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等。
子时为阴气已极阳气始动之时,午时则阳气至极转衰,阴气初萌。
故子午代表天体的日月,人体的心肾,卦象中的坎离,方位中的南北。
元代肖延之在《金丹大成集》上说可以用后天八卦图表示。
因为小周天要求后天返还先天,内丹术理论中就用后天八卦图进行指导。
所以着眼点放在坎、离两卦上。
而坎离两卦在后天八卦图中,处于子、午、水、火、日、月等地位,因此有了以上多种名称。
进行小周天功法的锻炼,内气感觉在督任脉上流走,开始于活子时。
在活子时之机,下丹田气动,产生小药,又称真种子。
而后开始督任两脉的流转,并正确地掌握进阳火、退阴符,沐浴等要求,周天有时也按六字气决把嘘、呵、呼、吹、嘻六字,顺次各鼻吸口呼,默念字音各六次,共计三十六次。
小周天循环示意图《太上玉轴六字气诀》)。
练法
首先,选一清净之室,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然后宽衣解带,静坐床上或沙发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静坐姿势分双盘、单盘、自然盘,任选一种。
坐时要做到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适为度。
双手相握置于腹下。
然后微闭双目,安然入静,不思,不看,不听,不动,舌抵上鄂,口中津满随即缓慢咽下。
初练者往往杂念纷纭,时灭时起,可采取随息法消除之。
呼吸要求由缓慢细柔逐渐达到深长,若有若无,一似龟息。
呼气时,意识随气息经胸胃直达小腹,心窝略内陷(即心窝下降法)。
这时,练功者有气息下沉的感觉,即气贯丹田。
意识若不随之而下,即无此感觉,也即有了杂念。
所说随息、心窝下降、气贯丹田,全是意识暗示,现实的呼吸仍然是鼻吸鼻呼,仅在呼气时意识暗示气贯小腹,用此法沉气既可避免产生杂念,又可避免久练后出现胃满胸梗之弊,可谓一举两得。
如此练习三月,小腹必然产生热气,此时即可运气,使通小周天。
小周天有一定线路,即任督二脉,从后上经前下,来回不止,循环不息。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用意识假想丹田有一股热气,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脐下四寸中极穴,经会阴,过谷道(肛门)至尾闾,沿夹脊棘突中上行,达头顶百会穴,再下颜面,过喉,由胸腹正中线入丹田中。
略顿一顿,仍循前法,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至练功毕时为止。
小周天所说丹田,为脐下一寸五分之气海穴。
练小周天时切忌用力吸气,或拱背挺肩低头使后颈用力提升,否则易生流弊。
必须以意识暗示缓慢引气上升,若无上升感觉,多练多引自然成功。
务必顺序渐进,不急不噪,因势利导。
急躁冒进,要产生偏差。
小周天通达后,即可运用此法治病,但需事前弄清楚病区病灶与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的关系,然后才能引气循经运行,气攻病所,取得预计的效果。
例如,足少阳胆经所属病区病灶或足少阳胆经所过之处有疾病痛痒,即可引气循足少阳胆经运行。
具体运行线路,用意识暗示丹田有热气下行,过小腹,绕阴器,过谷道,到尾闾,即向两侧旁开一寸五分沿足太阳膀胱经上行,抵后颈大椎穴会合,上达头顶百会穴,下颜面,向两肩的肩井穴去,然后入腋下三寸渊液穴,至乳前第二肋骨期门穴,斜向脐旁九寸章门穴,直下至环跳穴,再下经风市而至膝下外侧阳陵泉,达踝上三寸悬钟穴而抵终点足底涌泉穴止。
另一种小周天治病运气法,不经过小周天迂回老路,而是以意领气,抄直就捷,直达病所,医治疾病。
此种方法若顺其势,可气到病除,若逆其势,则弄巧成拙,增加病情。
不论是静坐吐纳,周天运气或运气治病,都必须在收功前气沉小腹,然后微开双目,轻伸手足,缓慢移步;切勿匆促,然后按摩八会穴,辅助周天运气之不足。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个聚会穴。
这八个聚会穴是脏会章门穴、腑会中脘穴、气会膻中穴、血会隔俞穴、筋会阳陵泉穴、脉会太渊穴、骨会大抒穴、髓会绝骨穴(穴位部分请参见针灸书籍)。
方法是在练功完毕后搓热手指,揿住穴位,徐徐摩搓至热,或搓36遍。
运气治病者可根据病情选穴。
如胃病属腑,腑会中脘,即摩搓中脘穴至热,或36遍。
肺病属气,气会膻中,即摩搓膻中穴。
肝病属脏,脏会章门,搓章门穴,如此类推。
此外,另有八个穴位也可摩搓:1,拇指背拭目去心火;2,拇指擦鼻润肺;3,拇食指擦耳补肾;4,左右掌心擦面健脾;5,双手掩耳鸣天鼓清头脑;6,左右手搓玉枕关治神经衰落;7,左右掌摩擦腰眼治腰痛,8,摩擦左右足心治高血压、失眠。
最后,双手抱肩摇动全身,使气血流通。
如此练习,每日早晚各一次,也可早晨练一次晚上不练,每次40-60分钟。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