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精选、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00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00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髓也。(0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8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 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 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 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5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伤寒论》中剂量:1斤=16两...

《伤寒论》中剂量:1斤=16两...
《伤寒论》中剂量: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
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
竹叶一握约12 克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伤寒论16条原文

伤寒论16条原文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难经》中的一部分,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16条原文:
1.伤寒者,面赤而妄热,其脉洪大者,名为贤张疟。
2.伤寒三日,脉微而喘者,曰欲愈。
3.若欲食,脉止,时时噎膈者,必吐而已也。
4.伤寒吐脉豆者,不可治也。
5.伤寒脉弦而短者,亡血也。
6.伤寒五六日,脉浮者,与有寒者不同,此为犯温也。
7.伤寒脉浮而动数者,名为阳病,浮为风也,动为热也,病形如风,状如蛇行也。
8.太阳为解,太阴为发,少阴为络,阳明为关,厥阴为浮,少阳为表。
9.太阳之脉,手阳明之脉也。
病发时,关上,阳病不足则小,阳病有余则大。
10.夫寒热病者,发热则无寒,无热则无病,病在经脉之外,不在经脉之内。
11.病发时,阳脉绌绌纵横,邪气蔓延,脉浮大而长,形如风状如虫行。
12.寒气客于胃,阳气不足则胃中导寒,则胃不得热,头痛恶寒,脉浮而长。
13.胃寒则腰痛恶寒,头痛,脉浮大而长者,不可发汗。
14.脉浮者可发其汗,脉大者可治其疟,脉长者可治其泄。
15.发汗宜在寒,发汗宜在热。
16.太阴病,脉浮大者,下之;脉浮而短者,发其汗。
伤寒论原文(一)

伤寒论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一级条文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①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
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①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
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
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
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①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桂枝去芍药汤方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398条条文

伤寒论398条条文---一年时间背诵完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康平讲稿: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1条

发康平讲稿版块《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1条有的同学在我们前边的交流活动过了以后,感觉《伤寒论》怎么有这么多的版本啊!我觉得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很正常,我们前边用了不少时间和大家交流了很多内容,最后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需要点明的:我们现在学习中参照的《康平本伤寒论》,是目前所见到的全部《伤寒论》版本中最能反映伤寒论原貌的一个版本,而且它的主要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缺失,后人加进来的那一部分内容,都用特殊的排版方式非常清楚地注明出来了。
这一点非常得重要。
因为《伤寒论》这本书啊,历经了将近两千年了,如果说到《汤液经》,很可能这本书的源头已经超过两千年了。
经历了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伤寒论》能够传下来,就是一个奇迹,今天还能看到像《康平本伤寒论》这样的版本,就更是一个奇迹。
我们生活的今天,而不是生活在一二百年以前的近代,能有机会幸运地看到《康平本伤寒论》,应该值得庆幸。
从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伤寒论》的原文。
《伤寒论》的条文,我们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从“辨太阳病”第一条开始,前边的像“伤寒例”、“辨脉篇”、“平脉篇”,包括“痉湿暍”啊,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大致地再讨论一下。
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程度都相当深了,有些还有相当强的临床实践,也有的接触经方的时间不长,参差不齐。
在业余时间里边,你可以翻一翻《宋本伤寒论》,再翻一翻《康平本伤寒论》,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差距,在一些重点的、以前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多动一点心思,去比较一下,体悟一下。
但是,理解《伤寒论》的主要的精神,还是这398条条文。
我们从第一条开始。
第一条从“辨太阳病”开始,“辨太阳病”在《康平本》叫“辨大阳病”。
在《宋本》是这一篇的题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五”,这是从前边诸篇开始排到的第五篇。
这里在字面上有一个挺大的差距,《康平本》是“辨大阳病”,为什么把“太”字写成“大”字,而且后面凡“太阳病”,全是“大阳病”?还有好几个这样的字,比如“四逆汤”,全都是“回逆汤”,而且《康平本》上的“回”字也不是回去的“回”,那个字跟“回”是通用的,这个“大”和“太”我们可以查一查字典,在古代是通用的,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测试题一2015.06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大约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东汉末年
2、《伤寒论》中变证的概念是()
A.实证突然转为虚
B.热证突然转为寒证
C寒证突然变为D病情发生性质变化,超越六经范围
3、并病的涵义是()
A.两经病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D.一经病证兼有其他证候
4、治疗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应首选()
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麻黄附子细辛汤
5、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 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 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 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 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6、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桂枝汤的适应征()
A.汗出恶风
B.头痛发热
C.咳嗽痰黄
D.鼻鸣干呕
7、桂枝汤服法中指出,服药后,“啜热稀粥”,其意在()
A.助药力以发汗,以散风寒之邪
B.防止发汗太过,以伤阴液
C.防止发汗太过,以伤阳气
D.补脾气以助运化
8、桂枝去芍药汤证中“脉促胸滿”的机理是()
A.误下邪陷,与水气相结于上焦B.误下邪陷,痰热阻于胸中
C.邪陷胸中,正气欲抗邪外出之势D.邪陷胸中,胸阳被遏,郁而不伸
9、麻黄汤证的病机是()
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C.风寒袭表,邪入经输,经气不利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
10、小青龙汤用于()
A.外感风寒,内有气滞
B.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C.外感风寒内有里热
D.素有痰热又感风寒
11、哪项不是大青龙汤证的表现()
A.发热B.无汗而喘C.脉浮紧D.无汗,烦躁
12、患者,女,30岁。
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清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
治宜()
A.麻黄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13、麻杏甘石汤证的病机是()
A.风寒袭肺,痰湿不化
B.风热犯肺,肺失肃降
C.表邪化热,壅遏于肺
D.痰热壅滞于肺
14、下列方证除那一项外,均可出现心悸()
A.炙甘草汤证
B.炙甘草汤证
C.桂枝甘草汤证
D.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5、患者腹痛时有发,喜温喜按,按之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治应首选()
A.理中汤
B.桂枝人参汤
C.吴茱萸汤
D.小建中汤
16、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
”其中“协热而利”意指()
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
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
17、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C.心阳虚惊狂证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18、下焦蓄血,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治宜( )
A.桃核承气汤
B.下瘀血汤
C.抵当汤
D.血府逐瘀汤
19、下列哪项病证应先里后表( )
A.热痞兼表证B.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
C.阳明蓄血证兼有表证D太阴病兼有表证
20、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应首选()
A.生姜泻心汤
B.甘草泻心汤
C.黄连汤
D.半夏泻心汤
21、旋覆代赭汤的主治证病机是()
A.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B.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C.脾胃虚寒,胃失和降
D.胃虚气逆,痰气互结
22、黄连汤证的病机是()
A.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B.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C.肺热脾寒
D.胃中有热,腹中有寒
23、小陷胸汤主治证之病机是()
A.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B.火热犯肺灼津为痰
C.肺胃痰火肺气上逆
D.邪热内陷痰热结胸
24、患者壮热,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治疗应首选( )
A.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大黄黄连泻心汤
D.栀子豉汤
25、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大承气汤的主治证()
A.阳明腑实证
B.热结旁流证
C.热厥属里热实证
D.下焦蓄血证
26、脾约的病机是()
A.脾弱肠胃燥热
B.脾阴虚心火旺
C.脾气虚失运
D.肠胃气滞邪结
27、茵陈蒿汤证的病机是( )
A.湿热下注
B. 湿热中阻
C.湿热郁蒸
D.湿热流注.
28、下列哪项不属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的区别()
A. 发热与不发热
B. 黄色鲜明与暗晦
C. 口渴与不渴
D. 便秘与便溏
29、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小柴胡汤的主治证()
A.心烦喜呕
B.泄利下重
C.胸胁苦满
D.往来寒热
30、患者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治疗应首选()
A.酸枣仁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猪苓汤
D.栀子豉汤
31、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应首选()
A.白头翁汤
B.葛根汤
C.黄芩汤
D.葛根芩连汤
32、下列哪一症不是太阴病的主证()
A.腹滿而吐
B. 食不下
C. 时腹自痛
D. 胸下结硬
33、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
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
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
34、患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治疗应首选()
A.干姜附子汤汤
B.四逆散
C.四逆汤
D.通脉四逆汤
35、四逆散与四逆汤二方同治四肢厥逆,但前者所治厥逆的病机是()
A.阳气内郁
B.血虚寒凝
C.阴盛阳衰
D.四肢失养
36、真武汤的证治要点是()
A.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尺脉沉微
B.四肢沉重或浮肿,小便不利,脉浮
C.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
D.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
37、太阴兼有表证治宜()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桂枝人参汤
D.麻黄附子甘草汤
38、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两方的变化属于()
A.药量增减变化
B.药味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
D.数方相合变化
39、猪苓汤中阿胶的作用是()
A.润燥滋阴
B.补血止血
C.补血调经
D.滋阴利水
40、下列表里同病,何证应当先治里后治表()
A.热痞兼表证B.太阳蓄血重证C.白虎汤证表未解D.少阴病,反发热二.多选题
1、炮附子和姜同用的方剂有()
A.桂枝加附子汤B.四逆汤C.附子汤D.真武汤E.白通汤2、厥阴热利可见于下列哪些汤证()
A.黄芩汤证B.白头翁汤证C.猪苓汤证D.黄连汤证E.小承气汤证3、下列哪些病证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A.呕而发热B.热入血室C.差后发热D.阳微结E.阳明蓄血证4、心烦与发热可共见于()
A.白虎加人参汤证B.调胃承气汤证C.五苓散证
D.猪苓汤证E.小柴胡汤证
5、便脓血可见于
A.葛根芩连汤证B.白头翁汤证C.大承气汤证D.桃花汤证E.黄芩汤证6、“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的治法()
A.当灸之B.附子汤主之C.麻黄甘草附子汤主之
D.麻黄附子细辛扬主之E.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7、猪肤汤证可见()
A.口渴B.胸满C.心烦D.下利E.咽中伤、生疮
8、哪些病机符合少阴咽痛证()
A.虚阳循少阴经上扰B.邪热客于咽喉。
C.邪热与痰浊郁闭于咽喉D.外感风寒,肺窍不利,气道不宣。
E.风寒客于咽喉,兼痰湿阻滞。
9、下列脉证属太少两感证的是()
A.发热头痛,脉反沉。
B.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
C.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
D.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
E.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
10、属服麻黄汤煎服法内容的是()
A.药后啜热稀粥一杯。
B.温复,取遍身微似有汗。
C.汗出病差,止后服。
D.若病不除,可续服。
E.忌口
参考答案
单选题:DDBBB CACBB BCCDD DCADD
DBDAD ACBDD ADDCA CBAAD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