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其人

合集下载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ueditor/201803/10/c1ee50e1d572b2ad228a5768b823c8 3a.jpg" title="" alt="" width="400" height="" border="0" vspace="0" />王安石的生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着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着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

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

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

王安石论文

王安石论文

王安石成功与失败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字介甫,晚号半山。

北宋临川(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托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受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提及王安石,咱们几乎都明白他是一个革命派人物,读过他的文章的更明白他是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而且,他做为一名从基础到中央的文官,他的经历和他的所作所为给咱们留下了很多值得试探的问题。

在那个地址,我感觉不妨收起油腔滑调,认真地探讨下他的成功和失败的本源。

咱们先来熟悉一下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

他写过很多传世的经典。

他的散文很漂亮,“雄健精练,奇崛峭拔”。

《游褒禅山记》,区区数百字,字字与司马光针锋相对,但言简意赅,措辞得体,让人叹服。

王安石的诗歌,对他的本地和后世都有阻碍,被称为“王荆公体”,叶梦得《石林诗话》如此评判:“少以意气自许,….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

他的词存世约二十余首,语言朴实,以气势取胜,一改五代的浮华柔糜习气。

比如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大气磅礴,读起来铿锵有力,被誉为咏古绝唱: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奢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不时犹唱,《后庭》遗曲。

阅读王安石《明妃曲》一诗又能感受王安石人性化性格一面。

在此诗中,王安石一改精练的手法,在人物肖像和情感上,写得委婉细腻,寓美于情,隐含哲理。

这在王安石的诗集中如凤毛麟角,实属少见。

诗人王安石简介

诗人王安石简介

诗人王安石简介诗人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等存世。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世人又称王安石为王荆公。

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等存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古代诗人王安石简介

古代诗人王安石简介

古代诗人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文学成就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3]散文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个人简介

王安石个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其诗“学杜得其瘦”,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深刻独到,还在于其诗歌形象的理性概括和见解的独到深刻,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王安石出生于临江军府治清河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王益是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吴氏的母亲即王安石的外婆黄氏也是一位有文化的妇女,且兼喜阴阳数术之学。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多子女家庭,上有两个哥哥安仁、安道,下有四个弟弟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和三个妹妹。

两个哥哥为父亲前妻徐氏所生,后都在30多岁时英年早逝。

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年经历: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他的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他考中进士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

2.地方官经历:在宋仁宗末年,王安石曾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宋初以来的法度提出全面批评和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

之后,他在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位上担任地方官,表现出色。

3.推行新法:在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重用,开始大力推行新法。

他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新法。

这些新法的实施,旨在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改变封建士大夫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的局面。

4.担任宰相:熙宁二年(1068年),王安石被召入京,升任参知政事。

王安石资料简介

王安石资料简介

王安石资料简介王安石生活于北宋年间,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及文学家。

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抚州临川人氏,字介普,号半山,后人又以王荆公称之。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王安石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勤奋好学,且天资聪慧,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先天的因素加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才华出众,博古通今,是为难得的一代才子。

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金榜题名,这也是他仕途的开端。

王安石此后于辗转于各地任职,任职过淮南判官,舒州通判,鄞县知县等职。

任职期间,王安石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扩办学校,为广大民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067年,宋神宗继承帝位,久闻王安石大名,继位之后就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后来又提拔为翰林学士,深得宋神宗的器重。

王安石的成就与他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王安石小时候就着父亲宦游南北,经历的多了,对整个北宋的社会危机有着很深刻的了解与体会。

长大后,考官入仕,在各个地方任地方官吏,这段期间体恤民情,关系民生,体会民间疾苦,为官期间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兴利除弊,百姓压力小了,负担轻了,国家才能更加繁荣。

1058年,王安石开始变法,主旨是改变整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格局,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现在的格局,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王安石变法主要分成两块,分别从理财和整军两块重点下手,推行一些列政策改革,如青苗,免役等策略,但是王安石变法由于内因外因没有成功。

王安石于1086年去世,享年66岁。

王安石晚年过得如何王安石辞去官职后就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纵情于山水间,流连于大自然中,从其作品就可以发现。

1076年以前,王安石的作品大都是咏史诗,政治诗,1076年后,其作品主旋律为写景的作品颇多,其晚年时期更是与佛教禅宗密不可分。

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罢相后的王安石又去任了判江宁府,但是一年后就又辞职不干了,此后王安石才与政坛彻底告别,为自己建了个半山园,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

这段期间,王安石骑着小毛驴,身后带着老仆人,一主一仆一驴漫走在田野上,游走于山村间,闲暇之余吟诗作对,念佛诵经,可谓是清心寡欲。

历史趣谈: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 半山居士王荆公王安石介绍

历史趣谈: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 半山居士王荆公王安石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半山居士王荆公王安石介绍导语: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

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

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生活常识分享。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资料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资料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改革家。

王安石还与韩愈、柳宗元还有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出生在官僚家庭,从小跟父亲游历各地,目睹了宋朝的民生疾苦,立下改变世道的志向。

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身份前往淮南上任节度判官,后调任鄞县知府,任职四年时间,注重水利建设,并扩建学堂,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1501年,宰相文彦博向宋仁宗推荐王安石,王安石辞不前往,后来欧阳修又推荐王安石,王安石以侍养老母回绝。

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认识周敦颐并成为知己。

1058年,王安石被调往京城,此次进京,王安石以《上仁宗黄寺言事书》提出了自己变法的内容,但宋仁宗并不采纳。

1063年,王安石辞官回乡守丧,宋英宗多次召王安石进京,王安石都回绝了。

一直到1067年,宋神宗继位,王安石得以重用,1608年。

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次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一直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废除新法,1086年王安石病逝。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他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文学家,王安石将其政治理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一个紧密的结合,王安石一生作品颇丰,流传到现在的诗共有1531首之多。

王安石的诗前期作品有政治诗,咏史诗,送别诗,寓言诗等。

政治诗:如代表作《河北民》这是一首政治诗,当时辽和西夏入侵北宋,但是朝廷委屈求全,忍辱求和,不断的搜刮民脂民膏来求和平,造成底层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从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应该要改革弊政。

这类作品均以议论的形式为诗,但是情感真挚,思想深邃而被后人所喜欢。

咏史诗:《明妃曲二首》、《孔子》、《孟子》、《商鞅》、《张良》、《范增》、《贾生》、《谢安》、《杜甫画像》这些作品则是属于咏史作品,借古讽今,这是一种思想与艺术结合的作品。

寓言诗:《同昌叔赋雁奴》、《秃山》等是借助寓言故事的来历来表达主旨,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

大家熟悉的作品有《伤仲永》、《登飞来峰》、《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王安石反对宋初绮丽浮华的文学主张,提倡文学的实用性,参与了诗文革新运动。

他也是八大家中唯一一位没有被贬谪的。

思想成就:王安石改革家的光环丝毫不弱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大家在提到他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王安石变法了。

变法背景:
三冗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两积问题:积贫、积弱
北宋政权在外敌威胁和内部矛盾的双重作用下岌岌可危,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改革举措: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预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之广前所未有。

改革成效: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但在神宗病逝后大部分政策被废止。

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一、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三、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青苗法虽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部分利益,缓解了贫农的燃眉之急,但在执行中地方官为完成和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行硬性摊派。

免役法由差役改为雇役,不失为历史的进步。

但在执行中,免役法却规定乡村贫户从此必须缴纳原先所无的役钱,这是额外的负担。

免役法执行的结果则是“纵富强应役之人,征贫弱不役之户,利于富不利于贫”,都完全违背了初衷。

五、用人不当
毛主席曾有一句名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而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只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于是应该由行政技术层面解决的议题便转化为道德层面的问题。

变法派在后一层面上与保守派相比,立即陷于劣势,变法的前景也就不言而喻了。

六、变法派内部分裂
首先是变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协调一致。

当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后,宋神宗对他的态度已经有所变化,即所谓“意颇厌之,事多不从”。

王安石看到变法停滞不前,被迫再次辞职。

其次是变法派内部出现反对派。

许多变法派只从自己利益考虑,而不以改革大局为重,结果使参与变法的人员闹得四分五裂,这怎能对付强大保守势力的进攻呢?
七、保守派强烈反对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

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各个都是重量级人物。

八、王安石性格偏执,树敌过多
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性格偏执。

偏执类型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并十分敏感,固执己见,自命不凡。

此外,性格偏执的人,还十分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易将错误推诿他人或种种客观原因。

凡此种种,都会使当事人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出种种的偏向、偏见、偏信、偏好、偏激行为,并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共事带来极大的阻碍。

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也是一贯我行我素,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

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

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

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

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变法失败后四十一年,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

后世评价:
北宋至清末:哲宗继位后,改革派被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派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北宋陷入党争,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因此后世认为王安石是北宋亡国的元凶。

赞同者亦有之,
但南宋至晚清的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均认为王安石的新法祸国殃民。

20世纪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看法占据主流,认为王安石变法已具有近代改革的特点。

但是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且是历史上惟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后世对其个人有很高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