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
浅谈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以桂西南某铝厂岩溶塌陷勘察为例摘要:岩溶在我国广泛发育,岩溶塌陷为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对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岩溶塌陷的形成因素及机理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治理措施建议。
1 岩溶背景岩溶,主要指水流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现象。
广西华银铝厂位于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地处桂西北,为岩溶强烈发育区。
我国的岩溶发育广泛,碳酸盐岩的分布,有346.3万km2,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有90.7万km2,从北方小兴安岭到南海诸岛,从青藏高原到宝岛台湾,都有岩溶发育。
其中以山西高原及邻近省区,到华南云、桂、贵,包括川、鄂、湘的部分地区最为发育。
山西岩溶高原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两侧的华北油田潜山型储集层和鄂尔多斯油田深部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西南岩溶区及华南岩溶区蕴藏着我国最主要的有色金属和磷矿资源,不仅在岩溶区有丰富的固体矿产资源,我国四分之一的地下水资源也是分布于岩溶区。
此外,岩溶地区造成的地貌成就了一批著名的风景名胜,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四川黄龙九寨沟等风景区。
因此岩溶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2 岩溶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简称岩溶塌陷或塌陷,是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亦是岩溶地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现象。
它是岩溶发育过程中,自然界岩土、水、气多相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后,地表岩土体向下部岩溶空间流失,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种现象,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但发展缓慢。
而在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中,加速了自然界平衡的破坏,塌陷的产生往往十分迅速,有时规模巨大,危害严重。
该厂自从投产以来,由于厂区周边建设的加速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改变,厂区内发生了大小规模不一的地面塌陷,这些塌陷部分已对厂内设备、建(构)筑物基础造成了安全隐患。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工程实例三
01
1. 背景介绍
某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岩溶塌陷问题,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
02
2. 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地质勘察、开展岩溶探测、实施注浆加固
、钢架支撑等措施。
03
3.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该地区的岩溶塌陷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安全隐
患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同时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后续的
设计合理的监测网络
根据岩溶塌陷的分布和规模,设计合理的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点的 布设、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等。
监测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与整理
01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数据处理与分析
02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变形量
、变形速度、发展趋势等。
数据存储与共享
地下水控制
目的
地下水控制是为了降低或稳定地下水位,防止因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岩溶塌陷。
内容
采取抽水井、排水沟、集水池等工程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同时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变化,采取应对措施。
土地管理措施
目的
土地管理措施是为了规范土地利用行为 ,防止或减轻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岩溶塌 陷。
VS
内容
填充加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型、深度较深的 岩溶空洞,填充加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
险。
锚杆加固
锚杆加固是一种通过在岩溶空洞周围钻孔,并向孔内注入锚固剂,以增加岩溶空洞 周围岩石的稳定性,防止塌陷的发生。
锚杆加固适用于大型、深度较浅的岩溶空洞,以及存在表层松散覆盖的地区。
锚杆加固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效果较好,但需要注意锚固剂的质量和施工工艺。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灾害的治理措施,当前,由于住房人口急剧增加,土地资源紧缺,住房开发渐向高层、超高层发展,由此桩基础的适用越来越频繁。
本文针对造成岩溶地区塌陷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结合桩基设计和基坑支护以及实际的施工勘察状况对地质灾害如何治理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措施1.前言随着经济地快速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包括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很多因素导致人们对住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地表出现了更多的高层住宅。
正是由于人类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大,地产商在地面上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人类的活动明显超过了地表的承受能力,地表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在最近几年,地面坍塌的事故也是时有发生。
所以,我们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稳定地站住脚,合理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范围,常采用桩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形式千变万化,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所以研发经济可靠的适合的新型桩基设计是地基界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的工程工作经验,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如何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及如何完成桩基设计做简要的论述。
2.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最近这些年,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越来越多,当然,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地质问题,很多高层建筑的建设场地都是岩溶地面的塌陷区,下面将简单介绍下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简要地分析了下地质灾害的成因以便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
其中比较有效果的就是桩基技术的引用,岩溶洞具有裂隙发育的特性,而桩基可以根据不同的裂入深度保持地基的安全。
2.1场地地质条件塌陷地常常距离水源或峡谷较近,这是由于板块的交界处常常形成河流山谷,这里也是地质活动较频繁的地区。
比如某塌陷区的岩土结构组成如下,浅层为粉粘性土构成,地表或多或少覆盖着耕土、填筑土及生活建筑垃圾;中部为软弱土层构成,在该层的中间段往下,岩土粉质会逐渐变密,在底部会出现少量的砂砾石、碎块石;基底为石灰岩,石灰岩中岩溶发育,常形成有带状溶洞、蜂窝状溶洞、溶孔及孔隙,成层性明显;在塌陷地区的地下水中会有少量的上层滞水、孔隙潜水。
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

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
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
(1)填堵法:填堵法是一种最常见的治理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钢护筒跟进,发现漏浆时,不断地回填粘土片石混凝土,通过钻头进行夯实。
(2)强夯法:当溶洞埋深浅、溶洞较小时,通常在强夯法是把10~20吨的夯锤起吊到一定高度(10~40米),然后让其自由落下,造成较大的冲击对土体强力夯实。
(3)灌注法:施工前通过钻孔或岩溶洞口进行注浆、回填低标号混凝土,其目的是强化土洞或洞穴充填物、填充岩溶洞隙,拦截地下水流,支撑溶腔顶板,防止地面下沉。
(4)控制抽排水强度法:由于抽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常常造成地面塌陷,因此,合理地控制抽排水的强度或者在岩溶施工地段附近严禁抽地下水,是减少塌陷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岩溶塌陷治理方法

岩溶塌陷治理方法岩溶塌陷应采取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是在查明塌陷成因、影响因素和致塌效应的基础上,为了清除或消减塌陷发生发展主导因素的作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如设置场地完善的排水系统,进行地表河流的疏导或改道,填补河床漏水点或落水洞,调整抽水井孔布局和井距,控制抽水井的降深和抽水量,限制开采井的抽水井段,重要建筑物基底下隐伏洞隙的预注浆封闭处理等。
对塌陷地基都需要进行处理,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天然地基。
其处理措施有:(一)清除填堵法:常用于塌坑较浅或浅埋的土洞,首先清除其中的松土,填入块石、碎石,做成反滤层,然后上覆粘土夯实。
对于重要建筑物一般需要将坑底或洞底与基岩面的通道堵塞,可开挖回填混凝土或灌浆处理。
(二)跨越法:用于塌陷坑或土洞较深大,开挖回填有困难的处理方法。
一般以梁板跨越,两端支承在可靠的岩、土体上。
据广西的经验,每边支承长度不小于1.0~1.5m.(三)强夯法:把10~20t的夯锤起吊到一定高度(10~40m),让其自由下落,造成强烈的冲击对土体强力夯实。
一方面是夯实塌陷后松软的土层和塌陷坑或土洞内的回填土,以提高土体强度;另一方面可消除隐伏土洞和软弱带,是一种处理结合预防的措施。
Christain(1984)的试验:锤重15t,落距20m,将影响到地表下8~9m的深度。
利用该方法在没有其它条件限制下,可以确定4.5m以上土洞的位置。
(四)灌注法:把灌注材料通过钻孔或岩溶洞口进行注浆,其目的是强化土层或洞穴充填物、充填岩溶洞隙、隔断地下水流通道、加固建筑物地基。
灌注材料主要是水泥、碎料(砂、矿渣等)和速凝剂(水玻璃、氧化钙)。
水泥标号应大于450号。
灌浆方式可采用低压间歇定量式或循环式灌注,目的是减少浆液流失,间歇时间可控制在7~8小时左右。
(五)深基础法:对于一些深度较大,跨越结构无能为力的土洞、塌陷,通常采用桩基,将荷载传递到基岩上。
(六)旋喷加固法:在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在其上再设置筏板基础。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摘要:为使岩溶地区工程修建的安全性得到提升,本文进行分析在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岩溶地区容易出现地表塌陷、地面变形、土洞、岩洞等地质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建筑工程的建设,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促进当地建筑工程顺利开展。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岩溶主要是指可溶性岩石,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比如石灰岩、石膏等,其在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蚀之后,受到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在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形状,比如洞穴、石林、溶洞等。
这种地貌地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多存在于广西、贵州等地区。
岩溶地貌的出现与地下水对碳酸盐类岩石侵蚀息息相关,在水流的冲击下,岩石被溶蚀,从而形状不一的沟壑、峡谷等。
岩溶的出现导致地质更加脆弱,对于建设在岩溶地区的建筑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所以在岩溶地区开展建筑工程的时候,需要进行地质研究,了解当地岩溶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
1、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1.1岩溶地基不稳定在岩溶地区,在厚厚的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并且岩体也可能存在暗河、溶洞等地貌,因此建筑物的地基处于不够均匀的状态。
而且上覆土层由于下部岩溶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水侵蚀而产生塌陷,最终形成土洞。
而且土洞的塌陷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且土洞的出现地方多为地下岩溶发展区域。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直接到达地面10m以下。
所以建筑物的地基和上覆土层进行接触,甚至也会接触到下伏基岩。
岩溶地区的土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土层厚度过高,土层空隙过多等。
所以地基非常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的地基出现倾斜,破坏甚至破坏。
1.2岩溶地表塌陷岩溶地表塌陷常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分布的区域,由于人为活动所导致岩溶地表出现塌陷的主要原因为施工过程中抽取地下水或者施工不慎导致地下水位明显提升,导致原本的岩溶水流向或者形态出现变化,进而导致土层承受能力下降,导致岩溶地表的脆弱程度加深,出现土体塌陷的现象。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8741/9/25.60
589/58/4.7 13808/127/67.12
58/58/ 1560/5/4.26 2131/107/20.2
岩 溶塌陷 成因类型
自然塌陷 矿坑排水
抽水
蓄水引水
3/3/
1/1/
52/52/
23/23/
286/6/
1/1/
2/2/
2/2/
2/2/
6/4/ 12/1/ 129/3/0.
40
1/1/ 1/1/ 7/7/ 4/4/
1993年的资料显示,我省岩溶 塌陷总数为107处,塌陷坑有 2131个,塌陷面积为20.2km2 。 主要分布在水城、六枝、安顺、 遵义、贵阳等地区。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第二节 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了解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 是让建设场地避开、预警和防 治岩溶塌陷的基础。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建筑之家
主要内容
1、岩溶塌陷概况 2、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建设中如何避开塌陷区 4、如何开展塌陷的群测群防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岩溶塌陷概况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和其防治
岩溶地形的岩地溶塌陷面地质灾和害和其地防治下特征
第一节 岩溶塌陷概况
岩溶塌陷是我省除崩塌、滑坡、 泥石流之外的又一主要地质灾种。
1/1/
16/4/
159/4
196/9/
1/1/
2/2/
21/21/
233/32/ 682/13/1.82 449/22/11.72
5/5/
2/2/
247/12/1.72 31/8/0.11
500/500/
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在岩溶地面塌陷区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当前,由于住房人口急剧增加,土地资源紧缺,住房开发渐向高层、超高层发展,由此桩基础的适用越来越频繁。
本文针对造成岩溶地区塌陷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结合桩基设计和基坑支护以及实际的施工勘察状况对地质灾害如何治理提出
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前言
随着经济地快速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包括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很多因素导致人们对住房提出了新的
更高的要求。
地表出现了更多的高层住宅。
正是由于人类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大,地产商在地面上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人类的活动明显超过了地表的承受能力,地表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在最近几年,地面坍塌的事故也是时有发生。
所以,我们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稳定地“站住脚”,合理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范围,常采用桩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形式千变万化,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所以研发经济可靠的适合的新型桩基设计是地基界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的工程工作经验,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如何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及如何完成桩基设计做简要的论述。
2.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
最近这些年,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越来
越多,当然,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地质问题,很多高层建筑的建设场地都是岩溶地面的塌陷区,下面将简单介绍下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简要地分析了下地质灾害的成因以便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
其中比较有效果的就是桩基技术的引用,岩溶洞具有裂隙发育的特性,而桩基可以根据不同的裂入深度保持地基的安全。
2.1场地地质条件
塌陷地常常距离水源或峡谷较近,这是由于板块的交界处常常形成河流山谷,这里也是地质活动较频繁的地区。
比如某塌陷区的岩土结构组成如下,浅层为粉粘性土构成,地表或多或少覆盖着耕土、填筑土及生活建筑垃圾;中部为软弱土层构成,在该层的中间段往下,岩土粉质会逐渐变密,在底部会出现少量的砂砾石、碎块石;基底为石灰岩,石灰岩中岩溶发育,常形成有带状溶洞、蜂窝状溶洞、溶孔及孔隙,成层性明显;在塌陷地区的地下水中会有少量的上层滞水、孔隙潜水。
很多地下水是城市的主要淡水水源。
水源周边会开设很多打水井,尤其是抽取岩溶水,若长期超水量打水,漏斗会逐年下降,长此以往,该地区就会形成岩溶地面的塌陷危险区。
2.2岩溶地区的塌陷状况
最近20年左右,在我国很多省份都发生过岩溶地区的塌陷事故,有的地区的塌陷坑洞多达20处,塌陷面积达到几个公顷,造成了方圆百米内的房屋倒塌、民房受到严重损害、地面开裂严重、地下水管道破裂等现象发生。
通过使用雷达和静力触探的方法可以找到
很多状况异常的土洞,发现很多区域溶洞开裂。
影响十分恶劣。
3.岩溶地面塌陷区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3.1应用桩基技术
很多塌陷的高层建筑都是带有地下室的,有的甚至带有3层地下室,所以对于已经塌陷的高层建筑我们要开挖和支护基坑。
在打进桩基之前,首先要测试岩溶的裂隙状况,然后再确定打进桩基的深度。
为保证施工安全,及有效地形成一个含有水、土、岩石的封闭单元体,要在钻孔之前对岩溶裂隙注浆。
首先要选择使用高压旋喷支护基坑。
高压旋喷桩和百喷桩组合而成的止水帷幕的有效深度可达到5米左右,并且它们的组合状况还具有明显有效的支护作用。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开挖基坑要采用陡坡和放坡方式,注浆一定要喷到岩面上,在遇到溶洞和漏液的时候要先注射浆体,遇到裂缝要加深。
支护完毕之后,进行的操作是施工勘察,勘察的内容是索取岩溶附近的裂隙状况;确定桩基深度;确认需要注浆的区段以及注浆的量;进行拍照和水位记录,数据的有效分析。
最后是桩基的设计,在设计桩基之前要先使用钻孔灌注嵌岩桩,灌注它的目的是保证桩基的安全稳定。
开始要检查桩端下面的岩石是否还完整,检查它的刚度是否还能达到所设计的承载刚度。
在施工的时候要提醒他们不断地调整装和孔的位置,从而满足不同长度的桩基的使用要求。
3.2应用质量检测技术
常用到的质量检测技术有试验桩静荷载、检测桩基基身质量、观
察建筑物沉降状况、基岩注浆等。
在治理地质灾害的时候,如果治理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岩石单元体并且有效地切断了地下水和外界的联系,那么这样的治理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
在水位的检查方面,常用到的方法是通过基坑外部设置的观测孔进行观察,若坑内存在降水现象,可以考虑使用疏水措施,进行完毕后水位没有发生过大变化说明设计的止水帷幕是成功的。
在对基岩注浆的时候,可以延伸到十米之外。
检查方法是进行钻孔,若分析裂隙中存有凝固的注浆体,说明注浆之后没有发生漏液现象,说明基岩的裂隙已经被顺利地堵住了。
要想真正地治理地质灾害,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认真地分析坍塌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勘察和桩基设计,确保形成完整的刚度满足要求的岩土单元体。
需要注意的是钻孔前要确定桩基潜入的深度,而确定桩基深度就要对裂隙的状况进行良好的勘察,勘察工作十分重要。
4.桩基技术分析
4.1桩基的设计方法和计算
设计桩基不同于设计其它东西,它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材料性能的了解和选择。
要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施工技术水平选择桩基的尺寸和型号,计算桩基的数量和布置状况,还要对桩基的承受能力进行有效的计算。
减沉量的计算也要在这个阶段完成,减少沉桩的目的是因为虽然承载力满足要求,但是沉降量对于实际承受力过大,所以要减少桩量,从而降低应力。
减沉桩的幅度一般较小,数量也很少,即便这样做,减沉后的地基沉降状况相对于单桩的沉降
量还是很大的。
4.2对软土地区的地基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一下基地模型,它是用来反映土体在外界荷载的作用的时候地基的土应力和应变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选择地基模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基要根据地基的承载力行之和负载能力等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和选择。
模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要能够准确描述受力状况,第二要能够便于计算和分析。
若所要建设的建筑物的荷载小于所选择的场地的地基承受能力大,可以选择使用分层地基模型进行桩基设计分析。
这个方法可以分析出地基的土分散状况和土质变形的状况,它的作用重点在于土层的非均匀性,它的分析策略是根据深度分层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4.3分析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模型
地基的沉降量是评价一个地基设计的重要标准。
沉降量的分析要先分析得出地基在静力荷载下的沉降量,有一个常用的公式:沉降量是畸变沉降量和固结沉降量以及次压缩沉降量的总和。
在实际工程中,要合理地建立桩基础模型,要对土质的特点、孔隙水压的特性、建筑物的受力特性等做全面的分析。
认识到这些才能保证桩基设计的安全性。
计算桩基沉降的模型有实体深基础模型和连续体模型两种。
前者将建筑物的沉降看做是一个实体在地下的变形。
后者将其分为土和桩基两者各自的沉降比较实际。
5.结语
在具岩溶地区的塌陷区进行建筑物建设之前一定要进行地质勘
查,对于存在的地质灾害一定要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的治理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在工程中采用局部治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于治理方法的研究要加大投入,以应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何平毅,陈贤防.广西岩溶塌陷区某中学教学楼地基灌浆加固处理工程实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5(4):47-48.
[2]尚掩库.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及桩基设计探究 [j].山西建筑,2012,8(24):122-124.
[3]袁杰,高宗军.论岩溶地下水位对岩溶塌陷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山东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16(4):53-55.
[4]高宗军,马海会.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模型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4(20):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