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工程实例三
01
1. 背景介绍
某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岩溶塌陷问题,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02
2. 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地质勘察、开展岩溶探测、实施注浆加固
、钢架支撑等措施。
03
3.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该地区的岩溶塌陷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安全隐
患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同时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后续的
设计合理的监测网络
根据岩溶塌陷的分布和规模,设计合理的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点的 布设、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等。
监测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与整理
01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02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变形量
、变形速度、发展趋势等。
数据存储与共享
地下水控制
目的
地下水控制是为了降低或稳定地下水位,防止因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岩溶塌陷。
内容
采取抽水井、排水沟、集水池等工程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同时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变化,采取应对措施。
土地管理措施
目的
土地管理措施是为了规范土地利用行为 ,防止或减轻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岩溶塌 陷。
VS
内容
填充加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型、深度较深的 岩溶空洞,填充加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
险。
锚杆加固
锚杆加固是一种通过在岩溶空洞周围钻孔,并向孔内注入锚固剂,以增加岩溶空洞 周围岩石的稳定性,防止塌陷的发生。
锚杆加固适用于大型、深度较浅的岩溶空洞,以及存在表层松散覆盖的地区。
锚杆加固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效果较好,但需要注意锚固剂的质量和施工工艺。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详细版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8362(解决方案范本系列)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详细版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编辑: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详细版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1. 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2)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3)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2. 地下水控水措施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摘要:通过对岩溶塌陷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估,分析岩溶塌陷形成的机理,提出针对性的岩溶塌陷勘查手段及预报措施,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关键词: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灾情预测;防治措施一、前言地质灾害是由不良的地质作用引发的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改变。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工程环境本身的影响与致灾性越来越明显。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引起地表塌陷,例如地下空间开挖活动、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施工、古溶洞、隐蔽工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失、地层液化、建筑物自重、冲积层中含水量变化、化学物侵蚀作用、地壳移动、古窑老采区、地层滑移、地下水超量开采、陷落柱及淤泥地带等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岩溶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往往更频繁地发生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最多表现形式为岩溶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1.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2)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3)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2.地下水控水措施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

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二)工程加固措施1.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2.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4.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5.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较深的溶洞。

6.深基础法:用于深度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桩基工程。

7.旋喷加固法: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厚10~20m即可),其上再设筏板基础。

(三)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1.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评价。

2.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试验研究,找出临界条件。

3.增强防灾意见,建立防灾体系。

岩镕塌陷的防治尽管难度较大,但只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的措施,岩溶塌陷灾害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潘天录,李小飞,靳文斌,李建华(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湖北黄石435000)摘要:根据水南湾典型岩溶地面塌陷点的地质勘查资料及水文监测数据,岩溶发育是水南湾发育地面塌陷灾害的内在原因,研究区属覆盖型岩溶区。

研究表明,除周边地区矿山疏排水影响研究区地下水,诱发地面塌陷外,作为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大气降水的年际变化,也会诱发地面塌陷的发生。

水南湾岩溶塌陷发生受溶洞发育规律控制,主要分布在导水(F5、F6、)断裂带附近,沿F5、F6断裂带两侧,有溶管或较大的溶隙相连通,溶蚀空间较大。

在上部荷载、地下水位下降的作用下,溶洞顶板冒落,覆盖层形成塌陷。

研究区塌陷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农田的生产安全及河流港堤造成严重威胁,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地面塌陷;岩溶;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20)04-0647-04DOI:10.3969/j.issn.l006-0995.2020.04.025岩溶塌陷指在岩溶发育地区,覆盖层松散土体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影响下,塌落、扩展,形成地表塌陷的现象。

岩溶塌陷作为地质灾害灾类之一,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及程度加剧,对岩溶作用影响增加而频繁发生。

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干线、矿山及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影响或破坏,并且影响塌陷区周边环境。

岩溶塌陷除受采矿工程活动抽排地下水影响、采空区冒落塌陷外,与地下岩溶发育状况也密不可分"役湖北省黄石市水南湾岩溶塌陷位于大箕铺镇水南湾村。

近两年来该区域连续发生地面塌陷,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农田的生产安全及河流港堤造成严重威胁、群众恐慌。

本文依据地质灾害勘查成果,对成因机制其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1地质环境条件1.1气象与水文研究区处在亚热带边缘,具湿润季风亚热带气侯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冬夏季风交替明显。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贵州省德江县大顶上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贵州省德江县大顶上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个较 大的安 全 隐 患。本 文从 贵 州省德 江县 大顶上 岩 溶塌 陷 区的地 质 环境 条 件 出发 , 分析 了该 区 岩 溶塌 陷的形 成原 因。认 为该 区产 生岩 溶塌 陷 的基本 条件 为岩 溶发 育 , 一定 厚度松 散 堆积层 , 有 断层破 碎 带发 育 , 下水 水位 大幅度 下 降 。诱 发原 因为人 类采矿 工程 活动 , 主要形 成机 制有 深 地 其
为 1 一l。平均倾角 l。 区内发现一条北西 一 4 6, 5. 南 东 走 向 、 约 17 m、 伸 长 度 不 明 的 断 层 破 碎 宽 1 延
收 稿 日期 : 0 2一O —2 21 1 0
作者简 介: 国印( 9 8一) 男 , 梁 16 , 贵州思南人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矿 区水 、 、 工 环地质工作 , m i 19 2 5 6 @q .o E al 72 2 3 4 q cm. :
塌 陷 区及 周 围 出露 的地 层 主要 有 二 叠 系 中统
茅 口组 、 上统 吴家 坪组 和第 四系 。吴 家坪 组底 部为
1 3 2 1 第 四系孔 隙潜水 含水层 . .. 主要 分布 在塌 陷 区所 处 的整个斜 坡 地带 , 厚度 平均 约 5i , 部 主要为 残坡 积 层 , n 上 为砂 、 土 及碎 砾
月, 月平 均气 温在 2 ℃ 一2 5 8℃ 左 右 , 德 江 县 气 据
其 防治措 施也 可 以用 来 指 导 其 它 岩溶 塌 陷成 因相
似映 , 月平 均最 低气 温为 2 日极 端最 高 2o C, 气温 3. 6 8℃ , 端 最 低 气 温 3o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极 C, 19 . m, 季多集 中在 4— 086m 雨 6月 , 均 相对 湿 度 年 8 % , 害性 天气 主要 有 春 旱 、 雹 、 旱 、 暴 雨 l 灾 冰 夏 夏

岩溶塌陷对公路的危害及其防治

岩溶塌陷对公路的危害及其防治

岩溶塌陷对公路的危害及其防治摘要:近年来,岩溶塌陷事故频繁发生,对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公路领域。

岩溶塌陷会导致路面损坏,倘若治理不及时,轻则阻碍行车,重则危及生命。

无论是哪种后果,都不是国家希望看到的。

为避免岩溶塌陷事故的发生,需要了解岩溶塌陷成因,做好防治工作。

关键词:岩溶塌陷;危害;影响;防治措施前言我国拥有广阔的土地,地质状况比较复杂。

在某些区域存在岩溶,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坍塌现象[1]。

地基下沉,会对地上物造成影响。

当前,不少公路段都位于岩溶区域,倘若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酿成惨剧。

基于此,本文从岩溶塌陷危害入手,先分析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再归纳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一、岩溶塌陷的危害岩溶塌陷隶属缓变型地质灾害的一种,其拥有累进性特征。

岩溶塌陷一旦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危害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其一,导致道路大面积损毁,从而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

其二,导致交通运输不畅,于国于民不利。

具体来说,在岩溶塌陷发生后,人民群众要想达到目的地,只能选择绕路。

在岩溶塌陷发生中,轻则人员受伤,重则出现伤亡。

当塌陷出现后,地方政府要隔一段时间才能知晓。

制定解决方案需要时间,组织处理工作也需要时间。

这期间,车辆还会源源不断地驶来。

如果司机不能及时发现,还会让损失进一步扩大。

其三,增加施工难度。

岩溶塌陷发生后,会对地质结构造成破坏,需要专人来处理。

倘若施工单位技术不过关,很容易埋下隐患。

其四,影响政府形象。

倘若无伤亡情况出现,人民群众也就给公路项目贴上豆腐渣工程。

倘若出现伤亡,会使很多家庭支离破碎。

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安抚,如果采取错误方法,不仅无法抚平创伤,还会引发冲突。

冲突一旦升级,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二、岩溶塌陷的成因(一)岩溶发育岩溶发育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岩溶塌陷是否发生,而岩溶发育又受多种因素支配,诸如溶洞、溶槽、溶沟等。

岩溶发育程度不同,塌陷分布特征也会不同,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串珠状分布,二是星点状分布,三是面状分布[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控水措施1. 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2. 地下水控水措施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

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工程加固措施1. 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 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4. 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5. 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较深的溶洞。

6. 深基础法:用于深度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桩基工程。

7. 旋喷加固法: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其上再设筏板基础。

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1. 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评价。

2. 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试验研究,找出临界条件。

3. 增强防灾意见,建立防灾体系。

岩镕塌陷的防治尽管难度较大,但只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的措施,岩溶塌陷灾害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