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详细]

合集下载

岩土工程知识: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工程类精品文档]

岩土工程知识: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工程类精品文档]

岩土工程知识: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工程类精品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学员问题】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解答】查明形成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提出拟采取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分布特征、变形特征及规模(长、高或直径,单位:m),对附近建构筑物危害情况;②形成塌陷的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采矿活动;③成因类型:自然成因:岩溶塌陷(土洞塌陷),阐述岩溶发育规律、规模、地下水动力条件;人为成因:采空区塌陷,阐述采矿强度、采空区发育情况、采空区稳定性、地下水抽排开采等;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活动(采矿、开采地下水)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对溶洞、土洞和采空区的发育位置、规模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及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圈定塌陷区、影响区;一般认为,对于开采后地表形成的变形曲线,经常采用的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根据大量实测,反映地表下沉分布规律的是负指数函数经验公式,其关系如下:式中: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任意点的下沉值,mm;地表最大下沉值,mm;e自然对数的底;Z=X/LL移动盆地的半长,mX地表任意点到最大下沉点的距离,m;和b待定系数。

另一种认为,通过分析一系列实测资料后,水平煤层初次开采后,地表上某点A的下沉可用某一函数f(x)来描述,函数f(x)称为A点的影响曲线。

而且认为此影响曲线与概率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近似。

地表移动盆地的剖面线(即地表的最终下沉曲线)可以用这一正态分布曲线的积分曲线来表示。

即距开采边界点为x的地表点的下沉值,mm;地表最大下沉值,mm;r主要影响半径,m.以上公式参考《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煤炭工业出版社)。

④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⑤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地面塌陷特征表)。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二) 共生现象 岩溶地区在自然和人为因
素作用下除产生塌陷外,还可由于自身所具有 的条件出现与之共生的地面变形现象,如沉陷 和地裂。它们与塌陷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而 是与塌陷不同的另一类变形现象,认识它对于 区别塌陷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造运动形成的地裂可偶见外,较常见的是岩溶地区的红粘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而产生的地裂, 并常使建筑物开裂损坏。另一类地裂是由于地面沉降而引 起的,伴随地面沉降而出现和分布。沉降愈强烈,地裂也 愈密集,其延伸长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如江西乐平 花亭锰矿在放水试验时伴随降出现地裂150多条,最大长度 160米,可见最深2米。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 点及其防治措施
2009年 22日是第40个 世界地球日”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日子里,人 们都希望能减少日渐增多的地质灾害。中国是世界 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 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着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滑坡和泥石流是人们少见的地 质灾害,但是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就比较常见。
1.4 岩溶塌陷的分布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 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 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 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

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

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是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和地层组成,以及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自然环境。

地面塌陷灾害是由于地下空洞、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导致地表沉降,造成房屋倾斜、裂缝等现象。

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上形成的地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加强监测与调查充分了解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分布情况,是保护工作的基础。

通过地质勘探、地下水位监测等方法,掌握地下空洞、地下水位下降等造成地面塌陷的原因和危险性。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质遗迹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进一步破坏。

二、制定保护策略根据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的特点和价值,制定保护策略。

对于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可以采取限制人类活动、建立保护区等措施,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对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地质遗迹,需要采取补充土壤、加固结构等工程措施,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三、加强科学研究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

加强相关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地质遗迹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对地质遗迹进行非破坏性探测,提高保护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宣传教育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加强对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意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相关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视程度。

五、加强国际合作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地质遗迹,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通过合作共享经验和资源,提高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结语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加强监测与调查、制定保护策略、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可以保护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可持续发展。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知识点22: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P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微课题目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P2]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P3]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如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P4]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二是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三是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P5]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P6]据专门勘查和区域地形变测量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约有70个。

累计沉降量达2米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兰、嘉义等5个城市,1米~2米的有西安、太原、沧州、苏州、无锡等5个城市,0.5米~1.0米的有北京、保定、嘉兴、常州、衡水、阜阳等6个城市,小于0.5米或沉降量不详的有54个城市[P7]从区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严重。

在该区域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带)。

主要有下列6个区(带)。

1、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沉降区。

2、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沉降区。

属我国沉降范围最广,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

地面沉降与区域地下水位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步发展。

中心区主要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市区及外围的宁河、安次、南堡、塘沽、静海、大港、黄骅、沧州一带;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县、枣强及外围地区;再次是鲁北平原的德州-滨州-东营-滩坊地区。

3、南部黄淮海平原的徐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指在岩土工程中,由于地质原因导致的各种灾害。

这些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地面塌陷、地下水涌流等。

对于岩土工程来说,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导致工程的破坏,给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研究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措施十分重要。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1.地质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的前期,地质勘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的详细调查,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依据。

采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如地震勘探、地质雷达等,可以提高勘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抗滑和防渗技术:滑坡是岩土工程中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采用抗滑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滑坡的发生。

常见的抗滑技术包括:增加岩土体的抗滑稳定性,如加固坡面、设置锚固等;利用抗滑结构,如桩墙、挡土墙等;控制地下水位,减小坡面的含水量,从而降低滑坡的风险。

3.防爆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由于蓄积的瓦斯或火药等可燃气体的存在,可能导致爆炸事故。

防爆技术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防爆技术包括:控制可燃气体的生成和积聚,如通风、排气等;选择适当的爆破方式和工具,以降低爆炸的风险;合理使用防爆设备和防护措施,如防爆灯、防静电装置等。

4.防治地下水灾害技术:地下水涌流会导致岩土工程中的坍塌和涌水等问题。

采用防治地下水灾害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灾的发生。

常见的防治地下水灾害技术包括: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如设置排水系统、注浆、减水等;加固和加密岩土体,提高其抗渗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施工方法,以降低渗水的风险。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加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可以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控制水平。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测体系,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2.加强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主体和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监管和防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知识点21: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P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述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地面塌陷。

[P2]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二是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三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P3]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P4]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区地面塌陷。

[P5]1、岩溶地面塌陷分布特点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现代岩溶地面塌陷比较发育,长江以北地区岩溶发育程度不高,除古代的岩溶洞穴系统有部分残留外,现代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为主。

据1993年的不完全统计,南方岩溶地面塌陷点已发现34072个,占全国总数的96.5%。

其中湖南省有14152个,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为8751个、8735个,再其次为贵州、云南、四川。

矿山排水、开采地下水、水库蓄水等人为干扰岩溶水流场的活动,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导力量。

[P6]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分布目前我国采矿业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市,塌陷点总数达17138个,占全国各种类型地面塌陷总点数44.4%,其中湖南省为12549个,再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2800个,再其次分别为山西、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

[P7]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P8]1、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可以从岩土体内、外部条件进行探讨。

(1)岩土体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下存在空洞(先决条件);二是洞穴围岩状况,是否发生塌陷取决于顶板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拱。

一般而论,当洞穴埋藏深度与洞穴高度之比小于25:1时,洞顶上部就会形成三个变形特点不同的带,即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

(2)岩土体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影响因素(如大气降水、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地震)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破坏的各类自然灾害。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内部土层发生运动而导致地表土壤滑动的现象。

滑坡往往具有突然性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它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的防治方法包括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护坡、设立挡土墙等。

护坡是指在坡体表面设置较为牢固的护坡结构,以防止坡体发生滑动。

挡土墙是通过设置混凝土墙体等坚固结构,来抵抗土体的滑移和下滑的力量。

这些措施通过增加坡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风险。

生态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生物工程等。

植被恢复指在滑坡区域进行绿化,通过种植草木等植被来增加土壤的抗冲击和保持力,减缓水土流失。

生物工程是指利用生物力量来改善滑坡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地,如利用植物的根系来加固土壤,减少滑坡的风险。

二、崩塌崩塌是指山体或边坡由于荷载超过其承载能力而发生的整体性破坏和滑动。

崩塌往往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对周边的房屋、道路等造成威胁。

崩塌的防治方法包括工程控制和地质改造。

工程控制主要包括拦挡结构和排水系统等。

拦挡结构是通过设置混凝土墙体、挡土墙等刚性结构,来阻止崩塌物的滑动和展开。

排水系统是通过设置排水管道和集水井等设施,将崩塌体内的积水排除,减少水分对崩塌体的影响。

地质改造主要包括改变地形、裁剪崩塌体和固结崩塌体等措施。

改变地形是通过挖掘或填土等方式,改变崩塌体的形状和坡度,以提高其稳定性。

裁剪崩塌体是将崩塌体按照一定的标高进行切割,使其稳定性得到提高。

固结崩塌体是通过加固土体的方法,如注浆、灌浆等,增加崩塌体的抗滑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下溶洞或抽水引起地表以上岩土层土壤塌陷形成的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板跨越跨越
36
—引自陈国亮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处置示例:
网格板跨越塌陷坑
由于网格梁的相互连接作 用,构成整体受力结构,克服 局部塌陷。其尺寸根据路堤宽 度、荷载大小以及可能发生塌 陷的最大尺寸,用连续梁,悬 臂梁理论进行计算。
37
—引自陈国亮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
地面塌陷篇
1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提纲
一、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二、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2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1.定义:
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 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2.分类:
自然塌陷
按成因分
人为塌陷
地面塌陷
按发育地质 条件分
18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1、塌陷防治理念
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 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 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例如,对于采空 区,在塌陷区形成 之前,就采取“超 前”防治措施,即 在制定开采设计时 就考虑预防措施。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1.2 岩溶塌陷的伴生与共生现象 ① 地面下沉或地面沉降 ② 地面开裂 ③ 塌陷地震
16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4. 地面塌陷危害
1)对居民地的危害
地面塌陷 会对房屋 带来严重 甚至毁灭 性的伤害。
17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2)对公路工程的危害 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
12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岩溶塌陷沿河流分布
临近河湖岩溶塌陷-洞庭湖附近岩溶塌陷
13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3.1.1 时空动态规律
① 单个岩溶塌陷的发育过程及其动态特征 发育过程: 岩溶洞隙~土洞~塌陷的;
土洞
老土洞 新土洞
通常是采用打入桩、钻孔灌注桩、沉井和墩式基础
等把建筑物的基础置于基岩上。旋喷桩是桩基础应用中
较新的方法,施工迅速,工艺较简单,对洞穴堆积物的
加固具有良好的效果,得到更多的应用。
39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处置示例
40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27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3)地表封闭防渗 a. 植被防渗 b. 水泥土封闭 c. 氯丁橡胶板封闭 d. 玻璃纤维涂料封闭 e. 回填抹面封闭
28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一)控水措施 ② 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 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危险地段对 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44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5)注浆法:用于埋深较深的岩溶洞穴、溶蚀裂隙、溶沟等进 行处理。
通过钻机钻孔至对应的溶洞、土洞或岩溶裂隙中,把水 泥浆液或其它化学浆液,采用加压泵送的方法,使浆液进入 需要注浆处理的部位。
4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死土洞
缓塌型 老土洞
对于已停止活动的死土洞,可不采取防塌措施。
缓塌型老土洞的特征是土洞充填物较疏松软弱,一般
呈软型状,具有地下流动的痕迹。 新土洞主要是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土洞充填物较 14
新,结构很疏松,含水量高,一般处于流动状态。
2020/9/30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岩溶塌陷 非岩溶塌陷
采空塌陷
黄土湿陷
3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 塌陷分布特征
4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引自刘传正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 塌 陷 分 布 特 征
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6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旋喷技术是利用旋 转提升、高压喷射水泥 浆凝结成松柱或不旋转 只定向提升喷射成板墙。
31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1) 填堵法 :一般用于塌陷坑较浅小时的处理。
具体方案有两种:一是用编织袋装粘土或粉质粘 土对塌洞进行回填,上面2米则用粘土覆盖并夯实, 防止积水入渗造成垂向潜蚀;
岩溶地面塌陷问题成为控制建设工期和工程安全的关键性问题!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① 岩溶强烈发育的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 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② 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 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③ 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 土层缺失或甚薄的“天窗”地段;
二是用块径大于20cm的块石回填塌洞,上部2米 仍用粘土覆盖压实,防止积水入渗。
32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1) 填堵法 :
当坑内有基岩出露时,或陷坑内未出露基岩,塌坑 危害较小时,首先在坑内填入块石、碎石做成滤层,或 采用地下岩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实。
33
处置示例:
38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框架梁
框架梁适用于在既有建筑物的基础下,用顶进法将 已成框架梁或涵洞顶进。梁的孔径视岩溶塌陷的直径大 小而定,梁的两端或涵洞边墙应置于稳定的地基上。
(4)深基础法
对于一些深度较大,同时跨越结构又无能为力的塌 陷坑,深基加固建筑物的基础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42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3) 强夯法:
43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4)平衡水气压力法:
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溶洞空腔中的水气压力产生 变化,经常出现气爆或冲爆塌陷,设置各种岩溶管道的 通气调压装置,破坏真空腔的岩溶封闭条件,平衡其水、 气压力,减少发生冲爆塌陷的机会
有稳定可靠的地基时,可用钢筋混凝土板跨过。一般釆 取就地浇筑,也有做成周边固定的钢筋混凝土板。
3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2)钢轨梁(板) 对直径较大且深的单个塌陷坑,或直径小、密集的
群体塌陷坑的场地,两端有稳定岩土体,且上部有较大 负荷时,可用钢筋混凝土梁或板跨过,两端应置于稳定 的基地上。
7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采空区塌陷
8
பைடு நூலகம்、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黄土湿陷导致的塌陷。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湿陷性黄土塌陷
9
媒体和社会关注
场地的土、溶洞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晶报
南方日报
广州日报
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深圳广播电台 网站
46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5)注浆法:
注浆钻孔定位 搭设设备平台
钻进成孔
材料准备 浆液配比
搅拌
搅注
拌 设
浆 泵
备就
就 位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注浆
下一段
处理
稳压
拔管
回填
灌浆
注浆完成、移位
注浆法流程
47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6) 旋喷桩加固法: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 (厚10~20m即可),其上再设筏板基础。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1)塌陷前的预防措施
绕避岩溶强烈发育区
24
湖南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十八标段K139+410~K139+560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1)塌陷前的预防措施
2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2)塌陷后的治理措施
地面塌陷在我国的分布发育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规律性。
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岩溶强烈及中等发育的覆盖型 碳酸盐岩地区。
采空塌陷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矿山及其周围地区, 其中又以煤矿塌陷最为突出,
黄土湿陷则主要分布于湿陷性黄土发育的地区。 在时间上,近10~20年发育增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 经济发展,地面塌陷也愈来愈多,危害也愈来愈大。
19
二、 塌陷防治技术
2. 地面塌陷的前兆 ①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 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等。 ②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等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建筑物倾斜
20
地面出现沉降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2. 地面塌陷的前兆 ③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 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地下水位水量等突变; ④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⑤植物变态(颜色、生命状况)、动物惊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