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题西林壁》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1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tí xī lín bì题西林壁sū shì苏轼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横看成岭侧成峰,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

《》是宋代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下面是《题西林壁》翻译赏析请参考!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
版本一
题西林壁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版本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
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
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
《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量却有弦外之音。
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颇高,在启发人们思考和认知世界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咱们先来聊聊这诗的字面意思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呢,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就好像咱们看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发现他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我想起之前和朋友去爬山的事儿。
那座山啊,远看的时候,觉得它雄伟壮观,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等我们走近了,又发现山上的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大象,特别有趣。
当我们爬到半山腰,再往下看,之前觉得很大的石头变得小小的,而原本觉得很高的树木,也不再那么高大了。
这就和诗里说的一样,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就完全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可太有深意啦!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对自己的问题或者周围的情况看不清楚,就是因为我们深陷其中,缺乏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
我曾经在处理一件工作上的难题时,就有过这样的体会。
当时我一心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觉得自己的方法肯定没错。
可结果呢,事情越弄越糟。
后来和同事交流,才发现是自己太局限于自己的思路了,没有从全局去考虑问题。
这不就像在庐山里,只看到眼前的一小片风景,却忽略了整座山的全貌嘛。
再回到这首诗,苏轼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观察事物要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既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却把庐山的景色和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轼通过对庐山的多角度描绘,巧妙地将写景与哲理融合在一起,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引发深深的思考。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描写庐山风景的诗词赏析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描写庐山风景的诗词赏析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描写庐山风景的古诗鉴赏。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人物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题西林壁】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古诗《题西林壁》注释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注释赏析一、《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三、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四、词语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五、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注诗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缘:因为;由于。
简析诗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在这首诗里形象地 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 景象。 庐山面貌千姿百态, 从不同的角度看,呈现 出不同的风貌。
4
横
横看成岭侧成峰,
侧
横看庐山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 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5பைடு நூலகம்
远
高
近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 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 各不相同。
11
12
6
低
诗人由此感悟: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 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姿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7
题西林壁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 峭的高峰,从高处、低处、远处、近 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8
题西林壁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 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9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0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苏轼 2. 诗中描写的风景的名称是什么? 庐山 3. 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 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题西林壁》赏析
小组成员:徐悦欣 王云天 周子睿 陈羽
1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 知名。他在诗、词散文的创 作上都有很高造诣,做作品 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 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