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4.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课《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课堂实录一、解读探究【设计意图:了解作品背景。

】1.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初步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1.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2.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

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

七级语文下册第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级语文下册第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4课诗两首》学情分析: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案目标:1、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3、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依据教案目标1、2点制定教案重点为: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象征手法依据学情制定教案难点为: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教案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案手段:学生熟读诗歌,初步对诗歌作自我的解读;学生查询作者的相关资料;查询什么叫象征;教师准备:课件及诗歌朗诵录音教案方法:朗读教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案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普希金(1 799—1 8 3 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 8岁。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

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

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M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

《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3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活动2【活动】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

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诗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诗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2、能力目标: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3、知识目标:背诵、理解这两首诗。

二、重点: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难点: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2、关于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预习案:1、读准下列字音: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绵.()2、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

五、探究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未选择的路》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4、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六、巩固案:1、请写出下列小故事中隐含的大道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4 《诗两首》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 学会品味、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悟作者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1)朗读诗歌,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2)指名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3)听课文录音。

(4)划分朗读节拍。

(5)自由朗读。

2.品味鉴赏。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他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4)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5.诗中没写出“被生活欺骗”的具体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和你个人的生活经历,你觉得哪些是属于“被生活欺骗”的事?请列举出一两件具体的事例。

6.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二、拓展延伸
请找出并列举文章、诗词之中有关路的描写,并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三、作业
1.根据你对道路的理解和选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诗歌《路》,说不定你会惊喜地发现,你也具有诗人的才情。

2.课外阅读弗罗斯特的代表作《少年的意志》和《白桦树》。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2、培养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重点聚焦】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

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难点突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以现在“忧郁的日子”和未来“快乐的日子”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要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生活态度。

写《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

”普希金就是心中充满阳光的人。

【走进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罗斯(国籍)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美国(国籍)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拓展链接】象征与比喻区别象征。

其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答某种抽象的情感。

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一诗中,“山”象征困难和挫折,“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4 《诗两首》预习学案
一、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小组内互相检查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瞬.息( ) 伫.立( ) 萋萋.
( ) 诱.人( ) 忧郁.( ) 涉.
足( ) 三、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________(sh ùn )息 延(mi ǎn) ________ 幽(j ì)________
________(y ùn )含 污(r ǎn )_______ (ku ài zh ì)_______ 人口
四、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忧郁( ) 镇定( ) 怀恋( ) 伫立( ) 幽寂( ) 延绵( )
五、解释下列词语
(1)忧郁: (2)怀恋:
(3)镇静: (4)瞬息:
六、学海拾贝
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
扬顿挫。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1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1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从多角度对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知识目标: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二、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三、难点:能从多角度对文章的命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导入1: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

(学生活动)爬树抓知了,乘夜色捉萤火虫,采摘刚开的花,偷尝未熟的涩果,或者在一块空地上种空心菜、扁豆,或者在有风的天气里放风筝,没风的日子里和朋友相邀出游……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童趣。

导入2: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2.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文体资料: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2、能力目标: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3、知识目标:背诵、理解这两首诗。

二、重点: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难点: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2、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预习案:
1、读准下列字音:
弗.()涉.()足伫.()立萋萋
..()幽寂.()绵.()
2、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

五、探究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要知道,一切的艰难困苦都会过去,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

《未选择的路》
1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

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4、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六、巩固案:
1、请写出下列小故事中隐含的大道理。

小故事:有一位妇人梦见自己走进一家新型的商店,不可思议的是,柜台后面站着的竟然是一位天使。

“您都卖些什么?”妇人兴奋地问道。

“您心中所想要的一切。

”妇人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后决定要了一些人心最渴望的:“我要买平安、快乐、智慧以及坚强。

现在就可以提货吗?”天使含笑着说:“我想你弄错了,我们这里不卖果子,只卖种子。


有什么种子就有什么果子。

要想收获果子,必先裁种种子。

撒下爱心的种子,必收爱心的果实。

勤撒善种并辛勤耕耘的人,必获丰富的回报。

2、用名著中的人名补充完整下列情节。

备选人物:刘备、张飞、孔明、廖化、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宋江、鲁达、武松、李逵
①蜀中无大将——( 廖化)打先锋。

②(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③(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④( 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

七、课后记: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