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数相思维与宇宙形成奥秘
《周易》象论的理论内涵及形成因素

《周易》象论的理论内涵及形成因素闫金玲【摘要】As a symbol, cognitive style, a kind of deep structure, xiang has its unique connot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about xiang in zhouyi mainly have three points. One is wu culture in xia and shang as the prototype of the theory. Myths and legends provide basis of the method. The second is the Zhou Dynasty music culture specifing its value orientation. The third is the pre-qin thought promoting its philosophy connotation of Zhou Yi.%象作为象征符号、认知方式、一种深层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周易》象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夏商巫卜文化孕育《易经》象论的雏形,神话传说象物应怪为《周易》象论提供方法依据;二是周代礼乐文化规定了其价值取向;三是先秦思想提升了《周易》象论的哲学意蕴。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周易;象;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作者】闫金玲【作者单位】长治市教育学院文科部,山西长治 0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象”是独具中华民族思维特质的重要范畴,源自先民的尚象意识,经夏商巫卜文化及周代礼乐文化之熏染,成为构建古代思想系统之基本文化符号,再经先秦思想家阐释,在《易经》的基础上形成《易传》,演变为蕴涵思维特征、文化观念与审美特质的象论。
天文历法大成,《周易》天象解密,易经背后的天象规律

天文历法大成,《周易》天象解密,易经背后的天象规律《周易》被誉为我国群经之首,从古至今对《易经》的研究浩如烟海,同时由《易经》延伸出的道理和应用更是遍布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发出感慨“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做《易传》流传于世,成为后人学习《易经》最重要的参考。
历代更不乏各领域的名家阐发《易经》中的道理。
可以说,如果没有《易经》,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不可能如此的丰富多彩。
然而从古至今,对《周易》的研究,多从道理和使用入手。
很少涉及《周易》的最底层逻辑。
1.《周易》是一本什么书?凭什么被誉为群经之首?2.《周易》根据什么设计的?有什么客观依据?3.《周易》为什么是64卦?不可以是50卦,70卦?4.《周易》乾卦“苍龙星象”是否完全描述了六龙历?5.《周易》为什么可以用来卜筮,到底有没有准确率?本文从根本上回答这些问题。
破解《周易》背后最根本的天象规律。
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是多么的科学,我们的传统文化根源,是一代代圣贤们花费一生的精力总结的自然科学。
视频参考:历法溯源10 天文历法大成周易天象解密易经的天象规律先来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周易》是我国上古历法的大成之作。
是古人经历数千年的时间发现太阳,月亮,木星规律之后,编制的一套内涵极为丰富的历法。
同时,也是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系辞.下》在这段话中,最后一句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讲的是伏羲发明先天八卦后,到了神农氏时代,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作许多耕作器具,教导人民,使天下增加粮食,是取象于《益》卦。
教你看懂《易经》的奥秘

教你看懂《易经》的奥秘教你看懂《易经》的奥秘《易经》的构成及内容《易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历代易学家争论的地方,据文字记载,在时间上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在成书的过程上,她由《连山易》、《归藏易》、到目前的《周易》。
据说《连山易》、《归藏易》早已失传,这三种《易》的差别仅仅在于六十四种卦的起点不同,即卦序的差异,而无本质的差异。
为了能够理解《易经》,就要知道《易经》是如何构成的,现今的《易经》,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六十四个卦象、卦名;二是卦辞和爻辞;三是注语解说(古人读《易》的心得)。
古人将一、二合称为《易经》,三称为《易传》,后世人将经与传的合本统称为《周易》。
对《易经》成书有杰出贡献的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西周时期的周武王,他对《易经》的贡献是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卦辞及爻辞(准确说从周文王开始为《易经》加卦辞及爻辞,至周武王结束,客观上二人的贡献更像是补充、完善了卦辞及爻辞)。
从这一时期开始,《易经》被后人称作《周易》。
这种说法被易学大家们所普遍接受。
一个是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孔圣人。
他给出了以《系辞》为代表的多种版本的心得体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翼”(事实上对于十翼的作者同样存在很大的争议),为后人认识《易经》提供了方便。
八八六十四卦为《易经》的内容,卦辞与爻辞是对《易经》的文字表述,《易传》部分即包括《系辞》在内的十翼为注解,应不属于《易经》的内容。
客观上讲关于《易经》的所有说法,有些是有考古为依据,有些是通过并不完整、并不权威的文字记载为例证,但都由于其局限性存在牵强的感觉,好在不管如何,《易经》的内容本身确严谨、完整,可供人类来研究、应用的,这一点则是属于人类的幸运,可以说已经足够了。
至于《易经》那些悬而未决、似是而非的疑问,应该交给专业研究《易经》出处以及演变过程的史学家们来操心,因为这决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能为之事。
用文字对《易》的叙述为(文字对于《易》的描述不属于《易经》内容):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变(排列组合)为六十四卦,每卦有其特定的卦辞及爻辞。
《易经》宇宙探秘——《易经》与当代科学的故事

设 计 了 可 靠 的减 速 技 术 首 先 是 大 气
榆林
、
邯郸 等 )
8
。
系 统 的功 能
,
、
组 成 单 元 和 工 作 模 式 ; 主要
,
减速 在 离 地 面
,
15
千米 时 气 动 阻 力等 于
, ,
返 回 舱 落 地 前 4 秒 割 断降 落 伞 绳
以
设备
、
仪表 的功 能 和 工 作原 理
,
,
并自
完 成会 合 和 对接
一
般需要 3
~
4
小时
。
我们 知 道
进 入 轨 道 的航 天 器
。
,
动飞 近 到 距 目标航 天 器 5 0 0 始 瞄准 点
。
~
1 0 0 0 米 的初
做 无 动 力惯性 飞 行 它 们在 同 力
要 使 两 个航 天 器 对 接起 来 首 先 要 让
,
一
追踪航天 器首 先捕获 目标航 天 器 的
。
、
电源
飞 行航天 器 来说
是
一
项 必 不 可 少 的技
,
线 和 流体 管 线 的 连 接 使 两 个航 天 器 成 为
,
一
术
,
也是
。
一
项 很 复 杂的 技 术
必 须 有 很好 是在
追 踪 航 天 器 用 微 波 和 激 光等 敏 感器 件
个整体
。
的预 案
测 量 与 目 标航 天 器 的相 对 运 动 数 据
,
改
这
寻
在 发 射 场 东南 的戈
。
主 要 航 天 基 本 理 论 有 火 箭推 进 原 理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什么?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什么?《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二进制的基本法则,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易,宇宙的万物万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其主要原理是:阴阳对立、阴阳互动、阴阳叠加、阴阳统一。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在于使用象数理义对天文地理,宇宙人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客观分析,给学者以无穷无尽的智慧人生。
为了透析易经的基本原理,首先以光子为例。
对于一个光子来说,它是由一个阳物质基因子和一个阴物质基因子构建而成的,一阴一阳是物质极端自动化的体现,光子就是宇宙全自动化的开端!光子是可以自行复制的低级生命体,光子包含了计算机程序的最基本的二进制原理,如果把阳物质基因子用1来表示,阴物质基因子用0来表示,那么光线可用1010101010.......来表示,它的速度为每秒三十万千米,速度惊人。
所以粒子性是光子的本质,波动性是光子运动的表象,因为不论大或小的粒子高速运动,都必有波动性的。
当光遇着大部分的物质原子阻挡时,都会为之俘获,速度变慢且方向发生改变。
既然粒子性是光的本质,那么运动的光子必是有能量的,光子也是有质量的,只是当物质基因子的质量还未确定之前,科学上还无法测定光子的质量。
当光子在太空中的速度变慢而变为自旋粒子的时候,光子就变成了中微子即幽灵粒子!这就是暗物质。
植物的叶子就能把光子还原为阳基因子和阴基因子,转化为植物内能并贮存起来。
所以,光子是宇宙万物之源,更是生命的源泉。
中国的《易经》理论,很多人说是最荒谬的,也有很多人说是迷信的。
其实该理论就是计算机二进制工作原理,也是宇宙自动化的最基本法则,是极端科学的理论;使用该理论就可以构建中国人的六十四种基本粒子的空间模型,并可以论证超弦理论;易经的八卦就是立体几何的八个卦限,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象就是实三维空间和虚三维空间的有机结合,即易经揭示了六维空间的奥秘,这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重力物质的实三维空间与虚三维空间的相对运动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爱因斯坦当年结合运用了中国的《易经》理论,那么他的广义相对论必然会取得重大的突破。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笔记

易经的奥秘——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第一集何为易经《周易》。
周:周密,周详,周流不息,往复循环,生生不息之意。
一、作者及年代人更三圣,世立三古—《汉书·艺文志》。
伏羲(上古,约7000年前)、周文王(中古)、孔子(下古或近古),集体创作。
二、地位1、《易经》是群经之首,群经之始(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诸子百家的开始)。
所谓“儒道相济”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相互补充)。
2、《易经》是广大精微,无所不包。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吕氏春秋》。
3、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宇宙密码已经解开了,要靠人来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密码把人解开)。
三、作用—三把钥匙1、伏羲八卦—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元素。
2、文王六十四卦—宇宙的64个密码。
3、孔子《十翼》也称《易传》。
孔子删《书经》、《诗经》,制定《礼乐》,修了一部很难的书《春秋》,对《周易》肃然起敬。
孔子把易经变成一种非常严肃的哲学。
四、起源1、《易经》的起源—天气预报的符号。
“坎”水,“离”火伏羲八卦,无字天书,伏羲“一画开天”。
2、《易经》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
仰视天象,俯察地理。
“万物皆备于我”(宇宙所有的东西在人身统统找得到)。
伏羲八卦是由数字和图像组成的。
五、现代人学习《易经》的意义1、纠正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
如自信。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2、具有神秘性、道德性。
神秘性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诠释。
3、广大包容,求同存异,尊重当地文化。
第二集何为阴阳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
一、阴阳相对有相对才有阴阳。
天是阳,地是阴;晴是阳,阴天下雨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手心是阳,手背是阴;右手是阳,左手是阴(左手习惯,反之则反);奇数是阳,偶数是阴(所以:头是阳,脚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阳代表人生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
二、阴阳共存、阴阳合一:是不可分割的—一阴一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体两面,如影随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幼学琼林》,阴阳亦一亦二,阳在先,阴在后。
易经八卦中的数学原理应用

易经八卦中的数学原理应用引言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八个卦(乾、坤、震、艮、坎、离、兑、巽)作为基础,通过这些卦的变化来探究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然而,易经中的八卦却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体系,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原理,这些原理在现代科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易经八卦中的数学原理,并介绍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一、易经中的数学原理易经中的八卦以一阴一阳的阴阳二元对立为基础,并通过阴阳的组合与变化形成不同的卦。
这一过程可以用二进制数列来表示,每个卦可以看作是一个二进制数,其中阳为1,阴为0。
在易经中,每个卦都有对应的名字和象征意义,同时也对应着数字。
例如,乾卦代表天,用二进制表示为111111,其对应的数值为63;而坤卦代表地,用二进制表示为000000,其对应的数值为0。
其他卦的数值则是通过将二进制数转化为十进制数得到的。
二、易经数学原理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虽然易经是古代的哲学经典,但其中的数学原理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情况。
1. 数据存储与传输在计算机科学中,二进制数是最基本的表示方式。
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都是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和传输的,这与易经中的八卦的二进制表示非常相似。
易经数学原理的应用使得计算机能够高效地进行数据存储和传输。
2. 随机数生成随机数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密码学、模拟实验等。
易经中的八卦通过阴阳的变化可以生成随机的数列,这为随机数生成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参考。
3. 算法设计易经数学原理的二进制表示形式为算法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进制位运算在计算机科学中又被广泛地应用于位操作、位掩码等领域。
易经数学原理在算法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建模与优化易经数学原理中的八卦与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于建模和优化问题。
这些数学原理使得问题的描述更加简洁明了,有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解。
5. 数字逻辑电路数字逻辑电路是现代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硬件和电子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于易经的感悟2000字

《洞悉易经:探索宇宙奥秘的智慧之路》一、易经的深刻内涵;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先知们在观察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套宇宙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易经以“六十四卦”为核心,把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经济观等多方面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以“天地人”的三才关系为基础,把“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描述出来,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把宇宙及人类的发展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
易经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它对天地人三才关系的描述中,它把天地两者的关系比作“父子”,把人与天地的关系比作“孝子”,认为人应当尊重、敬畏自然,把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指导人类的行为。
易经还认为,人类应当秉持“以德治国”的理念,以“仁义”为政治准则,以“和谐”为社会秩序,以“节制”为经济发展方式,以“自然”为节约资源的原则,努力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易经的深刻内涵,还体现在它对“六十四卦”的解释中,它把“六十四卦”比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比作一个“大家庭”,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只有在这种“大家庭”关系下,人类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
易经深刻的内涵,在于它把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经济观等多方面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取到智慧,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它的智慧,可以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激励人们追求自身的理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更加坚定地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
二、易经的宇宙观;易经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两个基本的力量——阴阳所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互补的,他们不可分割,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例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阴阳相生相克,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宇宙的平衡。
另外,易经认为宇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数相思维与宇宙形成奥秘《易经》数相思维与宇宙形成奥秘西部商报2015-06-10 12:08广阔的宇宙,自古以来引起了人类无限的遐想。
宇宙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地球是怎么形成的?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探索。
过去哲学界、科学界、学术界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思维方法有限,未能很好地揭示宇宙形成奥秘。
中国《易经》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古老文化,它以独特的思维方法,以及“大道至简”的数学模式,向我们揭示了宇宙形成的奥秘,将广阔而幽深的宇宙以极其简单的形式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些现象:当我们用铲子铲土时,铲走了什么?我们铲走了土,铲走了这块土所属的空间了吗?我们再来分析一个现象:科学家们将物质不断细分,从分子、原子、质子、夸克、中微子,到目前的超弦(微中子),还可细分吗?继续细分下去又是什么呢?我们再从佛教层面来看,佛家把物质分成“微尘”、“邻虚尘”、“虚空”。
然而,虚空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佛学界没有给人们一个满意的回答。
事实上,几千年前,古老的中国《易经》早就对此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作进一步阐述:一、《易经》数相思维方法及其独特性人类的思维方法很多,从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可分为动态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中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从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从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思维的目的维度划分,可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和决策性思维。
中国《易经》的思维方法主要有“相、数、理、占”四大方法,其中“相思维”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形象思维,“理思维”类似于前面的“抽象思维”,“占思维”类似于前面的“动作思维”。
易经的相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物象进行的思维活动,数思维是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的思维活动,理思维是利用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占思维是利用“占筮”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易经》最独特而科学的思维是“数相思维”。
《易经》数相思维以数学形式对事物进行思维活动,它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数,宇宙是由“数”构成的。
《易经·系辞》认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
《易经》将宇宙分为空间和物质两大类,数学表示为1、2,其中“1”为空间,“2”为物质,为有阴阳属性的物质。
这好比一支粉笔,一支粉笔是个“1”,粉笔书写中形成的“粉沫”又是若干个“1”。
再比如地球,整体上是一个“1”,组成地球的各要素又是若干个“1”。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特斯拉说:“如果你明白了3、6、9,就找到了通往宇宙的钥匙”;德国科学家哥德巴赫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提出“任何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当代有学者惊奇地发现,圆中任何被分成等分的角度的所有数字之和均为9,如360°、180°、90°、45°、22.5°等。
同时还发现:圆内正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字和均为9,如正三角形内角和180°的数字和为9,正四边形的内角和360°的数字和为9,正五边形内角和540°的数字和为9,等等;把圆分成等分,其角度总是指向9且圆汇聚成一个奇点,而圆内正多边形的变化方向刚好相反;数字9揭示了一种二元性,它既是奇点,也是真空。
数字9意味着“万物”,同时也意味着“虚无”。
数学家、科学家们从现象上认识到了世界的本源是数,但他们没有进一步阐明为什么是数?数是什么?事实上,《易经》对此早有诠释。
科学家们发现的“奇点”,实际上是《易经》文化所说的物质与空间的转化点。
特拉斯所说的“3、6、9”,实际上是《易经》强调的三个数。
《易经》八纯卦的符号由三爻组成,64重卦的符号由六爻组成,卦中阴爻为6,阳爻为9;64卦中,只有《乾》、《坤》二卦有“用爻”,并强调“用九”、“用六”,这便是特拉斯说的神奇的“3、6、9”。
我们再来看3、6、9这三个数中,任何两数相乘的乘积数之和均为9。
如3、6乘积18的数字和为9;3、9乘积27的数字和为9;6、9乘积54的数字和为9。
此外,人们发现了0、1、2、3、4、5、6、7、8这九个数之和36的数字和为9,也发现了1、2、3、4、5、6、7、8这八个数之和36的数字和为9,实际上,所有天文数(0123456789)之和45的数字和也为9,这便是《易经》为什么要强调“用九”、“用六”的原因所在。
运用易经数相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解惑许多涉及数的问题,比如人们常说的“三阳开泰”,实际上源于《易经·泰》中的三个阳爻;“九五至尊”源于《易经·乾》中的第五阳爻(阳为九)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再比如民间常说的“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七上八下”等等。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有人认为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门八件事有关,有人认为与土家族习俗有关。
笔者认为,“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七上八下”这些说法应源于中国古老的《易经》。
易经八卦顺序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第七卦为艮,第八卦为坤,艮为山、为止,坤为地、为静。
艮、坤之义为“静止”,不宜动,因此“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艮”山在上,“坤”地在下,上山下地,因此谓之“七上八下”。
此外,运用易经数相思维可以我们解惑一些易学难题,比如:民间流传的“黄地教子歌”的顺序为什么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牛,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古人占筮为什么要从50根蓍草中舍去一根不用,只用其四十九?八卦中的六十四卦,为什么与生物学中的遗传密码是一致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为什么能够根据中国《易经》发明电脑“二进制”?等等。
综上,《易经》思维不仅是一种多维度思维,而且也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思维。
这一思维方法,不仅拓宽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我们认识世界,探索宇宙提供了独特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我们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二、《易经》数相思维下的宇宙形成奥秘宇宙是什么?中国古代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称最初的宇宙为“无极”、“太极”。
“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宇”指一切的空间,“宙”指一切的时间。
中国民间称宇宙为“天地”,并将之作为至高信仰。
比如中国民间的“香火”,正中间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再比如中国民间结婚仪式上的“一拜天地”;此外,“老天爷”、“老天菩萨”、“谢天谢地”等等民间用语比比皆是。
佛教将宇宙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近代以来,科学家们经过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对“宇宙”有了新定义,认为宇宙是一切空间、物质、能量的总称。
另外,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学术界对宇宙的定义也很多,比如:“宇宙是时间空间的总和”、“宇宙是时间、空间、物质的总和”、“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即宇宙”等等。
《周易》以《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数相思维下的《易经》以“1”为天,“2”为地,“空间”为天,“物质”为地,认为宇宙是空间和物质的总和。
关于宇宙的起源,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苦苦思索的问题。
西方宗教认为宇宙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中国上古神话认为“盘古开天地”,中国道家、儒家从“无、道、理、心”角度去探索宇宙起源,老子宇宙观认为,万物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观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黄帝四经》认为:“天执一明三定二”。
在经过长期的抽象哲学思辩后,科学家们开始从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入手研究。
到20世纪,形成了两种影响较大的“宇宙模型理论”:一是稳态理论;二是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宇宙来源于超原子(宇宙蛋)或“奇点”的爆炸。
“稳态(永恒)理论”认为,宇宙处于一种永恒的状态,一些星体湮没了,另一些星体又产生,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了变化,在整体范围内是稳定的。
上述这些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其思维方法可分为两大思维,即客观思维和主观思维。
由于没有涉及易经数相思维,因而未能很好地揭示宇宙的起源。
中国《易经》关于宇宙的起源是通过数学计算的,具体、形象、客观、科学。
《易经》认为,亘古以前,宇宙一片黑暗,其间只有两种元素,一是空间,二是空间中的雄性物质“天核”,其数相为“11”,其中一个“1”为空间,另一个“1”为“天核”。
“久静则动,动则主生”,在经过慢长的时间后,大约在1357亿年前,空间中的雄性物质“天核”开始动起来,并在其周围产生正反两种力(即阴阳二元素),天核1变为2,形成“天质”,大约在1234亿年前形成“太极”。
此时的太极由空间和天质组成。
又经过了一段慢长的时间,在123亿年前,太极发生爆炸,“天质”变成“物质”,形成五大星系。
之后,在100亿年前,地球得以形成。
再后来,在99亿年前,人类产生。
可见,物质来源于数之变化,存在于数之阴阳。
关于宇宙本源为数、为“11”问题,我们可以从易经的卦符号中看出,易经之卦符号均由阳爻、阴爻即“1”和“2”构成。
“爻”本身也由上下两个“1一”组成,分别代表空间、物质两种能量。
《河图洛书》以点的形式表示,这些点实际上是数。
太极图从最初的圆,到后来的圆中一点,再到后来的阴阳鱼形式,其中之“点”实际上也是数。
中国的“筷子”文化,实际上也是数(11)的运用。
中国麻将中的“饼、条、字”,以及古老“川牌”(点子牌)中的“点”,都是数的运用。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震惊世界的、在新疆出土的、充满玄机的“伏羲女娲交尾图”(见附图)中领悟到“宇宙的本源是数”。
在这一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点”,特别是在头部和尾部分别有两组由“点”构成的组图。
其中,头部的组图由11个点和太阳、太极组成,尾部的组图由11个点和人头组成,都是11个点。
笔者认为,两个组图分别在揭示宇宙和人类的起源。
其中,头部的组图在揭示宇宙的起源,尾部的组图在揭示人类的起源。
事实上,人的数相也是“11”,男人一个“1”,女人一个“1”,男女结合为“11”(阴阳能)。
人白天站立数相是天文数“1”,晚上睡卧数相是地理数“一”,“1”是阳能,“一”是阴能,经过一个昼夜,人便在无形中获得了阴阳两种能量“十”(灵魂)。
两种能量对人来说缺一不可,当人长期处于卧式状态时,只能获得地理数“一”(阴能),而无法获得站立时的天文数“1”(阳能),此时人的身体健康将出现问题。
“交尾图”中,处于左边的伏羲右手拿着“规”,代表无体积的空间,处于右边的女娲左手拿着“矩”,代表有体积的“物质”,它告诉我们,宇宙由空间和物质两大类组成。